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增長,人們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升。有機農業種植作為一種綠色、環保、健康的新型種植模式受到人們的青睞,符合人們追求高質量生活水平發展的需要。而有機農業在病蟲害防治方面仍存在一定問題,只有提高有機農業病蟲害防治效率,才能促進我國有機農業的長遠發展,如何通過先進技術提升病蟲害防治效率是目前亟須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 有機農業;種植;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3)05–0028-03
Study on Control Methods of Diseases and Pests in Organic Agricultural Planting
Wang Xin-pan (People’s Government of Guocang Town, Wenshang County, Jini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Wenshang, Shandong 272500)
Key words With the continuous growth of social economy,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re also gradually improving. As a gree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healthy new planting mode, organic agricultural planting is favored by people, which meets the need of people to pursu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living standard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control of diseases and pests in organic agriculture. Only by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disease and pest control in organic agriculture can we promote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organic agriculture in China.,how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disease and pest control through advanced technology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Key words Organic agriculture; Plant; Pest control
1 有機農業種植中病蟲害防治方法
1.1 物理防治
在有機農業的種植過程中,物理防治主要是通過人工刷除、誘殺等方式治理病蟲害。目前,我國已經普遍使用的物理防治方法有人工刷除、誘殺、機械隔離等。其中,人工刷除主要是對病蟲害嚴重的農作物進行人工清理,從而阻止病蟲害的傳播。誘殺主要針對一些密度較大的害蟲群體,進行人為消滅,以此控制害蟲數量。機械隔離是對農作物生長環境和土壤進行隔離處理,這種處理方式能夠有效控制有害物質和有害生物在土壤中擴散。
通過對物理防治方法進行分析發現,在有機農業種植過程中,物理防治方法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要做好對害蟲的監測工作,及時發現病蟲種類,以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治理;其次,在物理防治過程中,要盡可能采用物理方法治理蟲害,以減少農藥使用量、降低使用成本為目的;最后,要充分利用農業機械設備防治病蟲害,保證農業機械設備能夠正常運行,使農作物與病蟲害之間保持一定的隔離距離,避免出現農藥噴灑不均勻等問題[1]。
1.1.1 人工刷除法 人工刷除是通過人為的方法清理農作物上的病蟲害,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成本低廉,而且效率較高,所需的人力、物力較少,對病蟲害嚴重的農作物來說,人工刷除可以迅速減少病蟲害數量。但人工刷除方法也會存在一定缺點:①使用這種方法所需費用較高;②人工刷除需要使用大量人力、物力治理病蟲害,會導致一些害蟲產生一定抗性而不能有效防治;③在人工刷除時,會產生一定氣味,并對人體造成一定影響。
因此,在使用人工刷除治理病蟲害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在種植農作物前,要提前排查作物生長環境和土壤中可能存在的病蟲害,一旦發現存在病害或蟲害,要及時進行清理或直接采取防治措施;②在采用人工刷除方法時,要注意控制好時間和力度,以免傷害農作物;③要保證刷除時,能夠完全清除病株周圍的其他作物或雜物等。針對一些不易清理干凈的、較小的病蟲,難以清除干凈,要注意盡量不使用農藥等化學產品。
1.1.2 誘殺法 誘殺是一種利用害蟲的趨光性和化學性,在其成長階段將其滅殺的防治方法,誘殺法可以有效減少病蟲害的傳播。例如,在有機農業種植過程中,可以將一些蚜蟲、介殼蟲等具有趨光特性的害蟲,放置在農田或田地周圍,以此通過自然吸引或者人為捕殺等方式,達到誘殺效果。但由于害蟲具有趨光特性,所以一定要使用質量好、性能高的誘殺劑,否則會出現滅殺不徹底的情況。另外,由于誘殺害蟲具有一定的時間性,因此,在誘殺時一定要掌握好時間,否則會對作物產生不良影響。
