摘 要:現階段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口規模的擴大,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正面對著市場需求與質量要求的提升。而當下的水稻種植技術卻呈現出了一定的落后性,與當下農業現代化、規模化、生態化的發展方向相矛盾,因此需要對水稻種植技術進行優化。本文首先闡述優化水稻種植技術的必要性,然后總結水稻種植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最后結合實際情況,提出水稻種植技術的優化要點。
關鍵詞:水稻種植技術;“三控”技術;田間管理
目前我國農業生產正處于穩定發展期,在農作物種植領域,水稻種植有著相當大的發展潛力,不僅如此,水稻還是我國廣泛種植的糧食作物之一,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來說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水稻的種植效益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因此需要對水稻種植技術進行優化與創新,提升水稻產量的同時帶動水稻種植產業的發展與結構優化。
1優化水稻種植技術的必要性
現階段我國的水稻產量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想要滿足當下市場對水稻產量與質量的需求,就應當從根本上提升水稻的單位產量,通過優化水稻種植技術提升水稻的經濟效益。但目前水稻作為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價格較為穩定,產量提升帶來的收益提升效果一般,制約了區域農業經濟的發展。不僅如此,我國高端水稻種植還處于發展的初期,無論是在產量方面還是在經濟效益方面與預想中的水平之間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主要是因為高端水稻種植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氣候、土壤等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因此當下對水稻種植技術的優化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僅能夠切實提升水稻的產量,同時還能提升水稻的質量,實現產量與質量的全面優化,提升水稻的經濟效益,還能夠促進高端水稻種植的發展,優化水稻種植產業結構[1]。
安順市位于貴州省中西部,烏江流域與北盤江流域的分水嶺地帶,土壤以黃壤為主,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可達1360mm,全年溫暖潮濕,氣候溫和,沒有明顯的季節差異。因此安順市的地質條件與氣候條件適宜水稻生長,滿足水稻植株對光照、溫度、土壤與水分的需求,對水稻種植技術進行優化能夠促進農藥化肥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的科學運用,最大程度地發揮作用的同時避免對土壤以及生態環境的破壞,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水稻種植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2.1水稻種植技術落實效果不佳
水稻是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水稻種植業的發展也將帶動下游加工產業的發展,現階段我國的水稻產量較為穩定,但人均面積小、單位產量低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受傳統農業生產理念與水稻種植模式的影響,我國水稻生產的規模大多較小,技術水平低,勞動力成本高。農業種植收益的降低進一步加劇了勞動力向城市的流動,水稻種植戶受自身知識水平的影響,對先進水稻種植技術了解不深,導致水稻種植技術落實效果不佳,不利于水稻經濟效益的提升,自然也無法調動農民種植水稻的積極性[2]。
2.2化肥使用不恰當
化肥在我國農業種植領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為諸多農作物的生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但在現階段我國的水稻種植中,化肥使用占比較高,磷、鉀等微量元素肥運用卻相對較少。之所以出現這一問題,是因為現階段我國農民群體存在明顯的老齡化傾向,缺乏對水稻種植技術的全面了解,難以做到對化肥的合理、科學運用。在種植水稻的過程中往往出現濫用化肥的問題,使用化肥養護土地與農作物,而長期使用化肥會對土壤與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導致土地的利用率降低,對我國水稻種植業的長遠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2.3病蟲害防控難度大
