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城市群;碳排放;經濟增長;脫鉤狀態;驅動因素;黃河流域
中圖分類號:F205;X321;TV882.1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 j.issn.1000-1379.2023.05.007
引用格式:張永凱,田雨.黃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與經濟增長脫鉤狀態及驅動因素[J].人民黃河,2023,45(5):30-35.
到2030 年和2060 年分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著力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莊嚴承諾。經濟增長與碳排放能否實現脫鉤,決定了雙碳目標能否實現,因此二者的關系成為學術界不斷升溫的研究熱點,有關學者對不同國家[1-2] 、不同區域(省份、流域、經濟帶、城市群等)[3-8] 、不同行業(農業、工業、服務業等)[9-11] 經濟增長與碳排放的關系進行了研究。鑒于已有研究多集中于國家或省級層面,針對城市層面的研究尤其同一區域多個城市群對比研究較少的情況,本文以黃河流域7 個城市群為研究對象,采用Theil 指數和Tapio 脫鉤模型等[12-14] ,探析碳排放與經濟增長脫鉤狀態及其驅動因素,以期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1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數據來源
本文研究時段為2005—2019 年,研究對象為黃河流域7 個城市群的62 個城市(見表1)。各市的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 等數據源于歷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能源消費量數據源于各市歷年《統計年鑒》《統計公報》及各省(區)《統計年鑒》等,碳排放數據源于有關文獻[15] ,部分缺失數據采用ARIMA 模型、Brown模型、Halt 模型等進行預測或插補[16] 。
2結果與分析
2.1碳排放強度變化情況
由圖1 可知:2005—2019 年黃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量總體呈增長趨勢,其中2011 年以前增長速度較快、之后增長速度明顯減緩;黃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量占全國碳排放量的比例在21% ~25%范圍內,總體呈下降趨勢。
在區域經濟增長水平呈上升趨勢的情況下,各城市群碳排放強度有平穩下降趨勢(見表3),其中:關中平原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碳排放強度降幅為50%,晉中、蘭西、山東半島城市群碳排放強度降幅均超過40%。2019 年中原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碳排放強度處于較低水平(0.15 ~ 0.20 kg/元),而寧夏沿黃城市群碳排放強度仍然較高(0.70kg/ 元)。
2.2碳排放的區域差異
2005—2019 年黃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Theil 指數計算結果(見表4) 表明:2005—2012 年碳排放Theil指數維持在0.09 ~ 0.10,2013—2017 年逐步上升至0.16,2017 年以后維持在0.15~0.16,碳排放區域差異越來越大;區域內差異貢獻占46.85% ~62.32%,而區域間差異貢獻占37. 68% ~ 53. 15%, 相比較而言,2005—2012 年區域內差異大于區域間差異,但總體趨于50%。
2005—2019 年各城市群內城市間碳排放Theil 指數計算結果(見圖2)表明,除晉中城市群城市間碳排放Theil 指數從0.13 下降到0.10 外,其他6 個城市群內城市間碳排放Theil 指數均呈上升趨勢,其中關中平原城市群內城市間碳排放Theil 指數上升幅度較大(從0.13 上升至0.25),整體來看,多數城市群內城市間碳排放差異呈增大趨勢。
2.3碳排放與經濟增長脫鉤關系
按照上述方法計算黃河流域城市群62 個城市2005—2019 年碳排放與經濟增長脫鉤指數并判別脫鉤狀態,同時,為消除因研究時段(2005—2019 年)時間跨度較長而分析結果代表性不強的問題,把研究時段劃分為3個較短時段(2005—2009 年、2010—2014年、2015—2019 年)進行了計算與分析,不同時段各種脫鉤狀態城市占比見圖3。從長時段看,2005—2019年有3 類脫鉤狀態,87.10%的城市為弱脫鉤、11.29%的城市為擴張掛鉤、1.61%的城市為擴張負脫鉤,弱脫鉤是黃河流域城市群大多數城市的脫鉤狀態。從短時段看,2005—2009 年91.94%的城市為弱脫鉤,2010—2014 年弱脫鉤狀態的城市占比下降到74. 19%;2015—2019 年,有5 類脫鉤狀態,8.06%的城市為強脫鉤,43.55%的城市為弱脫鉤,6.45%的城市為擴張脫鉤,20.97%的城市為擴張負脫鉤,20.97%的城市為強負脫鉤。總體而言,黃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主要脫鉤狀態為弱脫鉤,研究時段內呈兩極分化態勢。
2.4碳排放與經濟增長脫鉤的驅動因素分析
