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由于小麥管理中存在著重視病蟲害防治而忽視中期防治,甚至放棄后期病蟲害防治的現象,使得購買的小麥種子質量較差,產量也不能達到期望水平,導致小麥的銷售價格遠低于市場價格10%-15%,嚴重影響了小麥種植者的經濟效益。因此,通過改變農民的種植理念,采取科學的方法來預防和控制小麥的病蟲害,以及努力提升小麥的產量和品質,將會成為提高小麥收益的有效手段?;诖耍疚膶π←湶∠x害防治措施存在的防治誤區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治理方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探討
小麥作為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其所占的比例非常大,為了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必須加強對小麥病蟲害的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來避免防治誤區,從而減少農業資源的浪費,進而提高產量。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當前小麥種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給出了實用的解決方案,旨在幫助農民更好地控制和預防病蟲害,從而提高小麥的產量。
1小麥常見病蟲害
1.1紅蜘蛛
在該類蟲害問題出現后,將對小麥的正常生長造成直接影響。因為,紅蜘蛛會刺吸小麥苗的汁液,使得麥葉的表面出現很多黃色的小斑點,而后小斑點則轉變為黃色。通過對紅蜘蛛感染的小麥進行觀察可知,小麥生長受到直接影響,導致小麥成長緩慢,最終葉片干枯而死。
1.2蚜蟲
小麥蚜蟲作為小麥病蟲害防治的重點,必須明確蚜蟲的危害。一般情況下,蚜蟲主要危害小麥葉片與穗部,進而對小麥的整體生長造成直接影響。與此同時,在蚜蟲大量集聚后,將產生一定的污染物,進而對小麥葉片進行一定的污染,影響到小麥葉片的光合作用,使得小麥出現明顯減產問題。
1.3黑穗病
黑穗病也稱為黑疸病,因為在小麥種子發芽后,由于混入糞土中的部分物質,在外界環境的影響下,進而產生一定菌絲,并伴隨著小麥的正常生長,進而在麥粒中形成菌癭。
1.4白粉病
鑒于白粉病的特殊性,在外界環境溫度處于15-20℃之間時,白粉病毒發病率較高。與此同時,在外界濕度大于70%之后,將導致白粉病的惡化,對小麥的健康生長造成直接影響。因為在小麥生長階段,一旦暴發白粉病,將對葉鞘進行一定的感染,進而使得葉片的表面生長出很多的白色霉點,進而擴散為黑色小點,直接阻礙了小麥的正常生長。
1.5銹病
銹病也稱為黃疸病,在小麥生長階段,銹病的危害非常大,如在夏孢子堆的作用下,將產生周而復始的循環。一般情況下,在冬小麥完成種植后,一個月之后則可以發現銹病。銹病一旦出現,將對小麥的葉片、葉鞘、莖干產生直接影響。為此,在小麥種植管理時,應當采取科學合理的病蟲害防治對策,保證小麥種植的安全性與可靠性。
2小麥病蟲的防治誤區
2.1防治時間存在誤區
由于受到客觀環境的影響,許多農民沒有接受過有關先進種植技術的系統培訓,只能依靠以往的經驗來實施種植。鑒于對小麥的生長特征和種植技術的缺乏,加上沒有專家的指導,使得農民們很難把握最佳的防治時機,也沒能準確地識別出病蟲害的前兆,因此一旦出現小麥病蟲害,就很可能出現災難性的后果,比如大規模的減產或者絕收,嚴重影響到我國的糧食安全。為了確保小麥的健康成長,農民必須不斷學習和掌握防治技術,以便在發現病蟲害的早期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并積極采取應急處理措施,以確保其正常生長。種植者應該加強對當前幾種常見病蟲害的認知,尤其是那些潛伏期較長、危害性極強、容易被忽視的病蟲害,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預防和控制措施,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因病蟲害帶來的損失,并獲得最佳的收益。采取適當的預防措施能夠大大減少小麥遭受病蟲害的損失,并極大地提高防治的效果。
2.2防治方法存在誤區
通過科學的防治技術,可以有效保障小麥的生長發育,因此農戶必須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環境、氣候、土壤、作物的營養元素以及種植的條件,結合專業的技術和管理,及時發現和預測可能出現的病蟲害,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從而達到最佳的農業生產效果。然而,由于某些農戶沒有充分了解當地的環境條件和病蟲害情況,他們只是簡單地使用噴霧的方法來防治。這樣做既可能對小麥的生長造成不利影響,還可能造成土壤污染,降低土壤的肥力,并且容易引起病蟲的耐藥性,從而讓農戶無法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最終導致農作物的減產或者完全死亡。
2.3藥劑使用存在誤區
