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焦海艷(1989,10-),女,陜西寶雞人,碩士研究生,助理講師,研究方向:文學。
摘要:中華傳統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儒家文化、墨家文化等方面,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民風民俗與道德價值觀念,體現了人們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在推進民族發展方面占據重要地位。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載體,漢語言文學不僅屬于獨立的專業學科,更擔當著傳承本民族文化語言、文化知識的重任,甚至代表著我國文化發展實力。由此,該文分析了漢語言文學與中華傳統文化的關系,明確了漢語言在傳承中華文化方面的作用,針對不足提出了解決對策,以期為此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發展提供更多借鑒。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關聯;對策
中圖分類號:G122"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5(b)-0183-05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y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JIAO Haiyan
(Party School of Suixi County Committee of CPC, Huaibei Anhui, 235100,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cluding Taoist culture, Confucian culture, Mohist culture, and other aspects, represents the folk customs and moral valu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reflects people's pursuit of ideal life,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national development. As the carrier of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not only belong to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but also bear the heavy responsibility of inheriting the cultural language and knowledge of our own nation, and even represent the strength of China's cultur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larifies the role of Chinese language in inheriting Chinese culture, and proposes solutions to address the shortcomings, in order to provide mor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he Chinese n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ssociation; Countermeasures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元文化元素出現碰撞,部分學生并未深刻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為了培養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應重視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工作,全面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使人們在漢語言文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感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全面提升國人的文化素養與知識水平。
1 漢語言文學發展及與中華傳統文化的關聯
1.1 漢語言文學的發展情況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更為關注文化傳承類的教育工作,作為傳統文化教育的核心載體,漢語言文學課程在傳承民族文化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之教育行業的不斷改革對學生文化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科地位得到明顯提升,甚至成為必修課程。同時,當前社會需要大量的漢語言文學人才,需要加大此人才培養,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打下基礎。
1.2 關聯性分析
漢語言課程中主要包括語言文學相關的知識,可以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保證學生的學術研究、實踐應用與創新等能力,為此后的語言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應深入分析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形成過程,提煉其中的傳統文化因素,并融入教學過程中,在豐富教學素材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知識與文化素養,傳承、創新傳統文化,在整合凝聚的過程中,促進社會的快速發展。
