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網絡自主學習是指大學生依靠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的支持而開展的一種網絡自主學習,在自我激發下獲得內生驅動力,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制定學習目標與計劃,自主獨立地掌握自己的學習策略、學習進程,并對自己的網絡學習結果進行評價、反饋,具有主動性、獨立性、主體性等特點。但也面臨著網絡自主學習意識較為薄弱、知識能力轉化效率偏低、媒介素養水平較低、有效資源供給不足等問題,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網絡自主學習需要從培養自主學習理念、營造良好環境、提升媒介素養、建立評價體系等方面著手。
關鍵詞:互聯網環境;大學生自主學習;問題;路徑
在“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擁有了整個世界”的信息化時代,以大數據、移動終端為核心的現代網絡技術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高校大學生思維活躍,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求新心,易于接受新興事物。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22年發布的《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3日,我國網民規模達10.51億。互聯網因其知識信息的及時性、互動性和共享性等優勢,受到了越來越多大學生的青睞,成為他們日常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媒介,進而衍生出大學生網絡自主學習這一新興學習樣態。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大學生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現代化教育對大學生提出的應有之義。
一、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自主學習的內涵及特征
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自主學習,是指大學生依靠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的支持而開展的一種網絡自主學習,在自我激發下獲得內生驅動力,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制定學習目標與計劃,自主獨立地掌握自己的學習策略、學習進程,并對自己的網絡學習結果進行評價、反饋。大學生網絡自主學習不僅具有一般自主學習的內在特質,也具有網絡學習的鮮明品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學習的自由性。互聯網平面化、開放性、共享性的特性,使得大學生網絡自主學習能夠擺脫傳統學習的時空限制。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偏好和興趣,全天候、全方位、即時性地搜集資源、捕獲知識,進而拓展自己的知識視野,提升專業本領和綜合素質。
②學習的相對獨立性。相較傳統學習模式,網絡自主學習擺脫了對教師的過分依賴,充分還權于學生,學生自主設定學習目標與計劃,主動選擇學習策略與方法,獨立完成學習內容,并對自己的學習結果負責[1]。當然,這種獨立性是相對的,學生須在法律法規的范圍內、教學大綱區間內以及教師指導下進行。
③條件的支撐性。大學生網絡自主學習必須要有硬件資源條件作為支撐,同時還需要相關學習資源等軟性條件。學生在進行網絡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需要依賴有效的網絡學習資源,通過檢索、分析、選擇與自身學習相關的學習材料,采取有效的學習策略完成學習任務。
④學習的主體性。網絡環境下的大學生自主學習,學習環境較為寬松自由,主體地位更為凸顯。學生結合教學任務和自身興趣,自主制定學習目標、學習計劃,合理安排學習時間,成為獨立思考、具有自主能力和實現自我價值的個體。
⑤影響的雙重性。基于網絡“雙刃劍”特性,大學生自主學習也受到互聯網環境的深刻影響。它擺脫時空和地域限制,為學習者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方便快捷的檢索工具,搭建了良好的學習平臺。學生可以通過各種互聯網渠道獲得大量學習資源,還擺脫了地域時空限制,與不同學習者進行交流溝通,增加學習興趣,進而增強大學生終身學習理念。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網絡作為一把“雙刃劍”,在給大學生搭建理想的學習平臺的同時,也存在著低效性、無序性和不確定性的因素。網絡學習資源權威有效的信息監管和篩選機制相對匱乏,資源質量參差不齊,加大了學習者辨別、篩選資源的難度[2]。加之大學生甄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對較差、外部約束相對較少,使得部分大學生偏離自主學習的本來意義,給學習者帶來信息獲取的焦慮感和迷茫感。
二、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自主學習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大學生網絡自主學習意識較為薄弱
理想的自主學習是學習者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任務、時間、內容和方法,并對自我學習結果進行評價與反饋[3]。高校教學越來越重視大學生主體作用,并不斷向以學生為主體、以自主學習為中心轉變。網絡自主學習是一個主動探索、發現未知的過程,其動力來源是學習者個體,需要學習者自主投入時間、精力。但多數大學生較依賴傳統教學模式,自主學習意識淡薄。部分學生停留在應付考試階段,認為“大學期間稍微學點,只要能應付考試,不掛科就可以,不需要太拼了”,還有學生認為,“大學學歷只是敲門磚,拿到文憑就足夠,大學期間應該把重心放在社會實踐上,將精力放在工作和各種社會兼職”,學習信念不足,網絡自主學習意識比較薄弱。
(二)大學生網絡自主學習知識能力效率轉化率低
在網絡自主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具備較高自主能力,但多數學生在傳統應試教育指揮棒下,習慣于以考試為中心、教師制定學習目標和任務的學習模式,自主學習內生動機不足,缺乏系統、清晰的學習目標[4],在網絡自主學習過程中,往往出現學習目標不清晰、資源獲取和整合能力差的問題。較多學生利用網絡學習資源、捕獲信息能力較差,且互聯網信息碎片化、誘惑多,學生學習目標模糊,學習方向和注意力易偏移,加之教師有效指引和監督不足,大學生網絡自主學習隨性、盲目,知識能力轉化效率低下。
