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如今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各項技術的不斷完善,相關部門加大了對于農業的重視程度,為了能夠有效提升相關種植人員的經濟效益,在進行種植的過程當中可以采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技術,采用這種技術具有一定的優勢,不僅能夠保障大豆、玉米整體品質,還能夠有效提升大豆、玉米的產量。對此,本文針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技術要點與優勢進行深入的探究,望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要點;優勢
早在幾年前相關部門就在相關文件當中提到了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由此可以看出,這項技術對于現階段的農業生產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自從“十三五”以來,國內很多地區都在進行種植的過程當中針對技術進行了深入的探究與創新,在相關政策的支持與引導下針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進行了深入分析,通過創建相關示范區、加大大豆玉米品種的研發、運用先進技術以及完善相應的基礎設施,從目前來看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為了能夠加快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積極相應上級相關部門的各項要求,應該根據實際的種植情況對所采用的技術進行分析,了解技術優勢,確保在實際農業生產過程當中技術的運用能夠有效提升糧食的安全性[1]。
1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背景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在國內已經試點了很多年,當下采用這種技術進行種植的面積已經超過了大約50萬hm2,從目前來看,這種種植方式以及在開展種植活動當中所采用的種植技術經過多年的試點與發展已經逐漸趨于成熟。據相關部門的數據統計,在2020年國內在大豆的進口量上占據全國大豆總額的87%,是整個糧食結構當中最依賴進口的作物。對于整個國內的糧食安全以及主要農作物供給的作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從去年大豆的種植面積來看,盡管達到了870hm2,產量也達到了1700萬t,從種植規模以及種植面積來看,與之前相比盡管都有所提升,但是依然不能夠填補國內的大豆市場的供需缺口,這也成為了國家在糧食安全層面的一項重要難題。在目前農業的發展過程當中要想實現大豆增產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因此相關部門在推動國內農業發展的過程當中明確指出,要根據種植區域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技術,當地相關部門、組織機構、技術研發團隊等也要在運用這項技術的過程當中協助開展種植活動、針對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種植品種的改良以及相關技術的研究,了解并掌握帶狀復合種植模式,這樣才能夠確保技術的使用能夠起到一定的效果。在此大環境下,很多地區都開始運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以此來提升大豆油料擴種,并根據當地實際種植情況創建種植示范區,從實際情況來看個別地區在種植示范區內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已經達到了230hm2,通過采用2行玉米加若干行大豆的模式,以此來確保在不影響玉米整體產量的同時,還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大豆的總產量[2]。
2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技術要點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主要是利用了玉米、大豆這兩種常見的作物耐蔭、耐密遺傳特性、以及生物特性上的差異性,通過營造一個合理、適宜的復合種植空間,從而讓大豆、玉米能夠實現和諧共生,根據這兩種作物所形成的復合系統產量、各自品種的內在潛力,通過提升種植區域當中的光照、營養物質、水分等,以此來提升出土率。因此在技術要點上主要表現在:
2.1品種選擇
在采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時,品種的選擇是其關鍵。對于這種種植技術的運用,主要是為了能夠實現玉米豐產的同時,還能夠提升大豆的產量,技術的核心在于通過減少玉米種植過程當中間距,以此來達到種植數量不減,總產量不改變的目的,在不影響玉米總產量的同時,實現在一片種植區域當中兩種作物的豐產。在種植品種的選擇上,玉米一般要選擇高產、耐密并且中矮的品種,對于大豆品種,要選擇高產、耐萌、耐密的品種,這樣在后續的生長過程當中能夠讓大豆不會受到玉米蔭蔽的影響。在品種的選擇上不僅要遵循上述的相關要求,而且還要詳細分析大豆、玉米的生長特點、遺傳特性。玉米本身喜光、不耐陰,在23-32℃之間的環境下適合生長。當外界溫度達到7-11℃時種子即可發芽,玉米的整個生長周期對于溫度都有著極高的要求,由于玉米的光合作用相對較強,因此在生長的過程當中需要大量的水分,但是對于土壤環境的要求相對較低。大豆喜暖,在21-27℃之間的環境下適合生長,但是如果在生長的過程當中周邊溫度相對較高,那么會嚴重影響大豆的長勢。因此在進行玉米、大豆品種選擇的過程當中應該根據種植區域的實際情況,包括天氣、氣候、土壤環境等,在開展種植的過程當中始終遵循因地制宜原則[3]。
