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臨澤縣地理氣候條件適宜肉蓯蓉生長,經過多年來的探索學習和實踐,臨澤縣肉蓯蓉接種面積不斷擴大,形成了“公司+農戶”“公司+單位”“單位+農戶”等的發展格局。從育苗工作和造林方法2個方面介紹了梭梭苗木栽培技術,從寄主選擇、接種技術、田間管理、采收等探討了肉蓯蓉栽培種植技術,以供在生產中借鑒。
關鍵詞 梭梭苗木栽培;肉蓯蓉接種;種植技術
中圖分類號:S56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3)05–0034-03
Haloxylon ammodendron Forest Cultivation and Cistanche deserticola Planting Technology
Zhai Ming et al(Shahe Forest Farm, Linze County, Zhangye City, Gansu Province, Linze, Gansu 734200)
Abstract The geographical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of Linze County are suitable for the growth of Cistanche deserticola. After years of exploration, study and practice, the vaccination area of Cistanche deserticola in Linze County has been continuously expanded, forming a development pattern of “company+farmer”, “company+unit”, and “unit+farmer”. Th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Haloxylon ammodendron seedlings were introduced from the aspects of seedling raising and afforestation methods. Th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Cistanche deserticola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host selection, inoculation techniques, field management, harvesting, etc., for reference in production.
Key words Haloxylon ammodendron seedling cultivation; Cistanche deserticola inoculation; Planting technology
臨澤縣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巴丹吉林沙漠南緣,地處99°51'E ~100°30'E,38°57'N~39°42'N之間。平均海拔在1 493.3~1 886 m,全縣面積272 9.75 hm2,沙漠、戈壁占全縣總面積的2/3,縣境內自然形成南、北、中三條風沙帶,總長103 km。臨澤縣屬大陸性荒漠草原氣候,氣候干燥,降雨稀少,蒸發量大,多風。氣候特征是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漫長,夏季炎熱短暫,春季升溫快,秋季降溫較慢。四季云量少,晴天多,光照充足,太陽輻射強。年平均日照時數為3 052.9 h,氣溫日較差大,年平均日較差14 ℃,年平均氣溫為7.7 ℃,年均無霜期176 d。年均降水量118.4 mm,蒸發量1 830.4 mm。常年以西北風和東風為主,主要災害性天氣有大風、沙塵暴、干旱、低溫凍害、干熱風、局地暴雨、霜凍等。截至2012年,臨澤縣地表水資源量12.95億 m3,地下水綜合補給量5.69億 m3。生態環境極其脆弱,防沙治沙工作是全縣林業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為了實現生態、經濟效益“雙贏”,臨澤縣積極發展栽植梭梭接種肉蓯蓉等模式進行生態建設。
1 梭梭苗木的栽培技術
