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要想真正學好其他的基礎學科,首先要做的就是將語文學科的基礎知識學好。而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之下,則需要教師能夠依托自身在傳統課堂教學中總結的經驗,探索互聯網背景下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策略,目的在于使小學語文的教學效果得到改善,促使學生能夠對于課堂上所學習的語文知識進行靈活運用。文章就從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互聯網的優勢以及策略兩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探討。
關鍵詞:互聯網;小學語文教學;有效;開展
學生通過小學語文學科知識的學習,能夠實現自身人文素養的有效發展,對于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推動意義。從傳統語文課堂的角度來進行分析,由于教學內容相對單一枯燥,多數情況之下,教師僅通過口頭講解的方式輔助學生理解語文知識,而對于一些缺乏必要理解能力的學生來說,很難借助語言的方式對作者在文本中所表達的意境進行體會。
而在互聯網時代,教師則可以先依托多媒體教學工具,對于教學的方法進行有效的創新,促使學生能夠擁有有趣以及生動的學習氛圍,盡可能地降低學生理解知識點的難度,使得課堂教學的目標能夠真正得以高效達成。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互聯網的優勢
(一)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課堂的活力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在針對課文內容對學生實施教學的時候,則需要對互聯網教學資源進行合理以及有效的利用,結合不同的課文教學內容為學生進行特定的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使學生的學習氛圍能夠更多地體現出鮮活以及生動的特點,讓學生更好地進行小學語文知識的學習[1]。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使得小學生對于新知識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滿足,除此之外,還能夠有效激發小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教師也可以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實現教學內容的拓展,不斷豐富學生的知識面,使得學生能夠明白自己要學習的語文知識并不單純局限于課本中涉及的語文知識,使得小學生能夠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知識儲備[2]。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在語文學習中通過與其他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則能夠使新時期小學語文課堂活潑的氛圍得到有效的彰顯。
(二)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開放性
教師在實際針對課堂內容組織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自身所需要學習的內容,需要引導學生提前預習后續學習的內容,這是促進小學生學習效果提升的一種十分重要的手段[3]。教師可以依托互聯網教學設備,讓學生預習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打破傳統單一的由教師進行課堂知識介紹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在學習文本的過程中也能更多地掌握與文本相關的背景知識。教師要主動打破教材的局限,通過多種有效的手段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進行調動,通過這樣具有開放性的課前預習方式,能夠有效強化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流以及互動,使得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能夠有更好的了解,進而進行課堂教學進度的調整,使得課堂教學的效果能夠真正得到有效的提高[4]。
(三)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踐性
課堂上互聯網教學設備的引入,能夠使得學生對于作者在文本中所呈現的情感有更加直觀的了解,同時,對于文本背后的知識有更加深刻的感受,使得傳統課堂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學生缺乏實踐機會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5]。通過在課堂上引入互聯網教學技術,輔助學生對于文章的背景知識有更加深度的了解,有效提升課堂教學難點和重點講解的透徹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讓小學生對于語文學科的魅力有更加直觀的感受,進而更好地感受文本語言中所蘊含的智慧[6]。從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角度來進行分析,語言是最為重要的外延,而借助互聯網技術則可以使得學生的知識儲備更加豐富,使得傳統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局限性能夠得到有效的打破,使得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參與課堂學習實踐,為學生后續更好地進行語文知識的學習提供豐富的經驗積累。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在課文內容學習之后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相應資料的查閱,不斷實現自身的實踐和積累。
二、互聯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開展策略
(一)借助信息技術實現課堂教學導入
