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2022年度廣州工商學院科研項目“民辦高校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研究”(項目編號:KYZC 202210)成果;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研究項目(德育專項)“廣東民辦高校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心理認同研究”(項目編號:2020JKDY053)。
作者簡介:耿雪蓮(1987,10-),女,河南信陽人,碩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域下,為促進當代大學生的良性發展,推進人才培養工作改革步伐,要加強建設高校校園文化,營造良好教育氛圍,創建校園文化新格局,滿足當代大學生學習、發展需求,使學生在良好的文化環境中接受文化的熏陶與指導。基于此,該文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內涵展開分析,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文化建設工作的關聯性,結合已有的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經驗,深入解析國內外針對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的相關思路,并重點論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文化建設工作的融合策略,致力于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助力高校順利完成文化建設工作。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校;大學生教育;文化建設;路徑;探究
中圖分類號:G711"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5(b)-0157-05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GENG Xuelian
(Guangzhou College of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8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mote the reform of talent cultivation work, it is proposed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universities, create a good educational atmosphere, create a new pattern of campus culture, meet the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need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enable students to receive cultural influence and guidance in a good cultural environment.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culture, explor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university cultural construction work, combines existing experience in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work, deeply analyzes relevant ideas for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work at home and abroad, and focuses on discussing the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university cultural construction work, committed to unleashing the valu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assisting universities in successfully completing cultural construction work.
Key word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ies; College student educati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Route; Explore
在我國的發展歷程中,逐步生成了大量優秀傳統文化,這些文化元素為我國高等院校開展文化建設工作提供了豐富資源,發揮了重要的輔助作用。因此,深入探究中華傳統文化與高校文化建設工作的融合路徑,精準把握高校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方向,才能確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文化建設工作的融合效果,助力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發展。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優秀傳統文化,主要是指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且滲透于民族整體意識與行為中的一種文化元素[1]。傳統文化不僅具有世代傳遞的滲透力,還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中華傳統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具體包含了我國傳統思想、傳統道德文化、傳統藝術文化3個方面。在這3方面中,涵括了多種文化元素,且文化元素也在無時無刻以其自身的價值浸潤著中華民族每一個人的心靈。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傳統文化為基礎,更是從傳統文化中提煉出的精華文化。在高校建設文化體系時,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際價值,將厚德載物、自強不息、集體主義精神滲透至學生的認知結構當中。對于高等院校來講,在建設文化體系時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為高等院校教育開辟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真正提升高等院校的內涵及教育水平。基于此,借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可充分了解其與高等院校文化建設的融合價值。
2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
2.1 愛國精神
在中華傳統文化當中,愛國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元素。例如,在《詩經》中有著“夙夜在公”的論述,《治安策》深層次論述了“國耳忘家,公而忘私”的內涵[2]。上述內容均是愛國精神的重要論證,而通過解析也可明顯發現,此類內容以為國家奉獻、為人民犧牲的精神為核心。因此,“天下為公”一直是我國人民在發展過程中,堅持追求的價值思想;“克己奉公”彰顯了我國人民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人生態度。在中國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愛國精神已經滲透至中華民族每一個人的血液當中,也正是因為存在如此強烈的愛國精神,中華民族才獲得了今天這樣的發展成果。
2.2 追求和諧
和諧是哲學領域堅持深入探究的重要內容,在我國文化體系當中,“和”是國人追求的一種至高境界。正所謂“以和為貴”,中華民族對于“和”的重視程度極高。同時,每一名中國人在為人處世時,也都重點關注“和”的體現。荀子提出:“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在“和”這個字當中,充分展現了人和社會、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間的相處之道。而將三者融為一體,可呈現和諧的發展狀態,使中華民族在未來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隨著我國傳統文化的持續發展,“和”也成為一種道德標準,對當今社會人們的行為起到規范性作用。越來越多的人追求“和”,并倡導以“和”為貴,這也是中華民族在和諧方面得到可持續發展的直觀表現。
2.3 自強不息
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源泉,也是我國能夠在世界范圍內,占據穩固地位的精神支柱[3]。從古至今,無數志士為了捍衛民族利益而犧牲,他們用血肉之軀,向大眾展示了他們對“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理解。在近代,為了建設新中國,無數革命先輩們不斷拼搏、自強不息,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獨有的自強不息精神。同時,每當中華民族面臨困難、遭遇危險的時候,自強不息的精神都能借由民族凝聚力而展現出來。因此,可以將自強不息理解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為精髓的一部分文化元素。
