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物作為高中階段的一門基礎教學科目,縱覽其知識組成(或者說知識結構),絕大部分都和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在開展生物教學時,教師要多列舉生活中常見的生物現象,讓學生從身邊的生活環境或者生物變化中獲得啟示,同時產生對生物知識的興趣,進而促使他們能夠更加主動地投入到對生活知識的學習當中,或者對生物實驗的探究當中,有效促進他們生物學習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教學策略;高中生物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3)09-0126-03
1 對生活化教學的認識和思考
生活化教學指教師通過某種教學手段,將富含生活氣息的內容引入到課堂上,或者利用某種教學方式營造生活化的課堂情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生活化學習意識的一種現代化教學模式.在不同教學階段,生活化教學的具體體現有一定的差距,在高中階段除了上述兩種情況以外,還可以理解為教師將整個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比如通過生物實驗或者組織生物課外探究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等.相較于過去采用的傳統教學方式,生活化教學不會再將教學內容和現實生活脫離開來,也不會再將學生的學習范圍限制在課堂之上,而是讓學生通過多媒體等方式深入到大自然中去發現生物知識的奧妙以及感受生活科技的重要性,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實踐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為他們將來的成長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2 開展生活化生物教學的基本策略探究
2.1 整合生活化教學資源,通過趣味導入課堂
做一件事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正確的步驟,兩者缺一不可.對于課堂教學而言,清晰的思路可以理解為教學計劃或者教學目標,這一點絕大多數教師都不會忽略,因為這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前提.而“步驟”則可以理解為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效率而采取的多種教學活動,例如為了加深學生理解能力而開展的討論環節,或者為了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而開展的課堂小測環節,等等.其中,課堂導入作為課堂教學的開始環節十分重要,但也很容易被教師忽視,這導致學生很難在第一時間將注意力轉移到教學內容上.對此教師要整合生活化教學資源,通過趣味性的課堂導入展開教學,利用巧妙的提問或者對熱門新聞的討論吸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興趣.
比如,在教學《血糖平衡的調節》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以提問的形式進行課堂導入,利用生活化的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胰島素、血糖模型等重點知識方面.問題導入過程舉例:“同學們聽說過‘低血糖’這個詞語嗎?在日常生活當中,有誰見過因為低血糖而暈倒的同學或者路人嗎?”這時,有的學生回答:“去年軍訓期間,隔壁班有個同學因為沒吃早飯而暈倒了,應該是低血糖的原因吧?”這時,教師要順著學生的思路,繼續提出問題:“沒錯,當時教師也在現場,的確是因為沒吃早飯再加上過多運動而導致的低血糖,后來在同學和班主任的帶領下送到了醫務室,然后醫生給他為了糖水,休息了片刻就沒事了,請問大家醫生為什么要給他喂糖水呢?同學們還知道其他的方法嗎?這些方法的原理又是什么呢?”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會想到以往學過的有關“能源物質”的知識,即:血糖是提供能量的,血糖越多,提供的能量越多.要注意的是,這個問題涉及到了新知識,也涉及到了舊知識,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思考并回答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短暫的討論.最后,在學生熱烈討論之后,教師再次提出問題,將學生引入到將要學習的內容當中:“血糖是提供能量的主要物質,那是不是血糖越高越好?如果是,我們可以從哪些途徑補充血糖,如果不是,我們又需要從哪些途徑控制血糖的高低呢?”這樣一來,在不斷的提問和引導下,學生就會從生活的角度去思考和血糖有關的知識,從而培養學生形成“勤于思考、認真觀察”的良好習慣.
2.2 巧用多媒體資源融入生活案例,構建生活化教學情境
在當前教育環境下,多媒體教學打破了傳統教學方式的束縛,利用大量的視頻、圖片等多媒體資源刺激著學生的視覺感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能夠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學習內容當中.對此,教師可以巧妙運用多媒體教學融入生活案例,通過真實的、發生在身邊的生物現象解釋課本上抽象化、理論化的生物知識,以此培養學生的生活化學習思維,發展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比如,在教學《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這一課時,重難點是碳循環的過程以及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關系,這塊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對學生來說可能比較難掌握.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視頻或者圖片來將教學內容形象化、簡單化,引導學生結合多媒體資料自主閱讀課本,簡要歸納出物質循環的特點.當然,為了保證多媒體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課件是開展多媒體教學的基礎,為了保證多媒體教學的質量,教師要盡可能的自己設計課件,或者對網上下載的課件進行更改,增加一些生活化的內容;(2)在開展多媒體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因為多媒體課件中的資源雖然豐富,卻無法涉及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教師要多向學生提問,多引導學生提出質疑或者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從學生的角度去講解生物知識的具體用途和真實含義;(3)在設計多媒體課件時,要注意文字和圖示之間的比例,盡可能通過樹狀圖或者過程圖讓學生明白某一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系.