有教育研究人員曾經明確指出,學生在缺乏學習興趣的前提之下,其整體的學習狀態也會相應地陷入被動,這會對學生的志向以及理想產生一定的扼殺作用。而心理學家也曾經明確指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興趣是最為重要的原動力,學生要想真正將智慧的大門打開,需要對于所學習的知識產生充足的興趣。由此可知,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能夠在較大程度上對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進行有效的激發。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要有意識地對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進行調動,使得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維持注意力集中的狀態。而要想真正達成上述目標,教師則需要在新課導入環節之中主動吸引學生的關注,利用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使得小學生能夠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課堂學習過程之中。教師可以在新課導入的環節之中合理的應用信息技術對小學生的感官進行全面的刺激,實現小學生求知欲的有效激發,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主動地產生知識探究的渴望,促使學生在課堂上主動以及積極地對知識進行解析、鉆研以及分析,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課堂。
例如:教師在《臘八粥》一課知識內容的實際教學過程之中,就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剪輯或是制作一段與本節課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資料,視頻資料之中,應該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從整體的角度出發為學生展示人們在臘八這一天喝臘八粥的場景,同時,為學生展示一段歡快喜慶的音樂,之后,為學生展示人們進行臘八粥制作的具體過程,讓學生感受制作臘八粥過程中人們喜悅的場面。最后,為學生呈現具體的臘八粥的制作方法以及喝臘八粥這一習俗的具體由來,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真正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所具有的魅力,雖然這樣的新課導入方式只有簡短的幾分鐘時間,但是,卻能夠使得學生初步地對課文教學的內容產生了解,讓學生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形成更加直觀的認知。通過這樣的方式,有效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感,使得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之下產生探索文本的愿望,為后續更高質量地開展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借助信息技術實現教學重難點突破
從建構主義理論的角度來進行分析,學生在實際進行知識學習的時候,其主要的途徑并不是他人的知識傳授,而是學習主體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之下,在身邊人的輔助之下,依托相應的學習資源,借助意義建構的方式來達成獲得知識的目標,通常來講,知識體系架構是學生在進行知識解析、知識運用、知識實踐以及知識認識等方面的實踐過程中逐漸構建起來的,而并非通過教師的知識傳授而實現的知識體系構建。因此,作為小學生來說,要想不斷地提升自身知識體系的完善程度,就需要能夠持續地進行知識感悟、知識探究以及知識體驗,避免被動地進行知識背誦以及知識記憶的學習方式。在針對一些語文重難點知識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小學生往往會受到自身類比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所帶來的限制,導致在分析事物的時候難以保證全面。而在實際了解事物的過程中也很難做到通透,這也會對學生的知識記憶、知識理解、知識感悟和知識消化帶來一定的限制作用。因此,在實際針對語文重難點知識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合理地利用信息技術變大或是變小圖片,借助旋轉伸縮以及暫停加速等相關的操作,全方位地為學生進行教材中事物的展示,還可以借助特定的音樂來進行教學氣氛的烘托,依托課本中的注釋來對事物進行解釋。通過應用類似的事物進行教學對比的方式,結合不同事物的襯托,使得教學對象的特點能夠得以有效突出。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得學生能夠多角度、多層次地在身臨其境的狀態之下去進行事物的感受和觀察,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在較大程度上對學生的感官進行調動,促使學生的注意力能夠更好地集中,有效發散學生的思維,對學生的觀察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得教學的重難點能夠真正得到有效的突破。
例如:教師在實際教學《松鼠》一課知識的過程中,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使學生能夠對于描寫事物的順序跟技巧有深刻的掌握,同時,讓學生能夠通過文本的閱讀更好地感悟相關的敘述手法以及描寫技巧所具有的優勢。而在本課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其主要目的在于學生能夠對于作者所使用的寫作手法構建的寫作情境有更加深刻的體悟,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錄像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松鼠進行觀察,感受松鼠這種小動物的形態美,之后,借助連續的畫面為學生展示松鼠的活動過程以及生活形象等,對于自然界中真實的松鼠進行呈現。還可以借助定格畫面的方式引導學生觀察松鼠這種小動物外貌以及活動過程中的細節,使得學生能夠產生與作者相同相似的情感,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松鼠這種小動物的可愛。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使得學生更好地沉浸在教師組織的課堂活動之中,對作者的描寫有更加深刻的領悟。而學生通過體會作者所使用的寫作手法,也能在后續進行事物描述的過程中主動地進行應用,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來說也有著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三)借助信息技術實現學生寫作能力發展
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實際開展過程中,寫作一直是一個重點以及難點的問題,而之所以出現這一情況,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學生語言詞匯的積累不足、觀察能力有限,無法清晰地對事物進行邏輯表述。而在寫作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通過有意識地進行信息技術的融入,則可以使得學生整體的寫作過程變得有趣以及生動,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得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感能夠真正得到有效強化。
