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袁紫娟(1988,2-),女,貴州黎平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黔東南侗族傳統倫理道德中蘊涵著豐富而獨特的廉潔文化,承載著黔東南侗族人民勤勞節儉、愛崗敬業、誠實正直、奉獻社會、修身自律等廉潔思想。從對社會成員個人的道德要求,到整個侗族聚居生活中形成的社會美德,從自身修養到傳統社會生態中的政治道德等,侗族傳統倫理道德呈現出其獨特的一面。同時,其又與中華傳統倫理道德和社會主義道德一脈相承。分析黔東南侗族傳統倫理道德中蘊涵的廉潔文化,提煉其內在的思想精華,對當前反腐倡廉建設和地方性文化夯實廉潔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黔東南;侗族;傳統倫理道德;廉潔文化;社會美德;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03"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5(b)-0093-04
Honesty Culture in Dong Nationality's Traditional Ethics
YUAN Zijuan
(School of Marxism, Kaili University, Kaili Guizhou, 556000, China)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ethics and morals of the Dong people in Qiandongnan contain a rich and unique incorrupt culture, which carries such incorrupt thoughts as diligence, frugality, dedication, honesty, dedication to society, self-cultivation and self-discipline. From the moral requirements of individual members of the society, to the social virtues formed in the whole life of the Dong people, from self-cultivation to the political morality in the traditional social ecology and so on, the traditional ethic of the Dong people presents its unique side,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in line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oral and socialist moralit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the incorruptibility culture contained in the traditional ethics of Dong nationality in southeast Guizhou and extract its inner ideological essence for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anti-corruption and promoting incorruptibility and consolidating the lo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Qiandongnan; Dong people; Traditional ethics; Incorrupt culture; Social virtue; Traditional culture
廉潔,即公正清白,不貪不污。廉潔文化是從廉潔相關理論到其實踐的行為方式二者之間關系所形成的文化的總和,是廉潔在理論層面,即知識、理念、制度等與實踐層面——生活方式、具體行為規范的統一。廉潔具有理論性和實踐性。我國有著悠久的廉潔教育歷史傳統,據當前可考,“廉潔”一詞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在屈原的《楚辭·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爾未末沫”。東漢的著名學者王逸在《楚辭·章句》中對“廉潔”進一步詮釋,譯之為“不受曰廉,不污曰潔?!奔床唤邮芩损佡浀腻X財禮物,不讓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潔,這也是現今對于廉潔二字的直接釋義。