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媒體背景下,網絡愛國主義教育是高職院校基層團組織的核心職能與重要使命。具有筑牢基層團組織網絡愛國主義培育的思想根基、形成培育網絡愛國主義教育新平臺及發揮好基層團組織網絡愛國主義的主體作用等多維價值。但當前在形式上、內容上、認知上等方面存在現實困境,應從守正創新、問題導向及分類施策三個方面進行引導高職院校基層團組織開展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培育工作。
關鍵詞:融媒體背景下;高職院校;基層團組織;網絡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教育是高職院校基層團組織的核心職能與重要使命。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如何正確地引導與開展高職院校青年愛國主義教育是基層團組織所需要面對和思考的關鍵問題。政治性是共青團組織與生俱來的天然屬性,是其所存在及存續的現實基礎和根本前提。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青年政治組織,其重要政治職能在于當好黨的助手和后備軍,這也是共青團的多元職能。因此,愛國主義教育是高職院校基層團組織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內容之一,培育具有高尚愛國主義情懷和堅定政治意識的優秀青年人才,充分發揮高校基層團組織聯系青年、服務青年、發展青年的重要使命。成長在多元媒體時代背景下的在校青年,其價值與意識的形塑都會受到網絡媒體與意見領袖的影響。在這種背景下,高校基層團組織的青年愛國主義教育必然發揮自身的價值去面對不同的難題與挑戰。
一、融媒體背景下高職院校基層團組織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多維價值
隨著新科技的不斷涌現,當代廣大青年的學習、生活環境面臨深刻變革,學生的學習思維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尤其是在融媒體背景下,新的傳媒形式的不斷涌現同時也為高職院校基層團組織網絡愛國主義的教育表達形式創造了無限可能,基層團組織的價值從單一逐漸走向多元,主要體現其基層團組織具有發揮基層團組織網絡愛國主義的主體作用,能筑牢網絡愛國主義培育的思想根基,在融媒體背景下能形成培育網絡愛國主義教育新平臺。
(一)團學主導:筑牢基層團組織網絡愛國主義培育的思想根基
青年群體正日益成長為新時代建設中國社會的可靠中堅力量,認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對引領青年正確成長、成才具有重要的社會現實價值與意義。與其他代際“青年”相比,新時代青年是沁潤在網絡環境下成長的“原住民”,具有明顯的網絡與信息雙重屬性。網絡愛國主義是在新媒體背景下以青年為主體通過網絡空間互動表達關于愛國的思想、情感與行為[1],基層團組織作為高職院校思想傳遞的“中樞神經”,對青年的思想引領具有統帥作用。團學組織要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責任和使命,同時,團干要積極帶動團員發力,發揮好基層團組織網絡愛國主義的主體作用。在此基礎上要了解青年的心理發展特點,找準當代青年的思想動態,利用新媒體拓展青年的愛國主義內容,讓青年能夠恰當的通過網絡的形式表達自身的愛國行為、情感,積極推動基層團組織在青年群體的思想引領力,發揮團學基層團組織的主導力量,不斷筑牢青年網絡愛國主義的思想根基。
(二)團干擔當:虛實結合,形成培育網絡愛國主義教育新平臺
網絡愛國主義是傳統愛國主義在網絡空間中的新形態,是借助網絡平臺發表其愛國情感、愛國言論及在情緒感染下開展一系列愛國行為實踐,包含著情感認同與情緒感染[10]。高職學生除了可以從專業課堂上學習專業知識和良好品德的修養外,豐富的網絡課外活動更是發展青年社會性、認知、培養美感、發展個性以及良好學習品質養成的新背景形式下的新手段,同時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發展的“第二課堂”,青年可從豐富的活動當中發揮自身的潛能。作為團干,應發揮團干凝聚青年的重要作用,以線上與線下活動為連接點,不僅要關注線下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如紅色景點的研學活動、紅色主題歌曲的歌頌接力活動等;而網絡愛國主義是傳統愛國主義在網絡空間中的衍生,是其愛國情感、愛國言語表達的實踐場域,具有其自身的特點與屬性。作為團干,更應把握當代青年的生活特點,以新媒體為抓手,將愛國主義教育以生動有趣的形式融入青年的學習、生活當中,充分結合線上和線下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通過線下推廣的形式促進新媒體網絡愛國主義新平臺的使用率和青年活動的參與率,發揮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價值。
二、融媒體背景下高職院校基層團組織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現實困境
高職院校基層團組織作為聯系青年的橋梁,在向青年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和新時代思想方面具有關鍵作用。但是,當前在融媒體背景下,首先,高職院校基層團組織在形式上存在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形式滯后,束縛了基層團組織網絡愛國主義培育方式;其次,在內容上由于多元社會思潮正消解基層團組織對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選擇;最后在認知上,基層團組織網絡愛國主義培育存在建設意識薄弱,凝聚力缺乏的現狀。
(一)形式上:愛國主義教育形式滯后,束縛基層團組織網絡愛國主義培育方式
