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氣象條件往往發揮著決定性作用,尤其是農作物種植對光照、溫度、濕度較為敏感,而這些條件的生成與氣象條件密切相關,一旦出現氣象災害問題,勢必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甚至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為此,氣象災害問題成為影響農業生產的主因。我國作為傳統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在經濟發展中仍占據著較大比重,因此更需要加深對氣象災害的認識,了解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的影響,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對農業生產的損害。據此,從氣象災害的角度分析了氣象災害的產生特點,結合旱災、強降雨災害、霜凍冰雹災害、臺風等常見氣象災害類型,闡述了其對農業生產過程的影響,并提出了相應的防范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 氣象災害;常見類型;農業生產;影響
中圖分類號:S7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3)05–0094-03
Research on Impact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Liu Hong-yan (Jinzho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Jinzhong, Shaaxi 030800)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often play a decisive role, especially crop planting is sensitive to light,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and the generation of these conditions is closely related to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Onc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occur, it will inevitably affect the growth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even bring disastrous consequences. Therefor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have become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s a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ountry,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ill accounts for a large proportion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is more necessary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nd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on crops, so as to minimize the damage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ccording to this,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nd expounded their impact on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ocess in combination with commo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such as drought, heavy rainfall, frost and hail, and typhoon,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measure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Common type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mpact
目前,隨著農業產業和農業技術的發展,社會對氣象災害的認識越來越全面,但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影響仍然顯著。近年來,受生態環境和氣象條件變化的影響,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損害也愈發嚴重,各類極端天氣的影響程度持續上升,給農業經濟和糧食安全帶來了較大威脅。由于氣象災害屬于自然現象,并不受人類的控制和影響,因此,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為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需要有效地掌握氣象災害的規律和影響,通過了解氣象災害制定相應的防范措施,全力保障農業生產安全。
