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合唱表演中,指揮不僅是協調各個聲部、人聲與樂器之聲的技術,而且是一門高深的藝術。要求指揮者具備高度的藝術修養、強烈的審美意識,能夠在合唱指揮中高水平發揮指揮技藝,并增強合唱藝術的感染力。文章以合唱指揮中的預備拍為研究焦點。先簡要論述合唱指揮中預備拍的運用價值。再分析合唱指揮中預備拍的基本原理。最后重點從起拍的預備拍、收拍的預備拍、預示速度的預備拍、預示力度的預備拍、預示節奏的預備拍、預示聲部的預備拍六大方面,闡述預備拍在合唱指揮中的運用技巧,旨在為合唱指揮提供思路。
[關鍵詞] 預備拍;合唱指揮;指揮藝術
[中圖分類號] J615"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3) 09-0199-03
在合唱指揮中,預備拍是指揮必備的技巧,在遵循“省”“準”“美”三大指揮動作基本原則的前提下,要求合唱指揮做好預備姿勢,以預備拍做出速度、力度、呼吸、情感等提示。對預備拍的處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合唱指揮的技術水平與藝術修養,正如我國著名指揮家嚴良堃先生所言:“指揮的工作崗位在預備拍。”由此可見預備拍在指揮技術、指揮藝術中的核心地位。合唱指揮唯有在預備拍中突出指揮的預示功能,為演唱者提供發音時間、樂曲速度、情感情緒變化、聲部配合等方面的準確提示,才能使合唱中人聲與樂器之聲交織融合,形成充滿力量且富有震撼力的合唱藝術效果。鑒于此,合唱指揮要高度重視預備拍技能的提升,把握好預備拍在合唱指揮中的運用要點。
一、合唱指揮中預備拍的運用價值
合唱指揮中,指揮者對預備拍的處理往往體現了指揮者的指揮技藝水平。我國指揮家們都對預備拍的打法予以高度重視。如馬革順先生認為在預備拍中“包含了好多東西”。吳靈芬教授指出,指揮的功能在于加強對音樂的預示。我國合唱藝術歷史悠久,伴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進步,合唱藝術也邁上更高的臺階,社會不僅對合唱藝術高度重視,也對合唱指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合唱指揮中用好預備拍,可以顯著提高指揮者的技術水平,彰顯指揮者的個人魅力與藝術造詣,從而為合唱藝術表演增添色彩。與此同時,合唱指揮中,預備拍有著多元化的功能,可以為合唱隊作出速度、力度、節奏的預示,提醒各個聲部有順序、有先后且銜接流暢地起唱與收聲,保證合唱隊在聲音速度、聲音力度上整體協調,突出音樂的層次感,并助推合唱演員情感的表達與情緒的宣泄,有助于增強合唱藝術的感染力[1]。
二、合唱指揮中預備拍的基本原理
預備拍時值預示著將要進入樂句速度、力度、情緒等要求的拍子,由準備線、拍點、吸氣、暗示與反射線構成,要求反射線與起拍的揮拍運動方向相反,速度與進入拍保持一致,所預示的節奏、速度、力度都要與后續的音樂相洽。并且要保證拍點清晰、準確,揮拍動作精準、簡潔、美觀。預備拍重在帶動與預示,現階段合唱指揮中預備拍的基本理論為三步起“收”拍論。相對于二步起“收”拍論而言,三步起“收”拍論增加了“注意”這一第一步驟,其作用在于吸引合唱隊與樂隊成員的關注,使其將注意力集中在指揮者的手部動作上,以較為短暫的時間提醒合唱隊與樂隊做好準備。若指揮無伴奏合唱,指揮要將右手掌心面向合唱隊,左手掌心朝著左下方,雙手在身體兩側并保持一定的高度差,以此做出“注意”。在預備拍拍點吸氣,吸氣動作與樂曲的速度、力度等相關,要保證準確切入,帶動合唱隊與樂隊做好準備[2]。
