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國際科技合作對提高國家整體科研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為了解我國國際科技合作研究現狀、熱點及演進趨勢,文章以中國知網數據庫收錄的525篇國際科技合作核心期刊論文為研究樣本,運用CiteSpace可視化分析工具,從發文量、關鍵詞共現、聚類及突現性情況等方面歸納了我國國際科技合作領域的研究脈絡,探討了國際科技合作研究最新前沿趨勢。研究發現,我國越來越重視國際科技合作的研究與發展,國際合作、科技創新、基礎科學等關鍵詞為當前熱點話題,“十三五”以來,研究熱點聚焦“一帶一路”、科技外交、科技創新、農業科技等方向。
關鍵詞:國際科技合作;CiteSpace;計量學;知識圖譜;研究現狀
中圖分類號:G321.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3.04.04
國際科技合作是提升科技創新水平的重要引擎,對提高國家整體科研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各國科技發展的實踐證明,國際科技合作是一項越來越重要且長期連續的事業,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國際科技合作,成為積極應對全球性挑戰,實現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途徑。我國學者圍繞國際科技合作政策演進[1]、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設[2]、技術領域合作[3]、創新網絡研究[4]、“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5]等方面開展了研究。國外學者從其他角度展開了研究。例如,Bottomley D A等研究了莫斯科國際科技中心核安全項目的國際科技合作情況[6],Bertelsen R G研究了北極地區空間科技的國際科技合作情況[7],Vieira E S等認為,社會經濟、地理距離、文化差異等是影響國際合作的重要因素[8]。另外,還有學者發現,國際科技合作的網絡結構存在著中心—邊緣的特點,且合作力度有不斷加強趨勢。[9-10]目前,國際科技合作日益受到政府及學術界的重視,但鮮見基于CiteSpace對我國國際科技合作研究進行可視化的文獻計量分析。鑒于此,筆者基于文獻計量學理論,運用CiteSpace可視化分析工具對我國國際科技合作研究的熱點進行分析與數據挖掘,梳理國際科技合作研究脈絡,以期為該領域研究提供有益情報支撐。
一、數據與方法
隨著各學科文獻數量快速增加,文獻計量學成為多種學科發展動態研究的重要方法。以中國知網數據庫為源數據,運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我國國際科技合作研究論文進行計量分析,有助于探析研究領域的演進趨勢及熱點,回顧我國國際科技合作的基本歷程。
(一)數據來源
筆者以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為源數據,以“國際科技合作”為主題進行檢索。鑒于中國知網中有關“國際科技合作”的核心期刊論文最早出現于1992年,因此,年限設置為1992—2021年,這有利于全面、精確地梳理我國國際科技合作研究成果(檢索時間為2022年3月3日)。
(二)研究方法
筆者運用CiteSpace5.8.R3軟件對國際科技合作研究核心期刊論文進行計量分析和可視化呈現,探析研究領域的演進趨勢及熱點。CiteSpace軟件由陳超美教授開發,其主要靈感來自庫恩的科學結構的演進,通過可視化的手段來呈現科學知識的結構、規律和分布情況。[11]CiteSpace軟件因極強的文獻計量統計和知識圖譜可視化功能,以及界面簡潔、操作簡單、圖表美觀、結果易懂等特點,成為學者用以繪制知識圖譜的最重要工具之一。[12-13]
二、結果分析
對中國知網數據庫中1992—2021年國際科技合作領域論文數量進行分析,進一步選擇SCI來源期刊、EI來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CSCD等5個核心數據庫論文信息,借助CiteSpace軟件對相關論文信息進行可視化呈現,描述國際科技合作研究關鍵詞共現、關鍵詞聚類、關鍵詞突現性分析等知識圖譜,旨在客觀揭示國際科技合作研究的動態、發展過程和演變趨勢。
(一)發文量分析
經統計中國知網數據庫中1992—2021年期間每年國際科技合作領域論文數量,得到我國國際科技合作發文量的時間分布圖(見圖1)。圖1可直觀反映不同時期國際科技合作研究狀況,其中,我國圍繞國際科技合作主題的論文發表總量為3065篇,且呈波動增長的勢頭。1992—2004年,論文數量平緩增長,2005—2021年,論文數量上升勢頭較強勁,可見學界一直對國際科技合作保持研究熱情。進一步選擇SCI來源期刊、EI來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CSCD等5個核心數據庫,剔除期刊會議征稿、學校人才招聘、無作者文獻等條目,得到525篇論文信息??梢钥闯觯诵钠诳撐囊渤尸F波動式增長,從1992年的7篇增長到2021年的30篇。其中2010年發文量最高,為40篇,但核心期刊論文占比呈波動式下降,從1992年的35%下降到2021年的17.65%。2011—2015年,共發表核心期刊論文151篇,2016—2020年,共發表核心期刊論文156篇,說明我國學者越來越重視國際科技合作的研究與發展。整體來看,科研人員對國際科技合作研究投入高度關注,為我國國際科技合作乃至科研水平提升貢獻了智慧。
(二)關鍵詞共現分析
關鍵詞共現分析可反映國際科技合作的研究主題。筆者將525篇論文信息導入CiteSpace軟件進行分析,得到我國國際科技合作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見圖2),共有592個關鍵詞節點和847條連接,網絡密度是0.0048,其中節點和字號越大表示關鍵詞頻次越高,連線越粗表示關鍵詞間的聯系程度越強。由圖2可知,我國國際科技合作研究涉及的范圍比較廣,國際合作、科技創新、科技合作3個關鍵詞出現的頻次最高,而國際合作節點的半徑最大,說明國際合作的熱度最高,后面依次為基礎研究、啟示、一帶一路、科技期刊、創新、知識產權、發展綜述等。中心性較高的關鍵詞有國際合作、科技創新、基礎科學、科技合作、基礎研究、發展綜述、創新、科研經費、科技外交等,頻次較高的關鍵詞與中心性較高的關鍵詞高度重合(見表1)。關鍵詞的頻次越高,說明研究越熱烈,中心性越高,說明研究越重要。[14]國際合作和科技創新是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抓手,這些關鍵詞互相關聯,共同組成我國復雜的國際科技合作研究網絡圖譜。