1 氣象災害產生的特點
1.1 較強的季節性
根據目前所掌握氣象災害的發生規律來看,季節性是影響氣象災害的主要因素,也是氣象災害最顯著的特點之一[1]。季節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產生的氣候變化,這會引發一系列的環境和氣象變化,例如,夏季沿海地區極易出現較強的強對流天氣,由此引發不同程度的臺風天氣,而春季的北方寒冷地區則容易出現較高的干旱風險。結合上述氣象災害的季節性特點,可以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提前采取措施予以防范。
1.2 較強的局部性
一般來說,氣象災害往往指影響程度較高的天氣狀況,但這種氣象災害通常不是全局性的,而是呈現出局部性的特點[2]。例如,2021年7月20日河南鄭州發生的特大暴雨災害,給鄭州市造成了409億元的經濟損失,并且這也僅僅是氣象災害的個例,還有一部分地區屬于特定氣象災害的高發區域,比如北方部分地區容易出現冰雹、霜凍等氣象災害,發生頻率顯著高于其他地區,所產生的影響范圍也相對較小,與其他嚴重氣象災害有明顯區別。
1.3 較強的區域性
從歷年氣象災害發生的情況來看,部分常見氣象災害的發生仍是有跡可循的,例如,在部分年平均降水量較大的區域,發生洪澇災害的概率更大,而從區域的地理水文結構來看,一般擁有密集的水網和較低的地勢。由此可見,氣象災害的產生具有可預判性,加之氣象監測技術的不斷提升,對氣象災害區域性的認識也將有所提高[3]。
2 氣象災害的常見類型
2.1 旱災
旱災屬于常見的氣象災害之一,具體是指長時間無降水或者降水量大幅下降,導致相應地區的水環境發生變化,給生產生活帶來顯著影響的災害。結合近年來我國旱災的發生情況來看,旱災是農業生產過程中影響較為嚴重的災害,相較于其他類型的氣象災害,旱災具有發生風險高、影響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等特點,尤其會給農業生產產生較大影響[4]。研究顯示,旱災的產生條件主要包括季節、氣候、地理位置等,從發生的頻率來看,我國平均2~3年便會出現1次較為嚴重的旱災,自20世紀90年代至今,發生特大旱災10余次,涉及東北、華北、西北、黃淮地區、長江中下游、四川盆地等地。
2.2 強降雨災害
所謂強降雨災害主要是指在24 h內,降水量達到50 mm以上的極端天氣,依據強降雨程度的差異,我國對強降雨災害劃分了不同的等級,例如,降水量在50~99 mm之間稱為暴雨;降水量在100.0~249.9 mm之間稱為大暴雨;降水量超過250 mm則稱為特大暴雨。強降雨災害的特點是在短時間內集中降雨,導致相應地區因排水困難出現內澇、洪水、山體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是災難性的。根據強降雨的發生特點來看,該氣象災害在夏季和秋季屬于高發期,即每年的6—8月,發生概率達70%以上。受強降雨氣象災害的影響,大部分基礎建設、農田水利、農作物生長均會受到影響,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也相當嚴重。
2.3 霜凍冰雹災害
霜凍冰雹是一種極端氣象災害,它的產生具有過程的隱蔽性、變化的突然性、影響的嚴重性。主要是指特定區域在短時間內出現氣溫驟降,嚴重時會產生冰雹給生產生活帶來極大威脅,尤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更為顯著。在霜凍災害的劃分上,由冷害、凍害、霜凍、寒害等構成,霜凍災害多發生于春季和冬季,由于氣溫變化過大會使部分農作物出現減產、死亡等問題。冰雹災害與霜凍災害的產生機理類似,主要也是由于氣溫驟降而使水氣凝結成塊,它對農業設施和農作物會產生物理傷害,較大的動能會損壞農業設施,也會損害農作物的葉、莖、花果等。因此,霜凍冰雹災害屬于嚴重災害之一,要正視其對農業經濟的影響。
2.4 臺風
臺風源自熱帶海洋所產生的低氣壓,當近地最大風速高于172 km/s時便可以稱之為臺風。我國擁有較長的海岸線,并與太平洋相接。受北太平洋西部熱帶氣旋的影響,臺風在沿海城市的發生概率較高,如浙江、福建、廣東、臺灣等地,每年夏季經常有臺風災害。由于臺風具有季節性、高頻性、破壞性等特點,它也被視為全球最嚴重的氣象災害之一。每年5—11月是西北太平洋和熱帶季風的主要影響時段,沿海地區的臺風災害頻率也大幅增加。
3 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3.1 對農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
農業經濟主體是農作物的種植和經營,在平穩的氣象條件下,農業生產過程也相對平穩,農作物也會依據計劃生長,直至收獲并流向市場。從農作物生長的條件因素來看,它們高度依賴光照、溫度、濕度、土壤等條件,這也與它們的生長周期和質量密切相關,一旦其中某個條件出現明顯變化,也將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和產量,最終對農業經濟產生系統性的影響[5]。
