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直播這一新興文化形式出現之后,不斷擴大其影響力,在線上和線下都變成了一種流行趨勢,逐漸從小眾文化發展為大眾喜愛的文化。面對互聯網直播形式下的中學生德育工作,應根據教育要求采取科學的教育理念,促進網絡直播與中學生德育的融合,發揮網絡直播對中學生的積極影響,激發中學生對主流文化的認識和思考,采取一定的策略利用網絡直播幫助中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提高網絡素養,克服網絡直播消極影響,使其服務于中學生德育。
關鍵詞:網絡直播;中學生;德育;策略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1]結果顯示:截至2022 年 6 月,我國的網民人數已高達10.5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 74.4%。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7.16億,較2021年12月增長1290萬,占網民整體的68.1%。從年齡結構來看,10-19歲的網民占比13.5%。《報告》的數據充分說明了中學生廣泛接觸和使用互聯網的社會現實。網絡的普及開闊了中學生的視野,他們可以通過互聯網方便快捷地觀看各類視頻。網絡直播因其新穎特別、開放互動的特點受到了廣大中學生的青睞,并對其生活方式、交往習慣及中學生德育產生了深刻影響。
一、網絡直播的傳播特征對中學生形成強大的吸引力
從門戶到論壇社區再到微博微信,文字直播不斷更新,后以in/nice為代表的圖片社交平臺開啟了以純圖片直播熱潮為代表,緊接著喜馬拉雅等音頻直播平臺崛起,最終網絡視頻直播平臺到來。在這一發展過程中,直播內容的表現形式越來越豐富,網絡視頻直播改變了原有的媒介生態,可視性、交互性、實時性、沉浸性越來越強[2]。網絡直播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一)交互性
在網絡直播中,主播與受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時空的限制,雙方進行直接雙向的交流互動。主播通過各種直播平臺向觀眾播放信息,觀眾通過發送彈幕、打賞禮物等功能和主播實現交流互動。網絡直播的互動形式能夠及時反饋用戶心理,觀眾通過觀看直播能夠表達自己的觀點。
中學生將網絡當作娛樂消遣、表達自我的主要渠道,事實上網絡也為其舒緩負面情緒提供了途徑,使得中學生渴望歸屬感、傾訴需求得到滿足,網絡直播的快速興起正是建立在迎合青少年心理需求的基礎上。
(二)黏粘性
在網絡直播中,一般通過黏粘性檢測受眾的忠誠度,通俗來說就是在瀏覽平臺首頁時,觀眾如果有感興趣的直播內容,會在觀看之后選擇是否關注或收藏該主播。網絡直播平臺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自身,從一開始的無序、混亂變得越來越專業,受眾擁有了更加自主的選擇,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選擇主播或者平臺,受眾對主播和直播質量的要求也會越來越嚴格,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一定程度上受眾與主播就形成一種黏性關系。中學生進入青少年時期,逐漸增強自我意識,減少對父母的依賴程度,準備進入社會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成員。中學生在不斷接觸網絡直播,受教育層次逐漸提升和眼界開闊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會更加積極主動地選擇網絡直播平臺、主播和直播內容。
(三)直觀性
所謂直觀性,就是指網絡直播的內容不能進行后期處理,在傳播給受眾時是不經過修飾、剪輯、潤色的。網絡直播可以在現場實時連接正在觀看直播的用戶,用戶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設備和主播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互動,給受眾更為直觀的感受。而傳統輿論媒介缺少可供中學生直接表達觀點的渠道,因此網絡直播這樣一個跨越了時空限制的平臺,其時效性、便捷性讓中學生能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心理上滿足了他們對話語權的追求,因此網絡直播成為中學生自我表達的新平臺。
(四)大眾化
對于人們而言,網絡直播是一項不用耗費大量金錢、時間、精力的娛樂,利用直播軟件就能隨時隨地進行直播。網絡直播之所以能受到大眾喜愛,一方面,主播身份無門檻,只要能不斷吸引觀眾并持續轉化為自己的粉絲,就能成為熱門主播。因此,成為網絡主播、制作直播視頻成為很多人掙錢、追求夢想的渠道。中學生有著較強的認知和表現能力,渴望得到他人關注,網絡直播、小視頻迎合了中學生的價值取向,他們在接受和創作網絡直播、小視頻的過程中,收獲成就感與滿足感。另一方面,市場上各種類型的直播軟件層出不窮,直播受眾對直播APP的選擇更加多元化,觀看直播變得越來越方便。而中學生追崇個性自由,內心渴望突破傳統模式的禁錮,也會追求直播內容的新穎化和多元化。
人們日常生活中所了解的網絡直播,即利用專業錄屏設備將直播內容發布到網址供大眾觀看。網絡直播利用了互聯網的優勢,用戶除了即時觀看,還可以在現場直播結束之后,選擇點播、重播等方式回看直播內容,這就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線下活動的影響力。
