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安徽科技學院耕讀教育實踐基地“安徽科技學院安徽皖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耕讀教育實踐基地”(項目編號:Xj2021083);安徽科技學院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建設項目“大學生耕讀教育工作室”(項目編號:2022gzs04)。
作者簡介:薛晶晶(1992-),女,山西陽城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語言學。
摘要:耕讀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其在當今時代的意義仍舊深遠。在提倡全民閱讀和耕讀文化的時代背景下,大力弘揚耕讀文化能夠有效提高鄉村地區居民的閱讀水平,有利于全社會形成全民閱讀的良好氛圍。全民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就是鄉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農村不能“缺位”。該文從弘揚耕讀文化和助力全民閱讀的內在聯系出發進行探究,闡述弘揚耕讀文化對助力全民閱讀的時代意義、當前耕讀文化傳承的現狀,以及城鄉居民閱讀的差異等,剖析弘揚耕讀文化來助力全民閱讀的可行性和可及性,有針對性地從當前存在的問題出發研究相應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耕讀文化;全民閱讀;時代意義;內在聯系;存在問題;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G122; G252.1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5(b)-0177-06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ra an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Promoting the Culture of Farming and Reading to Help the Whole People Read
XUE Jingjing, HE Shichao, YANG Xiaoyan
(Agricultural College,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Fengyang Anhui, 233100, China)
Abstract: The culture of farming and reading is a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today's era is still far-reach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era of advocating national reading and cultivating reading culture,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and reading cultur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eading level of residents in rural areas, and is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a good atmosphere for national reading in the whole society.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national reading is rural reading. To build a scholarly China, rural areas cannot be \"absent\".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moting the culture of farming and reading and helping the whole people to read,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era, the current status of inheritance of farming and reading culture, and the status quo of comprehensive reading,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and accessibility of promoting reading culture for the whole people, and studies the corresponding implementation paths from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a targeted manner.