2.3 重視生物實驗教學,讓學生意識到身邊的生物現象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大量的生物科學數據都是通過反復的實驗得出的,可以說,生物學的進步離不開大量的生物實驗.因此,教師要重視課本上所提到的生物實驗,并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生物實驗室建設情況,生物實驗器材配備情況等等)開展生物實驗教學,通過動手實踐來讓學生掌握生物現象的原理,以及生物實驗器材的正確使用方法.
比如,在教學《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這一部分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帶領到生物實驗室進行實驗探究,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參與實驗來深入理解某種激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以“24D實驗”為例,教師可以按照以下步驟完成實驗教學:首先,帶領學生一起探究課本上的知識內容,給學生講解生長素的發現過程及其產生、分布和運輸的過程,讓學生明白生長素對植物的作用以及生長素的兩重性和向性運動等知識;然后,在學生基本掌握以上內容后,引導學生完成“24D實驗”.由于該實驗所需的時間和步驟比較多,所以為了讓學生更順利的完成實驗并得出更準確的數據,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結成3~4人的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實驗報告.除此之外,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生長素的濃度對植物成長的影響,教師還可以讓每個小組使用不同濃度的“24D”進行實驗,這樣可以通過數據對比讓學生明白生長素的兩重性,即:低濃度的生長素可以促進植物生長,而高濃度的生長素會抑制植物的生長;最后,對于學生上交的實驗報告,教師一定要認真的分析、批閱,及時指出其中的問題并指導學生改正,如果多個小組出現了同樣的或者類似的錯誤,教師就要對其進行總結,然后再找時間進行針對性的講解,讓學生充分消化、吸收和生長素以及其他植物調節劑相關的知識.
2.4 開展生物課外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生物知識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對于高中生來說,他們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所以僅僅依靠有限的45分鐘的課堂教學之間很難滿足他們的發展需求,要想提高他們的生物綜合學習能力,教師就一定要結合教學內容以及學校周邊的實際情況開展生物課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深入到大自然中,從一花一木、一草一樹或者小動物、微生物身上去觀察、研究并總結其中的生物知識.
比如,在教學《生態環境的保護》這一章時,教師可以在講解完基本的知識點后,給學生布置一些課下實踐探究作業,或者根據新課標的安排組織一些生物實踐探究活動,從而在加深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理解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心.在《人口增長和人類活動影響環境》這一課,教師可以將活動的主題設置為“探索人口增長與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 而在《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這一課,教師可以將活動的主題設置為“學會和自然共存”,讓學生自主或者結組完成實踐探究報告.要注意的是,由于學生缺少課外探究的經驗,在他們進行課外探究之前,教師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學生的安全問題,尤其是一些喜歡自主探究的學生,教師一定要向他們或者通過交流群向他們家長說明安全的重要性,讓學生能夠到安全的地方,并且以安全的方式完成數據的收集和現象的觀察;(2)為了讓學生順利完成探究活動,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提出一些引導性的問題,讓他們結合問題進行有效課外探索.問題舉例:(1)當前人類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有哪些?這些問題在身邊環境中有哪些具體的體現?(2)環境問題對人類發展有哪些影響?你是否受到了身邊環境問題的影響?如果有,請作出詳細的說明;(3)環境惡化會對人類造成哪些影響,我們身邊有哪些環境惡化的案例,作為學生,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種環境變化,或者說我們應該如何與大自然和諧的相處?
最后,教師一定要認真批閱學生的探究報告,雖然他們的報告會出現“五花八門”的內容,但教師一定要準確分析其對錯,并將最后的結果反饋給學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了解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以及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優勢.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生活化教學逐漸成為了高中階段各個學科常用的教學模式之一,在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生物核心素養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因此,作為生物教師必須重視這一教學理念,積極探索高中生物課本或者其他學習材料中的生活化資源,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營造出生活化的課堂氣息,從而有效促進生物教學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順福.對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的思考與探析[J].新課程(下旬),2019(1):153.
[責任編輯:季春陽]
收稿日期:2022-12-25
作者簡介:王軍(1976.10-),男,江蘇省灌云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從事高中生物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