例如:教師在進行“介紹一種事物”習作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就可以借助多媒體畫板工具,將一幅幅圖畫展示在多媒體大屏幕上,要求學生能夠將自己感興趣的一些事物畫在圖中的空白位置,之后,為自己的畫作涂上合適的顏色。課堂上,教師可以提前為學生進行相應的演示,教師可以先將一群魚畫在畫布上,之后,將畫面的背景調整為大海的藍色,還可以將豹子、老虎等動物畫在畫布上,之后,將畫面的背景轉化成綠色。通過這樣的方式達到對學生的創作興趣進行激發的目的,在學生完成自己的畫作后,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進行相應的展示,要求學生對自己的創作初衷進行復述,對自己的創作畫面進行介紹,其他學生可以對展示學生的敘述情況進行評議,學生可以選擇性地對其他同學的意見進行采用,對自己的畫作以及敘述方式進行修改。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達到對學生的素材、創作能力、邏輯表述能力、畫面想象能力進行培養的目的,使得學生的作文能力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有效的提升。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閱讀中所收集到的好詞好句應用到自己的寫作過程中,促使學生能夠借助教師的引導,通過大量的閱讀,實現自身文學認知視野的拓展。除此之外,還能夠逐漸幫助學生形成文學積累的良好習慣,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文學家的寫作技巧,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夠真正沖破教材所帶來的束縛,促使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筆尖所到之處都能夠綻放出艷麗的文字之花。
(四)借助信息技術拓展課堂教學外延
中華文化具有博大精深以及源遠流長的特點,而教師在引導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智慧和精華的過程之中,則需要避免單純依靠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滲透。雖然小學語文教材凝聚了大量的我國文化智慧的結晶,但是,其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局限,覆蓋范圍十分有限,如果單純依托教材組織教學活動,則很難實現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拓展,對學生的視野進行開闊的教學目的。但是,通過合理地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小學語文交流平臺的創設,進行線上讀書交流會的開展,利用線上平臺對學生的習作進行修改等,則能夠在較大程度上促進學生閱讀量的提升,使得學生能夠對于自身的興趣方向有更好的把握,讓學生能夠更容易實現學習素材的獲取,讓學生之間能夠真正實現靈魂以及思想層面的碰撞,促使學生對于我國的文學精華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例如:在教授《田忌賽馬》相關部分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本節課教學內容的題材,讓學生對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進行感悟。常規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主要的注意力放在針對此類文章的閱讀方法方面進行滲透,讓學生了解此類文章的文體特點以及故事所帶來的啟發。而下課后的時間,教師則可以合理地進行信息技術的應用,借助小學語文學習交流平臺為學生展示同類的閱讀素材,引導學生在課下進行文本閱讀。同時,針對自身的閱讀感悟進行線上的交流。學生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閱讀理解也能更加深刻,實現學生語文學習范圍的有效拓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實際開展過程中,其中依然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在學生的課堂學習方式不合理的情況下,他們的課堂學習成績也會相應地受到影響。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理解課文內容的難度得到有效的降低,教師在教學活動的實際組織過程中,可以嘗試依托互聯網教學設備為學生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通過對班級學生進行引導,使得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得到有效的強化。此教學方式也更有利于教師構建智慧課堂,使得學生的課堂學習環境展現出快樂以及輕松的特點,使得語文學習成績真正得到有效提升,尤其是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促使語文教學的要求能夠真正得到有效滿足,盡可能地避免學生受到不合理的學習方式的影響而陷入學習的誤區之中。
作者單位:張菊妮 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團結小學
參" 考" 文" 獻
[1]王小鋒. 利用教育信息技術" 提升小學語文教學[J]. 中國新通信,2022,24(16):161-163.
[2]楊春英. 新課標下創新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的實踐[J]. 天津教育,2022(24):126-128.
[3]胡演夢,胡樹海. 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的實踐探索[J]. 現代農村科技, 2022(09):89-90.
[4]許云. 淺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融入策略[J]. 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 2022(08):149-151.
[5]胡海紅. 信息化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探究[J]. 基礎教育論壇,2022(22):102-103.
[6]周玉琴. 核心素養視閾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探究[J]. 小學生(下旬刊),2022(07):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