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膜下滴灌; 溝壟規格; 濕潤體; 水分運移
中圖分類號:S275.6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 j.issn.1000-1379.2023.05.025
引用格式:段紅騰,吳發啟,徐敬華,等.膜下滴灌條件下溝壟規格對水分運移過程影響研究[ J].人民黃河,2023,45( 5):123-128,132.
近年來我國內陸干旱地區水資源匱乏現象愈發凸顯,面對農業巨大需水量與有限水資源之間的矛盾,全面提升水分利用效率已成為必然選擇[1] 。目前,應用較為普遍的農業節水措施主要包括工程節水措施、農藝節水措施以及生物節水措施,不同措施之間在不斷地融合創新[2] 。在具有灌溉條件的河源地區為了同時實現有限降雨的收集利用和高效節水灌溉的雙重效果,逐漸產生了溝壟覆膜栽培與滴灌技術相結合的新型節水方式[3] 。
滴灌水分入滲所形成的濕潤區域(濕潤體)在滴灌系統設計中是確定濕潤比(濕潤鋒水平運移距離與垂直入滲深度的比值)、滴頭流量以及灌水量等參數的基礎,許多學者一直以來致力于探索滴灌條件下土壤水分運移機制[4-6] 。Cote 等[7] 利用Hydrus 模型對滴灌水分遷移入滲進行了模擬,結果表明土壤質地以及灌水量對濕潤體形狀影響較大;Skaggs 等[8] 模擬了不同初始含水量和土壤質地條件下滴灌水分入滲過程,結果表明濕潤鋒運移距離以及濕潤體內水分分布狀況與土壤質地及初始含水量密切相關。FU 等[9] 分析試驗數據,提出了累積入滲量與濕潤鋒運移距離的預測模型,研究成果為提高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提供了理論參考依據。胡和平等[10] 通過地表滴灌試驗,利用SWMS-2D 模型對滴頭流量、土壤初始含水率以及飽和導水率條件下濕潤體運移進行模擬分析,同時建立了土壤濕潤鋒運移距離經驗方程。
綜上所述,國內外眾多學者針對地表點源滴灌水分入滲規律進行了深入研究,但大多是針對作物平作方式的,未充分考慮與其他耕作栽培模式相結合的情況。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了溝壟栽培措施條件下滴灌水分入滲過程,并建立了濕潤鋒運移距離經驗模型,以期指導灌區溝壟栽培措施的優化。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土壤
供試土壤為采集于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懷頭他拉鎮枸杞種植園(東經97°15′、北緯37°55′)的0~40 cm耕層土壤。將供試土壤自然風干、磨細、均勻混合后過2 mm 孔篩,采用Mastersizer 2000 激光粒度分析儀測定土壤顆粒組成。依據國際制土壤分類標準,土壤類型為灰棕漠土,質地砂壤。試驗土壤物理特性參數見表1。
1.2試驗裝置
試驗裝置主要由模擬土箱和供水系統組成(見圖1)。其中:模擬土箱由8 mm 厚的有機玻璃制成,具體規格為60 cm×20 cm×80 cm(長×寬×高),底部設置若干排氣孔以防氣堵;馬氏瓶和橡膠管組成供水系統,馬氏瓶半徑8 cm、高40 cm。用醫用輸液管代替滴頭,各連接處均采用凡士林密封以確保試驗裝置氣密性良好。根據單點源滴灌水分入滲濕潤體的對稱性,眾多學者認為土箱邊界條件對單點源滴灌水分入滲所產生的影響較小可忽略不計[11] 。因此,將滴頭放于土箱的直角位置處,僅研究滴灌所形成的濕潤體的1/4 即可。