三、預備拍在合唱指揮中的運用要點
(一)起拍的預備拍
起拍是指起唱時的一拍或半拍,要求指揮動作準確無誤,與演唱者瞬間同步。若想達成此種整齊劃一的效果,除了在日常表演與習練中不斷磨合之外,還需要合唱指揮通過運用預備拍對起唱時間給出預先提示信號。不同風格或樣式的合唱藝術作品有著不同的開頭,合唱指揮在運用預備拍時要根據不同作品開頭部分的藝術特色與音樂特點做出變化,保證預備動作精、準、美,在做出預備動作后有力地起拍,使演唱者快速反應,唱出優美動聽的歌聲。
一是從強拍開始的預備拍。若音樂旋律從正拍開始,且小節規整,則預備拍的動作較為簡單。若合唱作品速度較慢,在指揮中不可將預備拍拖得過長,避免指揮操作困難,降低指揮動作的美觀性與簡潔性。指揮者在把握好音符時值、保證預備拍精準性的前提下,可以將預備拍縮短為半拍,將一個拍子分解為兩拍,前半拍省略,從后半拍開始進行預備拍,在后半拍抬手做預備拍。
二是從弱拍開始的預備拍。預備拍要與發音拍呈相反方向,主要目的在于使起唱的預示更加直接、醒目。
三是從后半拍開始的預備拍。相對于前兩種起拍的預備拍而言,從后半拍開始的預備拍更加復雜。例如施光南的《祝酒歌》便是從強拍的后半拍開始起唱。根據合唱作品的速度、力度及其所表達的情感情緒,將前奏的最后一拍作為“注意”,歌曲開始第一拍的前半拍為“預備”。因前奏速度由快到慢,所以指揮時預備拍動作要放緩,以反彈型擊拍動作打出預備拍,提示合唱隊在后半拍進入演唱。《義勇軍進行曲》同樣是從后半拍開始的音樂,預備拍占一拍時值,第二拍的前拍做起拍。預備拍動作要小,能夠做出速度、表情預示即可,而起拍力度要大,以短暫的暫停使合唱隊做好起唱準備[3]。
(二)收拍的預備拍
收拍的預備拍,目的在于在收拍的前一拍向演唱者作出演唱即將結束的預示,保證演唱者在收聲時干凈利落、整齊劃一。
一是弱收時的預備拍。部分合唱作品的結尾為弱收,給人以意猶未盡之感,并突出樂曲的綿長與悠揚。例如青海民歌《半個月亮爬上來》便是以弱收結尾的合唱作品。結尾句“輕輕地扔下來”中的“來”為四拍延長音,指揮時雙手手掌靠近身體前方并緩慢垂落,預示聲音減弱。“來”的第二拍為“注意”,第三拍為預備拍,預備拍的手勢要輕柔,作出表情預示以及收聲的指揮手勢。在第四拍上,雙手拇指與食指并攏,保持靜止的指揮手勢,合唱隊輕柔并深情地收聲。
二是強收時的預備拍。以強收結尾的合唱藝術作品飽含著情感的迸發與情緒的宣泄,要求指揮動作干凈利落、扎實有力,這樣合唱隊在收聲時才能避免拖泥帶水,且演唱時更有啟示。如意大利作曲家羅西尼的無伴奏合唱《牧羊少女》便是以強收結尾,結尾的最后一小節為強拍,演唱也在這一拍上結束,情感更加濃烈與熾熱。合唱指揮要把握好作品的情感基調以及結尾部分的情感抒發需要,以強力銳點型擊拍“挑”打出收尾的預備拍。在倒數第2小節的第二拍做出“注意”,雙手向前并有彈性地推出。在倒數第3小節的第三拍作出預備拍,手勢要果斷有力,不失深情,指揮合唱隊收聲。最后一小節的強拍進行收拍[4]。
三是快收與慢收的預備拍。合唱作品結尾部分速度的不同,對預備拍的打法也有著不同的要求。快收的預備拍要做出速度預示,手勢速度較快。例如《黃河大合唱》中《怒吼吧,黃河》的結尾部分便是快收,需要用混合型擊拍“掄”,在第三拍速度放慢,提醒合唱隊“注意”。第四拍“預備”,以富有彈性的手勢以及吸氣動作做出速度的加快變化。最后按照四拍子圖示打合拍。慢收時預備拍要提示合唱隊延長聲音,力度減慢。如《美麗的草原》的結尾為慢收,指揮時在倒數第5小節的第一拍進行“預備”,以舒緩且富有彈性的吸氣動作預示速度的減慢,在第二拍速度放緩并延長,在延長音上手勢暫停懸于空中,預示合唱隊漸弱結束。
(三)預示速度的預備拍
