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肖邦是波蘭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他一生創作的絕大部分作品都為鋼琴體裁,其中夜曲是貫穿肖邦創作生涯并且極具創新性與個人特色的優秀體裁。在肖邦的所有夜曲作品中,如果說有一些帶有沙龍色彩的話,那么在這首作品中一切都被一掃而空。這首c小調夜曲想要表達的是真摯的,不加任何修飾的內心獨白。在77小節的作品中,音樂從穩定、沉重逐漸走向激動與釋放,將音樂推向勢不可擋的悲憤當中,又瞬間了結一切,通過對音樂與技術進行分析,我們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曲子當中悲劇性的情緒。
[關鍵詞] 肖邦;夜曲;悲劇性情感;音樂與技術分析
[中圖分類號] J614"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3) 09-0193-03
肖邦的這首作品是聽過一次,就永遠不會忘記的夜曲之一,也是大眾最為喜愛的曲目之一。這首曲子如此的深刻,如此富有哲理,如此悲情,如此具有戲劇性,每個第一次聽到它的人都會為之感到震撼,包括生活在肖邦時代的人。
我們知道,音樂作品有純音樂作品,也有一些作品,當我們聽到它的時候,它們會大聲地告訴我們這正是來自作曲家靈魂的聲音,顯然,這首c小調夜曲想要傳達的內容更為深刻。
一、肖邦及其夜曲
肖邦是波蘭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他一生創作的絕大部分作品都為鋼琴體裁,例如經典的24首練習曲與精致的24首前奏曲,以波蘭民間舞蹈節奏創作的瑪祖卡舞曲與波洛涅茲舞曲,對于專業學習極其重要的大型獨奏作品,4首敘事曲和4首諧謔曲,以及圓舞曲和2首鋼琴協奏曲等,其中夜曲是貫穿肖邦的創作生涯并且極具創新性與個人特色的優秀體裁,對于專業學習中的理論與技術練習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學習價值。
夜曲作為狹義上的鋼琴獨奏作品體裁,首先是由浪漫主義時期的愛爾蘭作曲家約翰·菲爾德(John Field)創作成的,在英國作家艾倫·沃克的著作《肖邦:生平與時代》[1]中了解到,肖邦在華沙音樂高中學習時期,經常到米奧多瓦街上的音樂商店翻閱巴黎、柏林、維也納的最新音樂作品,可能就是在這家商店里,年輕的肖邦接觸到了約翰·菲爾德的夜曲集。這位愛爾蘭作曲家用右手展現出美聲唱法般的旋律,左手運用大跨度琶音來伴奏,并展現了多種和聲進行的方式,深深地將肖邦迷住了。
雖然夜曲并不是肖邦首創,但肖邦通過瀏覽菲爾德的夜曲樂譜得到的創作靈感,使得肖邦后來創作的夜曲更加為大眾熟知。肖邦一生共創作了21首夜曲,在肖邦生前正式出版的有19首,有2首是肖邦創作之后并不滿意的作品,在肖邦去世之后以遺作的形式出版。肖邦每個時期創作的夜曲都有著不同的特色,例如早期的作品9號的前兩首都以引人入勝的優美旋律與大跨度的琶音或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貫穿全曲,在作品9之3的夜曲的結尾部,肖邦好像打破了前面的創作習慣,在平穩進行的旋律當中突然加入一個快速緊張的片段,好似美妙夢境中的一道閃電,突然打破了平靜。在之后的夜曲創作中,肖邦也在不斷地嘗試創新,有時我們還會發現復調線條穿插在作品當中,不難看出復調大師巴赫的作品對于肖邦創作的影響。肖邦的夜曲并不一定與夜晚密切相關,而是要感受一種寂靜中的浪漫與熱情。
二、《肖邦夜曲Op.48 No.1》的創作背景