首先,漢語言代表著國家文化。作為歷時多年形成的特色文化財富,漢語言屬于具有代表意義的象征符號。由此看出,漢語言屬于國家文化最典型的特征,與中華傳統文化關系密切。其次,漢語言文學記錄著國家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華民族歷史久遠,整個發展過程被漢語言詳細記錄,并逐漸演變為被現代人接受的文化符號。由此,一定程度上,漢語言文學呈現、反映了歷史面貌,比如宋詞、唐詩等具備自身的文化特色,人們在閱讀時可以準確了解當代的文化,體會社會思想,掌握歷史事件的具體內容。只有有效傳承漢語言文學,才可以保證中華傳統文化的經久不衰,被世人了解與繼承。最后,漢語言融合了民族文化。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語言類型繁雜,其中使用最廣泛、影響力最大的語言為漢語言,兼容性較高。歷史中部分少數民族曾入主中原,且與漢族的通婚,加快了漢語言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的交融[1]。
2 漢語言文學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作用
首先,可以提升人們的文學素養與寫作水平。每個人對漢語言文學的理解程度都不相同,作者文學素養與寫作能力直接決定著是否可以靈活運用語言表達心中想法,而學習漢語言文學知識,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字應用水平,提升文學鑒賞與語言表達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學作品,加快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其次,可以全面掌握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完整的漢語言文學體系包括文字學、語言邏輯學等學科,其中也包含文字發展史、文學史等歷史變遷作品,通過系統學習這些作品,可以全方位認識中華傳統文化,深刻感受其魅力。比如在領略茶文化時,其代表作品包括《茶經》《茶具圖贊》等,優秀詩詞包括《山泉煎茶有懷》《臨安春雨初霧》等,這些均描繪了我國茶文化的特點與魅力,使人們在閱讀作品時深刻感悟茶文化。最后,可以塑造特色性的現代華夏文明。學習漢語言的過程也是認識領略傳統文化的過程,過程中不僅可以加強自我認知,感悟中華民族的頑強堅韌精神,樹立正確的民族情懷,理解“四個自信”的內涵,還可以促進華夏文明的現代化轉型[2]。
3 漢語言文學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中存在的問題
3.1 文化傳承意識有待提升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意識的強弱直接影響著傳統文化的弘揚效果,但當前我國部分學校并未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意識薄弱,沒有給予漢語言文學教學工作必要的人力、物力資源,這便增大了傳承難度。同時,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中出現世界各國文化,為中華傳統文化帶來挑戰,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中華文化傳承面臨挑戰。除此之外,不良網絡文化也對漢語言文化產生侵襲,影響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很容易導致漢語言文化出現傳播斷層。
3.2 缺乏濃厚的文化氛圍
隨著現代化發展戰略的實施,現代化高樓大廈使許多老住宅、古老祠堂、名勝古跡的環境氛圍受到損壞,傳統文化韻味也隨之減少。
3.3 文化學習不夠系統完整
在歷史的傳承與沉淀過程中,漢語言文學涵蓋較廣范圍,不但包括民族精神理念與道德,還涉及節日、民俗、書法、音樂、語言、曲藝等方面的內容,為了更好地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應優化當前的漢語言文學課程,安排更加系統和完整的漢語言文學學習體系,不能只關注漢語言方面。
3.4 授課教師缺乏文化底蘊
作為漢語言教學主體,教師的教學水平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效果。為了通過漢語言教學全面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教師應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儲備豐富的文化知識,但當前部分漢語言文學教師自身文化素養較低,沒有深刻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無法為學生深刻解析,這也加大了學生理解難度。同時,部分漢語言文學教師無法熟練使用現代信息技術,不能利用網絡資源豐富課堂內容,更無法利用多媒體技術創新教學模式,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除此之外,教師與學生缺乏有效溝通,沒有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課堂枯燥乏味,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4 漢語言文學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對策
4.1 強化傳承意識
當前我國通過漢語言文學傳承中華文化還處于探索階段。對此,學校應強化傳承意識,認識到利用漢語言文學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具體而言,應在以下兩個方面增強思想認識。一方面,國家應鼓勵學校引入通過漢語言文學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理念,并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給予支持,正確把握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向。另一方面,學校領導與管理人員應改變當前的教育理念,全面重視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并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3]。
4.2 營造學習氛圍
當前漢語言文學受到廣泛關注,為了全面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應在學校內部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將傳統文化滲透至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首先,學校應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開展各項文化活動,加強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在校園內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其次,學校應要求學生以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為主題撰寫畢業論文,檢驗漢語言文學的學習效果,并進行學術研究總結,在畢業論文中深入研究中華文化。再次,教師可以將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就業指導中,全面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在突出職業特色的基礎上,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最后,教師可以利用學校的社團活動弘揚傳統文化。要求學生在課堂中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再以傳統文化為主題開展社團活動,教師組織指導,以全方位傳播傳統文化。