梭梭樹[Haloxylon ammodendron(C.A. Mey.)Bunge],藜科梭梭屬植物,是一種抗旱植物。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梭梭屬于小喬木,具備抗旱、耐高溫、耐鹽堿、耐風蝕、耐寒等諸多特性,因此是一種極其重要的防風固沙植物,在荒漠和半荒漠地區的分布極為廣泛,又稱鹽木、瑣瑣。嫩枝可作飼料;樹根上寄生的肉蓯蓉是名貴中藥材。臨澤縣境內3條風沙帶栽植的梭梭50%的栽植時間在20世紀60~80年代,為防沙治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1 梭梭育苗工作
梭梭苗木主要有2種方式:播種育苗和容器育苗,在臨澤縣大多采用播種育苗的方式進行幼苗培育。
1.1.1 育苗前準備工作 首先,苗地的確定和整理。選擇育苗地應選在沙土地或沙壤土地作為苗床,不能選擇鹽堿地和排水不良的地洼濕地。封凍前灌足底水,在播種前對育苗地進行精細化平整并清除雜物、雜草,確保育苗的苗床平整,土質細致,不能對育苗的進行深翻。
其次,梭梭種子的播種時間。在春季土壤完全解凍氣溫≥20 ℃以上,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進行播種。
1.1.2 育苗方法 可采用撒播或條播,為了更好地開展苗木撫育管理,可多采用條播方式進行育苗,在灌過底水后待床面稍干時開淺溝播種,一般開溝行距25~30 cm,溝深1.0~1.5 cm,要求溝底基本平整深淺一致,將用高錳酸鉀溶液或硫酸銅溶液處理過的梭梭種子均勻地播撒在溝內,上覆1.0~1.5 cm細沙,而后引清水薄灌1次但切忌大水漫灌或苗床積水。通過多年的經驗,梭梭造林時苗木要求是分枝少,主根發達粗壯,一般高度45 cm、地徑0.5 cm、主根長度在25 cm的幼苗造林成活率高,因此要求播種種子發芽率75%以上、純凈度90%的種子10~12 kg/667 m2為宜,一般出苗量12萬~15萬株/667 m2[1]。
1.1.3 苗木除草及灌水作業 種子播種后要監測苗床的濕潤,以后可酌情每隔1~2 d灌溉1次,直到播種的苗木出齊,苗木出齊后在整個生長期不要求灌水,在6—7月溫度過高時可根據苗木生長情況適量灌水,但切忌大水漫灌或苗床積水。出苗后要及時進行松土確保表土疏松透氣,尤其是降雨后要及時松土,同時清除苗地雜草,防治病蟲害,發病時可噴灑石硫合劑、粉銹寧可濕性粉劑,苗木生長達到高30 cm以上,主根長30 cm以上的1年生壯苗,就可出圃。
1.1.4 苗木出圃及分級 一般在10月上旬進行苗圃地適量灌水,這樣有利于起苗,秋季在土壤封凍前進行起苗,春季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土壤解凍前進行起苗假植,苗木出圃時要做到不傷根,保持根須的完整。在假植前進行苗木的分級,一般一級苗木地徑大于0.6 cm,苗高50 cm;二級苗木地徑大于0.4 cm,苗高40 cm。苗木整體達到根系完整,苗木色澤正常,木質化表皮無損傷[2]。
1.2 梭梭造林方法
梭梭造林主要有沙丘造林、沙化土地造林、丘間低地造林等造林方式。臨澤縣沙丘大部分坡度大,為防止栽植的苗木被風沙掩埋,在梭梭林栽植前必須設置沙丘沙障,多采用麥草沙障固定模式,在麥草網格中栽植梭梭。為了節省勞動成本,丘間低地和沙丘平坦的地段多采用機械挖坑作業,主要進行鋪設滴灌帶灌水設施配套,進行梭梭栽植。梭梭栽植時間一般在3月或積雪融化時,選擇苗高30 cm,根系長度30 cm經過病蟲害檢疫的健壯苗木進行造林。
1.2.1 穴坑栽植 利用人力拿鐵鍬在栽植地挖大小30 cm×30 cm×30 cm的栽植穴,挖坑時將栽植穴的干沙和下層濕沙分開堆放。
1.2.2 梭梭苗木定植 將苗木放入挖好的坑內,為了保證造林成活率一般每穴放植3株以上的梭梭苗木,將挖出的濕沙填入坑內將苗木固定,填埋至栽植穴的一半時提一下苗木,使苗木根系舒展,然后灌足底水再將坑穴填滿(在20世紀90年代林場栽植梭梭都是利用挖坑積水進行澆灌),對于丘間低地和平緩的沙丘造林方式類同。
1.2.3 造林管理 梭梭造林密度不宜過大,若密度過大,其成林后郁閉度加大,容易發生白粉病,在臨澤縣造梭梭林株距一般在2 m×2 m或3 m×3 m。梭梭的撫育管理比較簡單,造林后適當進行雜草清理,同時根據苗木的生長情況適當補水,對造林成活率不達標的造林地塊進行補植補造,造林后及時設置圍欄進行管護。
1.2.4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的防治要堅持“以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以人工、生物防治為主,梭梭病害主要是白粉病,發病癥狀輕時梭梭嫩枝局部有白粉覆蓋,嚴重時全部枝條都被白粉覆蓋,不利于梭梭進行光合作用,致使樹體衰老死亡。應適當減小定植密度,觀察到有病癥發生及時噴灑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等葉面內吸性廣譜類殺菌劑。