在《漢書·貢禹傳》中有言,“禹又言:‘孝文皇帝時,貴廉潔,賤貪污。’”在此,廉潔已然具有和貪污對立概念的意蘊。廉潔文化不僅包含著對于清白自律等個人行為修身上的內在要求,還體現為廉潔行為方式對社會的外在影響,是廉潔在理論和實踐之間關系的總和。廉潔文化在我國有著悠久的傳統,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構成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6年10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指出:“黨內政治生活、政治生態、政治文化是相輔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靈魂,對政治生態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要注重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倡導和弘揚忠誠老實、光明坦蕩、公道正派、實事求是、艱苦奮斗、清正廉潔等價值觀,旗幟鮮明地抵制和反對關系學、厚黑學、官場術、‘潛規則’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斷培厚良好政治生態的土壤?!盵1]當代中國廉潔文化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內容。根據相關論述梳理,從社會價值定位的角度,當前我國的廉潔文化包括了節儉、勤政、廉潔奉公、服務人民等價值要素。一個民族的傳統倫理道德,外在體現著該民族聚居地的生產生活方式,內在凝練了該民族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追求,是該民族成員的實踐經驗和豐富智慧的規律性總結。
侗族傳統倫理道德是指侗族古代社會產生和踐行的價值規范,主要是指侗族民間在封建社會及其以前的社會形態下,為了調整人與人之間及個人與社會之間利益關系而產生和試行的道德理念、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侗族倫理道德是整個侗族社會成員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人們對為人處世道理的總結,體現著侗族人民的群體心理和情感取向,是對侗族傳統社會生活行為模式和品德信仰等的概況總結。侗族傳統倫理中蘊涵的廉潔文化因子豐富,有關于修身自律的誠實正直、勤奮刻苦、寬容忍讓等內容,有關于社會美德的公正平等、誠實守信、謙恭禮讓等內容,還有關于政治道德的德法共治、尊賢聚能、平等團結、民族親和等內容。侗族傳統倫理道德中無論是從個人層面還是從社會層面提出的種種道德要求,都與今天廉潔文化中所倡導的節儉、勤政、廉潔奉公、服務人民等內容息息相關,是侗族傳統倫理道德中關于廉潔文化的重要表達。
1 侗族傳統倫理道德中“勤勞節儉”的廉潔思想
侗族傳統社會中,提倡勤勞是侗族人民的執著追求,勤勞節儉是侗族社會成員長期秉持的一種生活原則和道德修養。按照傳統的侗族聚居分布,侗族人民大多世居山區、半山區,以農業為生,由于居住環境的地理限制,農業生產條件差,生產率水平低,社會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因此,在惡劣的地理條件下,為了求得社會延續、民族生產和發展,侗族把勤勞節儉作為社會成員普遍遵循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追求。侗族諺語有言,“無深水難行大船,無壯志難成大事”“天不嚴寒難凌凍,人不拼搏難成功”[2]。侗族民間主張人要樹立遠大志向,并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艱苦奮斗,建功立業為社會做出貢獻,同時也強調了個人生活的樸素,提倡節儉。侗族民間流傳著關于立大志、勤奮刻苦追求夢想的民間故事。比如,侗族歌師吳文彩創立侗戲成為一代侗戲藝術鼻祖的過程就是侗族人志存高遠、勤勞的典型案例。吳文彩雖家境貧寒,卻始終堅持對侗族歌唱藝術的追求,他借鑒漢族戲劇并結合侗歌的演唱形式,經過多年閉門潛心鉆研,最終改編形成《李旦鳳嬌》《梅良玉》兩部侗族腳本,加入侗族琵琶以敘事說唱的“多錦”表演形式,創立了新的舞臺表演形式,服裝采用侗族傳統服飾,旁白用侗語,唱腔用侗歌,還有獨特的倒八字舞臺步調等,形成新型的侗族民間表演藝術形式——侗戲,且沿用至今,吳文彩因此也成為侗族民間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而傳奇的背后,展示著侗族人民對于樹立遠大理想、矢志追求的價值取向。
侗族崇尚節儉,反對鋪張浪費。在強調節儉方面,侗族民間諺語“收糧萬石,莫忘粗茶淡飯”,勸告人們在豐收之余也不忘節儉,保持節約的好習慣;“家有千石,不可敞開鼎罐吃飯”,表達做事要有所規劃,再做好細水長流;“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3]倡導要物盡其用,這是侗族人民堅持節儉生活理念的樸素表達。侗族大多居住在山區,物資匱乏,交通不便,但侗族節日較多,因此侗族人民的節日盛裝只有在節日或者有重大慶祝的時候才穿,平時都會妥善保存,這種保持節儉的習慣在今天依然適用。