2.2縮小間距、增加種植密度
在采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過程當中,應該先確定玉米種植過程當中的寬窄距離,然后根據所選擇的玉米品種適當地擴充大豆、玉米之前的行間距,確保所種植的每一行玉米都應該具備邊行優勢,為后續大豆的生長,以及開展相關的機械化作業提供便利條件。因此為了能夠提升大豆、玉米的整體長勢,實現大豆、玉米的增產,應該在種植過程當中選用寬窄行種植模式,不要在種植的過程當中選用行間距相等的種植方法。在開展玉米的種植活動時,要讓大豆、玉米之間的寬行距保持在1.8m左右最為適宜,窄行距保持在0.5m左右最為適宜;在開展大豆的種植活動時,要在玉米的寬行處種植幾行大豆,確保大豆要與玉米之間的間距控制在大約65cm左右。然后在逐漸擴大間距的過程當中還要適當地提升種植密度,即調整大豆、玉米穴之間的距離,使得能夠滿足大豆與玉米的正常生長,讓大豆、玉米在生長的過程當中得到充足的光照、營養物質、水分等,從而實現高產。在調整間距、種植密度的過程當中應該針對土壤中的肥力與土壤環境進行詳細的分析,盡可能地避免種植密度不當進而影響大豆、玉米后續的生長。對此,應該參照玉米7萬株/hm2,大豆14萬株/hm2密度開展種植活動,確保每一個穴當中的單株苗加上穴距保持在17cm左右,每雙株穴當中的雙株苗加上穴距保持在33cm左右,這樣不但能夠保證大豆、玉米的整體品質,還能夠實現高產,確保田間管理工作能夠有序開展[4]。
2.3種肥同播
在采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時要注重播種工作的開展,在開展播種之前要先處理大豆、玉米的種子。在進行玉米播種時可以買一些藥物包衣玉米種。在進行大豆播種的過程當中要先用5%烯效唑可濕性粉劑對種子進行攪拌,在用量上大約每1kg的大豆種子需要用到18mg的粉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在后續生長過程當中讓大豆抗旱以及抗倒伏能力得到顯著的提升。與此同時,在進播種時,玉米可以采用播種機來進行點播,每一個穴內可以點播2粒左右的玉米種子,對于大豆可以采用播種機來進行免耕直播,每一個穴內可以點播4粒左右的大豆種子,不僅如此,還要運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開展種肥同播,例如,如果種植區域玉米與大豆種植方式為2行+2行,那么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地施入45%高氮含硼玉米專用肥,確保每1hm2要施入大約800kg左右的肥料。對于大豆來說,要適當地施入含有氮磷鉀的復合肥,并確保確保每1hm2要施入大約200kg左右的肥料。假設種植區域玉米與大豆種植方式為2行+3行,那么玉米與之前的施肥方式基本相同,但是對于大豆應當適當地施加64%顆粒磷酸二銨,確保每1hm2要施入大約100kg左右的肥料[5]。
2.4田間除草
由于玉米作為單子葉植物,大豆作為雙子葉植物,因此在運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開展除草工作時,玉米與大豆之間在方式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解決開展除草工作時的差異性是現階段在開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活動中需要解決的一項的重要難題。對此,第一在開展種植活動的過程當中應該讓玉米早播,大豆晚播,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最大程度地縮短大豆與玉米共生的周期,便于后續開展除草工作;第二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佳時期開展除草工作;第三,也對于化學藥物的選擇要做到合理,降低大豆、玉米在生長過程當中藥害的損傷。假設在前茬作物收獲之后依然存在很多雜草,那么就要在玉米、大豆種植之前適當地噴灑一些施草銨膦,將已經出芽的雜草殺死,減少雜草的數量。在大豆、玉米種植之后要開展除草工作,通常情況下采用封閉除草,使用精異丙甲草胺、噻吩黃隆,之后根據實際土壤情況在用水量上進行適當的調整。假設封閉除草沒有取得相對顯著的效果,那么就要在玉米4葉期、大豆3片復葉期時在種植區域內適當地噴灑一些滅草松,對于大豆、玉米的莖葉要定向噴霧,在噴灑相應的除草劑時應該開展一系列的隔離工作,減少藥害對大豆、玉米的損傷,在大豆出芽之后還要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地噴灑一些專用除草劑[6]。
2.5水肥管理
在針對玉米開展施肥管理工作的過程當中,應該在玉米播種之前就要適當地施入底肥,一般情況下以氮肥、過磷酸鈣及氯化鉀為主,每1hm2大約要施入的量分別為250kg、700kg、180kg。在玉米處于大喇叭口生長期時要根據實際長勢適當地施入碳銨,每1hm2大約要施入680kg,尿素每1hm2大約要施入240kg。在針對大豆開展施肥管理工作的過程當中,應該在開展播種之前適當地施入過磷酸鈣、氯化鉀,每1hm2大約要施入的量分別為560kg、75kg左右。在完成玉米的采摘工作之后,應該根據大豆的實際長勢以及具體生長情況適當地再施入尿素,每1hm2大約要施入75kg。假設大豆的長勢相對較弱,那么應該在降雨之后適當地每1hm2再施入尿素75kg。在針對大豆、玉米開展澆水管理時,應該在完成播種之后就要立即使用機械時候進行開溝,以此來起到降漬防澇的目的,然后還在注重水肥管理工作的開展,可以嘗試使用滴灌式水肥一體化技術,每1hm2注入水肥量160kg,之后在使用滴灌式水肥一體化技術開展澆灌,追肥等。此外,為了能夠有效提升大豆、玉米的長勢,提升大豆、玉米抗倒伏的能力,應該在種植區域內部適當地施入磷鉀肥,然后根據大豆、玉米的生長特性分析種植區域內部土壤當中磷、鉀的比例,進而確保水肥管理的開展合理、有效[7]。