按照前述方法計算的不同時段各城市群碳排放與經濟增長脫鉤狀態、脫鉤指數DC ,GDP 及人口效應彈性指數Dp 、經濟強度彈性指數Dpg 、能源利用強度彈性指數Dei 、能源利用碳排放強度彈性指數Dec見表5。整體上看,經濟強度彈性指數絕大多數為正值且大于同時段其他因素彈性指數,顯然,經濟增長是影響脫鉤狀態的主要驅動因素;人口效應彈性指數也大多為正值,但數值較小,對脫鉤狀態的影響相對較小;能源利用強度彈性指數大都為負值且絕對值較大,表明其對脫鉤具有抑制作用,是實現碳排放與經濟增長脫鉤的重要限制因素;能源利用碳排放強度彈性指數波動較大,表明其對脫鉤狀態的影響處于不穩定狀態。
從各城市群來看,蘭西城市群碳排放與經濟增長脫鉤各項驅動因素的作用方向(彈性指數的正負)比較穩定,經濟強度、能源利用碳排放強度、人口效應均有促進作用(其中經濟強度的作用有減小趨勢、能源利用碳排放強度的作用呈增大趨勢),能源利用強度有抑制作用且較穩定;寧夏沿黃城市群脫鉤狀態由弱脫鉤轉變為擴張負脫鉤,除經濟強度與人口效應外其他2 個驅動因素作用方向不太穩定,能源利用強度的變化是脫鉤狀態變化的主要原因;呼包鄂榆城市群經濟強度對脫鉤具有一定促進作用但其作用有下降趨勢,其他3 個驅動因素則不太穩定,在2015—2019 年能源利用強度彈性指數大幅度減小是脫鉤狀態轉變的主要原因;晉中城市群經濟強度對脫鉤的影響最大,經濟強度和人口效應的作用比較穩定,其他2 個因素作用方向不太穩定但變幅不大;關中平原城市群經濟強度一直發揮促進作用,能源利用強度一直有抑制作用但其作用小于經濟強度的作用,能源利用碳排放強度的影響方向不太穩定;中原城市群碳排放與經濟增長脫鉤受經濟強度的促進和能源利用強度抑制,脫鉤狀態相對較為穩定(一直處于弱脫鉤狀態);山東半島城市群在2015—2019 年驅動因素發生較大變化,經濟強度和能源利用強度作用方向發生反轉、能源利用碳排放強度影響增強,使脫鉤狀態發生轉變(由擴張負脫鉤變為弱脫鉤)。
3結論與對策建議
3.1結論
(1)2005—2019 年黃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量總體呈增長趨勢,其中2011 年之前增長速度較快、之后增長速度明顯減緩;7 個城市群碳排放強度均呈下降趨勢,2019 年中原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碳排放強度處于較低水平(0.15~0.20 kg/ 元),而寧夏沿黃城市群碳排放強度仍然較高(0.70 kg/ 元)。
(2)黃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區域差異顯著且呈擴大態勢,這種差異主要是各城市群內部差異造成的,即多數城市群內城市間碳排放差異呈增大趨勢。
(3)黃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與經濟增長脫鉤狀態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大部分城市為弱脫鉤狀態,強脫鉤狀態城市不斷增加;在研究時段內,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晉中城市群穩定在弱脫鉤狀態,蘭西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脫鉤狀態不太穩定,寧夏沿黃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由弱脫鉤狀態向負脫鉤狀態轉變。
(4)黃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脫鉤狀態主要受經濟強度和能源利用強度的影響,人口效應的影響較小,能源利用碳排放強度的影響不太穩定。
3.2對策建議
(1)改變能源消費結構。限制和減少工業煤炭消費,加快淘汰煤電落后產能,推動煤炭清潔利用;大力發展新能源,利用黃河上游水電站和電網系統優勢,完善風電產業鏈,積極發展太陽能光熱發電,在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地區構建“風、光、水”多能互補體系,大力推動智能光伏技術研發與應用。
(2)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尋求金融和財稅支持,加大研發投入,重視產學研深度合作,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發展;加快傳統產業綠色化、數字化、智能化改造,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推動先進制造業和新興產業發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3)加快低碳城市建設。推進建筑節能改造,優化交通系統結構,加強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低碳社會;加強城市與區域的分工和協作,注重綜合資源的整合和循環利用,發揮城市群政策優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各行業清潔生產,實現城市低碳生產;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加大低碳節能產品宣傳,提高低碳節能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完善低碳消費監督管理制度,形成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責任編輯 張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