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科技進步始終是農業發展的重要動力。農業發展與氣象災害密切相關,如果沒有及時預警氣象災害往往會造成嚴重的損失,影響當地農業的發展。氣象災害是我國農業發展中最普遍的一種災害,并且無法避免,但是可以采取相應的措施減輕危害。隨著我國科技的迅速發展,各種先進的技術和設備走進農民生活,對農業生產大有益處。分析了農業氣象災害的現狀,并提出了相應的氣象服務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 農業;氣象災害;氣象服務措施
中圖分類號:S7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3)05–0086-03
Study on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nd Meteorological Service Measures"Sun Wei-hong (Chife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Chifeng, Inner Mongolia 024000)
Abstract Our country is based on agriculture,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always the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f not timely warning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will often cause serious losses,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agricultur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is the most common kind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and can’t be avoided, but corresponding measures can be taken to reduce the damag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 all kinds of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into farmers’ lives, have great benefit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is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teorological service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Agricultur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Meteorological service measures
隨著全球氣候的異常變化,農業氣象災害的發生頻次不斷增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地理特點、自然環境、風土人情均存在差異,因此,不同的區域,所面臨的氣候災害和農業氣象災害的發生時間也是不一樣的。農業常年受到某些氣象災害的影響,要想改善農業生產,必須對其進行針對性的分析,尋找能夠減輕和防范氣象災害的氣象服務策略。
1 農業氣象災害現狀
氣象災害會影響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給人們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我國農業氣象災害的主要特征是季節性強,各區域的氣候條件也各不相同。
1.1 旱災
如果一個地區許久沒有下雨、降雨稀少,土壤和空氣中的水分會使得土壤缺水,甚至會影響作物的生長,嚴重的則會造成作物死亡。
1.2 大風
大風是一種天災,會將土壤表面的沙土吹得四分五裂,對植物的莖、葉、花等器官造成傷害,嚴重的話,會吹倒莊稼。
1.3 寒潮
霜凍會讓土壤的溫度下降至0 ℃以下,而突如其來的冷空氣會對植株的生長造成直接的影響,而對低溫不敏感的植株,更有可能造成死亡。
1.4 冰雹
冰雹是一種強對流天氣,一般都是中小規模的,其影響范圍很小,但對作物的危害卻很大,不僅會造成機械損壞,還會出現大風天氣,對作物的葉片和枝干造成損害。
1.5 沙塵
沙塵是一種典型的沙塵暴和浮塵天氣,在南方,春天的天氣比較干燥,土壤較為松軟,因此,很容易產生沙塵,而沙塵暴較為常見。
1.6 暴雨
暴雨是暫時性的大雨,如果不能及時排水,就會造成農田里的濕度升高,使莊稼無法呼吸,從而毀壞農作物。
2 氣象服務措施和方法
2.1 智慧氣象
在科技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農業氣象服務的開展必須在服務手段和手段上進行創新。第一,要構建氣象部門和農民的通信系統,確保他們的溝通和交流,使他們能夠在此過程中第一時間獲取有關氣象,尤其是自然災害的信息[1]。第二,要豐富天氣預報的發布方式,拓寬天氣預報的傳播渠道,將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相結合,以滿足不同用戶的需要,從而實現對氣象信息的全覆蓋。第三,建設農業氣象大數據平臺,通過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分析農業氣象信息,為農業氣象提供更為豐富的農業氣象信息,并針對作物生長特征提供有針對性的氣象服務。
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氣象服務既可以起到良好的預警作用,避免經濟上的巨大損失。在科技信息化大背景下,要實現對天氣預報的精細監控,必須將大數據技術與天氣預報相結合。有需求的用戶均可以在網絡上查看相關的資料,并根據這些資料,制定出相應的對策,避免災情造成經濟損失[2]。
一般情況下,農民可以通過網站,查看相關的信息,然后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出應對之策,通過手機APP,可以隨時查看天氣預報,還可以建立一個專門的欄目,方便農民學習。