1.3試驗設計與方法
影響水分入滲的因素主要包括土壤初始含水率w 、土壤容重γ 、滴頭流量q 、溝底寬度L 。采用控制變量法,各因素均設置3 個水平,共9 組處理,每組處理3 次重復,取平均值作為試驗結果。由于本試驗是以實際濕潤體的1/4 作為研究對象,因此滴頭流量相當于大田實際流量的1/4,溝底寬度為田間實際溝底寬度的1/2。室內土箱模擬試驗設計方案見表2(其中處理10 為對照試驗)。
試驗準備階段,將供試土樣加水配置至目標初始含水率,用防水塑料布密封保存24 h。按所設計的干容重,將配置好的土壤每5 cm 裝入土箱,夯實且層間打毛,避免水分在入滲過程中于土層之間發生水動力學特征突變。有機玻璃土箱高為80 cm,裝土高度為60 cm,上20 cm 空間設計成特定梯形斷面溝壟形態(壟高15 cm、邊坡系數1.0)。裝土結束后在土壤表面覆蓋一層塑料薄膜,防止空氣流通造成水分蒸發。
采用傳感器探頭和土壤水分數據收集器來監測灌水過程中土壤水分隨時間的動態變化。試驗開始前,需要對土壤水分測定裝置進行標定,以消除系統誤差。探頭分別埋設于土箱固定位置處,探頭具體布設位置見圖2。
在灌水過程中,以滴頭所在位置為原點坐標,以水平方向為X 軸,以垂直向下為Y 軸,按照先密后疏的原則,分別于灌水開始10、20、30、40、60、80、100、120 min用馬克筆在土箱外壁進行濕潤鋒曲線描繪。120 min后,每隔40 min 記錄1 次濕潤鋒輪廓,直到垂直濕潤鋒運移到40 cm 時試驗結束(試驗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水工實驗室進行)。
1.4數據處理
采用SPSS 22 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處理,利用AutoCAD 2015 軟件繪制探頭布設位置示意圖、試驗裝置示意圖以及濕潤體形狀圖,利用Origin 2015、Surfer8.0 軟件繪制濕潤鋒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圖以及土壤含水率等值線圖。
2結果與分析
2.1溝底寬度對濕潤體形狀的影響
溝壟覆膜滴灌所形成的土壤濕潤體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以T2 試驗為例,濕潤體形狀如圖3 所示。從圖3 中可以看出土壤濕潤體主要由溝底平面以上A 部分和溝底以下B 部分組成,其中濕潤體A 呈扇形、濕潤體B 呈1/4 橢圓狀。由于在實際農業生產過程中枸杞栽培種植于溝底位置,其根系空間分布范圍為溝底所在平面以下土壤區域。因此,在滿足研究目的的基礎上,為了簡化分析過程,本試驗主要探究不同溝底寬度對溝底平面以下土壤濕潤體形狀的影響。圖4 分別為T8、T2、T9、T10 試驗濕潤體形狀。
在整個灌水過程中,不同溝底寬度處理條件下的濕潤體形態均大致表現為1/4 橢圓狀,且在距表層土壤5 cm 附近發生變形回縮。隨著溝底寬度的增加,濕潤鋒水平運移距離增加,垂直濕潤鋒入滲至計劃濕潤層所需時間減少,濕潤體形狀愈發扁平。以不同試驗處理條件下120 min 灌水時刻的濕潤體形態為例,濕潤峰水平運移距離分別為25.4 、28.3 、31.2 、34.8 cm,與T8 試驗組相比,T2、T9、T10 試驗組濕潤鋒水平運移距離分別增加11.42%、22.68%、37.01%。垂直濕潤鋒入滲深度分別為31.8、32.2、33.2、34.1 cm,與T8 試驗組相比,T2、T9、T10 試驗組入滲深度分別增加1.26%、4.40%、7.23%,相較于水分水平運移狀態,溝底寬度的改變對垂直水分入滲過程影響程度相對較弱。