Key words: Farming and reading culture; National reading;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s; Internal connecting link; Existing problem; Implementation path
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中,“耕”和“讀”并行并舉,成為中國傳統文人成長成才的重要載體,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基因和組成部分,其精神內涵綿延至今經久不衰,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耕讀教育的影響歷久彌新。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開展耕讀教育”的要求。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2021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印發《“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規劃中明確指出,應“不斷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廣泛開展全民閱讀”。2022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推進全民閱讀”。2022年4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致首屆全民閱讀大會舉辦的賀信中指出:“希望全社會都參與到閱讀中來,形成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濃厚氛圍。”[1]閱讀可以提升全民閱讀水平和科學文化素養,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全民閱讀,農村不能“缺位”;鄉村文化振興,農村居民的閱讀水平必須提高。農村地區民眾閱讀水平的提高有助于鄉村文化振興,更有利于全社會全中國良好閱讀氛圍的形成和發展。在此背景下,提高農村居民的閱讀水平,提升農村居民想讀書、讀好書的意識,通過弘揚耕讀文化助力全民閱讀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1 弘揚耕讀文化與助力全民閱讀
鄉村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耕讀文化,提升農村地區人民的閱讀水平有助于振興鄉村文化。鄉村振興是鄉風文明的整體復興,鄉風文明的源泉在耕讀文化。大力弘揚耕讀文化能夠有效提高鄉村地區居民的閱讀水平,從而有利于全社會形成全民閱讀的良好氛圍,實現全民閱讀率的實質性增長,形成愛讀書、善讀書、讀好書的濃厚社會氛圍。
1.1 耕讀文化的基本內涵及其現實價值
1.1.1 耕讀文化的內涵
所謂“耕”,即從事農業生產;“讀”,即接受文化教育。耕讀文化的內涵極其豐富,包含著信仰、行事、做人等方方面面的內容。中國古代的許多知識分子以半耕半讀為其合理而自然的生活方式,以耕讀結合、“耕讀傳家”為價值取向,形成一種較為固定的文化模式——“耕讀文化”。耕讀文化于春秋戰國時期萌芽,于漢魏時期形成,于唐宋時期鼎盛,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初,20世紀逐漸衰微。古代體現耕讀文化、宣揚耕讀文化的方式多種多樣:設立書院、私塾;先達、知識分子傳授儒學經典;將戲曲、民歌、鼓詞、快板等民俗形式寓教于樂;各宗族以公產、公田助學;重視家譜、族譜的撰寫和編寫,重視族規、家規的沿襲、遵守和傳承;在各地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碑記、村落楹聯等文化形態中也有充分體現[2]。在皖南黟縣,當地的古民居深受傳統耕讀文化精神的影響。如在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地之一的西遞古村落,當地就有老民居楹聯這樣寫道:“二字箴言,惟勤惟儉;兩條正路,曰耕曰讀。”“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裕后有良圖,惟儉與勤。”
1.1.2 弘揚耕讀文化的現實價值
耕讀文化從古至今影響深遠,不僅在促進經濟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對于社會和諧發展和傳統文化構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思想和文化內涵折射出了中國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思想光芒。《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明確要求:“切實保護好優秀農耕文化遺產,推動優秀農耕文化遺產合理適度利用。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涵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耕讀文化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和弘揚耕讀文化有助于振興鄉村的思想文化,貫徹鄉村振興戰略,以文化之力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耕讀文化在子女教育、人際交往、生產勞動、家居生活等方面有著豐富而深刻的精神內蘊,在鄉村社會建設和文化建設中可以為其提供充沛的給養。弘揚耕讀文化,鼓勵農村居民既可以通過傳統的紙質化的方式進行閱讀,也可以借助手機、閱讀器、平板等終端,在如微信讀書、喜馬拉雅聽書等App平臺進行學習,促進全社會濃厚學習氛圍的形成,從而提升民族的文化素養,提高民眾的文化品格和文化覺悟,從而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推動農業文化遺產和農村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利用。
