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初,作為IT行業的“晴雨表”,IDC 連續第五個月下調了 2023 年全球 IT 支出預測:在其最新的全球 IT 支出增長月度預測中,IDC 預計今年全球IT支出的總體增長為 4.4%,比其最早于2022 年 10 月做出的6.0%的增長預測相比,下降了1.6%——這足以證明整個IT行業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信心衰退和市場困境。
而就在IDC報告發布前幾天,戴爾科技集團也公布了2023財年第四季度及全年(2022年2月~2023年1月)財務報告。報告顯示:2023財年全年,戴爾科技集團營收創下 1023億美元的歷史紀錄,運營利潤為創紀錄的 58億美元,同比增長 24%。其中,基礎設施解決方案集團(ISG)全年營收達 384億美元,同比增長 12%,創下歷史紀錄,運營利潤為創紀錄的 50億美元,同比增長 35%;客戶端解決方案集團(CSG)全年營收為 582億美元,運營利潤為 38億美元。
逆勢上揚,可以說是戴爾科技在過去三年整個疫情期間業績表現的一個關鍵詞,而戴爾科技的這種表現,在某種程度上,也讓正在遭到信心打擊的整個IT行業,看到了些許的希望。
“我是宏觀經濟學的追隨者,我相信蕭條是處于兩個經濟繁榮周期之間的必然存在,而作為企業的管理層或者企業組織者,必須要從戰略層面和操作層面進行布局。”2023年4月26日,戴爾商用客戶端2023新品發布會上,戴爾科技集團全球資深副總裁吳冬梅認為,之所以能夠在市場調整過程中實現業績的增長,首先是因為戴爾科技堅持了“以科技創新推動人類進步”的公司宗旨,在過去的三年,戴爾科技對產品研發的投入達到了79億美元,產生28000項專利。“越是困難的時期,人們越是去探索前面的路,我們當初設立了愿景目標,就是希望能夠在任何時候它都能成為幫助我們度過困難的信念——處于宏觀經濟學繁榮經濟周期低谷階段時,每個人、每個企業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會受到影響,這是無法回避的,我們能做的,就是要堅定信念:下一個繁榮周期一定會到來。”吳冬梅說。
在吳冬梅的主題演講中,她根據企業用戶的具體應用場景,將戴爾科技能夠提供給企業用戶的IT能力細分為包括商用終端、多云、現代化數據基礎架構、邊緣和安全等五個方面。事實上,在過去的幾年當中,戴爾科技在以上幾個方面的確都推出了更多的具有“創新”性的技術和產品。僅在過去的一年當中,從2022年初發布的新一代對象存儲的純軟件系統ObjectScale,到提出從備份、容災到數據避風港“三位一體”的數據保護整體架構體系;再到發布重大存儲軟件革新,幫助企業用戶進一步提升網絡彈性;推出針對不同行業用戶場景的新一代Dell PowerEdge 服務器;發布全球首款6K分辨率的IPS Black技術31.5英寸平面顯示器U3224KB……直至本次正式發布了全新Latitude商用筆記本、Precision專業工作站和OptiPlex商用臺式機,戴爾的產品更迭和技術進步,可以說從來沒有因為疫情或者經濟環境的改變,而發生任何遲滯。恰恰相反,這種優化反而隨著市場的改變和用戶需求的調整,進入了一個加速的階段。

“戴爾科技沒有停止創新,我們對創新有極高的關注。”桃樂姍,戴爾科技集團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商用客戶端解決方案事業部總經理,結合本次新品發布介紹說:“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現在隨著混合辦公模式的常態化,越來越多的筆記本使用者對筆記本的使用頻率和時間比以往更多,因此對鍵盤的使用量就更大,戴爾科技就會因此更加關注微小細節對于用戶的體驗。例如,我們在筆記本鍵盤鍵程設計上,就會考慮怎樣更好地符合人體工學,提升使用體驗;以及為了適應在非辦公環境的遠程會議場景,我們的商用筆記本提供智能降噪、智能音頻、隱私安全功能……我們每個商用產品都有很多這些智能、創新的特性。在過去三年里,我看到了自己所負責的產品,每一年的進步,我個人真心為戴爾科技的產品而感到驕傲。”