2.2 災害預防系統
在農業氣象服務中,要做到對氣象災害的監測和預警,并及時發布有關的不良天氣信息,使有關部門做好相應的準備。加強對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的監測,并及時發布有關地質災害的預警信息。同時,要對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時間、特點進行具體的研究和分析,了解自然災害發生的時間,以及對作物的危害,并進行適當的預警,從而最大限度地減輕自然災害對作物的危害[3]。
要做好對農業氣象災害的防災減災工作,應在各地建立相應的防災體系,針對不同的作物的分布,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以便在出現問題的時候及時處理。氣象部門必須有針對性地評估災害,以便制定各種應急方案。針對高危險區域,必須加強監視,一旦發現問題,要將糧食全部轉移至其他地方,以減少損失災害。
在城市的總體規劃和布局上,氣象部門要和農林部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讓他們能夠充分發揮作用[4]。氣象部門要對災情進行實時監測,并根據天氣的變化,對作物的危害進行分析,并據此進行風險評估。
根據氣象災害的具體狀況,氣象部門要聯合各有關部門,制定相應的規劃和方案,以減少經濟損失。要提高農民的抗災能力,可以通過媒體、新聞等多種渠道,從各個方面進行宣傳,確保農民可以早做準備。
2.3 完善農業生產結構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作物的生長會受到氣候的影響,因此,必須實現農業長效化發展,促進農業的健康發展,制定科學、合理的農業發展計劃。第一,做好對農業、林業的規劃,根據天氣的變化規律和時機,對農業、林業進行合理的規劃,在不違反自然法則的前提下,不斷完善和優化農業生產結構,為農業和林業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根據作物的生長規律和習性,選擇合適的生長環境,既要保證經濟收入,又要能適應天氣,保證產品的品質。比如,在干旱的地區,可以種植一些耐旱的作物。第二,要根據氣候變化的時間,做好農業生產工作,在多風的時候,要將農田周圍的防護林保護起來,將對土壤的損失降至最低。第三,要根據天氣災害的頻次,調整和規劃作物的生長周期。減少經濟損失,減輕災害帶來的危害。如此一來,可以提高氣象服務的品質[5]。
2.4 做好農田水利建設
受地理條件的影響,有些地區很容易出現旱澇災害,要做好防災減災工作,就必須做好農田水利建設。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結合相關的歷史氣象數據,對農田水利灌溉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從而了解其發展規律和發展趨勢,并與農林部門聯合起來,做好農林設施建設,建設水利工程,為抗洪抗旱做好準備[6]。在此基礎上,要加強各有關部門的協調與交流,使之更加健全,更加科學地開展氣象服務,從而為農業、林業事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實際工作中,要掌握各類自然災害的發展規律和發展趨勢,有針對性地開展蓄水、排水工作,以防止因干旱而導致的缺水、暴雨等氣候條件下不能及時排水,從而合理安排水利建設。
3 落實農業氣象災害氣象服務措施的對策
3.1 建立防災制度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對氣象服務需求的日益提升,農業氣象防災減災工作仍存在著很多難題和不足。比如,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體系不健全、災害信息收集時效性、全面性不夠;農業氣象災害的預測預報業務面較窄,難以滿足需求;農業氣象災害分析,尤其是防御技術分析較少;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和農村終端接收系統不夠完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覆蓋面不夠廣;農民防范意識薄弱,部分地區由于經濟落后,科技文化宣傳不到位,缺乏防災避災意識[7]。
為了減輕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產生的危害,構建農業氣象災害防御系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從以往的農業氣象災害防治工作中總結相關工作經驗,并根據當地氣候特點、農作物類型、生長特點等,建立相應的災害防御體系。要有針對性地開展防災減災工作,根據氣象部門提供的氣象資料,進行風險評估,并制定相應的應急方案,監測重點區域和高等級氣象災害,加強氣象部門和農業部門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做好農業氣象災害的防治工作。
災害預測與預報系統是我國防災減災的關鍵環節,準確地預測是預警、制定可行的防災措施的依據,與防災效果有很大的關系。針對特色農業、高效農業,應結合現代農業發展和新型農村現代化的需要,進行專門的災害預報和預警[8]。除了提高天氣預報的時效性和精確度外,還應加強災害性天氣的預報、預警,并根據當地特色農業、設施農業、林業、畜牧業等特點,開展防旱、防汛、防寒、防凍、防大風、防冰雹等農業氣象災害的防御,開展重大農林病蟲害和農業氣象災害的預報與預警。
還要根據農業生產的不同階段和不同的生長需要,增加氣象預報,以滿足農業生產的需求。與農業干旱、霜凍災害的預報相比,有必要提高預報的準確性和時效性,提高預報水平。制定科學、高效的農業發展政策,保障農業的發展。要充分掌握農業氣象災害的特點和發生規律,并在此基礎上構建數據資料庫,按區域進行不同程度的風險分級,并定期對調查數據進行分類、更新。
3.2 運用新媒體提高天氣預報服務水平
在信息時代和現代科技的推動下,利用新媒體資源和渠道優勢提高氣象服務的質量已成為大勢所趨。目前,新媒體在氣象服務中的主要應用形式如下:一是微信公眾號,在關注微信公眾號之后,就能及時接收相關的氣象信息和相關的氣象知識服務。二是微博,這是一種很常見的新媒體服務方式,微博會實時更新天氣,只要關注當地氣象部門的官方賬號,即可隨時了解當地的天氣。三是小程序,目前許多APP都與微信有合作關系,用戶不需要再下載相應的 APP,只要在微信點擊小程序,即可知道更多關于天氣的細節。