移動互聯網特別是社交媒體的迅猛發展為個人及組織的發聲提供了便捷,這也改變了以往單向式的信息傳播模式。成長于此時代下的高職院校青年在政治意識表達與愛國主義表達上存在著明顯的自我意識與訴求。個性化社會中的青年呈現出既堅持自我,不愿被群體同化;又不愿孤獨空虛,被群體所孤立的矛盾心理。在政治意識表達上存在著時代性、網絡性、反向性與群體性。群體性訴求下高校青年易在網絡社區如豆瓣、貼吧等形成自己的“圈層”,“圈層”內有著成員們墨守的話語制度與內容生產。這種圈層化下的青年愛國主義存在著諸如“情感極化”——削弱青年網絡愛國主義理性精神、“信息窄化”——干擾青年網絡愛國主義價值判斷、“行為固化”——消解青年網絡愛國主義本質內涵的危機。“危機”之下的網絡愛國主義也就逐漸成為各級團組織宣傳教育的重要陣地。青年作為其中重要的行為主體。但愛國主義本身作為一種個體對國家的認同心理與支持態度,加上青年本身對社會價值觀缺乏足夠的辨別能力,容易在復雜的環境中滋生各種現實問題[2]。但當前,高職院校對網絡帶來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意義不夠重視,存在形式單一、策略“虛化”、方式“老化”等問題,著重對網絡形式的愛國主義教育強調任務性的完成,使得青年對網絡愛國主義的多種表現形式產生迷茫。同時也束縛了基層團組織對網絡愛國主義培育方式的嘗試與探究,使得當前青年的愛國表達訴求的方式和途徑得不到心理支持和情感上的滿足。
(二)內容上:多元社會思潮消解基層團組織對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選擇
網絡愛國主義是新媒體視域下愛國主義在網絡中的表現,以青年群體為代表,具有多樣化和泛娛樂化、民間化和有組織化、感性化和弱對抗化等新特征,“后真相”也就成了這個網絡時代的標簽。各級高校團組織的政治宣傳與教育活動大致經歷了組織內部的政治傳播、團屬機關報紙雜志、互聯網上的政治傳播系統三個階段。在當前階段,高校基層團組織的愛國主義宣傳與教育重視不夠、除教育實施手段單一外,最重要的是內容“泛化”、渠道“窄化”。由于高校青年一般都缺乏穩定成熟的自我辨別意識、自我判斷意識,當代社會的多元社會思潮如果基層團組織不能正確的引導廣大青年,青年會被網絡中充斥的極端民粹主義及情感因素的網絡符號所影響,就會出現青年受眾情感的信息可能會取代愛國主義教育中的客觀事實、“后真相”時代的“輿情反轉”問題致使青年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無所適從、網絡中的群體極化等焦慮。網絡融媒體時代下的上述“危機”與“焦慮”反饋在高職院校基層團組織的愛國主義教育中多少顯出“力不從心”。
3.認知上:團支部網絡愛國主義培育建設意識薄弱,凝聚力缺乏
由于網絡空間的去中心化及充斥著良莠不齊的思潮,對青年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會產生消極的影響,特別容易受到網絡輿論的干擾。李玉竹強調,在大數據及推薦算法干預下青年群體看到的多半是自己所喜歡的內容,易造成“信息繭房”效應,這不利于青年個體養成獨立思考、理性選擇習慣的養成,同時原有愛國主義的崇高意義也會被消解于群體極化[3]。另一方面,青年人群喜歡通過網絡平臺尋找“組織”,組成虛擬的網絡圈子,形成獨特的圈層文化。這種圈層文化帶有強烈的社交屬性。作為高職院校的基層組織團支部,首先對融媒體下的網絡愛國主義缺乏自覺意識;其次,由于缺乏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平臺培育的自覺意識,就會導致團支部內部力量的削弱,使得整個團支部在認知上沒有達到一致的培育青年思想的方向。作為基層團組織,我們要認識到愛國主義在圈層文化的影響下既有利于促進網絡愛國思想的理性化、行動的組織化,也有利于形成強烈的愛國情緒。但作為基層團組織也要看到,圈層現象的產生在一定條件下會觸發青年人群的情感極化、信息窄化、行為固化等弊端[4]。作為引領青年思想落地的團支部,更要從認知上深刻了解團支部的網絡愛國主義的培育對整個基層團組織的凝聚力的重要意義。
三、融媒體背景下高職院校基層團組織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引導路徑
信息網絡的介入使得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有了新的場域:網絡愛國主義,繼而產生了新的空間特征與影響。網絡空間的介入固然推動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向前發展,但社會錯誤思潮的沖擊、話語脫節落伍、法治監管薄弱等困境依舊是當下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困境[5]。這些困境的產生一方面是由于網絡空間的開放性、多元性與交互性[6],同時也是青年本身的思想意識形態引領性不高、群體化特點明顯、融合教育不足有關[7]。青年愛國主義教育應當結合青年網絡特點,優化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同時創新其形式,以增強青年群體對愛國主義教育的接受度[8]。
(一)守正創新:繼承管團治團歷史經驗,利用融媒體資源,與時俱進,及時更新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內容
高校基層團組織承擔著聯系青年、服務青年、發展青年的重要使命,也是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學校”,是啟迪、匡正高校青年愛國思想的陣地。結合當下融媒體新時代背景,搭建適合于新時代下高校基層團組織愛國主義宣傳教育平臺,發揮好高校基層團組織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啟蒙”職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及現實意義。作為高職院校的思政陣地,基層團組織應吸收團治團的歷史經驗的精華,積極創新網絡愛國主義形式,貼合青年生活,增加青年喜聞樂見的表達形式,利用融媒體資源,與時俱進,及時更新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以增強青年群體對愛國主義教育的接受度。
(二)問題導向:聚焦突出問題,對癥下藥