1.2 弘揚耕讀文化和助力全民閱讀的內在聯系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更是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提升鄉風文明需要多措并舉。從2014年起,《政府工作報告》中已經連續10年提到“全民閱讀”,由此可見國家對全民閱讀的重視程度,全民閱讀越來越成為國家的發展戰略之一。鄉村閱讀是全民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書香社會和書香中國,農村和農民不能“缺位”。因為沒有廣大農村和農民參與其中,全民閱讀活動是不完備和不完整的,閱讀不能忘記了農村和農民。而農村和農民是弘揚耕讀文化的主陣地及主體之一。農民閱讀水平的提高是大力弘揚耕讀文化的重要體現,弘揚耕讀文化反之也會助推農民閱讀水平的提高,從而有利于全民閱讀氛圍的形成和發展。切實弘揚耕讀文化,提升鄉村地區的全民閱讀水平,促進鄉風文明,助力鄉村振興。耕讀文化是農家世代堅守的良好傳統,如今得到國家的大力提倡,需要持續不斷的全民行動。弘揚耕讀文化,深入持續地推進全民閱讀的建設工作,進一步加強農村閱讀陣地建設,完善促進農村閱讀的舉措,可以帶動更多農民成為書香中國和全民閱讀建設的實踐者和推動者。“耕以養身,讀以明道”,讓濃濃書香為鄉村振興增添新的活力。
2 弘揚耕讀文化對助力全民閱讀的現實意義
(1)弘揚耕讀文化,深入推進全民閱讀,能夠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營造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讀書氛圍,提升農家書屋等公共服務設施的服務效能,推動鄉村文化振興。通過舉辦農民讀書節、耕讀文化節等多樣活動,大力豐富節日期間群眾的文化生活,促使群眾走進書屋讀喜歡的各種書籍,參加各種農業技能知識講座,交流經驗、提升技能、學有所得,使農家書屋逐漸成為農村居民想去、常去、樂去的場所。
(2)弘揚耕讀文化,深入推進全民閱讀,提升廣大農村居民的閱讀水平,有利于提高農村居民的知識技能、科學素養、公民素質,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從而為鄉村振興提供思想方面的支持。讓農民在閱讀中激發出自我提升和發展的能力,使農民擁有越來越多的“致富經”,促進“扶志”和“扶智”的全方位結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現代農業的生產和增收,幫助農民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益,防范化解各類生產經營風險,從而更好地發展鄉村經濟,更好地推動美麗鄉村的建設和發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讓村民日子越過越紅火。
(3)弘揚耕讀文化,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對我國發展成為文化強國、凝聚建功新時代的強大精神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推進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重要舉措。通過閱讀這種方式,不僅能夠使農村文化的服務供給極大豐富,而且也能夠在保障農民的基本文化權益、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時,營造出一種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濃厚氛圍,優化農村的文化環境,鞏固農村的思想文化陣地,助力鄉村文化振興[3]。
(4)弘揚耕讀文化,深入推進全民閱讀,不僅可以提高民族的整體文化素質和閱讀能力,同時還可以促進城市和鄉村之間的統籌發展、協調發展,一定程度上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在整個社會當中建立起工業反哺農業、以城帶鄉的長效發展機制,促進城市和鄉村之間社會資源的統籌分配和社會文化的協調發展,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3 當前耕讀文化傳承現狀和城鄉居民閱讀差異
3.1 耕讀文化傳承現狀
自近代以來,傳統意義上的耕讀文化日漸式微,而隨著城鎮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速,農耕經濟時代漸漸遠去。2021年2月,中央一號文件公布,其中明確提出了“開展耕讀教育”的要求,耕讀教育和耕讀文化重新回到大眾視野中,重新被重點關注。耕讀文化中有值得借鑒和發揚的部分,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和價值。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在廣大農村地區發揚“亦耕亦讀”的耕讀文化,將傳統文化精髓與現代精神相結合,創造出與時俱進的新的耕讀模式,促進社會發展和進步。
