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生態文明視角下,厘清耕地保護價值和作用,聚焦新的保護訴求,加強生態治理,有利于我國進入新的生態文明建設階段。分析生態文明視角下的耕地保護要求,發現其切實關注農民利益,期望在用養結合過程中維護耕地健康,保障糧食安全。基于此,切實分析生態文明視角下的耕地保護目標,從優化耕地利益分配體系,構建專項保護基金、促進多元部門協同管理,爭取實現技術突破、基于生態文明完善立法,完善耕地保護法律3個方面入手,提升耕地保護的完善性與系統性,爭取在保護機制優化階段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關鍵詞 生態文明;耕地保護;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301.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3)05–0134-03
Study on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Mechanism from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ang Hao (Jingxiu District Branch of Baoding Municipal Bureau of Land and Resources, Baoding, Hebei 071000)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larifying the value and role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focusing on new protection demands, and strengthening ecological governance will help China enter a new stag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quirements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inds that it was really related to the interests of farmers, and expects to maintain the health of cultivated land and ensure food security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and feeding. The article will earnestly analyze the objectives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mprove the perfection and systemat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nd striv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t the stage of optimizing the protection mechanism by optimizing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of cultivated land interests, building special protection funds,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multiple departments, striving to achieve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improving legislation based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improving the laws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我國是人口大國,糧食問題一直是眾多專家和學者的重點關注的問題。強化對我國每年糧食總產量的分析和了解,發現我國已近10年位居糧食產量第一,生產的糧食可保證世界20%的人口不被饑餓困擾。但在持續性發展農業過程時,我國也因過度使用耕地而付出相關生態代價。因此,我國需持續加強對耕地保護的重視和關注,借助生態文明建設保護“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爭取在保證糧食生產的同時,保護耕地健康,以此為國家的持續性發展積蓄力量。
1 生態文明視角下的耕地保護要求
1.1 關注農民利益,實現用養結合
近年來,我國逐漸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和關注,而耕地保護的核心在于關注農民利益,借助用養結合的模式。為了促進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實現我國農業的現代化與產業化前行,將為增強我國綜合實力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我國耕地使用主體明確,在保護耕地的過程中,需要重視耕地帶來的生產價值,也需重視其生態價值,發揮多元價值,才能助推農民從農業和耕地保護中獲得長期的收入,以此增強其耕地保護意識,完善生態治理格局。而用養結合既能提高耕地水平,確保土壤質量,也能在保障耕地生產能力的基礎上保障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因此,生態文明視角下的耕地保護要求切實重視農民得失,不斷激發農民保護耕地的熱情,以實現耕地保護的可持續發展。
1.2 維護耕地健康,確保糧食安全
在生態文明視角下,我國不斷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借此契機完善耕地保護機制,需有效維護耕地健康,確保糧食安全。一方面,維護耕地健康是指在耕地保護過程中,既要重視農產品數量,也需重視農產品質量,《2020年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要點》的發布,顯示出我國對農產品質量的重視。因此,耕地保護和生態治理過程中需有效減少污染問題,構建健康耕地,從源頭上加強治理,把控農產品安全,爭取在提高農產品質量的同時,增強其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耕地保護過程中需確保糧食安全。我國是農業大國,持續性地提升糧食產能,能在基本自足的基礎上增強民眾幸福感,也能促進社會穩定發展。因此,開展耕地保護工作時需要持續性地保證糧食安全,避免因長期高強度利用耕地而對生態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2 生態文明視角下的耕地保護目標