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文化建設融合困境
部分高校在開展文化建設工作時,對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應用并不是十分合理,主要在于教師、學校、學生等方面,未能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價值,明確文化的有效滲透將對高校文化建設產生怎樣的影響。盡管此問題僅在部分高校中有所表現,但仍需注意對其進行合理處理[4]。
3.1 校園文化活動缺少傳統文化元素
在高等院校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時,通過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使校園文化活動呈現更高質量,切實滿足當代高校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學生打造一個優質的文化空間,使學生在完成校園文化活動后,獲得新的收獲,其道德素養水平和綜合素養水平也可得到有效提升。而通過實際觀察發現,部分學校所開展的校園文化活動中,缺乏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例如,在一些文藝演出活動中,開設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活動,活動極易停留在表面形態上,難以真正彰顯活動的實際價值。且部分高校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接觸文化、感知文化的空間,會開展大量的文化活動,如文化講座、文化藝術節、校園報刊、匯報演出等,此種方式過于追求活動的數量和形式,忽視了學生的活動感受。學生在參與活動時及完成活動后,會不自覺地產生一種疲憊感。出現此類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在校園文化活動當中,未能合理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活動的質量未起到提升作用,因此所開展的校園文化活動也便逐漸呈現低效化的狀態。
3.2 優秀傳統文化難以進入日常教學生活
在日常開展的教學活動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可對教學工作起到輔助優化的作用。而部分高等院校未能關注這一點,優秀傳統文化很難進入日常教學生活,滲透至學生學習、成長、發展的每一個環節[5]。即使是在課程設置方面,一些學校能夠設計一些與傳統文化元素相關的內容,但是設計的形式較為凌亂,很難滿足高校大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所獲得的教育成效也無法達到理想的狀態,無形之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造成一種浪費。
3.3 學生群體呈現較強的娛樂泛化狀態
處于互聯網時代,學生獲取信息、接觸事物的途徑趨于多樣化,其注意力也被互聯網時代獨特的魅力所征服。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學生沉迷于游戲、網絡沖浪,沉醉于時尚、網購,很難在高等院校學生的身上捕捉到傳統文化的相關元素。在此過程中,不可否認,也有部分學生愛好經典、樂于鉆研傳統文化,但是卻極易遭受他人的不理解。出現此類問題,主要是因為高校大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不是十分深入,娛樂泛化也使得學生的思想逐漸受到侵蝕,生活習慣出現消極化轉變,這對學生的學習、成長乃至于發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4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設中的應用價值
4.1 利于培育學生愛國情懷
在高校文化建設工作中,合理、有效地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改變以往高校文化建設工作的束縛性、單一性。借助高校文化建設平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更加廣泛的形式滲透至高校校園內,確保每一名學生在校期間,均可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寶貴養分,了解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進而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幫助學生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大義、無私奉獻精神等。所以在高校展開文化建設工作時,需要精準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路徑,提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可幫助高校大學生摒棄一些消極、錯誤的認知觀念,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指導下,形成積極、正確的三觀。
4.2 利于培養學生民族精神
在高校展開文化建設工作時,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對培養大學生民族精神帶來實質性幫助。在一個民族的發展過程中,民族精神將充分展現民族所特有的心理素質及精神品格,展現民族精神面貌,確保民族可以在未來呈現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狀態。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則展現出一種密不可分的關系。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著大量高價值的文化元素,這類文化元素蘊含豐富的人生哲理,充分彰顯著民族精神的實際價值。二是民族精神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結晶。所以,中華民族也對中華文化、民族精神有著深厚的感情。因此,在高校文化建設工作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使文化建設工作獲得更多的輔助力量,幫助高校大學生接受文化的熏陶,使其逐步形成民族精神。
4.3 利于培養學生道德品質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種寶貴的社會意識形態,在培養學生道德品質方面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系中,蘊含著較多健康、合理的道德思想,在將這些積極文化元素滲透至高校文化建設工作時,大學生可從思想、認知、心理等多個層面接受文化的熏陶與指導,并優化自己的言行舉止。此外,以高尚的道德品質作為當代大學生必備的發展條件,將為學生的進步帶來重要推進作用,有助于滿足我國當前時期對人才的基本需求,促使學生內心和外部行為呈現一致狀態,在獲得良好道德素養的前提下實現可持續發展。
5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設中的應用路徑
5.1 重點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
為了確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設中可以達到良好的滲透效果,助力當代高校文化建設工作呈現理想發展狀態,需要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際價值,從其內涵的角度出發,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于高校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性,可在認知和思想層面上,促使高校及大學生真正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二者的融合取得更為理想的成效[6]。學校和教師還應當基于實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深入發掘,并以科學視角看待優秀傳統文化,體會優秀傳統文化在教育工作中的輔助育人職能。同時,指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以認真求知的狀態接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全校師生都能真正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及價值,自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至校園文化建設工作中。例如,學校可以舉辦各種各樣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實踐活動,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以多種事物、物品為載體,遞進式地滲透優秀傳統文化。以傳統文化中的茶文化為例,學校可開展茶文化傳播教育活動,使學生自覺參與到活動當中,感受茶文化的獨特魅力,接受茶文化的熏陶。而借由茶這一實物,不僅可體會茶葉中蘊含的品質和精神,還可延伸至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討論和探究環節,使全校師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擁有更為明確的認知。
