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Arvind Krishna剛剛履新IBM首席執行官之時,確認了IBM全新的“混合云平臺+AI”戰略,且認定“混合云平臺”將成為IBM繼主機、中間件和服務平臺三大行業領袖產品之后的“第四個平臺”。在一般人看來,所謂“混合云”的概念,就是公有云+私有云。以往市場關注到的常常是IBM在2019年7月耗資340億美元收購的紅帽混合云技術,以及在2019年8月開始的OpenShift云化“IBM Cloud Paks產品組合”,而對于IBM混合云戰略的另一半——IBM的公有云——到底能提供怎樣的價值,往往知之甚少,尤其對于中國本土用戶而言。
“IBM通過一個非常完整的、覆蓋全球的網絡,來為用戶提供高性能、可持續、強彈性運營的云。” IBM大中華區云計算平臺事業部總經理阮野日前接受采訪時如是說。
市場普遍認為:10年前,2013年IBM斥資20億美元收購當時美國IaaS研發公司SoftLayer,是IBM正式進入公有云市場的標志性事件,彼時,云計算市場已經群雄并起。此后,在2015年,IBM SoftLayer推出了中文版公有云服務。到了2017年,IBM的私有云和PaaS平臺,與SoftLayer平臺完成了整合。“這之后,IBM把基礎設施、AI和私有云解決方案整合在一起,變成了完整的混合云。”在阮野看來,到了2019年,“IBM又把紅帽那些具有開放性、容易管理的私有化和混合云解決方案也放到了云上——所以今天大家看到的IBM Cloud Platform(即IBM公有云平臺),是一個非常開放的云,它有虛機、有裸機,有VMware專屬機、SAP專屬機、Power專屬芯片的專屬機……在此基礎上,IBM打造了專屬行業云:通過金融云、衛星云、電信云,釋放這些不同行業的能力,提供給不同的區域。”
應該說,從技術和解決方案層面上看,IBM Cloud實際上提供的是一個開放的、相對完整的云計算服務應用模式。對于IBM而言,其混合云戰略在中國本土市場展開的過程中,由于公有云沒有在中國本土進行運營,因此IBM公有云所提供給中國本土用戶的價值,被定位成提供出海服務。“IBM Cloud是出海企業實現海外業務降本增效、安全運營和永續發展的技術平臺之選和行業生態之選。”阮野說。
事實上,對于很多中國本土企業而言,中國市場已經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企業間在技術、產品、服務和價格方面的激烈競爭,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影響企業利潤的最大障礙,因此開發海外市場,就成了一種選擇。
“很多中國本土企業經過考察會發現,其業務在某些海外市場具有更大的商業機會,完全是一個藍海。但是對于這些企業而言,在做出業務出海的決定之前,往往會比較躊躇:因為對于這些企業而言,雖然海外市場的商業機會值得嘗試,但是他們對于海外市場潛在的風險和挑戰也缺乏足夠的了解,對于如何應對這些挑戰也缺乏技術型手段——這成為很多中國本土企業在決定業務出海問題時,最大的困擾。” IBM大中華區云計算平臺產品及生態總監崔海濤在回答筆者提問時強調,企業在出海過程中,由于各個區域經濟體之間法律法規、商業體系等方面的不同,企業必然會遇到各種挑戰,如果企業在此之前并不能清晰了解,并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案,那對于企業而言,海外的藍海市場,就會成為一個雷區,或者沼澤。
可以想象的一種場景是:無論是傳統的制造業企業、電信行業,還是新興的各種互聯網行業,在數字化的今天,企業出海拓展自身業務的前提,就是在當地市場建立自己的數字化節點,并以此為基礎構建自己的業務模型和商業邏輯。在阮野看來,在這一過程中,企業常常會遇到來自技術、生態和經驗三個方面的挑戰:“首先是技術挑戰。全球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技術和標準,企業對技術也有不同的熟悉程度;第二是生態,目前,國內企業往往有自己的生態、合作伙伴、軟件供應商等,在出海的時候,要么是帶著企業所有的生態伙伴一起出海,要么就需要依賴于一個更穩定(安全開放)的平臺;最后,各個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合規要求。因此,中國出海企業需要找到一個非常合適的合作伙伴來幫助他們出海。”
“中國有很多企業也在做公有云,支持中國本土企業出海的公有云服務商也有十幾家,其站點通常集中在東南亞地區。但是對于中國本土企業而言:要選擇出海業務的公有云提供商,首先就要考慮其是否能夠提供全球服務的能力,是否能夠在全球重點地區和國家——比如在北美、歐洲、東南亞、拉丁美洲設有站點,這樣隨著本土企業業務的不斷拓展,公有云合作伙伴的支持才能提供足夠的支持。”崔海濤則是從企業實際操作的層間,以技術工具與合作伙伴選擇的角度,將企業出海最常遇到的問題,分解成五個可以量化和衡量的維度:合作伙伴是否具有全球布局的能力、其所提供的服務是否穩定可靠、其能否保障以最優性價比提供足夠的網絡安全、其是否開源開放以確保企業用戶不被“套牢”、其能否順應數字化需求,提供海量存儲,且保障其高速、高可用性。