2 侗族傳統倫理中“正直仁厚”的廉潔思想
侗族傳統倫理有關正直善良的廉潔思想表達在侗族諺語和民間傳說中有所體現。侗族民諺有云,“杠子要直,做人要正”“為人應當心術正,窮莫亂整富莫橫”“人要正、稱要平”[4]?!罢薄笔嵌弊鍌鹘y社會中對其成員的基本道德要求。在侗族傳統社會中,要求社會成員具備公平、坦蕩、光明磊落等道德素質,反對偏私、奸詐、心胸狹窄,尤其對那些利欲熏心、加害他人的人會遭到唾棄。在侗族的民間傳說中,有很多倡導公平公正反對偏私狡詐的故事,如《寶鏡斷案》《正宇的傳說》《王喬星的傳說》等。其中,《寶鏡斷案》揭示了要想獲得最公平的斷案,不可選用老好人和黑心人評判,而要用公正直率的人才能保持公正,用民間故事表達了人們對于“為官者”的政治道德訴求。
仁義寬厚是侗族社會成員間交往和待客的基本準則,也是侗族傳統倫理中有關修身的道德追求。在侗族的諺語“禮似螢火蟲,情重如蛟龍”[5]表達了在侗族社會成員間的交往中,禮儀不必過重,注重的是感情,侗族人民崇尚熱情好客、講求真情實意的待客之道,反對虛情假意、見利忘義的行事作風。在侗族民間傳說中,流傳著天柱侗家人用一雙筷子待客的故事,意在表達侗族人民輕禮重情義的道德品質。也有諸如《錢財與仁義》這樣主張重義輕財、真誠待人,反對見利忘義、陷害他人的民間故事。無論是諺語還是民間傳說,都意在傳達侗族傳統倫理中仁義寬厚的道德追求。
3 侗族傳統倫理中“公正平等”的廉潔思想
侗族是從原始氏族社會跨越奴隸社會直接進入封建社會的民族,因而在侗族民間長期存在著一些原始氏族社會的行為習慣。在多民族雜居、民族融合的過程中,侗族一方面遵從中央王朝的郡縣制管理;另一方面又始終保持著民族內部侗族自治制度,形成了二元制并存的治理狀態,且社會成員之間講求地位平等。在日常酒席中盛行平均分食串串肉的宴請分菜習慣,狩獵時講究“上山打羊,見人有份”[6]的分配習慣,在公共山林和集體土地的分配上也始終平均平等,這些都是在日常的生產活動中侗族傳統社會成員公正平等的享受權利的佐證。
在侗族傳統社會中,內部成員的政治文化生活具有平等性。人們普遍具有聚款、開款、起款、講款等政治文化生活,平等地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有資格參與社會頭人(即房長、族長、寨老)和款首等的選舉,從而加入侗族內部的社會管理中。由于侗族社會內部的社會頭人和款首通常以民間推薦和選舉產生,為保障公平性,侗族傳統社會內部還有對社會頭人和款首進行監督、檢查、勸誡甚至罷免的社會監督機制,社會頭人及款首在處理社會矛盾和民事、刑事案件時,一般按照侗族社會的習慣法——款規款約進行。若當事一方有異議,可反復進行協商,協商不成,會提出具有神話色彩但受普遍認可的“撈油鍋”“看雞眼”[7]方式進行,以求公平公正。公正平等是侗族社會中一項基本的社會美德,在侗族民間廣為傳唱的《勸惡寨老》,歌詞有云:“為民辦事要公平,不要偏心背地接金銀。……為人公平好相交,買賣要用一桿秤。稱進是那把稱出也是那一把,公平買賣才是吃安寧。輕出重入不合理,貪利多吃肚子疼。”[8]侗族人民用最為朗朗上口的歌謠、最具生活化的詞句表達了對公正平等的追求。
4 侗族傳統倫理中“誠實守信”的廉潔思想
誠實守信是侗族人民奉行的做人處事原則。侗族人守信用、重承諾,把誠實守信作為社會交往的前提,貶斥背信棄義。把誠實守信作為對社會成員個人的道德標準,同時還上升為群體的誠信追求。一個人或者一個村寨,只要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有一次失信行為,那么在整個社會內部將失去威望,不再受人尊重。在侗族傳統社會中,個人或者是村寨的信譽被當做是交往的前提和基礎,也成為社會評價的道德原則。在有著千百年傳統的侗族社會中,“傳牌斗牛”“傳帖唱戲”“相約厄也”[9]等社會活動,皆以古規口傳作為憑據,大家予以遵守。侗寨鼓樓里議款立規、騎馬凳劃分林木山界、裁巖立法等公共事務,無文字可溯源,人們對其的遵循,千年不移。在經濟活動中,鄉場集市上的交易,雙方認可后,達成不可變更的買賣。在山坡上、大路口、田塘、水井等特殊位置打上一定的草標,人們會按照先民或者寨子間對其意義的約定加以遵守而不違反。在寨子中聽到鼓樓擊打的鼓聲、傳事喊寨的鑼聲以及款區哨位信炮的響聲,人們會趕往特點約定地點進行村寨事務的商討[10]。侗族社會中的交往習慣和社會公共事務的處理,都來自人們對約定俗成的遵守,這些也表明侗族是一個講信用重承諾的民族。在侗族社會中,還流傳著很多關于誠實守信的民間故事。比如,《巧女解父?!分v述了老漢酒后失言把唯一的女兒先后許配給秀才、裁縫和送信人3人,后來女兒在迎親當天急中生智化解危機的故事。在故事中,老漢并沒有因為學識或者職業對迎親者區別對待,而是通過能力比拼化解了老漢酒后失言的信任危機,充分彰顯了侗族社會中個人和家庭秉持誠實守信的道德追求。
5 侗族傳統倫理中“德法共治”的廉潔思想
