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林業是兼具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支柱性產業,尤其是新時期環境保護國家政策、可持續發展戰略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不斷深化,其在鄉村振興與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四川北川縣十分關注林業的發展,加大了林業生態保護力度,并開展了一系列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工作,采用了多種方法與措施以提升林業發展的質量。分析了四川林業有害生物現狀,探討了營林技術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控中的應用,以供參考。
關鍵詞 營林技術;有害生物防控;林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S7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3)05–0037-03
Application of Forest Management Technology 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armful Organisms in Forestry
Zhao Xing-yuan et al(Beichuan Qiang Autonomous County Bureau of Natural Resources, Beichuan, Sichuan 622750)
Abstract Forestry has always been a pillar industry with both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especially the national polic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new era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concept of “clear water and green mountains are gold and silver mountain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eichuan County in Sichuan province has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strengthened the protection of forestry ecology,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forestry pest control work, and adopted a variety of methods an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orestr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forestry pests in Sichuan, and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forest technology in forestry pest control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Forest technology; Pes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restry development
隨著人們生態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國家相繼頒布了相關政策,大力支持植樹造林工作,不僅擴大了造林面積,還進一步提高了森林質量,對于生態效益提升及環境改善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林業發展過程中有害生物經常對其造成不利影響,現階段迫切需要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采用營林技術做好有害生物的防控。
1 四川山地條件
四川省地跨多個地貌單元,分別為四川盆地、橫斷山脈、秦巴山地與云貴高原等,地勢呈西高東低趨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西部大雪山的主峰貢嘎山是最高點,海拔有7 556 m,地形復雜、多樣。以龍門山—大涼山線為界,東部是四川盆地,西部是川西南山地。在全省土地面積中,高原、丘陵與山地的面積約占97.46%。除了四川盆地的丘陵與平原以外,許多地區嶺谷高差都超過了500 m。在廣安市鄰水縣的御臨河出省處為最低點,海拔只有184 m。四川盆地是我國四大盆地之一,面積17萬 km2,四周為海拔1 000~4 000 m的山地所環繞。四川盆地周圍區域的地形大部分為山地,占有總面積的93%,其中以海拔1 500~3 000 m的中低山地為主,約占山地面積的96%。此區域內有邛崍山、米倉山、龍門山、大婁山和巫山等。川西北高原是橫斷山脈與青藏高原東南邊緣的一部分,海拔為4 000~4 500 m,包括川西山地與川西北高原。其中川西北高原又分為高平原與丘狀高原,丘與谷相間,丘圓谷寬,排列較為稀疏,沼澤廣布[1]。四川土壤類型豐富,垂直分布尤為顯著,丘陵和平原大部分為沖積土和水稻土等,是全省農作物主要產區。山地與高原根據海拔高度的不同所分布的土壤類型也存在較大差異,對不同樹種的生長十分有利。例如,川西北高山分布有許多森林土草甸土。主要分布在高山林線以上,海拔為3 000~4 700 m,約具有15%的有機質,pH值呈微酸至中性,具備草甸化特性,海拔高處為天然牧場,低處可開墾。又如,四川盆地的土壤內含豐富的鐵、鉀、鎂、磷、鈣等元素,土質風化度低,肥力高,面積約16萬 km2[2]。
2 四川林業有害生物發生與防控現狀
2.1 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現狀
