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大學生消費觀念的變化和購買水平的提高,高校內舊物數量急劇增加,造成了較嚴重的資源浪費。而“互聯網+”模式為促進資源循環和改善生態環境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基于此,本文以江西省J高校舊物回收市場為對象,運用實證分析法、定性與定量分析法,通過線上問卷、實地調研與實際運營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分析和梳理高校舊物回收現狀及其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最后形成相應的小程序平臺設計。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舊物回收;小程序
引言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推進并貫徹新發展理念,大力推進“互聯網+”,堅持可持續發展。由于電子商務的興起,大學生的消費支出逐年遞增,高校舊物的數量也迅速增加,積累了大量的舊物資源,極不利于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為了有效利用舊物資源,各地高校的舊物市場發展迅速,也催生了閑魚、轉轉等一大批舊物交易平臺。為響應國家倡導的綠色校園發展理念,發展舊物利用、互聯網共享、再利用,可以提高舊物回收率,同時解決大學生不合理消費導致大量舊物的問題。雖然大學生舊物交易市場有著廣闊的前景,但是目前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不容易滿足實際需求。所以我們需要分析大學生舊物回收的現狀,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1. 基于“互聯網+”的高校舊物回收現狀
本文以江西省J高校作為調查對象,采取問題式調查問卷形式調研,展開了調查取樣,總共發出2700份調查問卷,有效回收了2580份,問卷的主要內容包括高校閑置需求、高校舊物的種類、日常生活中處理舊物的方式、高校舊物處理回收利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高校舊物交易遇到的問題、高校舊物回收的頻率等。基于對該校采取的調查問卷來看,其中表示想要使用舊物交易功能的人占比42%,互助調查占比22%,輔導作業占比15%,學生間的跑腿業務占比12%,學習資料占比9%,如圖1所示。
高校舊物有書本材料、舊衣物、電子數碼、生活用品、體育用品、其他舊物。書本材料占30%,舊衣物占23%,電子數碼占9%,生活用品占16%,體育用品占16%,其他舊物占6%。因此可以看出高校舊物中書本材料占比最大。
高校舊物交易遇到的最大問題是買賣交流不方便和實物與賣方描述不符,占比37%;其次是支付安全性低,占比30%;再次是交易流程復雜,占比21%;最后是找不到想要的商品,占比12%。對于高校舊物的處理方式,28%的學生會直接當作生活垃圾扔掉,56%的學生采取閑置,16%的學生采取回收方式。這說明大學生閑置資源種類多,但浪費情況嚴重,由此可以得知大學生對循環經濟模式認知程度低。對于高校舊物回收率不高的原因,54%的學生不知道怎么利用舊物;30%的學生覺得很麻煩,不想動手;16%的學生覺得沒時間,而且不感興趣,這些數據表明大學生環保意識差,活動參與程度低,導致回收率不高。關于高校舊物回收的頻率,28%的學生是幾乎沒有接觸過的,只有8%的學生是經常接觸的,其他的占比64%。
大學生對于舊物的處理方式大多是低價甩賣,轉贈師弟師妹或者閑置在學校不管。造成以上情況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渠道太少、信息獲取不順暢、二手市場舊物價格太高、缺乏質量保證、沒有定時定點的場地等。由于客觀環境與主觀意識等多種問題,導致一些學生處理舊物的時候,沒有辦法好好利用回收,使得舊物閑置沒辦法處理。