發展心理學理論認為,青春發育期這個階段,既不同于兒童,又不同于成人,它的最大特點是生理上蓬勃的成長,急劇的變化。青少年看問題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這是其年齡階段的一個特點,是正常的現象[3]。所以青少年正處在一個過渡時期,他們生理變化急劇,心理迅速走向成熟,但是又還沒有完全成熟,心理活動往往處于矛盾狀態,認知能力正處在從經驗型過渡到理論型的階段,逐漸增強自我意識,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這一時期的中學生具有嚴重的矛盾心理,缺乏穩定的情緒,其生理和心理不斷發展。因此,中學生德育就變得尤為重要。
二、網絡直播對中學生德育的挑戰
網絡直播的特點與中學生的基本特征之間具有良好的契合度,網絡直播技術的革新與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學生可以在最短的時間里了解事件發展的最新消息,并從中提取有效信息進行思考與討論,切換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思考問題,為學生提供成長空間。但網絡直播對中學生德育的挑戰也不容忽視,需要深入思考并作出應對措施。
(一)影響中學生價值觀、道德觀的良好塑造
中學階段是青少年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中學生的身心發展尚未成熟,思想品德也還沒完全定型,容易受到外界影響。網絡直播利用互聯網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逐漸占據了傳統價值觀的話語空間,導致對社會還沒有建立正確認識的中學生感到迷茫。網絡最大的特點就是“虛擬性”,在網絡上可以隨意表達自身觀點而不受約束。網絡儲存有大量的信息,良莠不齊、真假難辨,中學生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都容易受到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主流文化系統和傳統價值觀也會受到沖擊和挑戰,有一部分網絡直播以低俗、消極的內容挑戰主流文化,網絡直播中的錯誤信息容易誤導中學生的價值取向,不利于發揮德育的真正價值,容易導致中學生喪失必要的批判和辨識精神,并且容易受到負面信息的侵蝕。
(二)加深教育主體之間的溝通隔閡,降低了傳統教學方式的有效性
教育活動由兩大主體共同參與,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者通過組織各種教學活動,向受教育者傳遞健康的文化和科學的價值觀,為國家培養人才服務。網絡直播的出現與發展是基于互聯網的普及范圍越來越廣,它作為一種新型的交流方式更容易得到中學生的關注與認可。在教育中融于網絡直播既可以豐富教育教學活動,又可以吸引中學生產生興趣。但是,由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存在著心理以及生理上的差異,面對新事物時,思想相對比較保守,面對網絡直播這種文化形式時,教育者會出現一定程度上的抵觸。
在網絡的發展中,常規用語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戰,大量出現的網絡用語破壞了正常的遣詞造句,這些網絡語言的出現會加深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溝通隔閡,影響傳統教學方式的開展。
(三)削減了德育話語的權威,弱化了德育導向
對中學生而言,學校是傳統德育中掌握話語權的主體,德育工作者實質上是傳統的話語權壟斷者,而學生則是受眾。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中學生也可以成為使用互聯網的主體,他們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并在網絡中進行社會交往,這體現了中學生在網絡中的主體性。網絡中傳播的信息帶有碎片化和娛樂化的特點,裹挾著那些不道德的、非法的言行在網絡社區大行其道。這對我國“師道尊嚴”的傳統教育格局帶來強烈的沖擊,學校德育話語的權威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危機。中學生已從學校德育的整體受體轉變為具有強烈個性的主體,這就導致傳統德育中的單向灌輸與傳授方式的威信和影響力不斷降低。
(四)增加了教育環境的復雜性
教育環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校園不是封閉的,而是一個具有開放性的環境,與其他環境發生著信息交換。網絡環境是多元且復雜的,精華與糟粕交匯其中并不斷產生新的信息。網絡已經融入日常生活中,網絡本身的開放性、便捷性使得中學生德育工作的環境更具復雜性,網絡直播中的錯誤信息容易誤導中學生的價值取向,不利于發揮中學生德育的真正價值。過于復雜的網絡環境與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并不契合,中學生更容易接觸到網絡中不健康的內容信息,這就給德育工作者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總而言之,網絡直播在具體內容和呈現方式上都表現出多樣化的特征,網絡直播對中學生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不加以限制將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導致其脫離健康成長的人生軌道。因此,德育工作者要堅持與時俱進,密切關注網絡直播這一新載體,積極調整傳統的教育方式,及時應對網絡直播對中學生德育所帶來的挑戰。
三、中學生德育應對網絡直播挑戰的主要策略