隨著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等政策,以及一系列強農、惠農惠民政策的實施,農村的經濟和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牢牢地端穩了手中的“飯碗”。但是全民閱讀的水平還偏低,傳統文化也遭到了極大的沖擊,“讀”遠遠滯后于“耕”的發展步伐,致使農村呈現出一種文化生活貧乏、文化人才奇缺的現象。隨著現代化和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耕作勞動力在農村的需求越來越少。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大量農民走出鄉村進入城市,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現在鄉村很難再維系半耕半讀的形態。從主觀上來說,人們保護耕讀文化資源的意識較為淡薄,再加上相關工作機制不夠健全,耕讀文化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受到銷蝕的同時,時代變化帶來的鄉村生產和生活基本模式的改變,使得耕讀文化出現了相對滯后的發展趨勢。
3.2 城鄉居民閱讀差異
在文化消費的投入方面,城鄉居民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高于農村居民,且現在紙質書籍的價格相對較高,精裝書、套裝書層出不窮,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農村居民不愿在圖書方面支出更多。城鄉之間文化資源和文化環境的差異、城鄉居民之間文化程度的差異,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城鄉居民之間的閱讀鴻溝,尤其是在閱讀率和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上的差異。現在,中國的許多地方積極采取措施促進本地居民閱讀水平的提高,但在不少農村地區,居民的閱讀狀況與城市居民相比差距仍舊不小。
3.2.1 圖書閱讀率的差異
2023年4月23日,第二十次全國全民閱讀調查的數據對外公布[4]。數據顯示,2022年城鎮成年居民的圖書閱讀率為68.6%,比2021年提高0.1個百分點;2022年農村成年居民的圖書閱讀率為50.2%,高于2021年的50.0%,說明農村居民的閱讀服務有了一定的成效,閱讀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從總體來說,2022年農村成年居民的閱讀率仍然比城鎮居民低18.4個百分點,農村居民的閱讀率僅比2021年上升了0.2個百分點,說明當前農村居民閱讀仍然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3.2.2閱讀量的差異
我國城鎮成年居民的紙質圖書閱讀量:2020年是5.54本,2021年是5.58本,2022年是5.61本;農村成年居民的紙質圖書閱讀量:2020年是3.75本,2021年是3.76本,2022年是3.77本。由此可見,城鎮成年居民和農村成年居民紙質圖書閱讀量的增加速度均較慢,且近3年城鎮居民紙質圖書閱讀量仍比農村居民高1.8本左右,城鄉居民閱讀量的差異較大。此外,2022年我國城鎮成年居民的聽書率為37.1%,但農村為31.5%,差距仍然存在。
3.2.3 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的差異
第二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的數據顯示,2022年,城鄉居民手機移動閱讀接觸率比前一年增長了0.4個百分點。但是在互聯網的高度普及、知識經濟越趨成熟的時代背景下,由于許多農村地區尤其是偏遠地區的通信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夠完善,當地居民對許多常用的閱讀媒介接觸較少。此外,農村中青年進城務工的較多,致使農村人口組成中“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占據較大的比例,手機在他們中普及率有限,也造成他們沒有更多機會通過手機閱讀和網絡在線閱讀來獲取知識和信息。由于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城鎮居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農村居民數字化方式接觸率低于城鎮居民,相應地對于消費型閱讀的投入自然會少一些。
4 目前農村居民閱讀推廣方面存在的問題
當前,隨著手機的普及率越來越高,移動化時代人們使用手機看新聞、看電子書等,顛覆了傳統紙質書本的閱讀習慣,尤其是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的出現,許多人熱衷于空閑時間刷短視頻。由于部分人缺乏對過載信息的選擇性,無法選擇出適合自己或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許多空余時間,從而使碎片化閱讀的時間大大減少。閱讀越來越功利化,民眾無法純粹享受閱讀。
要想更好地弘揚耕讀文化,切實通過閱讀提升農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提高農村居民的閱讀率,以文化振興助力鄉村振興,必須正視廣大農村地區的居民在閱讀中存在的問題,這樣才能更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更好地用耕讀文化來助力全民閱讀。