4.3 優化漢語言文學體系
首先,在建設漢語言文學體系時,應注明與傳統文化相關的主干課程,使學生在學習漢語言知識的同時,高度關注中華傳統文化。
其次,應深入研究當前的漢語言課程內容,提取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且教師根據新時代的特點,更新、補充漢語言課程內容,結合中華傳統文化與時代元素,促使學生在課余時間閱讀更多經典文學作品,了解歷史典故,獲得中華傳統文化知識,提升文學素養。教師可以在網絡中搜索與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的知識,融入漢語言文學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或者在文言文、古詩詞學習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內容。比如在教育學生形成愛國主義精神時,應引導學生學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體會愛國情感;或者學習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體會民族精神;或者學習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體會奉獻精神;或者學習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感悟崇高的精神。除了學習古詩詞外,教師還可以整合與學習主旨類似的作品內容,明確作家的創作背景與生平經歷,引導學生在他人經歷中體悟傳統文化,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提升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比如在進行民族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挖掘文言文中的傳統文化內涵,在學習孟子“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等句子時,感悟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在學習李白“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義之所當,千金散盡不后悔”等詩句時,體會表達的俠義之情;在學習孔子“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等語句時,體會和諧均衡發展的美好精神。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教師在講解中華傳統文化時還可以融入重要的歷史事件,比如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獲得快速發展,整體體現了自強不息的精神,且期間出現了任長霞、魏青剛等代表人物,傳達了無私奉獻、見義勇為的精神,使學生認識到社會經濟發展與傳統文化發展相輔相成,深刻感悟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增強傳承積極性[4]。
最后,教師應在慕課中開設中華傳統文化課程,結合漢語言與學生學習興趣,持續性完善慕課體系,若期間涉及中華傳統文化知識,應及時為學生分享鏈接,要求學生學習研讀。
4.4 誦讀經典作品
為了全面傳承弘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應引導學生全面閱讀經典漢語言文學作品,不斷提升民族歸屬感與個人文化素養,增強實踐能力,使其真正擔當傳承使命。當前更多學生喜歡新穎時尚的事物,對歷史、文化的學習興趣較低,加之文化基礎較差,以致傳統文化傳承效果并不理想。由此,教師應引導學生誦讀鑒賞漢語言文學作品,拓展文學知識,并在其中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比如要求學生誦讀《詩經》《論語》《三字經》等,撰寫誦讀心得,并摘抄喜歡的句子,感悟有價值的傳統文化。為了進一步增強其誦讀興趣,教師應組織誦讀相關的比賽活動,包括詩詞接龍大賽、詩詞比拼大賽、情感朗誦比賽、作品背誦大賽等,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營造濃厚的漢語言學習氛圍。同時,還可以借助媒體為學生播放傳統文化節目,比如可以播放“詩詞大會”,使學生學習更多漢語言知識,并仿照組織方式,吸引學生的廣泛參與,更大范圍地傳播傳統文化。在誦讀經典作品時,教師還應要求學生感悟作品中表達的情感,深入解讀并挖掘思想內涵,傳承作品中蘊含的文化。比如:《二十四孝》中傳達了孝順的美德;《精衛填?!繁磉_了堅持目標、不畏艱難的精神。還有很多寓言童話故事,均體現了深刻的中華文化內涵,教師應引導學生閱讀,并在授課過程中娓娓講解,全面傳授中華傳統文化,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積累[5]。
4.5 引入信息技術
信息時代,人們的生活與學習已經離不開信息技術的使用,網絡成為現代人接收傳播信息的主要方式,為了高效傳承傳統文化,傳播漢語言文學知識,所以漢語言文學學習中也應引入信息技術,打造微信公眾號、抖音賬號、微博賬號等,全方位宣傳漢語言,或者以音頻、視頻等方式宣傳傳統文化,開通小程序等,及時上傳與漢語言相關的文學作品,增強其影響力,使人們頻繁接收趣味性的漢語言知識,調動學習積極性。同時,還應在社交網絡開通實時互動平臺,教師與學生均可以評論留言,在分享漢語言文學知識的基礎上,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傳統文化的掌握情況,并推送針對性的文化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當前網絡中存在大量文化信息,人們更傾向于閱讀電子版本的內容,對此,可以整合漢語言文學知識,利用二維碼技術設立文學知識庫系統,構建電子版的文學閱讀模式。二維碼信息量豐富且識別性強,學生掃描后便可以直接獲取文學知識,加快了傳統文化的傳承速度。必要時,還可在數據庫中分列詩歌、歷史、文學等不同版塊的內容,使學生可以針對性學習,在迎合現代人閱讀習慣的基礎上,保證文化傳播效果。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引入多媒體技術,豐富漢語言的教學資源,吸引學生專注力,幫助學生更深刻地掌握漢語言文化知識。比如在學習古代文字時,可以利用PPT為學生播放舊漢字的原始字形與圖案,不告知學生字形的具體情況,要求學生根據字形猜想對應的現代漢字,激發學習興趣。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比如當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作品時,教師可以在網絡中搜索視頻資料,課上為學生演示,直接表達作品中的意境與情感,師生互相說出自己的看法,營造互動環境。教師也可以提取傳統文化內涵,并制作成時長為5—10 min的微課視頻,吸引學生觀看。