合唱指揮中,指揮動作的幅度根據速度的變化而改變。特殊情況下,輔之以口型或眼神等增強指揮的預示功能。預示速度的預備拍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一是速度漸慢時的預備拍。樂曲速度漸慢時,指揮動作幅度加大,揮拍速度減慢,手勢向上升起,預示合唱隊速度的漸慢變化。例如《祖國頌》結尾最后一句速度漸慢,指揮時在結尾處倒數第九節第一拍“注意”,第二拍“預備”,合唱指揮的吸氣動作要深情、有力,適度加大指揮動作的幅度,減小揮拍的速度,在4小節中,揮拍幅度逐漸加大,預示速度漸慢。倒數第五節時做出速度變化預示,提醒合唱隊恢復原本速度;二是速度漸快時的預備拍。樂曲速度加快,預備拍動作幅度減小,揮拍速度提升。例如《團結就是力量》的結尾部分的速度漸快,表現出中國人民團結一致、抵御外敵的決心與毅力。包含著對相同音樂材料的反復,在四次反復中速度漸快。指揮時做出混合型擊拍動作“掄”,在結尾樂句的前一拍為“注意”,第二拍為“預備”,合唱指揮的動作要果斷有力,在預示速度漸快的同時帶動合唱隊的情緒。預備拍的幅度減小,速度加快;三是速度突快時的預備拍。例如《黃河大合唱》中《怒吼吧,黃河》第48小節開始速度突快,指揮動作要由曲線型擊拍“摸”轉變為混合型擊拍“掄”,以果斷有力的動作預示速度由慢突然變快;四是速度突慢時的預備拍。《黃河大合唱》中《怒吼吧,黃河》第19小節開始出現速度突慢,預備拍時指揮動作要輕柔抒情,提示合唱隊注意速度的變化[5]。
(四)預示力度的預備拍
力度是音樂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可以起到渲染氛圍、烘托情緒與表達情感的作用。且大部分音樂作品中力度變化較為頻繁,通過力度的對比以細膩刻畫出內心復雜、深刻且變化的情感。合唱指揮要準確把握好合唱藝術作品的情感基調,找準不同情緒情感下力度的變化與遞進,根據合唱作品的藝術特色以及演唱者、演奏者的表演需要,掌握預示力度的預備拍的打法。例如《黃河大合唱》中《怒吼吧,黃河》中以力度的變化生動再現了中國人民尋求民族獨立解放之路的歷程,由最初對國家存亡危機的悲泣、對侵略者的痛恨,轉變為對新中國的無限希冀與堅定信念,樂曲情緒情感的變化決定了樂曲中力度的變化十分頻繁。例如第79—107小節,用強力度“但是”作轉折以突出情緒情感的遞進,三個“你聽”以力度的漸強發出聲聲怒吼。整段樂曲力度變化十分頻繁。合唱指揮中,在第78小節的第三拍作“預備”,在第四拍點上彈起,作果斷有力的吸氣動作,預示力度的漸強。第二拍為四分休止,為保證前后演唱的連貫自然,可以向下擊拍,指揮合唱隊唱出“但是”,在揮拍的第一落點上稍作停留,后向上彈起。第88小節,在前一小節延長反射線,保證在該小節進行收拍。接下來為三個“你聽”,第一個“你聽”為弱唱,指揮動作幅度要小,接下來的“你聽”力度增強,動作幅度加快的同時由腕部動作延伸至小臂動作、大臂動作,作出力度變化預示。
(五)預示節奏的預備拍
合唱指揮中,預備拍有著預示節奏的作用。一是主動拍與被動拍時的預備拍。主動拍是指為保證演唱整齊劃一,將每個拍點擊打得明確的擊拍。在樂曲開始部分,或邏輯重音處要打出主動拍。打主動拍時,準備線速度逐漸加快,接近拍點時準備拍的速度加快要十分明顯。主動拍的預備拍,其反射線要用力向上提起,為合唱隊作出預示。被動拍是指弱化長音第一拍后面的拍點,主要目的在于保證音的持續與平穩之感。被動拍的準備線為勻速,接近拍點時前后速度保持一致,盡量消除拍點的痕跡,且被動拍預備拍的反射線是一條平滑的曲線。二是休止符預備拍的打法。合唱樂曲中,休止符雖然代表著音樂的停頓,無需演唱出聲音,但有著換氣、換句的功能,要形成一種音斷意不斷的演唱效果。出現休止符時,合唱指揮要在休止符前一個音處作收拍動作,無需打出休止符的拍子,而是以小拍子表示出音樂的間歇。三是切分節奏的預備拍打法。切分節奏預備拍打法的要點在于在準備線上做明顯的加速,反射線要扎實有力,突出反射速度的快與準,瞬間開始加速后將拍子彈出,做出“甩”的指揮動作。四是附點節奏的預備拍打法。若附點音符時值在一拍之內,在拍點上按照主動拍的預備拍打法,非拍點則運用切分節奏預備拍的打法。若附點音符時值為一拍,可以直接用主動拍或被動拍預備拍的打法。