1.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指的是利用自然界中的生物或其他生物抑制害蟲,從而達到防治目的。而在有機農業生產中,由于農藥會對農作物造成不利影響,因此使用生物防治成為有機農業種植中必不可少的防治措施。常用的生物防治方式有利用天敵或者引進天敵昆蟲2種。利用天敵包括捕食性天敵和寄生性天敵等。引進天敵是指從其他地區引進一種害蟲作為本地害蟲的宿主,將其消滅,這種方法一般會應用于某些病蟲害數量較少的區域,能有效減少病蟲害的數量。在實際生產中,種植人員可以從當地農作物中篩選出一種對某一類病蟲害具有防控效果的天敵昆蟲進行飼養并投放至農業生產。這種方式不但能夠降低農藥的使用成本,還能避免化學藥劑污染環境。但是,這種方法見效慢,通常需要1個月左右才能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同時,在有機農業生產過程中使用生物防治需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要保證引進昆蟲的質量符合相關要求;第二,在引進害蟲時要將其滅殺干凈。唯有如此,才能保證生物防治能夠達到預期效果。
1.2.1 天敵昆蟲 天敵昆蟲主要包括捕食性天敵、寄生性天敵和寄生蠅。其中,捕食性天敵包括瓢蟲、草蛉等,這些昆蟲可以捕食害蟲,還可以保護作物不受傷害,在生產中,種植人員通常會通過釋放赤眼蜂、捕食螨等方法減少害蟲數量;寄生性天敵則包括蜘蛛等,這些昆蟲可以寄生害蟲,也能保護作物不受危害。根據不同昆蟲對病蟲害的抑制能力,選擇合適的昆蟲進行飼養和投放,對防治病蟲害具有重要作用。在實際生產中需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要保證放養的質量和數量。由于在養殖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部分昆蟲逃逸或死亡等情況,因此,種植人員在挑選投放害蟲時,要盡可能保證所挑選出的天敵昆蟲足夠多。第二,要保證放養的環境條件適合天敵生存。例如,在投放赤眼蜂時,可以選擇種植土壤肥沃、土質疏松且灌溉方便的地塊作為放養區域。另外,通過對當地農作物進行觀察發現,某個區域發生病蟲害的概率比較高時,種植人員可以從附近其他地區引進能夠防控病蟲害且對環境無污染、能大量繁殖且具有較強抑制能力的害蟲,作為本地害蟲的宿主進行飼養并投放到農業生產中。這種方法不僅能夠避免外來蟲害入侵引起大面積傳播,同時還能減少農藥使用次數。但是這種方法見效慢、成本高、經濟效益差[2]。
1.2.2 寄生性天敵 寄生性天敵一般是指一些具有捕食和防御功能的昆蟲,它們通常都具有個體小、食量少等特點。而且在有機農業生產中,由于環境污染和農藥等問題,導致天敵的數量減少,因此,想要提高農作物的產量,需要大量人工飼養天敵昆蟲。在實際生產中,種植人員可以通過以下2種方式來獲得大量捕食性天敵昆蟲:第一,人工繁殖;第二,購買其他種類的昆蟲飼養。由于在有機農業生產中植物能夠依靠自身散發出來的氣味吸引害蟲,而天敵則可以通過捕食害蟲達到減少植物病蟲害數量的目的。比如常見的瓢蟲、草蛉、捕食螨等都是此類生物,但是由于其個體較大且容易出現中毒現象,因此在實際生產中種植人員要嚴格控制這些昆蟲的數量并確保其質量合格。除此之外,在種植過程中,還可以通過釋放天敵昆蟲的方法抑制害蟲的生長繁殖,從而減少植物受到病蟲害入侵。
1.2.3 鳥類防治 鳥類對有機農業種植具有很強的趨向性,鳥類防治是指通過使用農藥控制鳥類,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通常情況下,鳥類防治有2種:一是通過控制鳥來控制害蟲的生物防治;二是通過捕殺鳥類達到滅蟲的目的。由于鳥類具有很強的趨向性,因此,可以通過改變鳥類棲息場所和減少其棲息地來達到滅蟲目的。其中,改變鳥類棲息場所主要包括遷飛、遷徙、回巢和筑巢4種方式;而減少棲息地主要有化學農藥噴灑、人工捕捉以及誘殺3種方式。
在實際生產中,采用化學農藥噴灑滅蟲的效果較好,但對環境的污染較為嚴重;人工捕捉效率低且不能進行大面積滅殺;誘殺適用于種類比較單一、害蟲數量較少的情況。因此,使用生物防治是目前有機農業種植中防治病蟲害的主要措施。雖然使用生物防治效果明顯,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仍存在以下幾點問題:第一,大部分生物都會對人畜具有一定的攻擊性,在不確定其是否存在危險時,會直接殺死目標昆蟲。第二,使用生物防治時一般都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在實際應用中,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綜合考慮投入和產出比、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因素。第三,在有機農業的種植過程中,由于不能直接殺死害蟲或有害生物,會存在一定的破壞生態平衡的風險。因此,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確定生物防治時間和頻率,保證生態環境能夠長期保持良好狀態。此外,要注意防止對鳥類造成傷害與人類的安全問題(如亂捕濫獵等)。
1.3 化學農藥防治
1.3.1 農藥防治 根據《農藥管理條例》可知,農藥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必須按照規定程序使用,要遵循安全、合理、科學的原則使用農藥。但在使用農藥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造成環境污染、空氣污染等。因此,在有機農業的種植過程中,要嚴格控制使用劑量和使用方式,減輕對環境的污染。一般情況下,采用噴霧法防治病蟲害時,應使用高毒或者劇毒農藥進行防治,嚴禁使用高毒、低殘留等易產生藥害的農藥;要選用無公害的植物源殺蟲劑、昆蟲生長調節劑或微生物源殺蟲劑。同時,可以采用熏蒸方法殺死害蟲[3]。
1.3.2 化學治理方法 噴霧劑能夠形成一個封閉空間以達到滅殺害蟲的效果。一般來說,煙霧劑主要包括白熾燈、煙霧機、高壓靜電發生器和干式噴煙機組等裝置。這種方式可以有效減少病蟲的數量,且效果顯著。但這種方式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一是成本較高;二是煙霧會揮發至空氣中難以被人吸入;三是對人的身體造成不良影響和傷害;四是可能會導致環境污染等。