以學生人流最為集中的學生宿舍區、教學區域為實地觀察重點區域,學生宿舍區的舊物包括學生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塑料袋、食品袋、塑料瓶等生活垃圾,以及舊書、體育用品、舊衣服、日用品、被子等可再次回收的物品[1]。生活垃圾一般由學校相關宿舍清潔管理人員進行處理。然而由于校園內缺乏完整的回收系統,價格低廉且可重復使用的“舊貨”無法重復使用,貧困學生和志愿者團隊等供需雙方也無法交換合適的物品,使得大量可供有需要者重復使用的廢棄物品被當作垃圾處理,只有少量舊書和舊生活用品可以通過新年或畢業季的擺攤活動進行再利用。總體而言,宿舍垃圾的回收率較低。
教學區的舊物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些是學生學習產生的,一些是教師辦公和教學產生的。調查發現,高校垃圾箱不具備垃圾分類功能,垃圾回收利用效率低。此外,師生節約環保意識也不強,很容易在校園里發現一些打印錯誤或者只使用一半的打印紙、隨意丟棄的快遞紙盒、飲料瓶,這些所謂的“垃圾”其實是最容易被回收和再利用的,但大多數人會扔掉。
2. 基于“互聯網+”的高校舊物回收存在的問題
2.1 舊物交易形式單一
高校舊物的主流僅限于二手書籍,交易集中在學期開始前后、期末離校期間和畢業生離校期間,導致高校舊物市場大部分時間處于平穩期。一方面,要了解市場需求,著力拓展舊物市場,實現學校用品市場和生活用品市場的均衡發展;另一方面,針對大多數大學生兼職、交友、學習的愿望,校外商戶也有宣傳需求,可以引入多種閑置資源,如兼職推薦、廣告推廣、活動宣傳、學生間跑腿業務等[2]。
2.2 校內舊物回收利用的宣傳力度不夠
大學校園舊物回收市場的人氣仍然不高。調查結果表明,如果舊物回收市場達到一定數量,流量就趨于平緩。每年大學生畢業后,舊物回收市場就變得越來越難,最后重新打造了群來吸引流量。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在新生入學時沒有做好宣傳工作。雖然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舊物交易網絡平臺,但效果仍然不顯著。一方面,舊物交易平臺無法及時共享信息,拖慢了交易進度;另一方面,由于人力資源不足和推廣渠道的限制,很多大學生不知道舊物交易平臺的存在,導致舊物交易平臺的回收利用率較低。高校宣傳工作不到位,間接導致了校園舊物的回收和舊物二次利用率低。
2.3 舊物市場物品質量問題
買家只能依靠賣家提供的簡單圖片和文字來了解,并且沒有售后保證。買賣雙方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急需舊物回收平臺對交易進行監管和擔保。約30%的大學生由于商品的供需和交易渠道問題,缺乏閑置交易意識,導致買賣供需嚴重失衡。
2.4 缺乏成規模的舊物中轉站和線上舊物交易平臺
盡管高校有一部分線下回收站,但這些回收站大多是由學生社團或學生會設立的小型回收站,缺乏足夠的資金和完善的運營體系。然而以舊換新的處置形式極其復雜,必須做好舊物的登記、分揀、包裝和轉售等工作,這一過程需要專業人員來執行。但高校自身的人員和空間有限,人力、專業水平和經費得不到相應的保障。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網絡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最直接、最主要的來源。高校的信息交換都是以網絡的形式進行的。因此,缺乏高校舊物的網絡交易平臺,自然會導致這方面的信息交換受阻,造成信息阻塞[3]。
3. 基于“互聯網+”的高校舊物回收的對策
3.1 建立相對穩定的交易市場
由于微信群很難提供匹配服務,容易導致信息無序,微信小程序公眾號也很難推廣,我們可以先利用微信群通過熟人吸引,付費入群,以更快的速度擴大有效人數,等到人數達到一定數量后,再將其引流到微信小程序公眾號中。同時,與周邊商家共同組織推廣活動。通過定期在公眾號上發布商業折扣、身邊兼職、心靈雞湯等文章,提高用戶黏性,擴大平臺的知名度。
3.2 建立相對嚴格的校園監管體系
對所售商品的價格進行控制,并對賣家進行實名認證,要求賣家持有學生身份證和其他能夠證明學生身份的文件,并不時進行檢查,以防止校外人員混入。
3.3 降低投資成本,增加舊物平臺的盈利
與學校合作,利用學校提供的資源,在節約成本的基礎上推動平臺的發展。與學校周邊的舊貨店合作,豐富舊物交易平臺上的商品。與周邊垃圾收集站建立合作,處理滯銷的閑貨和大量畢業季產生的舊物。
3.4 完善舊物質量保障及舊物回收利用