2.1 借助無害化模式養地力
生態文明視角下,保護耕地有利于我國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也能借助無公害化模式,提高土地質量,減少地下水的污染,以此強化保護生態環境。一方面,我國可利用休耕的模式加強科學化養護。由于農業收入是大部分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因此我國對土地的利用率較高,只用不養,不利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因此,我國可適當基于不同土地和糧食供應情況,制定相關休耕政策。借助物理模式與化學模式相結合的辦法,提高土地質量。當然,為減少相關主體損失,我國可適當制定生態補償標準,構建合理化休耕措施[1]。另一方面,我國需加強對土地質量的關注,借助地理評價了解傳統種植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循序漸進地優化種植和生產模式,以此減少化學投入。例如,可借助有機肥和秸稈還田等模式,增加工作層厚度,提高土壤質量與土地肥力,以此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加強對現有耕地的科學化控制,并將傳統的單一化勞作轉為集約化管理,使土地兼顧生產價值和生態價值。
2.2 利用土地守退完善治理
在生態文明視角下,耕地保護工作具備較強的復雜性。利用土地守退完善生態治理是指借助守良田和退耕還林等模式提升空間的適宜性,以此加強優化生態格局,從而強化對不同空間的針對性治理。一方面,我國需積極加強對良田的守護。由于傳統發展過程中過于重視發展經濟,因此我國的城市化水平不斷提升。但經由科學化計算發現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會逐漸縮小耕地面積,因此,我國需加強對良田守護的重視,有針對性地保護已劃定的120萬km2耕地。同時,我國有103.07萬km2被劃為永久基本農田的土地。守護優質耕地,加強資源保護,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促進農業發展,切實維護農民利益,進而在城鄉統籌發展階段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另一方面,我國需積極借助退耕還林等模式,加強對自然條件差或者生產力有限土地的關注,借助退耕還林改善水土流失狀態,提升生物的多樣性,以此借助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環境保護。與此同時,為完善生態治理格局,還需要積極提高不同土地的質量,將土地治理與土地保護作為重要抓手,積極明確生態文明建設標準,強化對不同區域的科學化保護與治理。
3 生態文明視角下耕地保護機制的構建策略
3.1 優化耕地利益分配體系,構建專項保護基金
在生態文明視角下,了解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基于生態文明保護訴求,優化耕地利益分配體系,構建專業化保護基金,進一步明確保護基金的用途,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發展。
第一,認知建立專項保護基金的重要性,拓展資金來源渠道,明確資金用途。強化對目前耕地保護問題的重視,發現耕地的急劇減少嚴重影響農業發展,不利于調動農民發展農業的積極性。但由于現階段耕地保護過程中缺少資金來源,導致生態文明下的耕地保護機制無法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和價值,甚至部分經費無法實現專款專用。因此,應從宏觀角度入手,了解生態文明下耕地保護的重要性,建立專業基金并明確資金使用方向,加強對有效資金的科學化利用,爭取在專款專用中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一方面,拓展專項資金來源渠道。區域政府可在土地管理費和土地開墾費等費用中劃撥一定比例用于耕地保護。政府需對相關土地開發主體加收耕地保護費,從多維角度入手,增加其用地成本,盡量彌補耕地減少損失。政府促進工業反哺農業,在企業上繳稅額中適當明確相應比例反哺農業,以此在整體經濟水平提高時,助推農業的現代化與產業化發展,響應環境保護號召,爭取在生態文明視角下持續增加農業基礎設施撥款[2]。另一方面,明確資金用途。生態文明視角下,耕地保護工作具有復雜性,為加強系統性保護,可從多維角度入手,明確資金的用途,爭取做到專款專用。強化對農業固定資產投資工作的重視,爭取在基礎設施建設階段強化開發與整理土地,以此擴大耕地面積。強化對不同土地的改造,提高耕地質量。政府應引導農民加強對先進技術的了解和學習,借助系統性培訓提高農業種植的規范化水平,以此在保護耕地的同時維護農民利益。
第二,助推農業產業化發展,借助規范性經營加強對耕地的規范化利用,爭取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進一步保護耕地質量。不同區域耕地保護狀態不同,生態文明理念的提出,為不同區域加強耕地保護提供新機會,但同時因此迎接挑戰。因此,區域政府可加強收集數據,了解區域內耕地創造的農業總產值,并與不同區域進行對比,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展開科學化分析,總結耕地保護存在的問題,利用經驗總結和反思改善耕地保護辦法,借助增加耕地產出的模式,激發農民工作的熱情,可積極鼓勵農民借助科學化手段展開農業生產,促進農村加強耕地流轉,以此增加農業產出。相關區域可助力農村與企業合作,構建現代化運行機制,共同建立合作社或企業。農民可以土地入股,以完善農業產業鏈。而企業既可參與耕地種植,也可利用資金投入的方式加強對耕地的統一開發,以此在農業信息化、數字化與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為農民創收。為農民創收,真正助推相關主體獲得實際利益,將調動多元主體保護耕地的積極性,可在多主體參與農地保護時進一步維護生態文明,并在生態文明建設階段促進耕地的可持續發展。
3.2 促進多元部門協同管理,爭取實現技術突破