肖邦每個時期的夜曲都有著不同的特色,《肖邦夜曲Op.48 No.1》創作于1841年,1839年至1843年間,是肖邦聲名鵲起的時期,在這期間肖邦創作并出版了許多鋼琴領域的經典流傳曲目,例如《降b小調奏鳴曲》作品35號、《第三諧謔曲》作品39號、《第三敘事曲》作品47號和《f小調幻想曲》作品49號等等,肖邦將這些作品賣給出版社,每部作品都能獲得500法郎,這些作品的出版不僅可以維持肖邦的日常生活,而且也提高了他的知名度。在這一年,肖邦與喬治·桑搬到了皮加勒街16號,位于一個花園的盡頭,肖邦在這里給自己的學生授課。肖邦將夜曲作品48號的兩首都題獻給了洛爾·迪佩雷小姐(Laure Duperre),她是肖邦當時最喜歡的一位學生,馮·倫茨評價說:“她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子,像棕櫚樹一般高挑又挺拔。”肖邦每次上完課后,通常會展示他的紳士風度,將洛爾送到樓梯旁邊,再跟她告別,這是別人很少能夠享受到的待遇。
在1841年的夏天,肖邦本想與喬治·桑度過一段寧靜的生活,但除了出版商和地震帶來的困擾之外,還有另外一件事情使得他們的計劃再次遇到了挫折。肖邦的一名35歲的學生瑪麗·德·羅齊埃與安東尼·沃津斯基陷入了熱戀,而這個人正是肖邦曾經的未婚妻瑪利亞·沃津斯卡的哥哥,肖邦聽到這個消息之后十分焦慮,他擔心安東尼會將他與沃津斯基一家不合及他與瑪利亞婚約的私密細節告訴德·羅齊埃,于是肖邦決定不惜一切代價也要阻止這些緋聞傳到喬治·桑的耳朵里,通過這件事情我們可以看到肖邦是多么重視自己的個人隱私,一旦隱私被其他人侵犯就會變得十分急躁。并且在這一年,瑪利亞結婚了,當然不是與肖邦結婚,盡管肖邦與她由于種種原因分手了,或者我們應該說她在幾年前就和他分手了,但是我們從信件中得知她的婚姻深深地影響了肖邦的內心,他非常的沮喪和難過。
在于潤洋教授的《悲情肖邦》[2]中提到了關于肖邦創作這首夜曲時的一種說法: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為了躲避雷雨,肖邦進入一所教堂,伴隨著閃電與轟鳴的雷聲,肖邦參加了宗教祭禮?;氐郊抑?,肖邦根據剛剛印象深刻的經歷,創作了這首帶有宗教氣氛,情感激昂的夜曲。雖然從未有相關材料與書信證明這個傳說的真實性,但這個故事也為我們理解這首夜曲提供了一些幫助。
三、《肖邦夜曲Op.48 No.1》
悲劇性情感的音樂與技術特點
肖邦的所有夜曲作品中,如果說有一些帶有沙龍色彩的話,那么在這首作品中一切都被一掃而空。這首樂曲想要表達的是真摯的,不加任何修飾的內心獨白。77小節的作品中,音樂從穩定、沉重逐漸走向激動與釋放,將音樂推向勢不可擋的悲憤當中,又瞬間了結的一切。
這首夜曲是一首再現單三部曲式的作品,A部分是緩慢的小調,B部分是帶有宗教合唱色彩的一個大調段落,與A段形成對比,之后是A段旋律的再現部分,但是再現部分的旋律相比A段會變得更快,使得主旋律變得更加絕望與沮喪,悲劇性的色彩更加強烈。下面會根據全曲的三個部分依次對這首夜曲中悲劇性情感的音樂與技術進行分析。
(一)A部(1—24小節)
樂曲開始的部分(1—4小節),以深沉緩慢的c小調和弦進入,并以Lento(慢板)與mezza voce(半聲)展開,這里的mezza voce采用的是美聲術語,指的是以一半的音量歌唱。一高一低的旋律交錯進行,如譜例1,顯得悲哀與凄涼。我們在演奏中可以以極慢的步伐緩緩地奏出主題,像是一個厭倦了一生的老人的步伐,如譜例2,非常沉重。我們要注意整個A段的左手部分并沒有給演奏者太大的空間去作一些個性化的處理,并且整個A段的音樂基調是沉重并且悲傷的,像是一首葬禮進行曲,我們有必要尊重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并且嚴格地按照譜面的指示進行演奏,所以A段的左手部分,在演奏中要把節奏控制穩定,不要有過多的彈性處理。