2.6病蟲害防治
在采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時,要注重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開展,在玉米生長過程當中時常會受到例如地老虎等根部害蟲的侵襲,在大喇叭口期會受到玉米螟的侵襲,在生長后期患上紋枯病的概率也在不斷提升[8]。對于大豆來說,在生長的過程當中也經常會受到蠅蟲、立枯病、根腐病等相關病蟲害的侵襲。因此對于種植過程當中所受到的病蟲害,通常情況下在開展病害防治工作時主要采用農業防治,通過對調整種植區域的通風、采光等,提升大豆、玉米的整體長勢以此來提升病蟲害的防治,對于蟲害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例如引進蟲害的天敵,設置誘蟲板或者噴灑一些藥劑。假設受到了嚴重的病蟲害侵襲,那么應該開展化學防治,合理控制化學藥劑的用量。
3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技術優勢
3.1經濟優勢
從以往個別地區所采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來看,當下在很多大豆、玉米帶狀的示范區內每1hm2能夠產出11000kg玉米,大約1130kg左右的大豆,根據現階段市場的售價來看,大豆每畝最低能夠買到700元,在采用這項技術的過程當中能夠給當地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能夠明顯提升當地相關種植人員的經濟效益,提升在采用這項技術在當地農業生產當中使用效率[9]。
3.2社會優勢
通過采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能夠國內的農業朝著現代、綠色的方向發展,為后續一系列農業生產提供技術參考,轉變現有的種植模式、種植技術,大大增加種植效率,提升大豆的產值,減少對于國外大豆的進口,降低大豆供需缺口,提升國內糧食安全性,由此可以看出,采用這種技術能夠帶來不菲的社會效益。
3.3生態優勢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是隨著農業與生態環境不斷發展過程當中所應運而生的一種技術,能夠根據現有的土地資源、自然環境以及大豆的固氮作用進而提升種植區域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減少在后續生長過程當中農藥的使用,提高土壤肥力,加大環境保護[10]。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豆-玉米在間作種植的過程當中通過采用帶狀復合種植的技術能夠提升農業生產時的生態效益,提升種植區域的使用率,增強農作物的品質 。現階段國內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越發成熟,相關的措施以及機械化設備也日益更新,在采用這項技術的過程當中仍然要注重選種、控制密度等各個方面的開展,以此來提升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宋維金.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技術要點與優勢[J]. 世界熱帶農業信息, 2023(3):3.
[2] 雍太文, 楊文鈺. 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優勢,成效及發展建議[J]. 中國農民合作社, 2022(3):3.
[3] 劉樹云.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J]. 農業知識, 2022(4):.
[4] 楊生瑞.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研究與思考[J]. 河北農機, 2022(16):3.
[5] 李玉紅, 高煥榮.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農機農藝融合發展探析——以甘肅省平涼市為例[J]. 中國農機化學報, 2023, 44(1):5.
[6] 李敏, 陳漢林. 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配套的措施支持[J]. 四川農業科技, 2022(11):3.
[7] 陳小龍, 趙元鳳.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與技術——以內蒙古為例[J]. 中國農機化學報, 2023, 44(1):6.
[8] 張海勃. 西北地區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要講\"技巧\"[J]. 中國農資, 2021(15):13.
[9] 王素芬. 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J]. 農業技術與裝備, 2019(5):2.
[10] 陳新. 江蘇省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核心技術與保障措施(下)[J]. 農家致富, 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