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保證人類與森林和諧共處,林業事業發揮出最大價值,應加強林業科學技術推廣及森林病蟲害防治,同時引入科學技術手段,促進現代林業發展,這既能保護林業生態環境,又能助力我國林業事業可持續發展。基于此,本文簡單分析林業科技推廣遇到的阻礙,深入探討科學技術推廣的策略及病蟲害防治技術,以供參考。
關鍵詞:林業科技;推廣應用;森林病蟲害
我國森林資源豐富,對其進行合理開發有利于社會可持續發展,林業建設至關重要。但結合實際調研可以發現,現階段我國各地在森林病蟲害防治、林業科學技術推廣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該現狀亟待改變。為使林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有必要引入先進技術,優化推廣策略路徑,同時,在保證森林環境不被破壞的前提下,還應加大森林病蟲害防治力度,這正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1 林業科學技術推廣面臨的困難
1.1林業科學技術推廣工作有待健全
我國林業科學技術推廣工作尚不全面,處于朝著現代林業方向轉變的過程中,仍舊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其主要表現如下:第一,推廣工作細節未做好。工作人員思想亟待轉變,部分人員缺乏林業發展思維,生態意識薄弱,依舊沿用傳統推廣方式,自身難以接受科學技術知識與理念,不善于運用科技設備,導致科學技術推廣工作難以落實。并且,工作內容主次不清,部分人員偏重生產利益,忽略可持續發展,林業生產容易陷入惡性循環。工作觀念也存在誤區,部分人員將推廣看成簡單的宣傳,致使林業事業發展受阻。第二,推廣工作布局不合理。部分人員側重推廣技術理論,由于自身專業素養不高,掌握的理論知識較少且浮于表面,同時忽略實際操作、地區情況調查及推廣流程等工作內容,面對林業推廣中出現的問題,難以做出切實有效的措施,從而導致林業推廣效果大打折扣[1]。
1.2林業科學技術推廣方式有待優化
我國林業事業正朝著現代化方向轉型。傳統林業生產方向單一、效率較低、經濟效益不高,引入科學技術能有效解決此類問題。然而,推廣方式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推廣方式不合理。科學技術與實際生產難以融合,應用范圍較小,因此限制科學技術發揮,難以輻射到其他地區,無形中增加了工作量,人力、財力、物力等成本隨之增加。再者推廣方案設計不科學,技術推廣的內容與生產情況不符,由于不同地區林業生產情況不一樣,部分人員不夠專業,照搬挪用理論,可操作性不強,生產效果不佳。第二,推廣方式成果轉化不理想。科研機構遠離林業生產一線,實際情況考慮不周,科研與應用難以連接,新技術需要不斷調整,反復實踐,不僅加大時間與人力成本,還降低科技成果轉化效率與質量[2]。
1.3林業科學技術推廣質量有待提高
為夯實林業生產高質量發展,勢必要提高科學技術推廣質量。然而,在提高推廣質量的過程中出現許多問題。其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部分林業單位經濟能力有限,資金短缺。林業生產是一項基礎性產業與公益性產業,短期內幾乎無收益,導致林業推廣活動受阻。各項新技術研發、生產試驗、技術指導等措施,同樣缺乏資金支撐,新技術難以廣泛應用。由于資金匱乏,工作人員待遇隨之下降,部分人員出現工作態度消極、處理問題敷衍的情況,進而降低了推廣質量。第二,推廣人員專業素養較低。人才是提高推廣質量的核心因素,但部分推廣人員屬于非專業出身,思想守舊,學習能力較差,對林業科學技術了解不多,未能完全掌握相關技術,而由于同時缺乏創新能力,往往會導致技術推廣質量遲遲不見提高,難以滿足現代林業生產所需,這需要得到重點關注[3]。
2 林業科學技術推廣策略
2.1完善林業科學技術推廣計劃
現代林業發展迅速,對科學技術推廣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需進一步完善推廣計劃,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提高人們的認知。以政府部門名義開展推廣活動,可提高人們對于科學技術的重視程度,使人們充分認識到科學技術對林業生產的意義,工作人員能夠積極主動了解相關技術與知識,推廣效果更佳。另外,各部門之間通力合作,增加溝通次數,最大限度擴大推廣范圍,鞏固推廣效果。第二,完善技術推廣工作戰略布局。明確工作目標與指導思想,確定核心內容,同時制定詳細的專業培訓計劃,從思想、理論、技術多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工作人員素質。通過實際調查,充分了解林業生產狀況,因地制宜,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并科學合理規劃推廣流程,以區域性林業發展為主,再輻射到周邊林業生產。如滄州市林業技術推廣站提出調整工作思路,大力引進新品種,增加專業技術培訓次數,相關人員深入探討林業新技術,加大宣傳力度,最大程度上消除人們的傳統生產觀念。同時依托示范區成果,采用標準化生產模式,輻射和帶動其他區域林業生產,極大地提高了當地林業生產的質量與效率,滿足了市場發展需求,同時加快了鄉村振興步伐[4]。