1.2.5 鼠害防治 主要是大沙鼠,又叫柴鼠,喜歡啃食梭梭嫩枝,利用捕鼠器夾子、溴敵隆毒餌進行滅鼠,并及時清理捕殺及毒死鼠進行多次防治。
1.2.6 種子采收 梭梭種子的采收多在9—10月,即霜降后到小雪前采種。采種母樹應選擇生長健壯、樹體高大、無病蟲害的植株。當果實的顏色變為黃褐色時應及時采收,否則容易被風落。采收時在母樹四周鋪上塑料篷布,輕輕用木棒敲打樹枝或搖晃樹體,使種子落在篷布上進行收集,采收過程中盡量確保采種母樹的枝條不受損傷。采收的種子要及時攤在通風處晾曬,利用磙子碾壓經過風揚或風車等作業方式,取雜后,一般純凈度達到85%以上進行裝袋儲存。
2 肉蓯蓉的栽培種植技術
肉蓯蓉作為一種名貴的中藥材,被稱為“九大仙草”之一,別名為寸蕓、蓯蓉等,素有“沙漠人參”之稱。肉蓯蓉的別名還有縱蓉、地精、金筍、大蕓、蓯蓉等[3]。生產于內蒙古、新建、甘肅、寧夏、青海等省區。該藥性溫,可用于治療腎虛陽痿、遺精早泄及腰膝冷痛、筋骨痙弱。
肉蓯蓉可以提高免疫功能,調節內分泌,對腎功能有一定的保護作用,還具有降壓、促進生長發育、有促進細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2.1 生物學特性
肉蓯蓉為多年生全寄生性草本植物,主要寄生于藜科植物梭梭的根部,主要生長在陽光充足、降雨量少、排水良好、晝夜溫差大、地下水位較高,地表覆沙較厚,有較好土壤灌溉條件的砂土或半流沙荒漠地帶,以土壤呈中性或偏堿性為好,含鹽量2~3 g/kg為宜,肉蓯蓉不適合在灰棕荒漠土、棕漠土,黏重、板結、干硬的土壤上生長。肉蓯蓉具有完全發育的繁殖器官,蒴果橢圓形,種子的胚屬于球形原胚,發育簡單,經過2個冬季低溫其胚才能完全后熟,只有在寄生植物根系分泌物的刺激下才能萌發,一般需要20 d左右,萌發后從種子珠孔端長出管狀吸器,與寄生根接觸侵入寄生根的皮層,進行發育生長。肉蓯蓉大部分生長是靠寄主提供的營養進行生長,肉質莖突出地表時進入生殖生長階段,4月下旬穗狀花序冒出地面開花結果,一般從開花到結實種子成熟需要30~40 d,種子采收后植株死亡,完成1個發育期[4]。
2.2 寄主梭梭的選擇
主要選擇交通設施便利和水利配套設施齊備的區域進行肉蓯蓉的接種,這有利于提高肉蓯蓉的接種成活率和產成品的采收運輸。主要選擇高
1.5 m以上生長旺盛2~3年樹齡的人工梭梭林作為寄主,這是肉蓯蓉接種栽培成功的關鍵。
2.3 接種技術
臨澤縣肉蓯蓉接種春、秋兩季均可,一般在春季為主。人工接種肉蓯蓉方法主要有破皮法、斷根法、營養誘導法、接種袋法、種子紙接種法等,當前大部分地區主要采用種子紙接種方法,種子紙接種易于控制種子用量,接種省力、省時、操作簡單容易接受[5]。選擇上一年采集的生活力不低于85%,凈度不低于95%的種子,放置在室外沙地上暴曬20~30 d,打破種子休眠、激發種子活性即可接種。通常采用的接種方法有常規穴植接種和接種紙接種。在4月上旬至10月中下旬,在河西地區一般最佳時間為4—5月。
2.3.1 常規穴植接種 接種肉蓯蓉時先給梭梭樹滴水1次。選擇籽粒飽滿的種子用0.1%~0.3%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20~30 min,按照1∶10的比例與沙土混合,選擇生長2~3年長勢旺盛的梭梭,在離主莖40~60 cm的位置挖穴,合理的種植穴數為單株1~2穴[6]。穴深一般50~60 cm,這取決于沙層干濕程度和寄主側根集中分布深度。然后在其上覆一層沙土,將種子均勻撒至上面,一般每穴播種10~20粒種子,覆沙土至穴的1/2處并澆水,待水完全滲透后覆沙踩實同時做好標記,這一方法缺點是無法控制種子數量。
2.3.2 種子紙接種 將膠泥和0.3%高錳酸鉀溶液混合呈糊狀,均勻涂抹在種子紙板上。將種子裝入塑料瓶在蓋上鉆出10多個與種子大小一致的孔洞,將種子均勻撒在膠泥上,上面覆蓋同樣大小的紙進行風干待用,一般制作種子紙大多用廢舊報紙[7]。選擇生長2~3年長勢旺盛的梭梭,在離主莖40~60 cm的位置挖穴,合理的種植穴數為單株1~2穴。穴深一般50~60 cm,每穴放置種子紙2張然后覆沙土至坑深的2/3處,在坑中灌水待水完全滲透后在坑上部覆好沙土,做好標記以便觀測。這種接種方法操作復雜適用于小面積人工栽培。一般每株接種1~2坑,每坑放置種子紙2張,然后在種子紙上壓上濕沙,挖出的沙填埋至穴坑2/3時適當踩實然后填滿。
2.4 田間管理