在生態文明視角下,耕地資源保護涉及部門較多,明確不同部門職責,促進各部門協同管理,并在技術突破過程中借助宏觀政策助推保護治理手段的優化和創新,將在農業階段性發展過程中,增強我國綜合實力與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首先,促進各部門加強協同管理,強化對有限資金的科學安排。生態文明視角下,加強對耕地資源的科學化認知和分析,發現雖然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并加強宏觀管控。但由于生態文明保護涉及多個部門,且不同部門的權利和義務不同,因此想加強對耕地生態的保護,各部門需在明確權責劃分的基礎上加強協同治理,形成合力。例如,在耕地保護過程中,自然資源部門可借助國土空間規劃、土地治理、山林水田等治理措施,加強對耕地空間的有效管理,爭取選擇最適宜的治理辦法和保護辦法,并為農業規模化發展保駕護航,從制度和技術等角度入手,實現耕地保護工作的可持續開展。而水利部門和農業部門可分別從配套設施和作物結構優化等角度入手,減少水源污染和灌區污染等問題,并控制化肥和農藥的用量,以此從源頭上減少污染,共同保護耕地生態。且各部門在協同發力時需要加強統籌使用資金,建立長效機制,強化利用有限耕地保護的資金,爭取加大監管力度,打破傳統資金使用模式的限制,避免出現資金使用重復或空白地帶。
其次,加強技術突破。生態文明視角下的耕地保護工作具有復雜性,由于不同耕地情況不同,因此保護手段有所區別。因此,國家應積極加強科學技術研究,爭取在生態保護的同時明確治理標準,加強技術研發。一方面,明確生態保護標準,加強對耕地保護工作的系統性研究,借助耕地資源調查和監測等規范治理手段,認知不同區域耕地資源的差異,借助協同治理明確耕地保護的標準。相關農業技術人員加強對數據的收集和調研,研究不同區域的作物布局,明確保護標準,將從宏觀角度提升耕地保護的科學性和合理性[3]。另一方面,加強技術研發。生態文明建設階段加強技術研發,正確認知耕地保護的復雜性,利用多元技術研發促進耕地保護工作數字化與信息化發展,將提高保護質量與保護效率。生態文明建設階段,應基于國家要求加強對源頭的重視,利用精細化管理和保護手段修復耕地的生產功能。
最后,借助宏觀政策促進耕地保護工作轉型。我國為提升農業產業附加值,加強對有限耕地的科學利用和保護,需在厘清不同部門責任的同時有針對性地頒發相關政策。例如,需加強對不同土地資源的保護,并有針對性地保護地下水源,減少重金屬污染,以此形成多部門協同發展局面。相關主體可在耕地保護過程中加強借鑒不同國家耕地保護經驗,并基于我國國情進行適當的革新和優化,以此促進國家高質量發展。
3.3 基于生態文明完善立法,完善耕地保護法律
在生態文明視角下,為加強生態保護,需持續性地更新立法模式和立法理念,完善專項立法,加強對有限耕地資源的保護,以此在完善耕地保護機制的同時,保護綠水青山,建設“金山銀山”。
首先,基于生態文明視角更新立法,在保護耕地數量的同時保護耕地質量。一方面,我國可借助生態文明理念優化耕地保護立法,并將其融入立法,以此樹立科學發展觀,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在完善耕地保護法律時,需要關注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將生態文明理念作為推動法律優化和創新的基礎準則,清晰地認知耕地保護的長遠意義。耕地保護是指在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尊重其發展規律。因此,我國需在生態空間承載力范圍內科學發展,提升生態文明保護的持續性,增強生態的穩定性。法律法規的優化和創新,可為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有利于耕地保護制度的持續改進和優化。另一方面,在耕地保護中,我國必須加強全方位地關注耕地數量和質量。完善立法的目的是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明確立法的出發點后,為確保相關法律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和作用,可進一步加強對耕地數量和質量的記錄,進而提升耕地保護成效。從綜合治理角度來看,法律的制定可基于社會發展更新保護理念,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安全觀,促進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其次,加強對耕地資源的監督,持續健全保護法律。耕地資源具有動態性特征,為加強科學化保護,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我國可適當加強對耕地資源的全方位監控,持續性優化占補平衡機制。一方面,在加強對耕地資源監控的同時,我國需要綜合考量不同區域經濟條件和人力資源等方面的限制,建立動態化監測系統,提升立法的完善性和科學性,并及時創新相關法律法規。行政部門應加大耕地監督力度,完善基礎數據庫,加強了解耕地相關數據,借助指標化與規范化管理,實現科學化評估,并持續改善不同土地條件,以提高其土地質量,避免土地出現土壤退化和沙化等現象。數據庫完善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國家投入大量的人力與物力資源,但數據庫的完善將有利于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4]。因此,我國需積極加強對耕地資源監控的重視,將傳統的靜態監督轉化為動靜結合。另一方面,我國可持續完善耕地保護程序,并加強對耕地數量與質量的監督。完善保護程序,從宏觀層面加強執法和監督,可及時處罰耕地資源保護不當的行為,也可避免相關主體不作為。由于耕地的主要使用者為農民,因此監督耕地的使用時,既要加強監督流轉耕地,也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耕地保護工作,以此強化監督力量,在國民共同參與國家治理的過程中更好地保障耕地資源。
4 結束語
我國需要借助耕地保護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堅守耕地保護紅線。既要認真關注百姓關心的糧食安全問題,也要借助科學化的耕地保護和治理,提升耕地資源的可持續性,促進耕地資源健康可持續發展。因此,可從多維角度識別耕地保護,明確農業農村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等相關部門的權力和責任,明確治理結構,實現多區域的協同發展,降低耕地保護難度,助推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邁向新的發展臺階。
參考文獻
[1] 張晏維,盧新海.差異化政策工具對耕地保護效果的影響[J].資源科學,2022, 44(4):660-673.
[2] 錢鳳魁,王賀興,項子璇.基于潛在土地利用沖突識別的主城區周邊耕地保護[J].農業工程學報,2021,37(19):267-275.
[3] 官衛華,江璇.國內外耕地保護補償實踐及其啟示[J].規劃師,2021,37(13):80-86,94.
[4] 于昊辰,曾思燕,王慶賓,等.多情景模擬下新時代中國耕地保護底線預測[J].資源科學,2021,43(6):1222-1233.
責任編輯:黃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