(六)預示聲部的預備拍
合唱藝術的魅力在于不同聲部在交織融合、默契配合中形成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音響效果,能夠增強演唱的氣勢,給人們帶來富有震撼與沖擊的聽覺審美體驗。合唱表演中包含多聲部的先后進入、多聲部的先后收聲,對合唱指揮的基本技能與指揮處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針對多聲部先后進入的預備拍,要了解合唱表演中聲部的組成、結構以及聲部先后進入的順序。結合樂曲的意境、情感基調以及情感色彩作出相應的指揮動作,輔之以眼神、表情、肢體動作等預示各聲部進入起唱。如《黃河大合唱》中《怒吼吧,黃河》由男高聲部起唱,合唱指揮作出“掀”的動作,以曲線型擊拍,用眼神對男高聲部作出預示。接下來以深情有力的吸氣提示男高聲部吸氣并做好起唱準備,在第11小節第一拍帶領男高聲部起唱。男高聲部起唱后,眼神轉到女低聲部,以深情有力的吸氣動作提示女低聲部做準備。在第11小節第二拍,女低聲部起唱。隨后以相同的指揮方式指揮并帶領男低聲部、女高聲部起唱。針對不同聲部先后收聲的預備拍,合唱指揮要準確把握合唱作品結尾部分的情緒色彩,了解不同聲部先后收聲時相差的節拍,并按照順序指揮,做出收聲的預示。例如《掀起你的蓋頭來》結尾的情緒十分熱烈,可以用混合型擊拍“掄”。結尾倒數第4小節最后一拍為“注意”,倒數第3小節第一拍為“預備”,以果斷有力的指揮動作提示女高音吸氣并在倒數第3小節的第二拍果斷收聲。同時用眼神示意女低音以同樣方式吸氣、收聲。最后用眼神分別示意男高音、男低音,以富有彈性的吸氣收聲。
結 語
指揮是合唱藝術實踐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合唱藝術表演中,預備拍不僅是合唱指揮必備的基本技巧,而且有著讓合唱隊的演唱整齊劃一、增強合唱藝術感染力的作用。合唱指揮要加強自身預備拍技能的習練與運用,結合作品的情感基調、情緒色彩、音樂藝術特點,以及合唱表演的需要,運用好不同的預備拍技巧,做出相應的指揮動作,并控制好指揮動作的幅度與揮拍速度,充分發揮合唱指揮中預備拍對音樂的預示作用。
參考文獻:
[1]楊力.探析合唱指揮技巧中起拍的有效運用[J].戲劇之家,2022(36):93-95.
[2]石光.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合唱指揮教學改革策略[J].藝術評鑒,2022(21):89-92.
[3]王佳也.基于視覺因素下合唱指揮肢體動作的探究[J].當代音樂,2022(11):155-157.
[4]田雨薇.樂隊指揮技法在合唱指揮中的融合[J].藝術評鑒,2022(17):76-79.
[5]張萌.合唱指揮中的揮拍語言藝術研究[J].當代音樂,2022(09):165-167.
(責任編輯:莊 唯)
[收稿日期] 2023-05-26
[作者簡介] 王妍妍(2000—" "),女,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佳木斯" 15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