當發生嚴重的氣象災害時,如干旱、洪澇、冰雹、臺風等極端天氣時,很難依賴農作物自身來克服,并且不同的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的影響也有所差異。比如,當出現干旱災害時,雖然可以通過人工灌溉緩解旱情,但極易受到水資源條件、種植成本、資源保障等因素的限制,由于干旱會導致土壤板結、開裂,農作物也會因嚴重缺水而影響生長,加上目前我國農業生產多以規模化種植為主,一旦出現嚴重的干旱災害,則極易使農作物大面積枯死,甚至出現種植戶顆粒無收的情況。
3.2 對農作物種植時間的影響
為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對種植時間的把握至關重要,不同的農作物需要在不同的時間節點種植,從而使農作物能夠生長在適宜的環境[6]。而當出現嚴重的氣象災害時,將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種植時間,如果忽視氣象災害所帶來的影響,輕則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質量,導致農作物減產和質量下降,重則會導致農作物發生死亡,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以北方地區小麥種植為例,在冬季小麥的種植過程中,如果發生霜凍災害,則要延遲種植,若提前種植會使小麥生長過旺,浪費大量的土壤養分,延遲種植則能夠規避一定的氣象災害影響,但同時也會因生長環境、季節、生長周期等因素的變化,使小麥出現不同程度的減產。同理,在其他基礎農作物的種植中,如水稻、玉米、紅薯、大豆等,受到氣象災害的影響時,均需要適當調整種植時間,其影響是系統性的。由此可見,氣象災害不僅會對農業生產帶來直接影響,還會給農業生產過程造成阻礙,對農業產業發展的影響極大。
3.3 對農作物經濟市場的影響
農業經濟是我國經濟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14億人口中有50%以上的農民,對農業生產的需求仍然旺盛。現階段,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解決“三農”問題,農業經濟和農民增收占據著極大比重。隨著我國社會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糧食安全風險的逐步上升,實現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勢在必行。
然而,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雖然我國在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技術推廣、農業資金供給等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就,但面對氣象災害所帶來的嚴重影響,農業經濟市場仍難以全面抵御。不僅如此,在農作物市場需求大幅提升的背景下,農業生產更需要解決高質量發展的問題,否則不但會使農業經濟陷入困境,還會將國內農作物市場拱手相讓,使國外農產品占據更多的經濟份額,最終加大糧食安全風險。因此,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過程的影響,還需要從宏觀的角度加以認識,尤其需要掌握氣象災害的發生規律,避免氣象災害風險影響農民種植的信心,同時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和市場引導,從根本上盤活農業經濟市場。
4 農業生產中應對氣象災害的措施
4.1 強化氣象災害認識
目前,我國農業逐步由傳統農業向農業現代化轉型,尤其是在黨和國家的領導與支持下,農業生產開始跨越式發展,即從機械化農業向信息化農業轉變。為此,除了要在可干預的領域突出發展外,還需要結合農業生產過程與條件,強化對氣象災害的認識,了解氣象災害的產生特點、規律和影響,從而真正把握農業生產的時機,為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首先,各級農業部門要強化管理責任,注重農業生產的規劃和布局,因地制宜地選擇農業發展路徑,由農業部門負責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利用更加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減少氣象災害可能帶來的傷害。其次,建立健全農業保障機制,即在發展農業保險的同時,要加強對農業生產過程的技術保障能力,聯合農技、水利、氣象等部門,及時做好對農業生產條件的監測,及時發布相關的種植和管理信息,為農民提供相應的技術和信息支持。最后,注重氣象災害常識宣傳。針對長期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的農民,要組建相應的農業生產技術培訓班,重點講解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風險,以及如何應對氣象災害問題,使農民能夠真正了解氣象災害,力求最大限度地動員群眾的力量,在面對氣象災害時能夠有效應對,減少損失。
4.2 注重氣象災害防御
氣象災害重點在于防,由于大部分氣象災害具有季節性、突發性、破壞性的特點,因此,提前預防是應對氣象災害的關鍵。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民需要在了解氣象災害的基礎上,前瞻性地做好相關災害的防御工作,針對本地區多發、頻發、易發的氣象災害,應提前做好籌劃和準備,包括加固基礎設施、增加防洪防旱設備、建立救援團隊等,一旦發生氣象災害時能夠迅速行動,確保將影響程度降至最低。