噴霧法一般會用到噴霧器、噴頭等裝置,其具體使用方法有:一是用噴霧器向空中噴灑藥液;二是將藥液均勻地噴灑在作物上并通過作物根莖吸收;三是利用藥劑的揮發性物質滅殺害蟲。在使用過程中,還可以使用2種方法相結合實現害蟲防治,在向農作物噴藥時,可以同時噴灑農藥和殺菌劑,當病蟲害較為嚴重時,要適當增加噴藥次數,遇到雨后,要立即噴藥,在蔬菜開花期噴農藥應掌握好時間,不能過早,也不能過晚,以免影響開花和授粉。
2 有機農業種植中病蟲害防治的優化策略
2.1 加大監管力度
第一,建立健全有機農業病蟲害防治體系。①要加強對生產基地的監督管理工作。監管人員需定期或不定期地去生產基地進行監督檢查,需詳細詢問種植者在種植有機農作物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等。②要嚴格監督種植戶所使用的農藥,嚴格按照相應的有機農業農藥使用標準為種植戶配制農藥。
第二,加大對蔬菜種植者的宣傳力度。要向種植者講解有機農業病蟲害防治工作在整個有機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再讓種植者了解有機農業病蟲害防治工作對種植人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好種植工作。
第三,做好監管工作。①需要在鄉鎮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負責及時處理有機農業種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②需設立專門的檢查機構負責定期或不定期地檢查種植者在生產過程中是否按照相應要求使用農藥等,以此確保種植者使用農藥等符合相關要求。
第四,建立病蟲害檔案制度。在日常監管中,需要記錄種植者所使用農藥等的情況,以備日后查詢和檢驗人員根據其資料進行進一步分析、研究,以達到更好防治病蟲害的目的[4]。
2.2 營造良好的種植環境
在有機農業種植過程中,要想順利完成種植工作,必須營造良好的種植環境。通過有效防治病蟲害,可以將土壤中殘留的有害物質有效控制在最低程度,并在此基礎上,使農作物的生長環境更加健康、綠色、安全。因此,在進行有機農業種植過程中,必須充分重視這一點。首先,要將土壤進行深耕翻曬。通過深翻曬土、曬土等一系列措施,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孔隙度,從而為微生物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其次要對土壤進行消毒。要想使土壤處于干凈狀態下就需要對土壤進行消毒工作,以確保種植土壤內沒有病菌和蟲卵存在。最后要避免土壤過濕或者過干現象發生。為了保證蔬菜質量良好,必須充分重視病蟲害防治工作。在生產過程中做好預防工作是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的有效措施之一。通過合理使用農藥來對病蟲害進行預防處理是一個重要的手段,這種方法不僅可以使種植環境更加健康衛生,還可以使害蟲、病菌等無法生存和繁衍而導致病蟲害無法蔓延開來。因此要想從根本上防治病蟲害就要充分重視預防工作并做好這方面工作。
2.3 科學合理地使用化學農藥
化學農藥是一種常用的防治病蟲害的手段,但由于一些原因化學農藥中含有化學成分,因此會對人類以及動物產生一定程度的危害。為此為了保證有機農業種植過程中不受害蟲侵害,需要在有機農業種植過程中科學合理地使用化學農藥。首先,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使用化學農藥時需要嚴格控制用量,同時要注意農藥安全間隔期及使用方法等。如在防治蚜蟲時一般使用吡蟲啉、啶蟲脒以及葉枯唑等產品。如果在用藥過程中發生藥害現象則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補救,然后再根據實際情況酌情處理。其次,要注意對蟲害種類以及發生程度進行分析,合理選用殺蟲劑。如果種植區域內主要為地下害蟲以及蚜蟲類害蟲則可以選用高效、低毒的生物殺蟲劑來防治病蟲害,而如果種植區域內主要為跳甲等害蟲則可以采用高效低毒的生物農藥來進行防治。最后還要注意對農藥施藥時間進行合理控制,一般情況下在作物生長前期主要為蟲害危害期及病蟲害防治期時使用化學農藥效果更好一些。同時還應注意對施藥次數與施藥量等方面進行嚴格控制以達到最優防治效果[5]。
3 結束語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綠色有機農業在農業生產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糧食的安全,加強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推動了我國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在有機農業生產中,控制病蟲害是重要的一環,要強化對生產全過程的全面管理,努力實現區域生態平衡,并針對不同的病蟲害情況,采取綜合措施和生物控制措施,以促進有機作物的健康生長,提高農民的經濟效益,推動我國農業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郗文.有機農業種植中病蟲害防治的技術研究[J].農村實用技術,2022(8):90-91.
[2] 周建軍.有機農業種植中的病蟲害防治策略[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2(2):208-210.
[3] 田玉芝.有機農業種植中病蟲害防治的技術分析[J].農業災害研究,2022,12(2): 158-160.
[4] 師全玉.有機農業種植中病蟲害防治原則與方法研究[J].農家參謀,2021(23): 49-50.
[5] 孫慧珠.有機農業種植中病蟲害防治原則與方法淺析[J].南方農業,2021,15 (23):76-77.
責任編輯:黃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