安順市溫暖濕潤的環境不僅適合水稻的生長,也為病蟲害的傳播與繁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病蟲害防控難度大。當地部分農戶在面對病蟲害問題時都沒有做到事先的預防與早期癥狀的及時發現,防控不到位。不僅如此,大多數水稻種植戶仍然采用化學防治技術,物理防治技術與生物防治技術還未能得到良好的推廣與應用。
2.4草害處理困難
草害一直以來都是水稻種植中面臨的難題,水稻種植戶一般會根據草害的嚴重程度選擇治理方法,程度較輕時選擇人工除草,程度較為嚴重時噴灑藥劑除草,但前者對勞動力的需求量大,后者會對土質與水稻品質造成負面影響。從實質上來說,這兩種方法都是事后管理,難以從根本上抑制雜草的生長。另外,對肥料的不恰當施用也會導致雜草快速生長,搶奪水稻植株的光照與養分。
3水稻種植技術的優化要點
3.1關注種子的選擇與秧苗培育
水稻種子的選擇是水稻種植技術中的重要環節,也是水稻種植技術優化的落腳點與切入點,優質的水稻種子能夠更好地適應種植環境,在生長過程中保持良好的生長趨勢,直接影響到水稻的最終產量與質量。因此,種植戶在選擇水稻品種的過程中,應當對安順市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通過網絡與相關部門的公開資料獲取當地的氣候條件與病蟲害流行數據,選擇能夠適應當地氣候條件并且對常見病蟲害存在抗性的優良品種,為后續的種植技術的應用與優化奠定良好的基礎。為保證水稻種子的發芽率與生長態勢,在完成水稻品種的選擇后應當對種子進行科學處理,進一步強化種子對病蟲害的抗性,避免病蟲害對其造成不可逆的損傷。比如針對常見的稻瘟病的預防,就可以采用24.1%濃度的肟菌·異噻胺種子處理懸浮劑按每千克干稻種15毫升到25毫升的比例進行處理,對稻瘟病的預防有效期能達到70天。
在做好種子品種的選擇工作之后,還應當對種子的質量進行二次篩選,確保稻種的完好性,同時將稻種中的癟種與病種剔除,確保稻種內部不含致病菌,為后續的培育工作做好準備[3]。另外,在種子培育工作開始之前還需要對稻種進行浸泡處理,一般選用浸種靈藥劑,用清水進行5000倍稀釋,制成穩定溶液,同時要保證浸泡的時間,充足的浸泡時間是藥劑充分發揮效果的前提,需要持續兩到三天。在浸種工作完成后,則需要對水稻種子進行催芽,而后進行育苗處理,在這一過程中為了避免溫度對種子的生長發育造成負面影響,應當將溫度控制在28~32℃,既可以利用安順市優越的自然環境,也可以使用額外的恒溫設施,提升水稻種子的發芽率與成活率。
3.2合理運用葉齡種植技術
在對水稻種植技術進行優化時,需要重視對葉齡種植技術的合理應用。葉齡種植技術指的是一種利用葉齡、水稻植株的生育進程以及植株器官的發展狀態判斷水稻植株的生長狀況,并以此為依據優化水肥管理的技術,在水稻種植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葉齡種植技術應用合理性的提升能夠有效降低水稻種植的成本投入,同時通過對水稻生長狀態的精細化管理達成水稻提質增效的目標。
首先,水稻種植戶應當對水稻植株的葉齡進行觀察,這是技術落實的前提。根據水稻品種的不同,其茬口與其他生長參數也會存在差異,因此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種植戶需要結合所選的水稻品種,對其生長參數進行深入分析,建立專門的葉齡觀察點。觀察點位的設置需要保證合理性,在觀察過程中對水稻植株的生長狀態與參數進行記錄,也可以選擇對水稻植株無害的材料在葉片上標記葉齡,方便查看葉片的生長狀態。其次,要加強對葉齡觀測數據層的應用,此前葉齡種植技術應用中存在數據與操作相脫節的問題,對水稻的葉齡觀察沒能起到指導水稻種植的作用。因此水稻種植戶應當從水稻的葉齡表現觀察水稻的生長狀態,并對水稻種植作出針對性調整,充分發揮其提升經濟效益的作用。最后,種植戶還可以應用田間診斷技術作為輔助,判斷水稻的生長狀態,及時發現阻礙水稻正常生長的不利因素。一般來說,水稻的生長會受到自然環境中水分、光照、溫度等因素的影響,田間診斷技術的應用能夠加強對水稻葉齡期與抽穗期的管控。
3.3加強“三控”技術的應用
3.3.1控苗技術
提升水稻的產量是水稻種植技術優化的根本目的之一,而對控苗技術的合理應用恰恰能夠起到提升水稻產量的作用。根據長期實踐中積累的種植經驗,水稻生長過程中一旦出現無用分蘗的現象,就會破壞水稻內部的生長結構,同時導致肥料的利用效率降低,不良的生長狀態還會導致水稻植株病蟲害的發生概率提高。因此水稻種植戶必須重視水稻控苗技術的應用,合理控制水稻秧苗的生長態勢。第一,要合理選擇施肥的時間節點,綜合考慮水稻植株的生長狀態、環境與氣候等時間因素,靈活選擇施肥的時間。第二,種植戶應當謹慎選擇肥料的種類與配比,進行測土配方施肥,檢測土壤中有機物與微量元素的含量,結合水稻在不同生長階段的實際需求完成肥料配比,避免肥料施用過量導致燒苗[4]。另外,種植戶還可以利用藥劑進行控苗,藥劑的施用時間應當在分蘗后、拔節之前,可以選用多效唑、調環酸鈣、烯效唑等藥劑,也可以進行人工控苗。
3.3.2控肥技術