4.1 農家書屋等公共設施的作用發揮有限
盡管農家書屋的建設取得了許多喜人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影響其作用的進一步發揮。一是資金短缺問題,農家書屋的經費主要來源于政府投資、社會捐助,書屋的建設需要先期的建設投入和后期的運營管理投入。二是管理的約束性不強,缺少懂管理、會管理的專門人才。農家書屋要想發展好,一方面需要資金投入,另一方面也需要一些專業的人來運營管理。據有關統計,許多農家書屋的管理服務人員多數為兼職形式,書屋的管理隨意性比較大。三是圖書更新的速度比較慢,配置不合理,盡管圖書數量多,但是適合農村居民閱讀的作品較少。四是農村居民對農家書屋的認知度和認可度有待提高。由于農家書屋布局距離居民生活區域較遠、宣傳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再加上受農村居民傳統習慣、生活觀念的影響,一些地區農家書屋的使用率不是很高,形同虛設[5]。
4.2 農村居民的整體閱讀意識不足,群體結構分布失衡
農村居民有固有的生活方式,形成一種習慣性的、經驗性的生活模式,農忙時節農作,農閑時休閑娛樂,并沒有給“閱讀”一定的空間。一些有閱讀意識的農民也在一定程度上偏向于閱讀工具類、技能類等實用性圖書,對文化類、價值指引類圖書的閱讀積極性并不高。農村居民中的教師、學生、干部和專業戶是閱讀主體,閱讀的群體結構呈現出失衡的狀態。在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過程中,農民扮演著生產者和建設者的重要角色,這就要求農民增強自身閱讀意識,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學習能力[6]。
4.3 農村的閱讀服務缺乏針對性
現如今,“農村書屋”等公共閱讀設施基本實現了村村覆蓋,但這些書屋基本沒有什么差別、特色,也沒有針對不同地區實際情況配備的閱讀服務基層工作人員。一方面,由于農村居民對不同閱讀資源的選擇意識較低,農村基層的閱讀服務人員沒有對這些農民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引和選書指導,從而更好地達到和實現農村居民讀書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農村閱讀服務人員缺乏對本地區農村特殊性的認識,既沒有前期的閱讀調研,也沒有進行閱讀資源的有效整合,在圖書的提供上難免出現與其他農家書屋千篇一律的情形,缺乏針對本地區特色農業或特殊產業有針對性的圖書資源。
5 弘揚耕讀文化助力全民閱讀的實施路徑
5.1 創立耕讀基地,增強勞動教育
創立耕讀基地,使廣大群眾在勞動實踐中增強對勞動這一概念的認識,加深理解,以耕讀實踐作為引領,逐漸形成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現象。將農事勞作與文化教育相結合,既開展農業農藝體驗活動,也要把背后的文化意義通過宣傳、展演等方式傳遞給廣大群眾,使其知曉農村不僅是農事勞作之處,也可以是詩意棲居之所。加強對農村中小學生的鄉土知識和人文知識教育,使其學習民間技藝,適當選讀傳統倫理道德經典,增強對地方文化的自豪感,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對家鄉的情懷。此外,學校、企業、地方還可以依托農村文化禮堂等促進鄉村文化振興的載體,聯手開設耕讀文化學堂作為勞動教育實踐基地,依托當地的自然資源和學校的師資力量建立起科學、專業的體系,增強學員在勞動中閱讀、在閱讀中勞動的體驗感,宣傳本地耕讀結合的典型事跡,以生動事例引導農村居民樹立好學上進、勤勞自立、尊師孝親的人文理念。
5.2 因地制宜,發揮新媒體效力,進一步發揮農家書屋作用
農家書屋是五大惠民工程之一,初步解決了8億農民群眾讀書難、看報難的問題。為了使農家書屋更好地發揮實效,可以在資金落實、活動組織、數字化提升、圖書配備等方面對其開展監督、檢查。建立和逐漸推廣普及農家書屋總館和分館相結合的制度,啟用讀書卡進行數字化、規范化和高效化管理,形成以縣級的圖書館為總館,以鄉鎮圖書中心為分館,以具體每個鄉村的農家書屋為館藏點的服務網絡。此外,在出版物的補充方面,書屋管理人員應該深入農村居民的實際生活,了解他們的閱讀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閱讀服務,還可以將農家書屋的出版物歸類,農忙期間可以相應增加科技種養類別的書籍,實現“按需供書”的模式,深化新時代耕讀教育,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建立規范化體系化的補充更新機制,更新后的出版物及時上網,建立數字化的查詢模式,讓農村居民在家中就能了解自己所需圖書是否在庫,自己反饋給書屋建議購買的書籍是否已經在架等[7]。
定期聘請鄉鎮或縣級的農業農村局技術員、優秀圖書的作者、當地的文化名人等定期前來書屋指導,可以通過建立微信群聊、微信公眾號、抖音、Vlog的方式,及時發送農家書屋的技術指導講座等信息,推出特色推文;也可邀請技術人員進群提供指導,創新傳統的服務模式,打通農村閱讀服務“最后一公里”。在書屋管理員方面,應該強化管理員的專業培訓,使其掌握信息化管理書屋的手段,提高服務水平,創新服務方式;建立志愿者隊伍,實施“走出去”戰略,將書籍送到居住偏遠的農村居民手中。在載體創新方面,可利用聽書、書影共讀等形式,豐富農家書屋閱讀的數字化體驗,利用數字化媒體技術創設多個不同主題的閱讀場景,將個體閱讀和群體閱讀有機融合,擴展農家書屋受眾的覆蓋面和輻射力,爭創星級示范農家書屋[8]。
5.3 舉辦農民讀書節等弘揚耕讀文化的活動,推動農村閱讀活動常態化
