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日前在海南三亞舉行的2023中國種子大會暨南繁硅谷論壇上,圍繞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創新攻關補短板、企業扶優和市場凈化等焦點,與會嘉賓提出諸多種業振興新建議。
加快摸清種質資源“家底”。近年來,我國在種質資源普查收集、精準鑒定、資源庫建設、開發利用等四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取得新成效。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和海洋漁業資源庫建成運行,畜禽種質資源庫開工建設,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新收集資源52萬份,開展精準鑒定,資源保護利用水平提升。專家認為,下一步要扎實完成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建立央地協同、科企合作資源鑒定機制,打牢育種資源基礎。同時,通過國際合作擴展資源來源。今年我國將全面完成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工作。目前,相關部門正逐步開展普查數據核對歸檔、資源編目入庫等工作,并將推動資源鑒定、登記、保存。今后要聚焦穩糧擴油、提升單產等農業生產急迫需求,重點挖掘高油高產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密宜機收玉米、耐鹽堿作物等優異種質。搭建一批精準鑒定和基因資源挖掘平臺,加快信息化建設,實現精準鑒定和共享利用同步推進,促進資源優勢不斷向創新優勢和產業優勢轉化。
創新攻關引領新品種新技術突破。把飯碗端得更穩,業界期待更多新突破,我國在部分品種核心種源領域還有一定的差距。2022年,我國全面啟動十大主要糧食和畜禽育種攻關,促進大豆、生豬等重要農產品突破性品種選育和示范推廣。育出更多好種子,必須加快育種技術創新。每次農業科技重大突破,都帶來生產力的重大變革。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種產業化步伐。
“扶企業就是扶種業,企業振興就是種業振興”成為業內共識。據了解,農業農村部從3萬余家農作物、畜禽、水產種業企業中遴選出270家優勢企業,對外公布名單并給予政策扶持,進而構建“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國家種業企業陣型。企業發展依靠良好的市場環境。近年來農業農村部、最高人民法院出臺指導文件,部署推進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專項整治。農業農村部持續開展種業監管執法年活動,推出了品種DNA指紋公共平臺和首批打假護權種子檢驗機構,撤銷了國審品種233個和登記品種829個。最高人民法院2021年出臺最新司法解釋,2022年印發涉種刑事審判指導意見,連續三年發布種業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典型案例,向業界傳遞了強烈信號。種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逐漸完善,侵權、“套包”情況大幅減少,行業對侵權維權的認識也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