(三)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水平較低
媒介素養是大學生開展網絡自主學習的基礎性條件,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缺失,大學生使用網絡教學工具和合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能力差。大學生信息甄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把網絡學習設備視為娛樂休閑的工具,沉迷于網絡游戲、追劇、網購,是網絡成癮的主要群體,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給青少年學生帶來睡眠障礙、生活節奏不規律、社交焦慮等負面影響[5]。對部分家庭困難的學生而言,購置網絡自主學習硬件設備資金缺乏,條件支撐不足使得網絡自主學習難以展開;此外,在互聯網時代,學生在遇到問題時,第一反應是網絡檢索,采用“拿來主義”的態度,搜索答案后就流于表面,不再深入思考,不利于大學生獨立思考習慣的養成。
(四)大學生網絡自主學習有效資源供給不足
教學資源是大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基礎和前提條件[6],但現有網絡學習資源并不多,且查找甄選過程費時費勁。目前大多數網絡學習資源主要是通過pc端傳播的,小屏幕設備受眾感受不佳,部分電子書籍收費獲取,大學生獲取學習資源受限較多。同時信息監管不足,網絡無效知識信息資源多如牛毛,卻無法匹配大學生學習資源需求,網絡學習資源呈現“高密度”和“低效度”的矛盾局面。
三、大學生網絡自主學習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大學生自主學習熱情不高
從根本上講,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學生在上學前經過多年的苦學,本身對學習就已經產生了厭惡感。有的學生認為“反正已經考上大學了,今后就可以不用拼命學習了”,有的學生停留在應付考試階段,認為“大學期間稍微學點,只要能應付考試,不掛科就可以了,不需要太拼了”,還有的學生則認為,“大學只不過是敲門磚,拿個文憑就行,重點應該在社會鍛煉上,樂于各種社會兼職”……這類錯誤觀點占據相當多大學生的思想。
(二)教師對大學生自主學習缺乏有效指導
教師作為學生的指路人,在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筆者調研發現,目前高校教師科研和教學任務繁重,教師疲于奔波于上課、發論文、評職稱、申項目、讀博深造等活動中,多有“自身難保”之感,很難抽出時間和精力跟蹤現代信息技術。相反,大學生作為思維活躍的群體,對新事物有著強烈的求知欲,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文化反哺”現象。當學生在開展網絡自主學習時對某些知識產生疑惑時,教師因技能匱乏卻不能給予及時、正確的指導,這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大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三)學校缺乏有效的網絡自主學習資源
我國自古以來就實行應試教育,造成了以成績高低來判斷人才好壞的評價標準。近年來,雖然高校逐漸轉變教育理念,但在激烈的高校評估競賽中,高校往往把有限的資金用來校園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引進等方面,對網絡自主學習資源這條“隱性”要求重視不夠,對開發網絡自主學習課堂重視度不高。此外,高校對教學改革的管理缺乏有力的舉措,現行教學水平和方法還不能有效適應大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筆者調研發現,目前大多數高校對教師的考核評比仍然是以課時量和科研量為主,對教師上課質量要求不高。這就導致大多數老師習慣于采用過去的單向灌輸,缺乏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更遑論指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
(四)大學生網絡自主學習缺乏良好的社會環境
一方面,父母對大學生的期望值隨著孩子步入大學而降低,認為孩子已經考上大學了,只要能夠拿到畢業證就算成功了,把關心的重點放在孩子找工作、談對象方面,對學習情況缺乏關心。另一方面,社會單位在招聘大學生時往往看重學生的院校出身、技能證書等情況,這種選人取向使得大學生在校期間拼命考取各種證書,如會計證、教師資格證、律師資格證、等。這種急功近利的學習思想,使得大學生很難沉下心來開展自主學習。
四、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路徑
(一)注重培養學習者自主學習理念
理念是行動的向導。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改變了傳統教育環境,也改變了師生的學習理念和學習行為。一方面,學生要在學習過程中以“主人翁”心態開展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層層分解學習任務,以更好地開展有效的自主學習,提升自身專業水準。另一方面,教師作為教學活動“引領者”,必須改變傳統教育理念,尊重大學生主體地位,通過圖書館傳授網絡學習信息搜集方法,引導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習慣,幫助大學生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學習者。另一方面,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領者”,必須要改變傳統教育理念,尊重大學生主體地位,通過圖書館傳授網絡搜集信息技能,幫助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習慣,使其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學習者。此外,高校應積極倡導大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不斷提升大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積極為大學生網絡自主學習提供良好環境