崔海濤強調,以上五個方面的問題,IBM公有云都能夠為企業用戶提供充分的支持,“IBM從2010年就開始服務中國企業出海,已經積累了很多的成功案例。”崔海濤說:“與其他公有云服務商不同,IBM除了能提供公有云方面的IT服務支持,而且IBM的咨詢部門還能夠為企業提供包括從業務策略咨詢到業務流程落地,再到技術實現的全方位的服務,從而保證為企業用戶提供一站式服務——這個能力,是全世界其他互聯網企業都做不到的。”
崔海濤還談到,除了公有云技術能力和咨詢服務能力外,IBM甚至可以為企業出海提供與當地商業環境、合規性等方面的綜合服務,幫助出海企業規避更多非技術性原因的風險和挑戰:“IBM不僅能提供云廠商的技術服務,我們亦能從商業上根據自己的經驗提醒出海企業要注意哪些當地的法律法規、營商環境等方面的風險——IBM的價值是為出海企業提供一個更加完整的服務。”
具體到IBM Cloud在技術產品方面的能力,實際上目前IBM公有云服務提供的是全棧公有云服務,既包括計算、存儲、網絡,同時也提供基于PaaS層的IOT應用、互聯網應用、AI應用、Watson應用、安全應用和大數據分析應用等諸多功能應用。“別人有的,我們都有;很多別人沒有的,我們也有。IBM提供的是全球公有云里比較領先的全棧環境。”崔海濤說。
針對不同類型企業不同的出海業務發展模式,崔海濤總結了三種常見應用場景的解決方案組合。分別是針對包括金融、電信、零售、航空、通訊、海運、制造業在內的傳統企業、互聯網企業,以及第三種是增值行業。

“對傳統企業來講,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有些歷史的信息化資產需要保留,不能像互聯網企業一樣全部都采用云原生應用。IBM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在公有云上不僅提供x86服務器,也能提供Linux應用的服務商——IBM實際上就是把大型機的能力也搬上云的公有云服務提供商,從而解決了傳統行業企業上云的基礎問題。與此同時,IBM還是全球 唯一提供高性能裸金屬VMWare平臺的云廠商,同時還提供端到端的咨詢、遷移和維護服務。IBM的機型也全部通過SAP的官方認證,對于傳統企業而言,選擇IBM公有云,實際上就相當于選擇了一個與以往應用完全一樣的環境,因此企業對這些應用可以不用做任何改變,就可以直接上云,從而最大程度減少了企業用戶上云的技術門檻和業務風險。”崔海濤強調,企業對公有云的場景化應用需求越來越明顯,而IBM公有云,“有一個豐富的全面云計算的資源,因此就能根據企業的行業特性,幫助其構建一個更符合該行業需求的公有云產品組合。”
對于互聯網企業而言,崔海濤認為,IBM是前五名主流云廠商里面唯一一個擁有全方位能力的廠商:“我們不僅有虛機,還有裸機、容器,以及相關的服務,還有偏向PaaS的Cloud Foundry,而其他包括市場占有率比我們高的兩家都不全面,IBM是唯一一家所有的計算選項都有的全能云廠商,可以為企業提供極大的選擇空間——我們大概有幾十萬種組合,有不同的配置。”同時從網絡方面看,IBM通過收購SoftLayer,在全球搭建了一張三層光纖架構的網絡,從而保證了內部數據、外部數據、管理數據彼此分開,不會互相干擾,因此不僅性能更優異,且安全性也更強——而這對于一家出海的互聯網公司而言,也解決了保障其業務連續性的根本痛點。

而所謂“行業增值服務”,在崔海濤看來是那些行業特色相對更明顯的云服務,因為出海企業需要建立“屬于自己行業特色的云,而非簡單通用的公有云”的企業用戶,例如金融企業,電信企業或者海運企業等。崔海濤介紹說:“IBM與美國銀行和巴黎銀行合作打造了全球第一個金融服務就緒的公有云,同時,我們還與ATT合作,推出了專門適合電信行業的電信云。”他舉例說,如果一個企業希望能夠在全球范圍內部署業務點,但沒有辦法為每個業務點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那么IBM就可以幫助客戶在本地的一組IT團隊,利用IBM的衛星云(IBM Cloud Satellite)把企業用戶所需的業務應用一次性部署到全球的各個業務點,同時對全球各個業務點的公有云應用進行一致性的管理——這正是IBM公有云的優勢,我們是通過紅帽OpenShift Kubernetes容器技術來實現的,讓客戶可以一次性構建應用而隨處運行,這一技術我們走在了全世界前列。”
無論如何,企業出海的業務發展需求,要如何通過IT工具實現?這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管理層面的問題。對于企業用戶而言,要考慮的角度不僅僅是技術的可實現性,更需要考量后期業務的連續性、安全性,以及可成長性、管理成本……這既是一個簡單的數學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相當艱難的決定。
對于IBM來說,云計算是其混合云戰略的關鍵,也是近年來投入更多關注的技術領域——無論是為了響應市場的需求,還是為了保證自身業務的成長,對于云計算(尤其是基于紅帽OpenShift的混合云)的投入和專注客觀上給了各種類型企業更多的選擇,尤其是中國本土的大中型企業:相信以往與IBM在長期合作中積累的難得的信任,也會成為其選擇IBM作為上云、出海合作伙伴的重要考量。
中國本土企業的上云、出海之旅才剛剛開始,一切都還需要市場和用戶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