為了有效控制和預防小麥的病蟲害,種植者應根據不同的生長階段和特定的病癥,采取恰當的措施,確保藥劑的使用能夠有效地抵御病蟲害的侵襲,從而達到最佳的農業效果。鑒于目前的種植者尚未充分了解小麥病蟲害的成因以及它們所造成的影響,他們往往會在不恰當的時間使用不合適的藥物,甚至是過度施藥,從而使得土壤質量急劇下降,妨礙了小麥的健康生長,同時,大量的農藥殘留也會威脅到糧食安全,并且還會給當地的自然環境以及可持續發展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
3小麥病蟲害防治措施的建議
在小麥種植中,病蟲害的防治也是十分重要的,科學種植小麥也需要適宜的病蟲害防治措施為其生長出一份力,因此,種植者應當加強對小麥生長過程中會出現的各種病蟲害的監測,同時在病蟲害發生之前,盡量做好對一些病蟲害的預防措施,有效降低病蟲害的發病率。種植者可以事先查閱當地的一些資料信息,總結歷年的小麥種植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病蟲害,并對其進行針對性的預防。
3.1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指導
在小麥種植階段,農戶的小麥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理念,將對后續小麥的生長管理造成直接影響。為此,在小麥病蟲害防治工作開展階段,應當科學有序地推動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指導工作?;谠擁椆ぷ鞯拈_展,促使基層農戶掌握最新的小麥種植管理技術,并有效增強農戶小麥病蟲害防治的工作意識,解決基層小麥病蟲害防治出現的具體問題。
在具體宣傳工作開展階段,應當合理應用現代互聯網傳媒技術,從多個渠道入手,使得小麥病蟲害防治新技術得到有效普及推廣,保證農戶學習到最新的病蟲害防治方式技術與管理理念。在對部分突發的病蟲害進行防治時,不僅需要開展專項的病蟲害防治工作,同時需要農業技術員進行現場指導,通過理論講解、實踐指導,保證突發的病蟲害問題得到迅速控制,避免對小麥的整體生長造成較大影響。
3.2基于小麥生長期開展防治
3.2.1播種前防治
在播種之前,進行有效的預防措施至關重要,這包括對土壤、品種、農藥和施肥方法的深入理解。在開始播種小麥之前,農戶需要仔細檢查和清理土壤,去除其中的害蟲和寄主,并確保沒有任何潛在的病原體,從而為小麥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生長環境,從而大大減少后期發生病蟲害的風險;為了確保小麥的高產,我們必須選擇那些能夠適應當地氣候并具有較高抗病蟲害能力的品種。種子的特性使它們具備了極強的適應性和抗逆性,特別是在抵御惡劣天氣和病蟲害方面表現出色,這不僅為小麥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而且還能夠有效減輕后期的防治工作負擔。農戶應該在開始種植之前,向專家咨詢有關當地的天氣、品質、施用的化肥和殺蟲劑的信息,并遵循他們的建議,使用適宜的藥物來控制小麥的生長。這樣可以盡可能降低小麥患上病蟲害的風險,同時也能緩解后期的防治工作。
3.2.2返青期防治
小麥的返青期是在春季。由于季風的影響,我國的春季天氣變化劇烈,極端天氣時有發生,溫度波動也很大。在小麥的返青期,它們的抗逆性和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都相對較低,所以在這一階段容易受到病蟲害的侵襲。隨著春季的到來,害蟲的數量也會急劇增加,因此,農戶們必須密切關注小麥的生長狀況,及時掌握天氣變化,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并且要加強對可能出現病蟲害的監測,以確保春季返青期不會發生嚴重的病蟲害災害。為了確保小麥的健康生長,農民必須密切關注它們的變化。如果發現有病蟲害,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包括使用藥劑和殺蟲劑,以防止它們再次侵擾。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
3.2.3抽穗期防治
由于赤霉病具有高度的傳播性和潛在的危險性,因此在小麥的抽穗期,它們更容易被感染,從而導致病蟲害的迅猛蔓延,嚴重影響了小麥的總產量,同時也給農戶造成了巨大的財務損失。為了保證小麥的健康成長,農戶必須特別注意它們的生長狀態。如果發現有赤霉病感染,需要立即采取措施進行防控。一些常見的方法包括提前使用抗菌藥物,減少對小麥的損傷。同時,還需要采取措施防止害蟲的滋生和擴散,并定期添加抗蟲劑。除了要加強對小麥根系的保護,還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定期松土、施肥等,以確保小麥獲得充足的營養物質和水分,加強植株的抗逆性,有效防止病蟲害的侵襲,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小麥的收成。
3.2.4灌溉期防治