(三)關鍵詞聚類分析
通過CiteSpace中的聚類分析,可進一步理解各個研究主題之間的聯系。筆者通過關鍵詞K聚類功能進行聚類后顯示,Modularity(聚類的模塊值)為0.8396,Mean Silhouette(平均輪廓值)為0.9556。Modularity值用以衡量模塊化程度,臨界值為0.3,Mean Silhouette值用以反映同質性,臨界值為0.7,當這兩個值分別大于臨界值時,表明聚類結果高效且可信服[15-16]。如圖3所示,Modularity值、Mean Silhouette值均在臨界值以上,因此聚類內部一致性較高。其中7個K值最大、效果十分明顯的聚類分別是#0國際合作、#1科技創新、#2全球化、#3基礎研究、#4科技合作、#5發展綜述、#6創新。如表2所示,聚類#1的標題為科技創新??萍紕撔率强茖W發現、技術發明與市場應用在協同演進下的一種表現,將有力支撐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且實現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我國廣泛關注的一個熱點,從科技政策、自主創新、科技強國等關鍵詞可以看出,國際科技合作在提升科技創新水平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提出要“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即通過科技體制改革,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在國際競爭中占領優勢地位。聚類#2的標題為全球化。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我國外交及經濟形勢雖有波動但整體趨好,經濟全球化推動國際科技合作進入新階段。2001年,科技部印發的《“十五”國際科技合作發展綱要》提出,更加廣泛和深入地開展國際科技合作,使我國的科技事業更好融入國際化、全球化的環境。2017年,科技部印發的《“十三五”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專項規劃》提出,“加大對外開放,構建面向全球的科技創新合作體系”,說明國家發展大局對國際科技合作的需求??萍既蚧尘跋?,各國通過國際科技合作取長補短,國際競爭格局發生了深化變革,科技全球化下的國際科技合作呈現出從雙邊合作走向多邊合作,從資金投入轉向財、物、智全面投入的新特點。[17]聚類#3的標題為基礎研究。我國高度重視基礎研究與國際科技合作,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創新取得巨大成就,基礎研究進入了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到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傮w而言,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新型舉國體制都要求發展面向未來的基礎研究[18]。聚類#4的標題為科技合作。學者們更多聚焦外國的科技合作典型模式[19]、演進歷程以及破解路徑[20]等展開相關研究。聚類#5的標題為發展綜述。從關鍵詞可以看出,學者們圍繞基礎科學、極地地區、總體規劃、改革開放、人口流動、應用科學等進行綜合分析,提出有益借鑒經驗。聚類#6的標題為創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既需要創新引領,也需要開放合作。
(四)關鍵詞突現性分析
依據CiteSpace中“Burst Items Fond”算法,可進一步得到國際科技合作研究領域在一定時期內出現頻率快速增加的關鍵詞,反映該時段的最新前沿或研究趨勢。從不同時期國際科技合作研究的關鍵詞突現性情況來看(見圖4),新的研究內容不斷出現,研究熱點有所更替。2010年以前,發展綜述、國際合作、國際化、啟示等關鍵詞突現性較高,這一時期,學者們對日本[21]、新加坡[22]、英國[23]等國家的科技發展開展了綜述研究,我國基礎研究領域國際合作態勢[24]、國外國際科技合作機制對我國的啟示[25]、中國科技期刊與國際出版社的合作情況[26]等也是該時期的研究熱點。2012—2015年,知識產權、創新、文獻計量等受到廣泛關注,學者圍繞科研機構國際合作研究項目知識產權歸屬問題[27]、國際科技合作創新[28]、基于文獻計量的中國藥學領域國際科技合作演變[29]開展了深入研究。近年來,研究熱點主題出現新的變化,“一帶一路”[30]、科技外交[31]、科技創新[32]、農業科技[33]等持續受到廣泛關注。
三、結論與討論
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在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開展國際科技合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緊迫。通過建立穩固的國際科技合作研究網絡、提高我國國際科技競爭實力和國際影響力、賦能“一帶一路”建設,有助于提升國際科技合作廣度與深度,推動國際科技合作高層次、寬領域、廣范圍交流。
(一)我國建立了相對穩固的國際科技合作研究網絡