高校是大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場所,應為大學生創設良好的軟硬環境。一方面要積極籌集資金,改善教學硬件條件,開發和更新教學軟件;另一方面在學校層面設立專項基金項目,鼓勵師生開展網絡自主學習課題研究,不斷深化新媒體教學、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等課題相關研究,著力提高教學效果。同時,高校還應鼓勵創新教學模式,積極開展創新類實踐教育活動,鼓勵學生開發學習軟件,提供pc、手機等移動客戶端的移動式學習。通過各類新媒體渠道,宣傳、倡導終身學習理念,積極開展生活化學習活動,寓教于樂,努力構建學習型社會[7]。注重家庭教育,不斷提升家長自身素養,使其認識到學習在培養孩子的思維方式和人格修養方面的重要性,引導和督查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
(三)注重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與自主學習能力
大學生網絡自主學習的順利進行是學生個體因素與外部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作為自主學習主體,大學生是開展自主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實施者和受益者。首先,大學生應明確信息化時代對大學生提出的要求,自覺響應新環境的社會競爭。其次,大學生要選擇正確的學習策略,熟練掌握信息搜索、學習導航、虛擬實踐、元認知等基本策略,并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再次,大學生要不斷提升媒介素養,確保學習活動有效開展。①大學生應當積極參與媒介素養課堂學習,全面認識和了解網絡自主學習的特質。②大學生要加強對網絡道德、法律法規、網絡安全等方面的知識學習,熟悉國家關于知識版權、網絡管理的政策規定,提升自身媒介素養,避免因認知模糊而誤入歧途。
(四)不斷整合優化各類教育資源
目前網絡教育資源種類繁多,內容涉及廣泛,但整合分類和有效利用不夠,往往使學生在進行信息檢索時出現資源迷航和信息重復等問題。需要分類優化、整合各類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和價值[8]。要鼓勵、支持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積極開發各種數據庫,整合類似學習資源;構建內容豐富、功能多樣的在線學習平臺,使各類優質教育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要根據大學生群體性格和行為特征,進一步整合優化各類媒體的教育功能,暢通學習渠道。
(五)建立健全大學生自主學習評價體系
評價是大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重要環節,也是檢驗大學生自主學習效果的必然要求。它既是指教師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也是指學生對自主學習結果的評價,其目的是更好地實現自主學習。①明確自主學習的評價目標。評價目標是進行評價的基礎和依據。如果沒有明確的評價目標,就很容易使評價結果出現偏差,失去客觀性和正確性。②制定詳細的評價內容。評價內容是開展評價活動的具體指標,應對其進行充分探討,將其細化,切不可籠統、模糊,壓縮評價隨意性和主觀性的自由空間。③構建動態評價體系。從整體上說,大學生網絡自主學習可分為量化評價和非量化評價兩個部分。量化評價體系是一套明確、具體的評價指標,便于學生能夠自我評價,能夠促進學生適時調整學習方向,完善自身知識結構,而非量化評價注重考查學生在網絡自主學習中的學習態度、學習情感和參與程度等。應從不同單位、主體實際情況出發,靈活制定各種評價體系,豐富課程考核形式,并隨社會發展進行動態調整,有效引導大學生網絡自主學習,進而達到提升大學生網絡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
五、結束語
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為大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條件和平臺,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和追捧。大力倡導網絡自主學習,對提升大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網絡自主學習仍是一個新鮮事物,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網絡自主學習意識較為薄弱、學習目標比較模糊、媒介素養水平較低、有效資源供給不足等問題,這既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師、高校的原因,更有家長、社會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因此,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網絡自主學習能力需要從培養自主學習理念、營造良好環境、提升媒介素養、建立評價體系等方面著手。
作者單位:杜換霞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 山東大學
參" 考" 文" 獻
[1]張成光.網絡環境下成人自主學習模式的構建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2(19):43-45.
[2]張欣然.“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探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6(07):144-146.
[3]劉暢.學生自主學習探析[J].教育研究,2014,35(07):131-135.
[4]戴建波.“互聯網+”時代手機媒體對大學生自主學習影響的實證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08):132-136.
[5]周曉琴,奚曉嵐,程灶火,等.大學生網絡成癮患病率及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4,22(04):619-622.
[6]王運濤.“互聯網+”背景下遠程教育學習支持服務模式創新[J].中國成人教育,2018(22):13-16.
杜換霞(1990.04-),女,漢族,河南鄭州,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