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開展已成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點。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的開展,應聚焦當前基層團組織網絡愛國主義的突出問題,對癥下藥,要重視話語議題的凝聚、愛國情感的融入,增強內容的有效性。同時應巧妙利用共識機制、講好中國故事,以增強網絡話語的引導力與趣味性[9]。其次,強社交性是網絡空間的重要的特性,互動儀式的營造是需要關注的點。高校組織應主動架設虛擬互動場景,營造互動感,還應培植青年愛國主義情懷,增強愛國主義情感能量[10]。可分別從價值向度、內容向度、方向向度三個方面開展高校青年愛國主義教育,共同推進高校思政育人工作開展[11]。最后,可增加基層團組織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探尋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發生的內在機理與運行機制。綜合運用質性、量化分析方法,積極探索高校青年網絡愛國主體發生的內在機理,為推動其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分類施策:把握不同階段的團員和青年的成長規律和特點,正確處理“破”與“立”的關系
加強高校青年大學生網絡愛國主義教育是新時代高校思政工作的重點。青年群體的獨特性與網絡空間的開放性等特點的融合,使得傳統愛國主義教育必須積極轉變,融合新特點、新情況,才能有效地開展好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從基層團組織主體來說,應把握不同階段的團員和青年的成長規律和特點以及強化基層團組織的主體性意識、主體地位與行為研究。青年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主體在高校,執行在高校基層黨(團)組織。只有發揮好基層團組織的自身的職責,引導基層團組織加強網絡愛國主義的內容建設、創新網絡愛國教育話語體系、發揮基層團組織的帶領青年發展的主體作用,才能真正將網絡愛國主義教育落實到底,引領青年正確的網絡愛國主義觀。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基層團組織在培育網絡愛國主義新平臺的時候,要回歸到青年群體,在原有的團學管理機制中取其精華,吸收優秀的典型經驗,切忌一刀切和從零開始。
作者單位:莫瑩 陳祖龍 陳柯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學院
參" 考" 文" 獻
[1]李玉竹. “信息繭房”對青年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挑戰及破解對策[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21(21):74-76.
[2]王嘉,呂君怡. “圈層化”下的青年網絡愛國主義[J]. 探索與爭鳴, 2021(03):115-123.
[3]互動儀式鏈視閾下的青年網絡愛國主義教育探究_王彬[J].
[4]楊建,李萌. 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三重向度[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 2021(23):61-63.
[5]陳悅,陳超美,劉則淵, 等. 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 科學學研究, 2015,33(02):242-253.
[6]陳利平,吳仁明. 青年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的傳播與引導探析[J]. 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 2021,19(01):124-128.
[7]崔聰. 復雜性視域下網絡愛國主義的問題研判與應對策略[J]. 理論導刊, 2021(03):112-117.
[8]王倩倩. 新時代網絡愛國主義的邏輯維度探析[J]. 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1,20(04):78-81.
[9]劉宇,華云. 《擺脫貧困》: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新嘗試[J].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22(01):50-51.
[10]王彬.互動儀式鏈視閾下的青年網絡愛國主義教育探究[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5):120-126.
[11]楊建,李萌. 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三重向度[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 2021(23):61-63.
課題: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共青團一般課題《融媒體背景下高職院校基層團組織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啟蒙要素及路徑研究》研究成果(2022GQTyb034)。
莫瑩(1994.09-),女,布依族,碩士,貴州黔南,中級,銅仁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學院專職團干,研究方向:教師與學生發展;
陳祖龍(1992.03-),男,漢族,碩士,貴州六盤水,講師,研究方向:旅游地理及輔導員工作;
陳柯(1987.04-),女,侗族,貴州省玉屏,黨員,本科,講師,研究方向:從事音樂教育與輔導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