精心打造閱讀品牌,舉辦“鄉村閱讀課”“國學經典進書屋”“經典誦讀到村鎮”“普法講座進書屋”等系列講座、講壇;鼓勵社會力量為農村留守兒童、老年人等提供閱讀關愛,舉辦“大手牽小手”“童聲一起讀”“豐收的季節,悅享閱讀”“中華經典誦讀”“科學健康村村行”等系列讀書活動[9]。此外,可以開展鄉村閱讀圓夢行動,以“傳遞溫暖 愛心圓夢”為主題,向社會、家庭征集閑置兒童課外圖書等讀物,傳遞愛心。還可以把農家書屋作為平臺和場所,開展一些農村居民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活動,組織一些讀書心得交流活動,開設農業專家講座、農業科技、農業成果、供求天地等多個欄目的信息服務。針對不同閱讀群體的需求,如老人、兒童、婦女、返鄉人員等,積極開展政策解讀、法律法規宣傳、種養殖技術培訓、婚育知識普及、扶老助殘等活動。還可以開展“書香之家”“書香之村”“書香之(鄉)鎮”推薦評選活動等。
5.4 大力發掘鄉村閱讀推廣典型人物和先進事跡,評選表彰“鄉村閱讀榜樣”
由中央宣傳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共同主辦的“2021年新時代鄉村閱讀季”活動評選出的“鄉村閱讀榜樣”中,涌現了許多引領鄉村閱讀風尚的平凡人,但他們背后都有一個不平凡的感人故事[10]。他們用自己的力量推動鄉村閱讀活動,助力鄉村的文化振興。他們中有許多是農業生產經營者、熱心公益文化事業的人物。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其最大的功效莫過于引領作用,廣大農村需要評選出更多的典型人物,用他們的先進事跡感染農村居民加入閱讀隊伍中。在許多地方,一些鄉村閱讀達人不僅自己熱愛閱讀,也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推動著鄉村居民主動閱讀。他們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援建農家書屋,有的積極向社會募捐書籍,豐富農村閱讀資源,有的親自上陣當起老師,幫助農民識字讀書,提高其閱讀能力;有的用多種多樣的方式送圖書進學校、進工廠、進農村居民家里;有的積極在農忙農閑時候開展農村閱讀活動,發揮他們的引領作用,串聯起了書籍和村民,吸引更多居民成為鄉村閱讀達人。各地也應該充分發揮優秀社會閱讀團體、農村全民閱讀推廣人和志愿者的示范引領作用,帶動更多農村居民成為書香中國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
5.5 加強宣傳動員,鼓勵全民參與
全民閱讀,貴在全民參與,重在深入基層。根據農村年節活動特點,利用廣播、標語等在交通路口、村內等農民聚集的場所進行廣泛宣傳,讓更多農民群眾了解農家書屋廣泛參與其中,擴大農家書屋在農村的影響。同時,對農家書屋的內外部環境進行優化,使農家書屋有節日氛圍,營造良好的讀書學習環境。充分發揮各類媒體作用,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實現傳統宣傳推廣形式與新媒體宣傳推廣形式深度融合,資源共享,信息互通,資訊互聯,共同向廣大農村居民群眾宣傳推廣閱讀。各地應進一步培育鄉村閱讀推廣者,發動黨政機關干部、社會名家、公眾人物、大學生、學校教師、返鄉創業農民工等人員積極參與農村閱讀推廣志愿服務,充分發揮基層圖書館館員、農家書屋管理員、新鄉賢等群體作用,為推廣農村閱讀活動提供資源、技術、智力等支持和幫助,并通過他們耕讀傳家的優良傳統,示范帶動越來越多的農民群眾愛上閱讀。
參考文獻
[1] 劉陽.習近平致信祝賀首屆全民閱讀大會舉辦強調 希望全社會都參與到閱讀中來 形成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濃厚氛圍[EB/OL].(2022-04-23)[2022-07-02]. 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2-04/23/c_112 8588119.htm.
[2] 黃俊貴.對振興耕讀文化的思考[J].圖書館,2016(2):1-4,20.
[3] 王蓉.“耕讀文化”的當代價值及發展路徑研究[J].滁州學院學報,2021(3):90.
[4] 第二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成果發布[EB/OL].(2023-04-23)[2023-05-05].http://www.chuban.cc/yw/202304/t20230423_32710.html.
[5] 謝冬.移動閱讀時代農村全民閱讀推廣的現狀與對策[J].出版參考,2019(5):20-22.
[6] 吳德志,畢德強,董穎.農村居民的閱讀困境之實證探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6(5):73.
[7] 張涪堯.數字閱讀時代農村全民閱讀推廣新途徑[J].文化產業,2020(6):111-112.
[8] 張政,陳瑩.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做好農民閱讀服務的思考[J].出版廣角,2021(18):23-25.
[9] 朱丹.全民閱讀現狀分析與引導途徑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1(2):51.
[10]鄉村發展網.2021年“鄉村閱讀榜樣”推選結果公布[EB/OL].(2022-05-22)[2022-07-02].https://www.xcfz.org.cn/cms/show-50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