首先,要建立較為完善的氣象災害防御體系,主要由農業部門、農村合作社、種植戶等共同參與,充分了解和掌握氣象災害防范方案和技術,并依據現有條件構建氣象災害防御體系,通過實時的氣象條件監測和判斷,盡早地發現氣象災害風險,提前采取相應行動,保障農作物安全。其次,農業部門應深入一線幫帶指導,即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檢查的方式,調查所轄區域的農業生產情況,尤其要突出氣象災害防御情況指導,發現不合格、不到位、不全面的情況,需要及時進行幫帶指導,并采取正確的防災減災方法,提升氣象災害防御能力。最后,形成各部門之間的聯動機制,為提升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安全性,針對氣象災害問題應靠前指揮,建立由多部門組成的防災減災團隊,在氣象災害的高發期深入鄉村指導,同時注重實時發布氣象災害信息,對一些基礎設施落后、地理位置偏遠的農村地區,更需要帶領農民及時了解氣象變化情況,防御可能發生的氣象災害,以最快的速度響應,以增強防范效果。
4.3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由于氣象災害的類型多種多樣,所要采取的防范方法也存在區別。為了適應氣象災害的變化性和影響性,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屬于基礎內容,只有依托完善的基礎設施,才能夠使氣象災害預防事半功倍。目前,隨著我國氣象事業的快速發展,各類氣象衛星、氣象監測平臺、氣象站等越來越完善,為農業生產提供的氣象信息也愈發豐富,但要想全面應對不同的氣象災害,在基礎設施方面仍然需要持續發力。
一方面,應建立多維度的氣象災害監測設施。誘發氣象災害的因素較為復雜,并且氣象災害往往會附帶其他災害問題,如強降雨災害會誘發山洪、泥石流、內澇等,因此,需要建立多維度的氣象災害監測設施。具體而言,需要建立中短期天氣預報平臺、短時天氣預報平臺、氣象條件預測平臺、水文氣象預報平臺、地質災害監測平臺等。另一方面,在氣象災害防御方面要有所側重。主要是加強農業排水系統、灌溉系統、保溫系統建設,并修繕和加固現有的相關設施設備,以確保在使用時能夠發揮出最佳性能。相關部門還應加強資金、技術、人力等資源保障,確保在短期內能夠建立相對成熟的防御體系,將防災減災工作切實落到實處。此外,當氣象災害正在發生時,要加強組織領導和動員發動,在做好人員安全防護的同時,及時查找潛在的風險問題,第一時間解決氣象災害防御中存在的問題,并組織力量進行風險處置。
4.4 優化氣象信息服務
從氣象災害的產生特點來看,氣象服務在其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一旦缺少氣象服務的支持和保障,氣象災害預防將變得異常艱難。因此,要想減輕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過程的影響,就要提高氣象信息服務質量。我國農業部門需要發揮技術資源優勢,利用農業氣象衛星、氣象服務平臺、防災減災機制,建立完善的氣象信息服務模型,在應對氣象災害過程中各司其職,為防范氣象災害提供關鍵信息服務,全面提高氣象災害的防范質量。
一方面,要致力于擴大農業氣象監測范圍,充分總結以往氣象災害的處置經驗,及時采集和發現異常氣象變化信息,綜合各種信息數據進行深入分析,以增強氣象監測的實際效果,避免因人為失誤而導致的氣象信息失真。同時,在農業生產的關鍵時期,要擴大氣象信息監測范圍,為農民提供信息更精準、時間跨度更大、信息銜接更好的氣象服務,增加農業生產的“底氣”。
另一方面,要致力于加強信息服務與實際操作的銜接,當生成準確的氣象信息后,相關部門和農業生產單元要及時反映,針對氣象信息變化做好生產調整,如監測干旱災害發生風險時,需要快速啟動防旱機制,及時組織人力、物力資源保障,一旦出現干旱災害能夠從容應對,避免對農作物產生過度影響。
5 結束語
不斷提高農業發展水平有助于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需要充分認識到地面氣象觀測對現代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作用,并且結合實際改進氣象服務體制機制,創新氣象服務產品,不斷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增強農業產業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實現農業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 朗杰次仁,紅梅,李惠,等.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及防御對策[J].農業災害研究,2022,12(4):123-125.
[2] 舒桃奎.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分析[J].南方農業,2021,15(18):204-205.
[3] 高國青,高瑩云.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及防御對策[J].農業與技術,2019,39(20):161-162.
[4] 劉宣,曲鵬程,呂明芯.影響農業生產的氣象災害分析及應對措施[J].南方農機,2017,48(24):171.
[5] 陳淼.對影響我國農業生產的氣象災害分析[J].城市地理,2016(18):116.
[6] 胡娟娣.淺析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對策[J].農業科技與信息, 2020(6):61-62.
責任編輯:黃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