一方面,侗族傳統社會中,有很多針對社會成員提出的道德要求,從個人道德到社會公德,彰顯了侗族對于道德教化的重視;另一方面,侗族也崇尚法制,是一個講求德法共治的民族。侗族傳統社會普遍要求社會成員要在修身上下功夫,提倡個人素質的提升,從而引導整個侗族傳統社會形成大家普遍遵守的社會公德來不斷促進社會發展,引領良好風尚。同時,還通過制定款規款約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條文,打擊盜竊、殺人、搶劫、強奸等非法行為,以實現對社會的良好治理。如侗族傳統社會中具有代表性的《約法款》,包括《六面陰規》(從重)、《六面陽規》(從輕)和《六面威規》(勸誡)三大板塊共18條,內容囊括了侗族社會生活的各方各面,內容豐富,還細致包含了對犯者的處理原則、手段和辦法。
在侗族傳統社會中,一方面,堅持對社會成員個人的道德培育;另一方面,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習慣法共同遵循。侗族社會堅持實行德法共治,德威并重,重視社會成員的個人道德品質養成和自身修養的提高,同時堅持執行《約法款》。人們對侗族民間習慣法的遵守和對侗族社會中道德原則的認可,都對侗族的民間治理及良好社會風尚形成發揮著巨大作用。長久以來,侗族地區受地理環境的制約,經濟發展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但由于社會成員們對傳統倫理道德形成的認同和對習慣法的遵守在此得到實施并世代相傳,因此,即使經濟落后,但在侗族地區的村寨之間、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和平融洽,社會秩序也較為安定。
6 結束語
綜上所述,侗族廉潔文化作為一種較為獨特的意識形態,集中表現了侗族人民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確立的道德觀、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于一體的文化體系[11]。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侗族傳統社會對成員提出的誠實守信、正直仁厚等道德追求深刻印在了侗族人民內心,并形成較為穩定的民族文化心理,指導著侗族人民的實踐,并形成特定的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和價值追求。魯迅在《華蓋集續篇》中指出:“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痹谥袊髅褡宓膫鹘y文化中都或多或少的蘊藏著樸素且豐富的廉潔思想,為我國當前的反腐倡廉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撐。因此,新時代的廉潔文化建設,要注重從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從我們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習得廉潔之道,心懷信仰,修身自律。形成以貪為恥,以廉為榮的文化氛圍,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節選)[EB/OL].(2017-01-03)[2023-01-21].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103/c64094-28995 008.html.
[2] 楊明蘭.侗族傳統倫理道德[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7.
[3] 從江縣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中國民間歌謠集成從江縣卷[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8.
[4] 楊玉琪.侗族傳統倫理道德的特征及轉型[J].廣西民族研究,1996(3):7.
[5] 向零.侗族的倫理道德與社交禮儀[J].貴州民族研究,1995(3):72-81.
[6] 張世珊.漢侗傳統倫理文化的比較[J].中國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4):5.
[7] 石玉輝.侗族道德遺產的繼承和發展初探[J].貴州民族研究,1992(3):141-144.
[8] 姜大謙.論侗族文化資源及其開發[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2(5):88-90.
[9] 李資源.中國少數民族倫理道德的起源和發展規律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4(6):71-76.
[10]葛繼紅.從戀愛、婚姻、家庭關系看黔西北少數民族的倫理道德[J].畢節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3):37-39.
[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