在疫情期間,吳冬梅曾經在很多場合談到“數字化韌性”的問題。在她看來,企業韌性,即IDC所定義:組織和公司對業務中斷的快速響應、快速恢復運營的能力,也是企業在變化、突變、危機中找到新的增長機會的能力。她甚至將這種韌性分解為包括業務韌性、管理韌性、生產韌性、安全韌性和可持續發展韌性等五個方面。
“創新和韌性,對于企業而言,是相輔相成,互相成就的關系。韌性和創新齊頭并進,才能實現1+1大于2的結果,就像戴爾科技一樣。”在吳冬梅看來:整體業務的韌性來自于具體技術的創新能力;而在技術和應用上的不斷創新,則為整體業務的韌性提供了充分的保障——這個有些類似哲學思辨的思路,顯然不僅僅是戴爾科技對身處經濟低迷漩渦中的企業用戶的建議,同時也是戴爾科技在過去疫情期間,在技術創新提供的強大支持下,通過不斷增強自身業務韌性推高業績成長的另一個關鍵原因。
“戴爾科技是一個韌性十足的公司,韌性是戴爾科技的DNA。”在桃樂姍看來,整個疫情期間,“不管是最終客戶,還是渠道合作伙伴,大家都重新對戴爾科技的供應鏈優勢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因為在過去三年里,不同行業的應用,包括新能源、手機、大屏等各種各樣的應用,以及遠程辦公在各個行業產生的爆發式需求,都在考驗每一個相關企業的整體管理水平——在過去的三年時間里,我們一次又一次讓無數的客戶見證了戴爾科技的供應鏈管理能力。”
究其原因,桃樂姍強調戴爾科技強韌的供應鏈管理能力,得益于戴爾科技自身的數字化能力和業務管理方法:“戴爾科技的業務模式是采取多組合的業務模式,既有直銷又有渠道,所以我們總是能夠第一時間接觸到終端用戶,因此我們總是能夠通過與各個行業客戶的深入接觸,收集更多的市場數據,并能夠利用這些數據做一手基礎分析——可以說戴爾科技本身就是一個數字化轉型最好的示范企業——從而對市場的下一步發展有更準確的判斷。所以,當整個商業環境產生某些變化時,你會發現:戴爾科技的反應總是最快的,從而也總是能夠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保持自身業務具有更強的韌性。”
到了具體的業務操作層面,桃樂姍再次強調戴爾科技在技術和產品層面的完整性和創新性所帶給業務的強大支撐:“我相信客戶:客戶會為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而買單,戴爾科技今天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豐富程度,包括產品的創新和設計,都是建立在我們對客戶需求的全面捕捉基礎上的,目的是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桃樂姍認為,在當下的經濟環境下,企業用戶反而對自身的數字化需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因此他們需要的不再僅僅是“快餐式產品”,企業需要的是“更強調管理、安全和服務的、能夠效益最大化的產品”。因此戴爾科技產品的豐富度以及多元化,從根本上滿足了不同類型和規模企業用戶對于數字化產品的需求。同時,戴爾科技的服務也為整體業務的成長提供了充分的支持:“戴爾科技不是單獨賣硬件的公司,更多時候,戴爾科技的方法和目標都是利用自己的設備和技術,幫助客戶提升生產力和轉型動力,與客戶一起面對挑戰。”
事實上,戴爾科技不止伴隨軟件硬件產品提供具有附加價值的服務,而且在企業用戶的數字化轉型前期,也會提供包括咨詢、教育等在內的服務業務。“無論是從公司架構,還是在不同產品線中,戴爾科技始終把服務自始至終都貫穿其中,而且是作為基礎業務的一部分。”吳冬梅介紹說,對于很多企業用戶而言,所謂的數字化轉型往往都是從一個個的與業務相關的應用場景開始的。此時,戴爾科技要做的,是與用戶一起,將企業的想法分解為技術可實踐的具體IT模塊,進而再細化出從IT基礎設施的布局、數據應用的技術邏輯等IT技術層的落地方案。“咨詢可以說是戴爾科技拓展業務的一個敲門磚,因為我們認為,所有的企業數字化轉型項目都應該咨詢在先。”