伴隨著灌水歷時的延長,垂直濕潤鋒入滲至40 cm 所需時間分別為230、210、200、185 min,此時水平濕潤鋒運移距離分別為31.2、34.0、36.8、39.6 cm。以上試驗現象說明溝底寬度的增大有利于增大表層土壤的濕潤面積,濕潤體的體積更大,形態更為扁平。溝底寬度較寬的溝壟規格更適合于蔬菜類等淺根系作物的栽培種植,而針對耐旱等深根系植物可以適當減小溝底寬度以縮小表層土壤的濕潤面積,從而促使水分向作物深根處遷移入滲。
2.2溝底寬度對濕潤體水分分布的影響
溝底寬度是衡量溝壟規格的一項重要指標,在滴灌水分入滲過程中,溝底寬度的改變使得土壤濕潤體內的水分分布存在明顯差異,為了系統探究在溝壟栽培措施條件下不同溝底寬度對單點源滴灌土壤濕潤體內水分分布的影響規律,利用繪圖軟件Surfer8.0 繪制溝底寬度為7 、11 、15 cm 以及作物平作條件下灌水結束時土壤含水率的等值線圖(見圖5)。
濕潤體含水率等值線圖與濕潤體形狀圖大致相似,其等值線間距0.02,呈由密至疏的分布格局。土壤含水率于滴頭所在位置最大,于濕潤體邊緣位置最小(約等于土壤初始含水率)。溝底寬度對溝壟栽培條件下的點源滴灌水分分布影響顯著,隨著溝底寬度的增加,水分向水平方向的側滲更為明顯,即土壤高含水率部分在水平方向的分布范圍較大,而溝底寬度的改變對垂直方向水分入滲影響較小,這與壟溝灌溉試驗結果一致[12] 。出現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地表土壟的存在阻礙了滴灌水分的側滲過程,水平方向遷移水分更多入滲至土壟之中。
溝壟結構影響滴灌水分的入滲過程,不同溝底寬度處理條件下垂直濕潤鋒到達計劃濕潤層所需的時間分別為230、210、200、185 min,灌水量分別為3 450、3 150、3 000、2 775 mL,此時不同處理所對應的濕潤體體積也各不相同,根據土壤濕潤體體積計算公式可進一步求出濕潤體平均含水率[13] 。T8、T2、T9、T10 試驗濕潤體平均含水率分別為23.35%、22.01%、20.89%、18.02%,由此可知,隨著溝底寬度的增加,濕潤體平均含水率逐漸下降,與溝底寬度7 cm試驗組T8 相比,T2、T9、T10 遞減率分別為5.74%、10.54%、22.83%。通過上述分析說明溝底寬度的增加會導致濕潤體平均含水率下降,土壤中水分重心分布也會隨溝底寬度的增加而逐漸上移。
2.3土壤濕潤體與各因素之間的關系
2.3.1濕潤鋒運移距離經驗模型
在充分了解溝底寬度對土壤濕潤體形狀大小及水分分布的影響規律后,系統分析土壤初始含水率、土壤容重、滴頭流量等因素對滴灌土壤濕潤體特征值的影響。假設水平及垂直方向濕潤鋒運移距離與各影響因素(包括入滲時間)函數關系如下:
2.3.2模型驗證為進一步驗證
濕潤鋒運移距離經驗模型的準確度,選取土壤初始含水率為12%、容重為1.5 g/ cm3、滴頭流量為0.9 L/ h、溝底寬度為11 cm 的試驗結果進行檢驗。用式(2)分別計算不同灌水時間的濕潤鋒水平運移距離和垂直入滲深度,并與實測值進行對比,見表3。
從表3 可以看出,用所建立的濕潤鋒運移距離經驗模型計算出T2 試驗處理條件下不同灌水時刻濕潤鋒水平運移距離,相較于實測值最大相對誤差為4.03%、最小相對誤差為0.13%,相對誤差平均值為1.59%;濕潤鋒垂直運移距離最大相對誤差為11.10%、最小相對誤差為0.39%,相對誤差平均值為4.54%。其中,在灌水時間為10 min 時,用經驗模型計算所得的濕潤鋒垂直運移距離與實測值之間的相對誤差較大,為11.10%,這主要是灌水初期水分入滲速率不穩定所造成的,隨著灌水時間的延長,相對誤差逐漸減小。通過驗證,反映出所建立的濕潤鋒運移距離模型計算精度較高,可用于指導農業生產實踐活動。