國際科技合作是一項長期連續的事業,改革開放和加入世貿組織極大推動了我國國際科技合作發展,尤其是“十五”以后,我國政府深刻把握國際科技合作規律,《“十五”期間國際科技合作發展綱要》(2021年)、《“十一五”國際科技合作實施綱要》(2006年)、《國際科技合作“十二五”專項規劃》(2011年)、《“十三五”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專項規劃》(2017年)的發布,科學部署了我國國際科技合作縱深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边@為我國進一步推動國際科技合作指明了方向,堅定了步伐。目前,我國已與161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簽訂了116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議[34],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廣領域的科技開放合作新格局;我國國際科技合作研究領域的論文發表量呈波動增長的勢頭,建立了比較穩固的研究網絡。
(二)提高我國國際科技競爭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我國國際科技合作研究主要圍繞國際合作、科技創新、科技合作、基礎研究、啟示、“一帶一路”、科技期刊、知識產權等關鍵詞不斷深入,形成了國際合作、科技創新、全球化、基礎研究、科技合作、創新等主題聚類,國際合作和科技創新成為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抓手。因此,應堅持創新全球化和對外開放的根本方向,大力培植科研人員創新能力,用好國際國內的科技資源進一步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特別是推動基礎研究國際科技交流合作邁向更高的層次,通過承擔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關注世界性重大問題的國際性課題項目,在更高層次、更寬領域以更大力度推進全方位對外開放,堅定不移深化國際科技合作,增強國際競爭新優勢[35],不斷凸顯主導者地位,提高我國國際科技競爭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三)國際科技合作賦能“一帶一路”建設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以科技合作引領和支撐“一帶一路”建設,打造“一帶一路”創新共同體,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研發合作和技術轉移方面開展了科技合作,在科技、教育、農業、環境保護等眾多領域與沿線國家的合作交流不斷深入。但是,從整體來看,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科技合作以技術轉移類合作為主[5],因此,要持續提高政策制定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合理性,結合“一帶一路”國家科技資源特色,充分利用各國優勢,因國(地)施策,借助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和技術轉移中心、共建科技園區、推動重大工程建設等模式,提升合作廣度與深度。加強與以色列、白俄羅斯、捷克、新加坡等“關鍵小國”開展科技合作[36],提高科技創新對高質量經濟社會發展和應對全球挑戰的支撐作用。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國際科技合作類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甘肅省國際科技合作國別研究”(項目編號:21YF5WA013)、甘肅省軟科學專項“甘肅省近五年科技獎勵情況及獎勵成果轉化分析評估研究”(項目編號:22JR4ZA004)、甘肅省青年人才項目“甘肅省十大生態產業農業領域技術預測創新人才培養項目”(2021LQGR10)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小寧,女,1981年生,碩士,研究員,研究方向:科技發展戰略、國際科技合作。李曉斌,男,1989年生,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科技發展戰略。楊文靜(通信作者),女,1981年生,博士,副研究員,研究方向:國際科技合作、區域創新評價。
參考文獻:
[1] 任孝平,楊云,周小林,等.我國國際科技合作政策演進研究及對新時期政策布局的思考[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05):611-619.
[2] 張業倩,耿燕.科技創新開放合作體系中的績效分析與對策—以廣東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為例[J].中國高??萍?,2021(Z1):57-60.
[3] 王旭,靳煒,劉娟,等.全球新格局下中國開展水科技國際合作的背景、模式與未來展望[J].環境工程學報,2020(08):2066-2074.
[4] 王智新.國際科技合作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研究評述與展望[J].科學管理研究,2021(01):163-167.
[5] 許培源,程欽良.“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的經濟增長效應[J].財經研究,2020(05):140-154.
[6] Bottomley D A,Stuckert J B,Hofmannb P B,et al.Severe Accident Research in the Core Degradation Area:An Example of Effectiv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European Union (EU) and the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CIS) by the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J].Nucle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2012(11):226-241.
