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聯網+”背景下,中職電工課程思政教學備受矚目,外部教學環境更加復雜。在此過程中,“互聯網+”作為載體與媒介,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電工技能與實訓”課程是我校電子電器應用與維修專業的核心課程,傳統的教學目標在于傳授電工專業知識,傳統的教學評價著眼于評價學生掌握電工知識的程度,忽視了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可以緊密結合。針對該現狀,對電工課程融入思政元素進行探索和研究,對電工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蘊含的思政元素進行挖掘。本文是在“互聯網+”背景下,對電工課程思政教學進行探究,促進電工課教學與思政教育緊密結合,同向同行,協同效應,旨在將“互聯網+”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推動中職電工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關鍵詞:“互聯網+”;電工課程;思政教育;課程思政
一、“互聯網+”背景下課程思政的研究背景
(一)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
近年來,網絡教育的發展非常迅速,也十分火熱。電工課程教師可以充分應用和挖掘互聯網資源,為電工課程的思政教育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促進電工課程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促進電工課程思政教育質量的穩步提升。同時在“互聯網+”背景下,中職電工課程可以借助網絡大數據資源進行教學素材積累,利用班級QQ、微信等學習平臺上傳課前資源,學生利用手機完成課前預習和完成課后教學評價,這樣能為我們教師開展教學工作提供更多的便利。
(二)豐富電工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
在“互聯網+”背景下,學生可以通過手機網絡接收更多學習信息。專業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學習平臺,進行電工思政元素篩選和挖掘,再與我們的電工課程知識進行有效結合,更能促進電工課程思政教育改革。
(三)課程思政面臨的挑戰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中職教師的80%是專業老師,課程的80%是專業課程,學生學習時間的80%是專業學習。這三個80%表明,要實現“三全”育人的課程思政目標,我們專業課教師是主力軍,專業課教學是主戰場,專業課堂是主渠道。專業教師需要意識到自身的重大責任,加強對主客觀教學資源的有效分析,積極承擔起教育責任,緊密融合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與專業課程。因此,在 “互聯網+”背景下,專業課教師如何利用電工專業課程的專業學習,實現課程思政目標,是我們面臨的巨大挑戰。
二、“互聯網+”背景下電工課程現狀
(一)思政教學體制不完善
《電工技能與實訓》課程是我校電子電器應用與維修專業的核心課程,以往傳統的教學目標在于系統傳授電工專業知識,傳統的教學評價著眼于評價學生掌握電工知識和電工技能的掌握程度,忽視了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可以緊密結合。電工課程的教學大綱、教材、課堂和教師等方面,都還未達到全員、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目標。針對該現狀,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優勢,對電工課程融入思政元素進行探索和研究,思考電工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蘊含的思政元素,并進行探索和實踐,刻不容緩。
(二)思政教學資源缺乏
在傳統的教學中,電工課程加入思政元素,主要靠電工專業教師個人直觀認知,所以傳統的教學課堂對思政資源沒有太大需求,傳統的課堂教學也缺乏思政元素的滲透。電工課程的專業教師在思政育人觀念和思政育人能力方面,缺少創造性和全面性。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下,教師需要科學篩選以及深度挖掘網絡思政資源。一方面可以擴大專業教師思政教學的知識面,豐富專業教學課堂思政知識,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收集經典電工思政育人的案例,增加電工課堂的趣味性。
三、電工課程思政的意義
電工課是電類專業的基礎課程,通常涵蓋了電氣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通信類、計算機和物聯網等工科專業。電工課是引導中職學生進入工科領域的重要啟蒙課程之一。正因為電工課程涉及面廣,更需要我們通過電工課堂潛移默化地滲透思政元素,強化學生對大國工匠精神的理解及認知,讓學生意識到個人的責任重大以及歷史使命,真正實現融會貫通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全面提升。在此基礎上,中職電工課程思政中所包含的教學內容和形式較為豐富,有助于改革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三觀,順利落實的目標以及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發展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國家和社會需求的人才不僅需要有專業的技術,還需要思政德育的健全人格。所以,專業課程和思政教育需找到切入點,落實全員育人思想政治工作。
四、“互聯網+”背景下電工課程思政的改革方向
(一)樹立課程思政育人觀念