2.3.3模型應用
以青海省河源灌區種植的3 a 生枸杞為目標作物,通過測量3 a 生枸杞根系分布特征得知:垂直方向根系主要分布于35~45 cm,水平方向在距樹干30~40 cm處,生物量密度達到最大值。在進行溝壟栽培措施優化的過程中保持土壤理化性質、滴頭流量等試驗因素一致,土壤初始含水率w 設置為12%、土壤容重設置為1.5 g/ cm3、滴頭流量設置為0.9 L/ h,在溝底寬度為5~15 cm 內,間隔0.01 cm 選擇一組數據,將所設置數值分別代入式(2)計算Ry 。利用Excel 2016 中的數據統計分析功能,分別計算出各處理條件下垂直濕潤鋒到達計劃濕潤層(40 cm)所需的時間t,結合式(2)計算的Rx ,進而求得相對應的濕潤鋒水平運移距離。將計算值與3 a 生枸杞根系水平分布距離進行匹配對比,具體流程如圖6 所示。
通過數據計算分析可得,當溝底寬度為11.25 ~14.45 cm、水平濕潤峰運移距離為30~40 cm 時,位于目標范圍之間。由于室內土箱模擬采用田間溝壟規格的1/2 作為研究對象,因此在枸杞栽培過程中所采用的最佳溝底寬度為22.50~28.90 cm。
3討論
土壤濕潤體是聯系灌水系統與植物根系的紐帶,其形狀大小決定了灌水利用效率。根據這一特點,本文首先具體分析了溝底寬度對土壤濕潤體的影響,然后綜合其他多種影響因素建立濕潤鋒運移距離經驗模型,結合目標作物根系分布范圍及土壤理化性質進行模型應用。
影響溝壟覆膜滴灌水分入滲的因素較多,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從土壤理化性質、灌水參數、地表耕作措施等方面選取土壤初始含水率、容重、滴頭流量、溝底寬度等因素,后續工作中可進一步考慮土壤質地、灌水定額等因素,以提高模型的準確性及適用性。
本文在應用濕潤鋒運移距離經驗模型計算溝底寬度時較為理想,側重于演示模型應用方法。實際生產過程中,應綜合考慮土壤理化性質、滴灌參數、栽植作物實際根系分布以及農具規格尺寸等因素。
4結論
本文通過室內土箱模擬試驗,研究了溝壟栽培條件下膜下單點源滴灌水分的入滲過程,得到如下結論:(1)溝壟覆膜滴灌所形成的濕潤體主要由土壟部分及溝底平面以下部分組成。溝底平面以下部分的土壤濕潤體呈1/4橢圓狀。隨著溝底寬度的增加,表層土壤的濕潤范圍加大,濕潤體形狀愈發扁平。
(2)土壤含水率等值線分布圖與濕潤體形狀圖大致相似,呈由密至疏分布狀態。隨著溝底寬度的增加,水分向水平方向的側滲更為明顯,土壤高含水率部分在水平方向的分布范圍較大,濕潤體中水分分布重心也會隨溝底寬度的增加而逐漸上移,因此根系分布較淺的作物適宜采用寬溝處理,根系分布較深的作物適宜采用窄溝處理。
(3)綜合考慮土壤初始含水率、土壤容重、滴頭流量、溝底寬度4 種因素對滴灌水分入滲過程的影響,建立4 種因素組合條件下的濕潤鋒水平和垂直運移距離經驗模型,用該模型對土壤入滲濕潤鋒運移距離進行預測,將預測值與實測值進行比較,其相關系數均在0.98以上,具有較高精度,可用于指導農業生產活動。
(4)以青海省河源灌區所種植的3 a 生枸杞為目標作物,在分析枸杞根系分布范圍的基礎上,結合所建立的濕潤鋒運移距離模型進行溝壟栽培措施的優化。在確定土壤理化性質及灌水參數的前提下,得出在溝壟覆膜滴灌綜合系統設計過程中最優溝底寬度為22.50~28.90 cm。
【責任編輯 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