4.6 開展實踐活動
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強化課外閱讀,并設立相應的獎勵措施,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形成自身的理解與認識,并與其他學生分享自己對傳統文化的感受,在交流中鞏固文化理念,提升文化素養[6]。其次,教師應組織學生參與傳統節日,在氛圍中學習文化知識。比如在傳統節日時,應組織學生開展文化知識競賽、書畫作品征集比賽、古典樂器表演等,使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傳統文化?;蛘呓處熆梢詭ьI學生參觀特色建筑景觀,通過游覽名勝古跡了解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形成深刻感知。同時,教師還可以創新文化傳播渠道,為學生推薦漢語言文學相關的電視節目、紀錄片、電影等,包括《中國成語大會》《中國古詩詞大賽》《國家寶藏》《一直游到海水變藍》等,使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真正走進學生的日常學習,由淺入深地加深其對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提升其對漢語言文學作品的鑒賞水平[7-8]。必要時學校還應開通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抖音賬號等,展示優秀學生的繪畫作品、書法作品、雕刻作品等,調動學生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最后,應組織研討活動?,F代學生個性鮮明,具備較多新奇想法,為了激發其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習靈感,深入挖掘傳統文化,教師還應開設研討課題,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或者寫評論性的文章。當前教師與學生更為關注新興事物,對漢語言文學與傳統文化的關注較少,此時應該設置有吸引力的課題研討活動,吸引學生參與[9]。比如可以要求學生發表對當地文化的看法,包括特色節日、名勝古跡、傳統工藝、飲食習慣等,在文學作品中尋找根源。比如插茱萸的習俗來源于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創作于重陽節;春節時貼春聯、放鞭炮的習俗來源于王安石的《元日》,詩中“新桃換舊符”的說法不同于現代社會,可以要求學生查詢自古至今春聯的不同叫法,感受漢語言文學作品對社會文化的影響。
4.7 建設師資隊伍
建設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師資隊伍,應做好系統性培訓工作。首先,應提升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使教師正確認識黨的方針路線,加深對愛國主義的理解,更新教學觀念,在傳統文化傳承過程中始終秉承高尚的職業素養。其次,應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選派具備發展潛力的教師到校外進修,不斷提升其漢語言文學素養水平。教師也應主動學習漢語言相關的語言學、政治學、美學等理論知識,深入了解不同學科之間的關系,為學生精準講解傳統文化內涵。再次,應提升教師的學術研究能力,鼓勵漢語言教師積極參加學術報告、講座、學術沙龍等活動,了解漢語言學科的最新發展動態,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最后,教師應提升現代技術與網絡的應用水平,可以在豐富的網絡資源中挖掘更多傳統文化的精髓,為學生創建可感的教學環境,加強傳統文化的感染力[10]。
5 結束語
作為歷史文化的優秀瑰寶,漢語言文學具備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作用,應深入挖掘漢語言文學中的傳統文化內涵,結合實際融入價值性的教育內容,引導學生全面樹立文化傳承責任意識,提升語言素養與國學素養,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費日曉,王玲玲.茶文化在漢語言文學中的傳播:評《茶藝與茶文化》[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22(8):5427.
[2] 卓瑪草.新時代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影響[J].文學教育:下,2022(6):95-97.
[3] 劉偉.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及對鄉村文化振興的促進研究[J].中國果樹,2022(4):110.
[4] 喬蕙.互聯網時代的漢語言文學教學重構:文化價值與評價[J].商業文化,2022(1):132-133.
[5] 吳燕.探索茶文化在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中的滲透[J].福建茶葉,2021(11):184-185.
[6] 趙殿煜.漢語言文學研究在文化傳承中的價值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6(26):195-198.
[7] 何江波,崔延琳.漢語言文學雙創人才的培養路徑[J].文學教育:下,2022(8):100-103.
[8] 王一朱.新時代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影響[J].中關村,2022(8):102-103.
[9] 胥高.漢語言文學作品賞析:以古代典型詩歌為例[J].牡丹,2022(14):52-54.
[10]劉娜,劉琳琳.新文科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策略[J].當代教研論叢,2022,8(8):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