接下來的樂句(4—8小節),主題開始發展,低音的和聲將旋律引到了平行大調(降E大調),相比前面黑暗與沉重的色彩,這里的平行大調使得樂曲第一次出現了明亮感,并與第一句構成了一問一答式的連接,第6小節低音的半音顛簸,持續向上爬升,最后回歸終止。第9小節出現了離調,由c小調離調到了降D大調,左手借勢再次下沉,音樂的色彩更為朦朧,好像噩夢中出現的一縷陽光,或者像是在回憶一些美好溫暖的時刻,不幸的是,僅僅過了兩個小節的回憶突然回到痛苦當中。第10小節出現了肖邦標志性的和聲式裝飾音,如譜例3,在演奏中不要過度的加重,而是作為點綴來修飾旋律。在第10和11小節的連接處,低音緊張的顛簸仍然時隱時現,回到c小調。13與14兩個小節,高音旋律緩緩上行,低音卻不斷下行,在兩小節的持續推進后,突然變成了弱音記號,沉重的低音平息了糾結,高音稍作徘徊便在恍惚中沉寂。在演奏這個地方的時候,手指要靈活且保持放松地控制突然弱下來的處理。經過第16小節的過渡,旋律回歸到主調,在第17小節的時候,主題重現,但左手屬和弦的加入,使主題顯得更為迷茫,大七和弦使旋律顯得哀傷而無力,第19小節的大三和弦帶來了力量感,仿佛是對哀傷的奮起抗爭,之后的高音旋律在不斷求索,卻總不免墜落,每一個音符都充滿了無限的悲痛與掙扎,低音穩步上行,隨著力度不斷增強,情緒也越發悲壯,將悲劇性的色彩推向了定點,最終仍是跌落谷底,它是具有象征性的,象征著人生的前進,以悲劇結束的悲慘人生。23—24小節的低音沉重而磅礴,仿佛一切塵埃落定,這是這首夜曲中最有代表性并且極為震撼的終止,讓人感到痛苦至極,卻又無能為力。
(二)B部(25—48小節)
在一個將悲劇性推向定點,極其震撼的終止之后,樂曲進入到B部,和諧的大調和弦與前面的部分形成強烈的對比,仿佛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在痛苦的淵底,夢境般的光照射進來。這里如唱詩班一樣和諧的織體和前面喪鐘般的低音有鮮明的對比,這也是肖邦作品中常會出現的織體類型,穩定和諧的C大調和弦維持了3個小節,第28小節的屬七和弦,隱約出現不穩定的感覺,之后回到主調,和弦的音域變得更加寬闊,第一個句子整體保持穩定。33到38小節經過,和弦由F大調轉到G大調,又回到主調C大調,左手部分的最低音下行,稍有不和諧的憂郁感浮現,35與36小節出現的不和諧的和弦,使得前面溫暖、穩定的色彩漸漸地出現了不安。緊接著,到了39小節,緊張的震音猛然出現,如譜例4,像是美好夢境外的警報,好似深淵的低語回聲。主旋律的材料仍與前面一致,好像仍然沉醉在夢境當中,假裝無事發生一般。之后的主旋律與猛烈的半音階將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感交互交織在一起,低音的和聲恐怖而壓迫,高音的旋律優美而寧靜。這里的半音階在演奏中,開頭的音要盡量地弱下去,為后面的漸強留出空間,然后要一口氣地釋放出來,雙手的指尖要獨立,手臂放松,一層接著一層推進。到達第44小節,旋律消失全部由魔鬼般的半音階接手,夢境逐漸被蠶食,音樂的情緒越發激烈,兩者逐漸融為一體,互相為對方伴奏。在混亂與慌張之后,不得不再次面對現實,迎來了震撼的主題再現。
(三)A部的再現(49—77小節)