如果說技術和產品是一家企業的筋骨,業務邏輯、服務模式和管理方法是一家公司的肌肉,那么企業文化就應該是指揮筋骨和肌肉協調一致,揮出完美一拳的神經系統。應該說,企業文化或許并不能直接產生商業價值,對業務有直接的影響,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一家公司的企業文化就是一種隱性的篩選機制,找到一群有共同價值觀的人一起工作。因此企業文化實際上決定了一家企業的氣質、領導的管理風格,以及員工是否能夠長期保持充分的活力和斗志。
戴爾科技的企業文化,從一個小小的細節就能有所體會。凡是接觸過戴爾科技中國領導團隊的人,也許都會發現一個不同于其他IT公司的現象:在戴爾科技,女性領導者的比例和層級都明顯更高,這使得戴爾科技在工程師文化主導的科技領域,擁有一個由女性高管團隊構成的靚麗風景。“戴爾科技是一個從企業策略和管理體制上,真正強調和認可多元化的一家公司:所有的員工,無論年齡、背景、信仰,都能夠被平等對待。在中國,我們強調性別平等,公司倡導一種人人平等的觀念。”桃樂姍說。
同樣作為戴爾科技中國高階管理團隊中的一位女性管理者,吳冬梅在當天闡述了戴爾科技2030年遠景規劃時,曾經談到:戴爾科技承諾到2030年,公司將有50%的員工和40%的領導崗位將由女性擔任。而實現這一目標,戴爾科技不僅停留在氛圍的營造上,還有相關的機制加以保證。
“戴爾科技的2030愿景目標,并不是一句空話,而是一個能夠量化的考核標準,是需要在具體公司管理運營過程中堅持執行的硬性標準,因此各個部門都需要對此投入更多的關注。不僅如此,我們在中國,還攜手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共同發起了‘工科女生發展計劃’公益項目,支持工科女生在校期間即可提前深入了解行業技術與發展前景,從而更好地規劃未來和自身發展。2020年到2021年期間,我們還將人工智能實踐課程融入項目規劃,引入戴爾專家、技術等資源,為更多的理工科女大學生在繼續通往STEM職業的道路上創造更多機會。”吳冬梅強調,對于加入戴爾科技的女性員工,戴爾科技內部還有一個WIA(Women in Action)組織,“這個組織讓我們更專注于女性整個職業發展周期,幫助女性員工釋放自我,發揮出更大能力,給她們更多的機會和平臺去發揮、發展愛好,同時在職業發展上給予更多的支持。”

如果一家公司內的每一位員工都能夠被平等對待,每一個人的愛好和職業發展路徑都受到重視,每一個人不會因為個人的某些標簽被區別對待……那么這種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將進一步推動企業員工擁有更高的工作活力和更好的業務表現。
桃樂姍至今依然記得在其2013年剛剛加入戴爾科技不久,第一次參與WIA組織活動時的情形,“我當時感覺特別欣喜驕傲。”桃樂姍強調,被公平對待的結果,是員工對于工作本身更加專注。例如她本人,作為戴爾科技中國的管理者,常常都會工作到深夜,“那一剎那,我們可能都已經忘記了自己的性別,因為我們覺得我們就是公司的一個領導者,被賦予在不同崗位,為自己的業務負責;而不會因為我是一個女性,就認為需要被特別對待。”
與此同時,女性管理者的優勢也會有所體現。“作為一個女性管理者,我們在人員團隊管理上,更加細膩,更加愿意在人身上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我覺得它是一個優勢,我們也通過這種優勢影響到團隊,無論在業務好的時候,還是在業務有挑戰的時候,都會用更高的熱情去推動我們的業務成長。”桃樂姍說。
每個成功的企業總是有各自的訣竅,只是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不同的側面:在經濟飛速發展,行業野蠻成長的階段,技術和產品的迭代就是致勝的法寶;在群雄并起,競爭激烈的時期,也許業務模式和服務模式會成為最重要的競爭優勢;到了平穩成長的階段,企業價值觀和企業文化,會贏得更多的用戶認可……只是,外界的經濟環境總是在不斷更迭,企業面對的市場競爭態勢也瞬息萬變,一家企業想要獲得持久的成長,顯然不能依靠突擊式的提高某一方面能力來獲得。從這個角度講,無論是技術、產品,還是業務模式、服務模式,或者企業價值觀、企業文化,并沒有真正絕對的優先級,只有均衡且共同的強大,才是企業長效的成長訣竅,也是能夠在逆境中一枝獨秀的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