在“互聯網+”背景下,中職電工課程思政教學應立足于新的層面,積極進行改革和創新。而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全員參與進來,能夠明確“互聯網+”背景下的思政教學目標,確保思政教學改革不是教師個人的獨角戲。而是要求專業教師、教育工作者、思政課教師等全員參與課程思政。作為時代發展的產物,課程思政與三全育人密切相關,教師需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與各類課程之間的有效結合,凸顯一定的合力作用,在立德樹人、根本育人目標的導向下組織教學實踐活動。電工課程教師需要靈活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從精神追求、價值理念以及理論知識出發,逐步完善電工課程體系,加強對學生的思維指導以及行為規范,實現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的多元統一。只有作為教育的第一責任人有較強的育人觀念,才能主動做好課程思政的教學工作。在這當中,教師主動運用互聯網技術,利用互聯網思維指導電工課程思政教育活動的開展,促進思政教學效果的提升。
(二)提升教師思政教育的能力
教師是教書育人實施的主體,也是課堂教學的第一責任人。電工課程教師需要抓住課程思政的核心及重點,保持良好的教學積極性,實現對癥下藥。深入挖掘每一節電工課中的思政元素,做到全面滲透,守好一段渠,種好電工課程這片責任田。那就要求教師通過網絡線上平臺,主動參加“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相關培訓,增強“育德意識”,培養和提升“育德能力”,培養在課程教學中主動研究、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自覺意識。同時開展線下課程思政研討活動,整合思政教師、專業教師和班主任隊伍,構建多學科背景互相支撐的課程教學團隊,發揮團隊力量,提高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的學習研究、思政培訓、跨學科合作、教學隊伍建設,在時間、空間領域上更方便,更時效。線上線下資源的整合利用,專業教師才能更有精力做好日常教學工作后,同時更愿意花時間和精力提升思政教育能力。
(三)立足課程特點,研究課程思政內容
電工技能與實訓課程共120學時,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安全用電和低壓照明兩個模塊。結合教學內容,如兩地控制儀等課程教學中融入了安全觀念、協作意識、大國工匠等思政元素。在專業教學的同時,給學生潛移默化大國工匠精神教育。所以,立足電工這門學科特色確定學生未來在職業領域所必備的價值觀念、道德品質和職業素養(如工匠精神),研究電工課程思政的內容,挖掘每一節電工課中的思政元素。同時,在“互聯網+”背景下,電工課專業教師需要意識到自身的責任重擔,積極整合線上線下教學資源,逐步拓展教學內容,實現對電工課程思政內容的延伸和拓展,提升電工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四)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
1.落實到人才培養方案
在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國家和社會對中職學校的培養的人才,有了新標準。2019年6月,教育部頒布《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職〔2019〕13號)》中明確提出,在逐步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緊密結合不容忽略,學校需要注重三全育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技術技能培養的有機統一。各職業院校的各專業都遵循教育部的指導意見,細讀文件要求,結合學校條件,邀請專家教授指導各專業教師重新修訂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那么,結合當前電工課程教學的現實條件以及學生的綜合素質,積極整合主客觀思政資源,全面優化人才培養策略,理順人才培養思路,凸顯電工專業課程教學的德育作用和思政價值,緊密融合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與電工專業教學,實現兩者的齊頭并進。
2.落實到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能夠為學生“做什么”以及“知道什么”指明道路及方向,是學生自主學習以及教師教學實踐的重要參照。以往的課程標準中往往忽略了課程思政的學習效果要求。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電工課程思政建設不僅需要修訂電子電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也要把電工課程思政教育應達到的思政效果落實到電工課程標準中去。中職電工課程標準應站在學生的視角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學生學以致用能力。從德育著手,積極滲透精益求精、兢兢業業以及安全環保的精神,讓學生能夠明確個人的理想信念以及責任擔當。思政課程標準的宏觀導向作用不容忽視,電工課程的專業教師能按照標準要求撰寫課程教案,開展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才能制定科學的評價體系。
3.落實到課程教案
課程教案是教師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是組織教學過程的具體計劃,是落實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重要依據。在“互聯網+”信息化背景下,要求教師在撰寫教案時,既要考慮電工知識,還需要履行分析思政內容,積極整合多元化的教學資源,探索現代化的教學路徑,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實現多措并舉。這時,我們教師可以通過教材的線上資源、網絡課程資源、師生課前互動探討、教師同行研討等方式,拓寬原有想法,撰寫電工課程教案。教案的好壞決定課堂教學能否順利開展,落實課程思政建設必須落實到課程教案中。