[7] Bertelsen R G.Space Science amp; Technology in the Arctic:Promises of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amid New Security Challenges[J].IFAC-PapersOnLine,2021(13):19-22.
[8] Vieira E S,Cerdeira J,Teixeira A A C.Which Distance Dimensions Matter i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llaboration?A Cross-Country Analysis by Scientific Domain[J].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22(02):1-16.
[9] Wagner C S,Leydesdorff L.Network Structure,Self-Organization,and the Growth of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Science[J].Research Policy,2005(10):1608-1618.
[10] Abbasi A A,Altmann J B,Hossain L A.Identifying the Effects of Co-Authorship Networks on the Performance of Scholars:A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of Performance Measures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asures[J].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11(04):594-607.
[11] 李杰,陳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視化(第二版)[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7:2-3.
[12] 陳悅,陳超美,劉則淵,等.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科學學研究,2015(02):242-253.
[13] 張正,金麗馥.獲得感研究述評與展望—基于2015—2020年文獻CiteSpace可視化分析[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5):91-101.
[14] 覃誠,方向明,陳典.中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研究現狀與展望—基于CiteSpace文獻計量分析[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21(10):198-208.
[15] Chen C M.CiteSpace Ⅱ: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03):359-377.
[16] 常進鋒,陳杲然.21世紀以來中國健康扶貧研究脈絡與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03):230-240.
[17] 李紅軍,高茹英,任蔚,等.科技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科技合作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11):14-18.
[18] 白惠仁.基礎研究與良序科學[J].自然辯證法通訊,2022(06):24-34.
[19] 張瑩,董曉輝.京蒙科技合作的典型模式和推進機制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22(02):155-160.
[20] 鄧美薇,張季風.中日科技合作:演進歷程、新挑戰與破解路徑[J].現代日本經濟,2022(01):13-26.
[21] 陳大雄.1992年日本科學技術發展綜述[J].國際科技交流,1993(04):20-28.
[22] 奈旨云.1994年新加坡科技發展綜述[J].全球科技經濟瞭望,1995(05):49-55.
[23] 牧廣云,伍昌,霍亦儀.1994年英國科技發展綜述[J].全球科技經濟瞭望,1995(05):20-31.
[24] 劉婭.基于文獻計量的我國基礎研究領域國際合作態勢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10(03):149-155.
[25] 李夢學,張松梅.美國、日本地球觀測領域國際科技合作機制帶給我們的啟示[J].中國科技論壇,2009(05):140-144.
[26] 周兆康.中國科技期刊與國際出版社的合作情況和初步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7(01):38-42.
[27] 法幗蓉.科研機構國際合作研究項目知識產權歸屬問題淺析[J].生命的化學,2013(04):483-486.
[28] 吳建南,鄭長旭,姬晴晴.“一帶一路”戰略實施與國際科技合作創新—基于NSFC資助論文的分析[J].情報雜志,2016(04):32-36,59.
[29] 阿麗塔,武志昂.基于文獻計量的中國藥學領域國際科技合作演變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7(03):117-120.
[30] 吳建南,楊若愚.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科技合作態勢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6(01):14-20.
[31] 孫海燕.科技外交提出的國際科技合作背景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9(01):117-120.
[32] 閆華紅,蔣婕,王再進,等.亞太經合組織及相關國際組織科技創新政策的分析與評價[J].中國科技論壇,2018(08):155-163.
[33] 溫國泉,韋冪,陳格,等.“一帶一路”背景下中越農業科技合作探析[J].南方農業學報,2019(01):208-214.
[34] 劉垠,操秀英.十年砥礪奮進 中國科技彰顯高質量底色[N].科技日報,2023-01-03(01).
[35] 張仁開.京滬深國際科技合作政策比較研究[J].科技智囊,2022(09):19-27.
[36] 石海林,曾德超.中國與“關鍵小國”國際科技合作現狀及對策研究[J].科技智囊,2021(01):77-80.
Analysis on the Research Hotspots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Based on CiteSpace
Zhang" Xiaoning" " Li" Xiaobin" " Yang" Wenjing
(Institute of Scientific&Technology Information of Gansu,Gansu Key Laboratory of Scientific&Technology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Gansu,Lanzhou,730000)
Abstract: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 for raise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 countr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quo,hot spots and evolution trend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the article takes 525 papers from core journals of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included in CNKI database as research samples,and uses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tool,summarizes the research context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authors,co-occurrence of key words,clustering and emergence,and probes into the latest frontier trends of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The study found that China pay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basic science and other keywords are the current hot topics,since the 13th Five-Year Plan,the research focus on the Belt and Road,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plomacy,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other directions.
Key words: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CiteSpace;Metrology;Knowledge graph;Research sta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