研究發現,2019年上半年,四川省林業有害生物發生仍處于高發態勢,發生面積為5 737.87 km2,發生率約為2.31%,其中,輕度發生4 134.93 km2,中度發生1 173.07 km2,重度發生429.87 km2。森林病害約946.67 km2,鼠害或兔害約406.67 km2,蟲害約6 000 km2。
當地不僅存在傳統林業有害生物,還有多種危險性與新發性林業有害生物發生于全省范圍內,甚至有些區域已危害成災。基于此,當地采用了地面防治和飛機相結合的方式,依托營林技術,綜合生物、物理防治措施開展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工作,防治作業面積為1 946.6 km2次,防治面積為1 514.6 km2,控制了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的危害程度[3]。
2.2 林業有害生物防控現狀
2.2.1 森林蟲害 近年來,由于松材線蟲病擴散蔓延至全省,其作為一種媒介類昆蟲,松褐天牛的檢測防治是松材線蟲的關鍵防治手段,并得到了廣泛的關注。松褐天牛的發生量每年都會有所上升。全省范圍內按照飛機防治方法,實施了一系列誘捕與噴煙防治措施,以期從根本上阻斷松材線蟲的蔓延。四川每年發生森林鼠害約400 km2,大部分為黑腹絨鼠與赤腹松鼠等。隨著各地對森林鼠害監測防控工作的愈發關注,各地積極同各大高校建立合作關系,開展鼠害防控技術推廣與應用,有效控制了森林鼠害的發生率。蜀柏毒蛾是四川省的第一食葉害蟲,一年繁殖2代,發生面積為2 733.33 km2,占全省有害生物發生面積的37%,以柏木林區為主。因寄主所在區域面積不斷擴大,加之區域以柏木純林為主,擁有充足的食物,致使蟲口基數不斷增大,一旦發生,危害程度不斷加重,甚至會威脅人類社會的生產活動,防治壓力較大。同時,受氣候條件和防治方法的影響,蜀柏毒蛾的生長發育尤為顯著,經常在部分區域發展成災[4]。
松毛蟲分為云南松毛蟲與馬尾松毛蟲,每年發生約593.33 km2,其中云南松毛蟲一年繁殖一代,主要對柏木造成危害;馬尾松毛蟲一年繁殖2代,對馬尾松造成危害。在四川松林區與柏木林區,松毛蟲屬于傳統病害,由于長時間采用綜合防治的方法,取得了較大成效。
2.2.2 森林病害 由于四川采取了系統性的防治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松材線蟲病的擴散,其中還包含對松樹純林的改造、對殘次松林與低效林的清理等,逐漸減少了全省的松樹面積,由松落針病與松赤枯病導致的松樹病害,其發生面積也得到了降低。此外,四川每年都會發生約453.33 km2的云杉病害,大部分分布在川西高原地區,主要為云杉銹病、云杉落針病。在海拔2 500 m以上的川西高原濕冷高山上常分布有云杉純林,交通不便,人煙稀少,這也是云杉病害難以防治甚至危害成災的主要原因。
2.3 有害生物防控規劃
按照四川省林業有害生物發生防治情況來看,預計四川省2019年下半年新增林業有害生物發生面積1 333.33 km2,同比基本持平。其中,病害新增發生面積720 km2,發生面積趨于穩定,預測病害發生面積在宜賓和瀘州等地增加,在廣安與巴中等地有所降低。蟲害新增發生面積為600 km2,雖同比持平,但在部分區域可能會危害致災,松墨天牛等鉆柱性害蟲發生面積可能增加,預測發生面積在自貢與廣安等地增加,在綿陽與巴中等地會有所降低。結合各種有害生物的生物學特征,四川全省不同區域應及早規劃防控工作,加強目標責任落實,把握好檢疫御災的關卡,合理防控有害生物,主要是針對蜀柏毒蛾與松墨天牛的防控,以及新發性與危險性林業有害生物的監測工作,第一時間預測和預報區域內林業有害生物發生情況。
3 營林技術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控中的應用
3.1 營林技術的內涵
營林技術,即在人工干預下促使樹種自然生長,并結合科學的輔助手段以達到樹木健康生長的目的。營林技術通常包含整地技術、樹種選苗、栽植技術、水肥管理、修枝、有害生物防治等,同時采用科學的管理措施,促使林分中各種樹木的健康生長。隨著近些年環境保護國策的不斷深入,人們也逐漸意識到生態環境發展的重要性,越來越重視營林技術,其對林業發展的態度從以往的治理觀念轉變為防治理念,使營林技術的應用更加科學、有效。從當前林業發展的角度來看,科學的營林技術可以提升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控效果,從而提高林業自身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5]。
3.2 構建科學的有害生物防控體系
現階段,有害生物的防治技術包含雷達、轉基因、生物、物理、化學與人工等防治技術。
雷達防治技術是利用對有害生物的動態監測,對其具體位置加以確定,而后再采用信息技術反饋至防治人員的方式,此類技術促使有害生物防治的時效性得到增強。轉基因防治技術大部分是利用樹種基因的變化提高樹種的抵抗力,從根本上解決有害生物。生物防治技術則是采用投放天敵的方法捕殺害蟲。物理防治技術通過物理手段,結合動物的趨光性特點實施防治措施。化學防治技術則是采用噴灑化學藥劑的方式開展防治工作。人工干預防治技術是運用修剪枝丫、培育良性樹種與優化樹種結構等技術手段,有效防治有害生物。還有數字化防治技術,其主要適用于面積較大的林區,通過預測林區內的有害生物,提升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實現有害生物的有效防治。
以上不同的防治技術存在很大的不同,只靠其中的一種技術難以取得良好的防治成效。因此,應構建多元化防治措施體系開展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促使每項技術的作用都能得到充分發揮。
3.3 注重人工造林方案的規劃
植樹造林是最直接的營林技術,同時也是有效防控林業有害生物的重要途徑之一。注重對人工造林方案的規劃,需要結合當地林業實際狀況選擇合適樹種種植,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采用合理的造林方法,從而提高造林成效,降低林業有害生物的威脅。還要加強對混交林的培育,防止因大量純林而降低森林的自我調節能力,為有害生物的發生創造了有利條件。
首先,在具體的營林技術應用過程中,相關人員須綜合當地林地條件,根據地形地貌條件開展清林整地工作,并對回填土質進行檢驗。