在舊物回收市場平臺上交易的物品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定的質量問題,有必要嚴格控制質量差的舊物品進入舊回收市場平臺。同時,也需要完善賣家在平臺上的聯系方式,方便買賣雙方就問題進行溝通。通過在宿舍建立舊物回收箱,提供有償回收書籍金屬等舊物,可以提高舊物回收的質量[4]。
對于一些無法進行轉銷的商品,采用公益慈善的方式捐贈出去,在校園組織舊物回收活動,回收完成后進行分類整理。將書籍報刊、繪畫裝飾品、體育用品等捐獻給合作的愛心公益組織,對于不能直接進行捐贈的如舊衣物,把比較新的舊衣物進行清潔、消毒、熨燙和包裝,通過“暑期三下鄉”活動或聯系當地愛心組織捐贈到貧困地區[5]。
可進行以舊換新的物品包括瓶子類——各種塑料飲料瓶,鋁制、鐵制飲料罐瓶;紙類——報紙、舊圖書、各種紙制品和紙箱;廢舊電子類產品等,可兌換手套、塑料垃圾袋、愛心拖把等物品,再通過組織公益活動回饋給大學生。部分可以能源再生的舊物如舊衣物,由于太舊不適合捐贈,可按照面料進行分類,然后交給專業物資回收再生公司進行纖維化處理,變廢為寶。
4. 基于“互聯網+”的高校舊物回收的小程序平臺設計
4.1 舊物交易業務
通過小程序平臺,可以在線發布二手物品,也可以委托平臺進行寄賣。寄賣流程是學生在發布二手商品時,可以提交給平臺,平臺審核通過后,物品就可以在平臺自營的小程序商城里面進行售賣。賣出以后,平臺按照約定的比例,與售賣者進行分成。賣家在銷售二手物品時,可以自行設置與平臺的分成比例。實現利潤后,可以在小程序里面多推薦一些。此外,小程序平臺也有商城,運營者可以根據自身學校的一些特點,售賣一些大學生喜愛的物品。
4.2 跑腿業務
小程序中有一個免費的互助跑腿平臺,通過你幫我、我幫你的互助模式,可以代取快遞、代拿外賣。隨著時代發展,高校大學生的消費水平在逐年提高,并且消費習慣也傾向于獵奇與便捷,所以對于面對面的微信跑腿程序,高校大學生也能很好接受。
4.3 咨詢互助業務
小程序內有專門的免費咨詢平臺,專門提供給學生或者老師用來咨詢一些事務流程,如英語四六級、專升本等。如需要進行辦理手續,也可以通過平臺來找代辦解決。對于新生入學、老生畢業有某方面不懂的事務,可以進行答疑解惑。
4.4 自助打印資料業務
通過小程序可實現自助打印,校園師生上傳打印資料,支付、取印,全程自助完成。文件傳輸經過安全加密,安全可靠,不被惡意攔截。自助打印采用多功能系統,有黑白、彩色兩種打印功能,還可打印相片。可通過小程序或者公眾號查詢相關打印費用,還可查詢文件模板。
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舊物回收市場有很大的市場潛力,構建以互聯網與大數據為網狀的大循環生態圈,將舊物回收與捐贈、公益互換、舊物再生、愛心超市的公益模式,與定制化產品設計、“實體店+APP”、文創產業基地運營的商業模式深度融合,以激勵創新工藝與技術為驅動,以培育大學生創業與實踐為動能,將企業管理與公益事業發展相結合,不斷完善和優化模式,形成多元參與、多方聯動解決社會難題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嚴曉君.循環經濟視角下大學校園舊物回收利用模式構建研究[J].營銷界,2020,(43):80-81.
[2]段鑌洋,田順艷,文建萍,等.“互聯網+”時代高校閑置交易模式現狀分析及解決方案—以宜賓學院為例[J].產業創新研究,2020,(20):187-188.
[3]李旭,張遠路,虞淋潔,等.高校舊物利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22,(4):149-150.
[4]杜心文,張春紅,王璐瑤,等.互聯網+舊物回收利用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35):303-304.
[5]李子玉,寧紫君,陳卓聰,等.校園二手交易平臺發展對策研究——以“宜買賣”大學生創業項目為例[J].中國市場,2020,(14):169-170.
作者簡介:陶鶴爭,碩士研究生,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電子商務。
基金項目:江西科技學院2023年省級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舊物匯校園(編號:S20231084603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