為進一步降低水稻種植的成本投入,提升經濟效益,水稻種植戶還必須關注施肥環節,加強控肥技術的應用。控肥技術的重點在于氮肥用量的控制,氮肥在水稻種植中能起到促進水稻生長的作用,但如果不對用量進行精細控制,反而會發揮相反的作用。在傳統的水稻種植模式中,種植戶對氮肥有著較強的依賴,為提升水稻的產量還存在盲目加大氮肥用量的問題,提升了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同時降低了水稻的成穗率,直接影響水稻的產量。控肥技術應用效果的提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在水稻進入快速生長階段后要合理控制肥料用量,避免無用分蘗的出現與水稻秧苗的徒長;第二,水稻植株在生長的中后期,對營養物質的需求進一步提升,此時需要加大氮肥用量,為生產目標的實現提供保障。
3.3.3病蟲害防控技術
病蟲害是水稻種植期間對其影響最大也最直觀的問題,病蟲害的出現與傳播將直接影響水稻的產量與種植戶的經濟收益,因此病蟲害防控技術是水稻種植技術優化的關鍵,貫穿于水稻種植的全過程。在水稻品種選擇時就應當選取病蟲害抗性較強的品種,在整地時則應當進行深耕,通過對土壤的翻整與晾曬消滅其中的害蟲、蟲卵以及致病菌。在水稻的生長過程中,種植戶應當綜合運用多種病蟲害防控方法。第一,種植戶可以采用物理防治方法,通過部分害蟲的趨光性與趨色性利用滅蟲燈與粘蟲板捕殺害蟲;第二,種植戶可以構建稻田生態體系,在稻田中飼養魚、鴨等與害蟲存在捕食關系或天敵關系的動物,不僅能起到消滅害蟲的作用,還能為種植戶創造額外的經濟收益,而且動物糞便也可以為水稻生長提供養分,促進水稻的健康生長。如果要采用稻田養魚的模式,種植戶需要提前在稻田中建設田埂溝渠,在返青期投放魚苗,在稻田排水之前將魚撈出。
3.4科學進行田間管理
為保證水稻的良好生長狀態,水稻種植戶還應當科學地進行田間管理,田間管理的內容主要包括對肥料、水量以及病蟲害的監管,保證水稻在生長過程中能夠獲取充足的水分與營養物質。比如,水稻植株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對水分的需求量也不同,需要進行精細化管理。在活苗的過程中應當保持田間的淺水水位,而栽秧則需要在薄水的條件下進行,孕穗期稻田中的水位需要保持在3cm以上,才能滿足水稻植株的需求[5]。種植戶需要保證水的高度能夠隨著水稻種植的需求及時作出變化,并合理控制田間補水與排水的時間,也可以在此過程中結合水稻的生長狀態進行追肥,滿足其生長過程中的營養需求,為水稻的高產奠定水肥基礎。
對病蟲害的管理則偏重預防,種植戶需要關注水稻的生長情況,一旦發現病蟲害的早期預兆,就應當及時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避免影響水稻產量。種植戶應當在空閑時間學習病蟲害相關知識,了解新時代的病蟲害防治理念,并通過市場調查了解新研發的農藥,提升病蟲害管理的有效性。除此之外,收割也是田間管理中的重要環節,收割時間的不同同樣會對水稻產量造成影響。收割時間的確定需要依照水稻的生長狀態,可以根據諸多因素進行綜合判斷,比如可以將水稻植株的顏色作為收割時間的確定依據,如果水稻90%以上都變為金黃色,且籽粒飽滿,則證明水稻已經進入成熟期,可以進行收割。
3.5重視灌溉除草技術
灌溉技術與除草技術是水稻種植技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水稻種植技術的優化要點。對水稻灌溉技術的優化首先要確保灌溉用水的清潔性,一旦灌溉用水被污染,其中的有害物質不僅會對水稻的生長狀態造成影響,還有可能殘留在水稻當中,引發食品安全問題。因此在對水稻進行引水灌溉時,種植戶需要對灌溉水源進行全面考察,確保水源的清潔性與供應量。與此同時,還應當根據水稻種植的實際情況以及水稻所處的生長階段選擇合適的灌溉方法。比如,在水稻的返青期,應當采用滲水灌溉的方法;在水稻夠苗時,則應當定時排水曬田以控苗;在水稻孕穗期,則只需保持土壤濕潤,不必大規模灌溉;在水稻收獲前的半個月,則需要停止灌溉。總而言之,對水稻灌溉技術的優化就是在保證灌溉水質量的前提下進行合理灌溉,滿足水稻的生長需求。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的水稻產量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優化水稻種植技術不僅能夠切實提升水稻的產量,同時還能提升水稻的質量,實現產量與質量的全面優化,提升水稻的經濟效益。但目前水稻種植技術中還存在水稻種植技術落實效果不佳、化肥使用不恰當、病蟲害防控難度大、草害處理困難等問題。因此應當關注種子的選擇與秧苗培育,合理運用葉齡種植技術,加強控苗、控肥、病蟲害防控“三控”技術的應用,科學進行田間管理,重視灌溉和除草技術。
參考文獻:
[1]寧國玉.淺談水稻種植技術與措施的創新優化[J].廣東蠶業,2021,55(06):59-60.
[2]李景新.水稻種植技術的優化分析[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0,(11):168-169.
[3]韋德剛.水稻種植技術優化措施與推廣[J].廣東蠶業,2022,56(04):75-77.
[4]吉宗仁.水稻種植技術優化研究[J].新農業,2022(16):12-13.
[5]張永紅.優化水稻種植技術" 提高水稻種植效益[J].黑龍江糧食,2022(08):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