其次,整理驗收流程,完善綠化地工程方案,規范后期的挖坑、起苗、運輸、修剪、假植、散苗、栽植等工序,在規劃整地方案時需要明確整地的方法。在地勢平坦地區采取全面整地措施,全部翻墾造林區域的土地。針對山地區域可通過局部整地的方式,將部分土壤翻墾成塊狀、水平帶狀、犁溝、水平溝與穴狀等。
再次,按照當地的氣候與土壤條件,合理選擇造林樹種,設置混交林,使其既能提高森林自我調節能力,又可以兼顧林木的健康成長。在設置混交林期間,一般需要搭配至少2~3種樹種,將其混合栽植,如喬灌木混交、喬木混交與主伴混交等形式與類型。
最后,遵循滿足造林區域立地條件與適應造林需求的原則,在具體應用過程中綜合考量樹種的材質、速生性與豐產性,精準把握用材林、經濟林與防護林的栽植要點與特殊用途。營造用材林可選擇生長周期短、產量高、用途廣的樹種。營造經濟林,可首選收獲期長、產量高、抗性強、質量好的樹種。營造防護林,可首選適應性強、生長速度快、壽命長和郁閉早的樹種,這樣即使立地條件比較惡劣,也能快速形成生態防護作用良好的森林[6]。
3.4 營林技術中的混交林配置
現代林業發展離不開人工的科學管理,以往人工栽植選擇的樹種均趨于單一化,致使大部分人工林為純林。大自然中植物的種子通常會隨風擺動,并且會按照風吹動的方向而落地生根發芽,因此許多自然林中也有一部分混合林。因混合林中樹木的種類較多,其能夠營造出更加科學、合理的生態環境,可以有效防治有害生物,控制其繁殖速度。加之平衡的生態系統也是因森林中蟲害天敵的存在而更為和諧,在平衡的生態系統下,有害生物也難以形成較大規模暴發,無法構成嚴重災害。對比自然混交林,人工林的生態循環系統存在不足,很難抵御各種不利條件帶來的影響。
因此,從營林技術角度來看,相關部門需要持續改善人工林的配置方式,需注重混交林的選擇與營造,營林技術中的混交林營造方法包含有塊狀混交、株間混交與帶狀混交等。在選擇混交林樹種時,相關人員應根據樹木的生長習性、對氣候條件的適應程度加以選擇,防止不同樹種相互阻礙,不利于其健康生長。另外,還可以通過設置隔離帶的方式,有效防控有害生物,相關人員可在林區外圍水域或尚未種植樹木的區域設置隔離帶進行隔離,降低有害生物向林區蔓延的趨勢,從而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的繁衍和傳播。
3.5 加大技術與檢疫工作的投入力度
新形勢下任何行業的發展均離不開科技的支持。現階段應持續加大科學技術的投入力度,在開展有害生物防控工作過程中積極采用科學技術手段,利用科學的防治技術實時監測有害生物的繁殖情況與林木生長狀態。在防控期間,需要將有效的防治技術貫穿于林業種植的始終。例如,相關人員應合理使用農藥,注重對低毒、高效農藥的選取,確保農藥使用的合理配比。針對防控工作人員,相關部門還應編制科學的培訓學習計劃,周期性地組織人員開展實訓活動,確保其深入掌握科學防治技術,進而提升防控質量[7]。
同時,各部門還需要協同合作,對于入境森檢手續的辦理應嚴陣以待,抓好木材與苗木等林產品的檢疫工作。第一,加強苗木的境內運輸檢疫和產地檢疫,避免將林業有害生物帶進造林區域。第二,加大對入境苗木運輸檢疫、復檢的力度,嚴格把控準入關,以防有害生物的侵襲。
3.6 封山育林和修枝撫育
封山育林是一種重要營林方式,具有用工少、成本低、見效快、效益高等特點,封山育林技術的應用可以控制由人為因素導致的植被破壞,對于林木的生長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同時,采用封山育林技術還可以有效增加樹種的數量,有效促使土壤肥力得到改善,提升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有利于建設生態林區。此外,修枝撫育技術作為一項重要的營林技術,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控中被應用廣泛,利用修枝技術不但可以有效防治有害生物,而且可以有效避免側枝的危害,從而獲得最佳的病蟲害防治成效。通常只有杉木和油松適合修枝,在其生長期間一旦發現有干枯和死亡等情況,應立即修剪,并及時清理枯枝敗葉,從而為林木提供健康的生長環境。
4 結束語
經過不斷實踐,營林技術已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控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還推動了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進展,促進了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在實際應用期間,營林技術可立足于人工造林方案、混交林配置、伐根嫁接、設置隔離帶等多個方面,持續提升其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并結合綜合防治手段,保證防治方法的科學性,進而實現對有害生物的有效防控。
參考文獻
[1] 王振海.營林技術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控中的應用及重要性分析[J].農家參謀, 2022(22):132-134.
[2] 吳正林.營林技術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控中的應用[J].農家參謀,2022(6):123-125.
[3] 董瑾霞.營林技術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控中的應用及重要性分析[J].造紙裝備及材料,2021,50(9):130-131.
[4] 王正明.營林技術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控中的應用研究[J].林業科技情報,2021, 53(1):69-70,73.
[5] 陳灼康.營林技術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控中的合理應用研究[J].農村實用技術, 2021(2):122-123.
[6] 曹寶杰.木蘭林管局營林技術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控中的應用[J].花卉,2019(6): 255-256.
[7] 左曉偉.營林技術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技術中應用探討[J].花卉,2020(2):249-250.
責任編輯:黃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