5.2 開展特色校園文化活動
在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完成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的過程中,開設特色校園文化活動,將成為師生接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熏陶與指導的重要載體[7]。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校園文化建設融合,并彰顯其實際價值,作用于教師和學生的同步發展,為此,在高等院校內部,應當結合學生實際需求,開設極具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例如,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傳統文化伴我成長”的朗誦活動,在對優秀傳統文化元素進行調研后,將調研成果整理成一篇篇文稿,組織學生聲情并茂地進行朗誦,講述自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見解。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可以得到良性調動,互相啟發、互相促進,加深彼此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同時,教師也可在此過程中為學生提供有效指導,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求知欲與好奇心,并根據學生實際活動情況,在下一階段為學生開展更多形式豐富、內容多樣的傳統文化活動,進而真正凸顯校園文化活動與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的實際價值,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活動體驗,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與引導,最終實現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的教育目標。
5.3 借助傳統習俗滲透優秀文化
我國有非常多的傳統節日、傳統習俗,為此,高校可以將這些傳統節日、傳統習俗利用起來,拉近學生與傳統文化間的距離,使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親近感,幫助學生與優秀傳統文化產生共鳴,進而在接觸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與指導,感知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學生的思想品質也會出現新的轉變,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8]。例如,高校可以將我國傳統節日之春節、端午節作為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平臺,開設多種形式的文化傳播活動。以學校的電子屏幕、思政課堂、專業教學平臺等為載體,滲透關于傳統節日的各類文化習俗,講述傳統節日的來源,弘揚主旋律。傳播積極正向的能量,使中華傳統文化起到熏陶學生心靈、指導學生成長的效果,幫助學生深入感知中華傳統習俗、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獨特魅力。在對生活中常見的傳統節日加深理解的同時,也可充分展現傳統節日中蘊含的寶貴品質。如學生在了解端午節來源時,將會被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寶貴品質所吸引,受到其精神的熏陶和感召,對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甘愿為祖國獻身的精神產生更加深入的認識,并將此精神元素滲透至個人的認知結構中并逐步形成較強的愛國素養,促使學生立志成為當代擁有文化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綜合型人才,滿足我國社會未來的發展需求。
5.4 構建優秀傳統文化教師隊伍
在高校展開文化建設工作的過程中,構建一支優秀傳統文化教師隊伍,可為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完成文化建設工作提供堅實后盾,奠定堅實根基[9]。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發揮其實際價值,不僅能滿足高等院校文化建設工作的實際需求,還能助力學生在良好的文化環境中積極學習、健康發展。基于此,學校和教師方面需重視起構建優秀傳統文化教師隊伍的價值。從學校的角度來講,需要為學校教師提供鉆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機會,例如,可以邀請一些行業內的專家來校做講座,以此方式幫助教育工作者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并且輔助教師獲得將優秀傳統文化成功滲透于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的思路。同時,學校也可以為教師提供前往其他學校交流學習的機會,使各院校教師能夠彼此促進、彼此啟發,對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完成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的正確方式產生明確思路。從教師的角度來講,教師應當利用好課余時間,積極鉆研中華傳統文化的相關書籍、文獻,在持續學習、不斷豐富個人認知結構的過程中,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此外,教師也可以積極收集學生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建議,如,詢問學生需要營造怎樣的校園文化氛圍。對于學生來講,何種校園文化氛圍才能助力其積極成長,發展為有較高道德素養、良好道德品質的新時代人才?以學生的角度出發,切實滿足學生需求,確保最終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搭建的校園文化體系,可真正服務于學校,服務于教師,服務于學生的同步發展[10]。
6 結束語
綜上所述,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域,需對高校文化建設加強重視,細化解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探尋將優質文化元素滲透至教學工作中的有效路徑,確保可滿足當今高校教育的基本需求,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文化環境。同時,傳統文化進校園可滿足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所以高校也需要將關注的重點放在此方面堅持探尋以高校文化環境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正確策略。
參考文獻
[1] 陳靜.“文化自信”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研究:以“英漢翻譯基礎”課程為例[J].甘肅高師學報,2022,27(3):111-114.
[2] 王彝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域下高職院校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探究[J].文化產業,2021(21):134-135.
[3] 周玉英.文化自信視域下高校傳統文化“金課”建構研究[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8(5):69-71.
[4] 徐明勝,盧長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傳承與實施路徑研究:以舞龍文化為例[J].文化產業,2022(34):76-78.
[5] 仝江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探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1):51-52.
[6] 李丹,李正,旭付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域下高校廉潔文化建設研究:以遵義醫科大學為例[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 2022, 24(5):34-37.
[7] 沈麗丹,舒天楚.新時代高校文化建設的內涵挖掘與路徑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2021(8):103-107.
[8] 劉利劍,賀曉敏.高校基層黨組織促進高校文化建設新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8):91-93.
[9] 李永勝,張紫君.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創新與文化自強[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6):90-96.
[10]王洪偉.淺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作用[J].現代交際,2019(6):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