運用新媒體提高天氣預報服務水平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建立以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為媒介的科普宣傳網絡,政府、氣象、農業等有關部門利用科普宣傳網絡,向社會公眾宣傳和普及農業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增強社會公眾防災減災的意識和技能,使公眾知道如何避災、抗災,掌握更多防災減災的知識。其次,建立以農技推廣站、氣象站為主,農技學校、農村綜合經濟信息網絡為輔的技術培訓和技術咨詢服務體系,通過培訓班、講座、技術推廣、專題咨詢、技術指導等形式,對基層負責人、農技人員、農業大戶,和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普及農業氣象災害防御技術,使農業氣象災害防御技術在防災減災實踐中切實發揮作用。
3.3 推動氣象服務的創新與發展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天氣預報的概念、平臺、模型都在不斷更新,氣象服務的技術也在不斷完善。
一是在適應氣候變化的過程中,氣象部門要利用最新的技術運用于更深的層面,提供更為精準的氣象服務。一方面,要依靠自己的專業能力,另一方面,要主動和社會機構合作,擴大新媒體平臺的影響力,爭取更多的互聯網資源、龍頭企業資源,使氣象服務系統建設得更加完善,服務范圍更加廣泛。
二是要不斷提高氣象服務隊伍的整體素質,在當今信息時代,積極探索和實踐提升服務質量的途徑和途徑,發揮新技術、新平臺的效能和影響力,就需要氣象服務隊伍不斷思考、創新并實踐。要結合當前群眾的思維變化對服務模式進行相應的完善與創新,以增強氣象服務的效能。要打造一支具有高素質的專業團隊,能夠運用新媒體技術,在新的形勢下,為社會提供更好的氣象服務。
三是要擴大氣象服務的范圍,提高氣象服務的精細化水平,擴大氣象服務的范圍,強化對工農業生產的氣象指導,使其更廣泛地參與社會的各個方面,為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3.4 加快建立與現代農業相適應的氣象站網絡
針對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農業發展計劃調整、農業生產布局調整、農業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新要求,有關部門要調整和完善區域監測網絡。建立高時空密度、高自動化、多要素的現代化氣象監測網絡,及時、準確、高效地監測氣象變化,獲取最新的氣象資料。縣氣象局可隨時調閱周邊區域的預警信息、雷達回波、各鄉鎮自動站點的氣象要素觀測實況資料,并進行加密收集,建立綜合數據庫,做好監測工作,收集有關數據,不斷提高監測能力。
3.5 加強災害應急反應系統建設,提高應急反應能力
建立由政府主導、單位參與的災害應急反應系統,制定不同級別的災害應急方案,充分利用各類可行的資源,建立有效的聯動機制和高效的協同機制,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范圍、最可行、最集約化的方法開展防災減災工作,從而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帶來的影響。建立“預警到鄉、預案到村、責任到人”機制,實現“視頻到鄉,音頻到村”。
首先,建立鄉村災害信息預警系統,建立災害信息預警終端,在人口密集地區安裝大喇叭、LED電子顯示屏等預警設施。其次,組成規模適當、結構合理、管理規范的鄉村自然災害預警隊伍。即在鄉、鎮、農場建立災害預警信息工作站,鄉、鎮、農場配備氣象災害信息助理、村級配備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員。縣、鄉、村要緊密配合,尤其要發揮鄉鎮的氣象輔導員的作用,重大天氣預報要充分考慮分散在各居民點人群接收信息技能的差異性,有針對性地開展指導工作,在災害來臨前,接收并準時傳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在災害發生后,要及時上報災情,保證信息的上傳下達暢通。最后,要結合當地通信媒體的發展,建立多元化的溝通系統。使得氣象信息可以在電視和電子屏上滾動播放,還可以免費發送災害天氣的短信給所有的手機用戶。
4 結束語
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巨大,近幾年來,氣候變化頻繁,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要想減輕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和農業生產的負面影響,必須充分發揮其預測和參考作用。在做好氣象分析和預報的基礎上,科學地安排農業生產,做好防災減災工作。在新發展階段,氣象服務的模式與渠道不應再局限于傳統的服務渠道,而要主動擁抱時代的變化,積極革新氣象服務理念,創新氣象服務模式,拓寬氣象服務渠道,通過更為豐富的服務方式與平臺,滿足廣大群眾對氣象信息的了解需求,最大化地發揮氣象服務的功能性與價值。
參考文獻
[1] 吳靜,孟慶怡,劉相,等.強化氣象服務及農業氣象災害防御能力的措施[J].南方農業,2022,16(4):201-203.
[2] 孫琳琳,趙楠,劉暢,等.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及氣象服務措施分析[J].南方農業,2021,15(26):199-200.
[3] 孟素梅.農業氣象服務及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分析[J].農業災害研究,2021, 11(6):108-109.
[4] 杜明洋.農業氣象服務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的建設與完善[J].農業災害研究,2022,12(12):57-59.
[5] 劉茂林,高革民,康立寧,等.農業氣象服務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研究[J].南方農機,2022,53(19):89-91.
[6] 秦玉萍,秦俊靈,馬小金,等.農業氣象精準服務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2(9):123-125.
[7] 覃嘉嘉.農業氣象服務存在的問題及優化對策[J].農業災害研究,2022,12(8):42-44.
責任編輯:黃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