2.4.1 管護 梭梭是肉蓯蓉的寄主,梭梭生長勢的好壞直接影響肉蓯蓉的接種成功率和長勢及肉蓯蓉的產量。現階段,臨澤縣對接種肉蓯蓉的林區都利用刺絲進行圍欄,確保梭梭林木生長安全。
2.4.2 灌溉與施肥 首先,灌溉。野生寄主人工接種的肉蓯蓉,盡量減少人為干預,實行半仿生栽培。在肉蓯蓉生長期,植株下70 cm處有濕沙就不必澆水。在極干旱年份只需澆水1~2次。人工栽培梭梭集約經營的肉蓯蓉則應每年入冬前灌溉1次。
其次,施肥。清除雜草和雜灌木,原則上不予施肥,根據寄主長勢強弱和肉蓯蓉的采挖量并給寄主適當施肥。沙漠地帶風大,寄主根經常被風吹后裸露,要注意培土或用樹枝圍在寄主根附近防風,苗床要保持濕潤,人工拔除其他植物。肉蓯蓉開花時要進行人工授粉提高結實率。
2.4.3 授粉 肉蓯蓉開花一般在5月上旬,多采用人工授粉,授粉應分多次完成。可采用人工放蜂進行花粉傳播,切忌在開花授粉時噴灑農藥。
2.5 肉蓯蓉的采收
接種后第3年開始進行采收,主要在春季最為適宜,因為此時肉蓯蓉的生長還未轉化為生殖生長,植株肉質細膩充實價值高。4—5月在肉蓯蓉植株露土時采挖,在寄主相連的外圍挖坑到肉蓯蓉底部,刨開植株周圍沙土,在不斷開蓯蓉植株與寄主的連接點的前提下,從連接點向上5~8 cm截取上部保持切口平整不出現“馬蹄型”切口。應遵循采大留小,切忌“大小一窩端”“殺雞取卵”的采收方式,采挖時保證肉蓯蓉的完整,減少寄主植物損傷。采收時要用木質或塑料工具,采收完成后將塊狀吸盤下沙土適量刨出在將塊狀吸盤及肉蓯蓉寄生的梭梭根系向下放,盡量深埋將開挖坑填平,注意先填入濕沙土,這樣有利于提高肉蓯蓉的生產量,但這種方法不適合大面積推廣且成本太高。
2.6 晾曬
將采收的肉蓯蓉除去泥沙,為防止繼續生長開花影響藥用價值,須將莖尖切除然后將肉蓯蓉放在干凈的水泥地面上或掛吊在支架上進行晾曬,隨時觀察防止霉變,肉蓯蓉的內部顏色變成褐色即可。 肉蓯蓉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可以加工制成保健品,肉蓯蓉市場需求大,種植前景廣闊。
2.7 肉蓯蓉種子的采收
肉蓯蓉花序的長短決定種子的質量,花序越長營養供應越充足,種子質量越好,單株種子生產量就越大,在實踐生產中留長度大于20 cm的花序留種為宜[8]。另外,在肉蓯蓉花期利用人工放養蜜蜂進行花粉傳播可以提高種子質量,為了減少花序的營養流失,可以在初花期人工掐去花序頂端4~5層的花[9]。肉蓯蓉種子成熟期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6月下旬開始應經常觀察種子基地的果序,隨熟隨采收,采收時用刀在果穗基部砍斷,收取后進行暴曬,待果實開裂時用木棍敲打,除去花序根及雜質后曬干分級打包。
3 結束語
通過肉蓯蓉人工接種,解決了肉蓯蓉資源缺乏的問題,同時對沙區植被的恢復,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廣大群眾治沙造林積極性,發展林下經濟,實現防沙治沙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世成,許雪妮.民勤干旱荒漠區梭梭的育苗和造林技術[J].甘肅科技,2022, 38(11):145-148.
[2] 陳慶亮,武志博,郭玉海,等.荒漠肉蓯蓉及其寄主梭梭栽培技術[J].中國現代中藥,2015,17(4):359-368.
[3] 張學凱.河西地區梭梭人工接種肉蓯蓉技術[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1,24(10): 48-49.
[4] 郭建軍,張梅,范玉英,等.肉蓯蓉的培育與接種技術[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08(4):68-69.
[5] 盛晉華,翟志席,郭玉海.荒漠肉蓯蓉種子萌發與吸器形成的形態學研究[J].中草藥,2004(9):92-94.
[6] 宋加錄,張玉芹.肉蓯蓉的栽培與采收[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2(2):59-60.
[7] 何權,蔣瑞娟,朱軍,等.高溫處理對肉蓯蓉寄主梭梭種子萌發相關性研究[J].新疆農業科學,2018,55(5):912-918.
[8] 崔旭盛,鄭雷,郭玉海,等.肉蓯蓉花序長度與種子產量和質量的關系研究[J].中國種業,2011(6):54-55.
[9] 鄭雷,崔旭盛,吳艷,等.打頂對肉蓯蓉種子產量和質量的影響研究[J].種子, 2013,32(1):9-11.
責任編輯:黃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