當前,從互聯網的普及與網絡直播迅速發展的趨勢來看,網絡直播對中學生德育產生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政治課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網絡道德和法律內容的重要途徑,面對網絡直播形式下的中學生德育,應當采取一定的對策從而利用網絡直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發揮其積極作用。
(一)對教師進行技能培訓,延伸教育空間
隨著疫情防控工作常態化,傳統教學模式很難順利開展,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教學方式應用愈加流行。在“后疫情”時代,學校應結合實際積極開展網絡直播研究,利用學校資源創建校園直播平臺,引進先進教學設備,充分利用網絡直播平臺建立集趣味性、知識性、思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主題教育網站。學校通過開設網絡技術培訓課程,加強教師技能培訓,提高教師使用網絡教學資源的能力,調動教師參與校園直播平臺建設的積極性,幫助教師及時更新在線課程教學理念,學習和掌握新媒體技術,將網絡直播正確地運用到教學中,更好地滿足教育教學活動和管理工作的需求,在課堂教學上占領網絡新陣地,提升育人效果。
(二)利用網絡直播素材,豐富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教師將教材作為范例,將單一的書本理論知識轉化為與學生生活、情感相貼近的內容,把直播教學、網絡直播中提取凝練的素材、學生個體理論知識、直接社會實踐經驗以及學習環境當成重要的課程資源,依靠教學經驗和智慧在實際的教學當中加以運用[4]。首先,教師可以通過教學活動,將直播平臺中的素材與教材內容相結合,促使德育課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其次,教師也要善于利用社會熱點問題對中學生進行教育,比如在出現網絡直播亂象時,利用直播平臺的新聞報道對網絡直播亂象的危害進行深刻闡述,讓中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網絡直播亂象對社會及個體的危害,盡可能地減少網絡直播在中學生價值觀形成過程中的負面影響。最后,通過適當開展有關網絡直播的主題班會,展示一些典型的反面案例,讓中學生切身參與到對網絡直播亂象討論中,引導中學生認識網絡直播的實質。
(三)加強網絡安全教育,提升中學生網絡素養
網絡直播為教育者提供了一種了解學生價值取向和認知態度的方法,教育者可以掌握學生的信息量與興趣,從而可以更好地把握學生最新思想動態。不斷發展中的網絡直播內容不僅只有正面的,其中也有揭露社會不良現象的反面例子。教育者要引導中學生提升自制能力和思辨能力,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抵制網絡上的有害信息。預防中學生沉迷網絡已經成為中學生德育工作不可忽視的一環,教育者要將教育引導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對中學生網絡依賴性進行觀察,進而結合德育教育引導中學生正確認識、科學對待、合理使用網絡,以增強中學生對網絡安全的理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對網絡不良信息、沉迷網絡游戲等危害性的認識,自覺抵制網絡不良信息和不法行為。
(四)加強網絡平臺監管,營造良好氛圍
法律法規對于維護一個社會的秩序具有重要的作用,隨著網絡直播的快速發展,暴露出網絡平臺監管的諸多問題,給網絡直播的監管體系帶來了挑戰。為了快速有效地應對網絡直播平臺出現的各種問題,就法律層面而言,必須加快建立健全網絡直播領域的立法,使網絡直播平臺的政府監管變得科學、公正、合理。因此,國家應通過制定相關的網絡監管法律,明確網絡直播的違紀違規現象、提高主播的準入門檻,進一步完善網絡主播行為和未成年主播等的監管措施,推動網絡直播平臺認清自己的工作定位,規范和引導網絡直播平臺向高質量方向發展,提高網絡主播的整體素質,為未成年人營造良好的網絡氛圍。
四、結束語
在網絡化時代下,網絡直播作為一種互聯網傳播的新形式,正在對學生的價值觀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對教育者來說是新的問題和挑戰,只有與時俱進,才能永葆活力。在中學生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對新事物保持警惕,理性地看待網絡直播,培養中學生的網絡生活意識,提高中學生的網絡素養,充分激發學生對主流文化的認識和反思,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作者單位:周欣玫 徐玲 南寧師范大學
參" 考" 文" 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22.
[2]趙夢媛.網絡直播在我國的傳播現狀及其特征分析[J].西部學刊(新聞與傳播),2016(08):29-32.
[3]林崇德,李慶安.青少年期身心發展特點[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1):48-56.
[4]李新航.網絡直播對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閩南師范大學,2018.
周欣玫(1996-),女,漢族,廣西博白,南寧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
徐玲(1998-),女,漢族,江蘇鹽城,南寧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