2.2優化林業科學技術推廣體系
科學技術推廣體系是現代林業發展工作的骨架,通過優化相關體制與體系,促進林業科學技術發展。針對科學技術推廣體系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應用措施:第一,優化推廣機制。深入基層,通過實地考察,大膽創新,探索高效應用措施,積極推進地方特色推廣機制,同時,從上至下優化推廣人員制度及技術人員培訓機制,理論與技能同步提升,保證推廣內容滿足實際需求。第二,完善各種推廣體系。如構建科學的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意識,各部門之間密切配合,加強溝通,積極推廣最新技術,從而實現林業推廣服務價值最大化。還應建立嚴格的崗位從業資格制度體系,重點考察各層級技術人員的專業水平和推廣效果,加大考評力度,同時制定詳細的獎懲內容,對于表現突出、有卓越貢獻的技術人員或單位給予相應獎勵,從而提高技術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促進林業科學技術發展。在具體的獎懲方面,不僅需要關注物質獎勵,還需要提供有吸引力的精神獎勵,具體的獎勵形式應結合地區實際情況開展針對性探索,進而更好助力林業可持續發展。
2.3創新林業科學技術推廣方式
林業科學技術推廣中,傳統推廣方式逐漸被淘汰,新型推廣方式應運而生。其具體應用要點如下:第一,應用信息化推廣方式。加強科技創新,基于可視化技術,建立林木立體模型,模擬本地區林木實際狀況,設計方案更貼合實際,人們也能夠直接感受到科技帶來的好處。另外,可采用拍攝短視頻等新型推廣方式,此類方式方便基層群眾理解科學技術,基于數字化推廣方式,長久保存視頻,學習不受時間與地點限制,對于重難點技術,可反復觀摩,搭建新媒體推廣平臺,一定程度上節省時間和人力成本,又提高了相關人員工作效率,進一步拓寬推廣范圍。第二,建設科技展示基地,提高科學技術轉化率。通過搭建林業科學建設平臺,一定程度上擴大輻射面積,從業人員、技術人員、科研人員可隨時進行實踐操作,獲取新技術與成果,以此帶動周圍林業經濟發展。各部門或各單位間可多次進行技術交流,從而促進現代林業發展,如塞罕壩建設的智慧林場,在基層林業科學技術推廣過程中,應用主流媒體,搭建教育與培訓平臺,建立門戶網站,依托互聯網技術,全方位、立體式進行科學技術推廣,同時兩大國家級科研單位共同建立了一個重要試驗基地,通過不斷創新技術手段、深入研究及反復試驗,實現高效開發林業資源,人工林經營效果極好[5]。
2.4提高林業科學技術推廣質量
為保證現代農業高質量穩定發展,還需進一步提高林業科學技術推廣質量,使科學技術發揮最大作用。其具體優化路徑如下:第一,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確保推廣中各環節資金充足。投入的經費要向林業科學技術創新、研發與統籌規劃傾斜,還應引進新設備,搭建良好的科研與實踐環境。提高優秀員工或有突出貢獻員工的待遇,鼓勵技術人員大膽革新,同時要嚴格把控資金動向,專款專用,可制定合理的懲罰機制,對于工作態度敷衍、不負責的員工,進行適當處罰。第二,組建高質量人才隊伍,重視學習與技術培訓。打造一支高水平人才隊伍,大力引進優秀人才,方能從根本上解決技術推廣難題,并鼓勵青年人才到基層鍛煉,以及提高崗位對專業技能的要求,促使相關人員保持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實際調查得知,2023年河北省將爭取省級以上近35億元資金,這部分資金將全部用于全省林草項目,大力推進生態化林業發展,持續優化林業推廣相關內容。
3 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應用要點
3.1物理防治技術
通過全面優化林業科學技術推廣工作,更好地完善森林生態系統,使森林健康穩定發展。森林病蟲害防治可結合多種技術,由此制定相應有效的措施。其中,物理防治技術廣泛應用于輕微或中度病蟲害。其具體應用要點如下:第一,物理原理驅殺害蟲。害蟲產卵階段,可通過人工摘除或高溫的方式殺死蟲卵。成蟲、羽化、盛期階段,則可用黑光燈、雙波燈等強燈光誘殺害蟲。第二,物理藥劑殺蟲。通常會用90%晶體敵百蟲30倍液,如用農作物制作毒餌料,基本上每5kg餌料加入0.15kg藥劑,加入水攪拌均勻,即可毒殺多種地下害蟲。若用果實外皮制作餌料,等比例加入敵百蟲,調成糊狀,可誘殺果蠅一類的害蟲。或者每1kg溫水中加入0.05kg敵百蟲,待藥物充分溶于水后,噴灑在植物表面,可誘殺毒蛾、地老虎幼蟲等害蟲。
3.2生物防治技術