再現部分的速度記號doppiomovimento表示速度加倍,開始的地方很特別地標記了pp(極弱),在這里pp不僅僅表示著力度記號,更加重要的它代表著焦慮不安的表情,肖邦在這個地方的力度與速度設計極為精妙。首先,如大夢初醒一般,我們聽到了與前面A段相同的旋律,主題如波濤般伴隨連綿的思緒涌來,由pp(極弱)進入,這個地方也是演奏中的難點,相同的旋律配上了十分復雜的伴奏織體,如譜例5,并且要以極弱的力度演奏,這就需要演奏者的手指有著極強的控制能力,右手旋律與樂句要保持清晰的同時,不能被左手的伴奏織體干擾,充分將不安、激動的情緒逐漸釋放出來。左手的和弦強化了我們在第一段聽到的音樂張力和緊張感,樂句之間的分隔由于速度的變快而不再那么清晰,而更像單純地前進不息,整首樂曲的核心就是在于音樂情緒的變化過程,從悲傷、憂郁和失望而起,悲傷的情緒難以抑制,因而漸漸地變為抑郁和沮喪,直至最后純粹的絕望,憂郁和苦悶綿延不絕,愁緒只能被掩蓋,但永遠不會消失。在第59小節中,我們可以看到樂譜中保留了A段連續的八度半音進行,但在這里夾在了復雜的和弦當中,半音在被弱化的進行中,更加凸顯了主題的哀傷。第67小節處G音的延留音的效果也非常巧妙,使得尖銳的不協和音意猶未盡。再現部分連貫而持續的旋律,一直進行到了尾聲,仿佛在焦急地訴說,一個太長、太長的故事……在第69小節處,有很多版本的譜子處標記了連線,并且在許多版本的錄音當中也可以聽到連線的處理,但是在揚·艾凱爾編訂的波蘭國家版的肖邦樂譜中,這個地方沒有連線的標記,筆者認為將這個地方處理成沒有連線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將悲劇性的情感釋放出來。在樂曲的結尾處,72小節如果完全是按照A段的旋律與和聲再現,在這個地方會直接解決到c小調和弦,但肖邦在這里通過一個意料之外的終止,這次的終止并沒有落到悲傷的最深處,而是營造出了一種消散與迷失的氛圍,把音樂和聽眾帶到了更遠的地方,后面到了屬和弦,最后真正地回到主和弦,帶著所有的哀愁與憂郁,像泡影一樣,消散在空中,仿佛是深深的嘆息聲。在結尾處,我們可以適當地將氣息拉長,通過氣息,感受旋律仿佛離我們越來越遠,逐漸消失。在演奏中即使最后一個音結束,也要嘗試感受聲音的延長,讓聲音逐漸地消失。
結 語
在上述內容中,通過分析譜例中的各種信息,結合一些樂曲的創作背景,我們不難得出,這首c小調夜曲在鋼琴作品中,是一首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經典之作,肖邦僅僅通過77個小節,就將悲劇性的情感發展得酣暢淋漓。我們在學習這首作品的過程中,可以做一些準備工作,例如曲式分析與創作背景的了解,不光是要了解譜面上的標記與提示,更要學會通過分析,看到譜子背后更加深刻的含義。在作曲家的創作生涯中,可能每一個調性都代表著不同的情緒與畫面,肖邦筆下的c小調,將悲劇性的情感展現得淋漓盡致。這首曲子無論在音樂方面,還是在技巧方面,都有著一定的挑戰性,通過分析樂曲,可以對我們平時的練習有著十分顯著的幫助,在攻克樂曲中具有難度的技術片段時,我們也能充分地感受到作者悲傷至極的情緒,相信通過這首樂曲悲劇性情感的音樂與技術的分析,我們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肖邦音樂的魅力,對我們在鋼琴專業上的學習,也會有著一定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艾倫·沃克.肖邦:生平與時代[M].胡韻迪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121.
[2]于潤洋.悲情肖邦[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181.
(責任編輯:劉露心)
[收稿日期] 22023-05-16
[作者簡介] 趙瑞洋(1999— ),男,長春大學碩士研究生。
(長春" 1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