灌溉期對于小麥的生長至關重要,它是整個生長周期中的最后一步,因此,在這一階段,防治病蟲害的措施至關重要,它可以有效地保證小麥的產量和品質。然而,由于季節的變化、降水量的增加以及溫度的升高,病蟲害的發生幾率也會不斷增加,因此,農業工作者必須密切關注小麥的生長狀況,并且確保麥田土壤的濕潤程度。為了保證小麥的健康生長,應該科學合理的灌溉。定期監測麥田土壤水分情況,并根據實際需求調整灌溉量。采取這些措施不僅可以有效防治病蟲害,還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小麥的損害。除了采取大規模噴灑藥劑的方式來防治小麥成熟期的病蟲害外,工作人員還可以結合使用殺蟲劑和殺菌劑,以達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3.3定期開展小麥病蟲害檢疫
在現代小麥種植管理時,應當合理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打造智慧農業管理運行模式,有效提升小麥病蟲害防治的工作質量與效果。在進行小麥病蟲害防治管理時,需要定期開展小麥病蟲害檢查工作,及時發現病蟲害的暴發勢頭,并快速采取針對性處理對策。
如在小麥種植管理階段,可合理引進先進的種植設備,進而在耕種階段實現對土壤中的有害細菌有效治理,為小麥的出苗生長營造良好環境;其次,在小麥種植管理時,為保證病蟲害得到有效防治,農戶應當對小麥的整體生長態勢、周邊生態環境進行及時檢查,進而根據小麥種植經驗,快速開展病蟲害防治,采取針對性處理對策,保證小麥種植管理的有效性;其三,在病蟲害防治工作開展時,可基于生態環境治理視角,合理采用生物防治的技術方案,實現無害化的病蟲害防治預期目標。
3.4圍繞病蟲害制定防治機制
為實現小麥高產目標,應當落實小麥病蟲害防治工作,為小麥種植管理工作保駕護航。
首先,應當成立專項的小麥病蟲害防治工作小組,協助農戶科學有序地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在具體工作開展時,工作人員應當進行實地調研,了解小麥種植的規模、常見病蟲害、小麥生長狀態,并及時建構信息化病蟲害數據庫,為后續病蟲害防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其次,工作人員可基于大數據分析,了解不同病蟲害的演變規律,針對病蟲害的發生初期癥狀,采取針對性解決措施,保證小麥病蟲害防治的整體效果。例如,基層農戶對小麥銹病進行防治處理時,需要了解小麥銹病的主要誘發因素,根據小麥生長環境的溫度與濕度條件,進而對小麥種植階段的灌溉工作進行嚴格控制,避免濕度過大,或灌溉過少導致旱澇問題出現。與此同時,在小麥種植管理階段,基層農戶可科學有序地開展有機肥、磷肥的施加,保證小麥生長的營養供給。
最后,在小麥病蟲害防治工作開展階段,應當明確病蟲害防治的藥物使用規范,避免基層農戶使用劇毒類藥物,對小麥的質量產生直接影響,并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直接影響。由此可見,在小麥病蟲害防治時,需要科學預判病蟲害的發生前兆,進而科學有序地開展農藥噴灑工作,對相關病蟲害進行主動防治,為小麥的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
3.5科學采用病蟲害防治技術
在小麥病蟲害防治工作開展時,可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生物防治技術主要是在病蟲害出現之后采用的,它所主張的是在小麥田中已出現病蟲害的情況下,針對各種蟲害對應的引入各自的天敵,從而達到治理的目的,通過在種植區域養殖一些病蟲害的天敵,利用天然食物鏈的優勢,有效降低病蟲害的同時,也盡量避免對周邊環境所造成的惡劣影響,是一種綠色環保的防治方法。比如說麥蚜蟲,它是小麥的主要害蟲之一,會遏制小麥對于養分的吸收和傳播,然而這種蟲害也有著自身的生長缺點,同時也有著自身的天敵。在蚜蟲易發生的時期,可以引入一定量的蚜蟲蜂、瓢蟲等對其進行蚜蟲的捕食,以蟲治蟲,從而有效降低蚜蟲對小麥的蠶食。為抵御小麥病蟲害,不僅要引進天敵,而且還應該利用微生物,比如芽孢桿菌,它能夠有效減少小麥紋枯病的發生,從而實現預期的防治效果。物理防治技術是一種綜合性的科學手段,它利用先進的技術,如熱力、電磁波和輻射等,有效抑制和消滅病蟲害,從而達到預防和控制病蟲害的目的。物理防治主要是通過集中捕殺的方式,有效降低病蟲害的規模和數量。比如,一些農戶往往采用在麥田之中安裝頻振式殺蟲燈,誘導各類蟲害向殺蟲燈靠攏,再在燈外利用頻振式的高壓電網對其進行觸殺。
4結語
總而言之,小麥的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是農業發展的關鍵,因此,我們應該高度重視這兩項工作。為此,我們應該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科學選擇、播種,并且根據不同的地域特點,采取相應的改良措施,以確保最佳的小麥產量。小麥生長過程中,要加強對其進行病蟲害防治,不同地區可能出現的病蟲害類型不同,要在充分了解當地往年的小麥病蟲害發生情況的基礎之上,針對性地準備各類防治措施,從而有效降低病蟲害對小麥產量和質量的干擾。
參考文獻:
[1]高喜先.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5(7):112-112.
[2]林子君,李可夫.綠色小麥種植技術要點與推廣建議分析[J].種子科技,2022,40(3):52-54.
[3]王春梅.小麥病蟲害防治與措施建議[J].廣東蠶業,2021,55(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