4.落實到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抓住課堂教學“主渠道”,要把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正如湖南大學副校長李樹濤所言,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比較豐富,教師則需要緊密整合顯性思政元素與隱性思政元素,深入淺出地剖析不同知識點背后的思政價值及教學要求,積極實現多種教育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科學配置,順利實現育人目標。專業教師需要利用好課堂這塊陣地,在微觀分析和宏觀統籌的過程中重新定位多重角色,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化和情感熏陶,規范學生的言行舉止。讓學生潛移默化中實現思政教育。教師也要轉變傳統課堂教學理念,借助互聯網優勢,實現對電工課堂思政教學的創新,提高學生學習課堂知識的能動性和積極性。
5.落實到教學評價
課程思政教學實施效果,需要完善的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思政教學不能只是任課老師,還需要設計符合電工課程特色的、滲透思政教學的考核評價,使學生能夠進行思政教育。評價的結果是反饋,更是一種激勵,這種信息可以讓教師及時了解教學情況,把握教學方向。在“互聯網+”背景下,電工課程思政教學實施效果的教學評價,不單局限于課堂的收尾。教師可以通過班級QQ、微信等平臺發布課堂教學的評價表,學生根據個人的真實感受,把在課堂上不敢表達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實現師生全員教育、全員評價的良好氛圍。
6.落實到第二課堂
開發第二課堂,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育人功能。在組織電工電氣興趣班第二課堂時,正確引導學生苦練專業技能,融入安全操作觀念、小組協作意識、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培養后備軍。所以,在日常的電工課程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插播第二課堂學生苦練電工專業技能的圖片、視頻等,學生近距離感受到職業技能的專業性和崇高性,學生更堅定技能成才、強國必有我的決心,進而引導更多有志向的學生參與到職業技能大賽中。
7.落實到電工教師隊伍
電工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應落實到本校所有任課的電工教師隊伍中去。電工課程思政教學僅僅靠個別教師去實施,是難以達到思政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要求的。我們需要全體電工教師有思政育人意識,思政育人能力,思政教學組織能力。做到每一個教師上這門課都能按統一要求實施教學,不是按照教師個人喜好去實施教學。在“互聯網+”背景下,電工教師團隊借助網絡優勢,互享電工課程教學資源,交流學習,做到統一教學教案。
五、結束語
總的來說,在“互聯網+”背景下,中職電工課程思政教育改革應該樹立新的理念,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師生關系得以優化,強調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師生可以教學相長。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學也打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知識信息傳遞更迅速。所以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可以更有效推進電工課程思政教育改革進程。同時,課程思政的基礎在課程,如果忽視課程建設,就難以凸顯課程思政的作用和價值,無法夯實這一課程的基礎。課程思政的重點在思政,沒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課程教學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課程思政以教師為中心,要求教師想方設法地組織開展思政育人活動,十分考驗教師的思政育人能力以及德育水平。在綜合衡量課程思政的改革成果以及教學質量時,教師需要著重考量學生的獲得感,以此為參照實現科學的分析和理性判斷。中職電工教師應選好課程思政角度,拓寬思政元素的廣度,讓課程思政教育成為有情有義、有溫度、有愛的全過程。
作者單位:趙天新 陳勇言 廣西玉林農業學校
參" 考" 文" 獻
[1]李靜,顧忠,喬鐵. 高職數學課程思政探索和實踐 [J]. 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52-55.
[2]蔡軍.課程思政在控制類專業實驗課程中的研究與實踐——以自動化與電氣工程類工程實驗課程為例[J].高教學刊,2022,8(15):181-183,188.
[3]許耀元.高校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構建[J].智庫時代,2020(3):209-211.
[4]張萌,張巍,李金妮.“互聯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多元思考探析[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2,41(09):45-47.
廣西玉林農業學校電子電器應用與維修專業建設項目資金支持。
趙天新(1988-),女,漢族,廣西玉林,講師,學士學位,廣西玉林農業學校交通運輸科,研究方向:電工電氣;
陳勇言(1991-),男,漢族,廣西玉林,講師,學士學位,廣西玉林農業學校交通運輸科,研究方向:電工電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