生物防治技術在最大程度上不影響森林生態系統。生物藥劑效果尤其明顯,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研發出不少新型生物藥劑,有效控制了病蟲害。其具體使用要點如下:第一,病原細菌。眾多昆蟲病原細菌中,蘇云金芽孢桿菌非常重要,可有效防治松毛蟲,一般每667m2會用150~200g可濕性粉劑,進行均勻噴灑。第二,病原真菌。白僵菌應用廣泛,其粉劑可防治地下害蟲,用量一般為500g/667m2,按比例加入洗衣粉水。直接噴粉方式,通常將白僵菌與2.5%敵百蟲粉混勻,或用白僵菌與細土拌勻,一般每667m2用0.25~0.5kg白僵菌粉加入15kg細土。第三,仿生農藥。昆蟲生長調節劑應用較多,其中,滅幼脲3號使用效果相對更好,主要用來防治馬尾松毛蟲,經過試驗研究發現,滅幼脲3號與阿維菌素乳油按1∶1混合,用量為0.5kg/hm2,噴灑后幼蟲死亡率超過93%,適用于大面積毒殺害蟲,因其成本較低,對環境影響小,如今已成為森林病蟲害防治主要農藥之一。另外,也可用除蟲脲劑,幼蟲階段,一般每667m2用20%除蟲脲懸浮劑10g,兌入30~50kg水,進行表面噴霧,便于有效防治多種害蟲。第四,植物源農藥。苦參堿作為廣譜殺蟲劑,具有極強殺傷力,防治松材線蟲效果明顯。幼蟲發生期間,通常用1%苦參堿可溶性溶劑,稀釋為1000倍到1500倍液,均勻噴灑在植物表面,進而防止害蟲生長。
3.3化學防治技術
由于化學藥物殺傷力較強,對害蟲天敵、人類、生態環境均有一定的影響,因此,一般用于較為嚴重的森林病蟲害,并要嚴格控制化學農藥劑量。其具體應用如下:第一,有機磷殺蟲劑。辛硫磷使用范圍較廣,大多采用噴霧方式,基本用1200~2000倍液,如用于地下害蟲防治,需采用土壤處理方式,用2.5%微粒劑1.5~1.8kg/hm2。第二,高效氯氰菊酯。森林病蟲害中各種松毛蟲、毒蛾較多,2~3幼齡幼蟲階段,用4.5%乳油4000~8000倍液噴霧,無人機噴霧用量為60~150mL/hm2。另外,氧化樂果防治害蟲表現突出,可用40%乳油5倍液涂抹在樹木主干,或者用40%乳油800~1000倍液,均勻噴灑于植物表面。第三,混合用藥。通常為兩種藥劑混合,如40%氧化樂果乳油搭配2.5%溴氰菊酯乳油,按4∶1比例混合,再稀釋成2000~3000倍液,防治樺樹害蟲效果顯著。也可用45%殺螟硫磷乳油與20%滅幼脲3號,按1∶5比例混合,配制成2000~2500倍稀釋液,可有效防治楊樹枝梢害蟲。還可用5%吡蟲啉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以5∶1比例充分混合,稀釋為2000~3000倍液,采用噴霧方式,防治楊樹枝天牛效果極佳,該混合液再加入適量的0號柴油,藥效維持時間較久,短時間就見效,防治效果超過了95%。第四,殺蟲劑與葉面肥混合。4.5%高效氯氰酯、5%吡蟲啉乳油、45%殺螟硫磷乳油等殺蟲劑皆能與葉面肥混合,通常與尿素或多元高效磷酸二氫鉀配制,比例一般是1∶0.5或1∶1,多用于低齡幼苗蟲害,其1500~3000倍稀釋液中再加入葉面寶,葉面寶用量為75~112.5mL/hm2,殺蟲效果進一步提高,同時還有利于林木生長。
3.4智能防治技術
森林病蟲害防治引入人工智能技術,輔助上述防治措施,極大提高了病蟲害防治效率,森林生態系統得以健康發展。智能防治技術應用如下:第一,精準定位病蟲害類型。依托病蟲害監測系統,自動識別并標記病蟲害,利用云計算方式,識別害蟲準確率近乎達到85%,工作人員根據智能系統顯示結果,可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第二,預測害蟲情況發展趨勢。基于互聯網技術,通過對蟲情相關數據進行分析,結合時間、地點、害蟲特性等信息,運用數據分析技術,相關人員通過進一步數據和信息對比,能夠預測蟲情暴發期,提前做好防治方案。第三,使用高科技設備。
4 結束語
林業科學技術推廣需要圍繞實際發展情況,采取實用性強的手段,持續優化推廣體系,加強隊伍建設,才能夠更好地服務林業事業可持續發展。現代林業快速發展,直接影響森林生態系統,提高技術人員創新意識與專業水平,也有利于提高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相關人員要重視林業科學技術推廣工作,以及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工作,方能促進我國生態系統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曉麗,周立君,伊力塔.基于光譜圖像的森林病蟲害自動檢測方法[J].應用光學,2023,44(02):420-426.
[2]楊紅.當前林業科技推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山西林業,2022(S1):20-21.
[3]孟凡成.營林技術對森林病蟲害防治作用的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21,27(11):121+171.DOI:10.16377.
[4]張薇薇.森林病蟲害防治問題與對策研究——以霧靈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為例[J].綠色科技,2021,23(02):33-35.DOI:10.16663.
[5]賀亮.淺析塞罕壩林場有害生物防治[J].安徽農學通報,2021,27(01):116-117.DOI:10.16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