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劉洋(1993,3-),男,湖南新邵人,碩士,初級講師,研究方向:社會工作專業,政治學方向。
摘要:南雄是一片充滿革命精神和蘊藏革命力量的紅色熱土。該文基于南雄實地調研與相關文獻資料,梳理南雄紅色文化資源的分布情況與保護利用現狀,進而分析當前南雄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目前南雄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面臨著宣傳力度不足、內涵挖掘不夠、資金投入不足、專業技術人才匱乏等問題。因此,提出加強宣傳,提高南雄紅色文化的影響力;推進紅色文化資源的合理適度利用;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將紅色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從而更好地對南雄紅色文化遺址進行保護傳承、活化利用等解決方案。
關鍵詞:革命精神;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創新路徑;經濟效益;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中圖分類號:D642"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5(b)-0065-05
Explor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novative Path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 Nanxiong
LIU Yang
(Communist Party School of Nanxiong City Committee, Nanxiong Guangdong, 512400, China)
Abstract: Nanxiong is a red hot land full of revolutionary spirit and revolutionary power.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on-site research and relevant literature materials in Nanxiong, sorting out the distribution and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status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 Nanxiong, and then analyzing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 Nanxiong. Currently,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 Nanxiong fac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publicity, insufficient exploration of connotation,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in funds, and a shortage of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talents. Therefore, it is proposed to strengthen publicity and enhance the influence of Nanxiong's red culture,promote the rational and moderate utilization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crease capital investment to transform red resources into economic benefits,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alent teams, in order to better protect, inherit, activate and utilize the red culture sites in Nanxiong.
Key words: Revolutionary spirit; Red cultural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Innovation path; Economic performanc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alent team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明確要求“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1]。紅色文化資源具有歷史性和民族性,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資源,它不只是一般的歷史文物,更是深刻地蘊含著特殊而豐富的意涵,見證了革命先輩英勇奮斗、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也見證著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復興歷程,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深厚沃土,也是推動新時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力量源泉。廣東省南雄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區,韶關市唯一的原中央蘇區縣,這是一塊具有光榮革命歷史和優良革命傳統的“紅土地”。南雄是一片紅色革命的熱土,文化資源深厚燦爛,無數革命先烈灑下青春熱血,留下了諸多珍貴的革命遺址。這些革命遺址,既是南雄亟待開發的重要紅色資源,也是南雄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1 南雄紅色文化資源分布概況
南雄市地處廣東省東北部大庾領山脈南部,為廣東省轄縣級市,縣境北、東、南分別與贛南地區大余縣、信豐縣、全南縣接壤。南雄是一片紅色沃土,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1921年,南雄中學進步學生曾昭秀、陳召南、彭顯模等反對校長王道純的瀆職貪污行為,組織開展學生罷課斗爭和游行示威并取得勝利,“掀起了南雄第一次學生運動的高潮……為革命思想在南雄深入傳播和開展及與反動勢力的斗爭揭開了新的序幕”[2]。1926年6月,建立了中共南雄縣支部。土地革命時期,南雄縣委領導農民暴動并成立了蘇維埃政府。毛澤東同志曾4次率領中國工農紅軍進入廣東南雄作戰從事革命活動,有7位(即朱德、彭德懷、陳毅、羅榮桓、聶榮臻、葉劍英等)開國元帥一起參與的水口戰役在南雄縣水口鎮打響[3]。陳毅和項英在南雄這一帶山區堅持了艱苦卓絕的贛粵邊南方3年游擊戰爭,陳毅在這里寫下了氣壯山河的絕筆詩《梅嶺三章》。1939年冬,中共廣東省委決定遷駐南雄,接到任務后,中共南雄縣委精心選擇了黨組織健全、群眾基礎好、離縣城不遠的瑤坑村,使南雄成為廣東人民抗日的大后方。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在南雄成立五嶺地委,開展武裝斗爭。南雄人民在中共五嶺地委的領導下,積極投身解放戰爭,有力地配合了南下大軍解放廣東全境。因此,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為南雄留下了極為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
在2020年開展的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大普查中,南雄被廣東省確認的革命遺址有94處,14處被列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9處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4]。94處革命遺址中,列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有14處,其中省級1處、韶關市級4處、縣級9處;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有9處,其中國家級1處、省級3處、市縣級5處。2023年3月,根據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關于擬公布第二批廣東省革命文物名錄的公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及館藏一、二、三級文物),南雄市共有5處保護單位和2件文物入選公示名單[5](見表1和表2)。
2 南雄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現狀
2.1 不斷加大革命舊址保護力度
南雄成立了紅色革命遺址修復利用工作領導小組,并根據職責分工分為綜合協調組、史料收集組、規劃建設組、資金籌措組、陳列布展組5個專職工作組,由相關市領導任工作組組長,以確保南雄全市紅色革命遺址歷史文化挖掘、項目申報、規劃建設、陳列布展,以及建設用地和資金保障等工作有序開展。南雄市全力推進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工作,出臺“兩個規劃”,實施“一個意見”,即《南雄市紅色旅游發展規劃(2011—2020)》《南雄市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建設規劃(2019—2021)》和《關于進一步加強我市革命遺址發掘、保護、開發、利用的意見》,對南雄市紅色革命遺址進行整體規劃管理、保護和利用,構建市、鎮、村全覆蓋的紅色革命遺址保護體系。
2.2 推進紅色資源革命遺址認定和申報工作
堅持推進革命遺址挖掘、普查、登記、造冊工作,對革命遺址進行“身份認證”。目前,南雄市省級紅色革命遺址共有94處[6],26處被列為重要革命遺址線索名錄,21處被列為一般革命遺址線索名錄。推進紅色革命遺址項目經費申報工作,先后聘請專業設計團隊,深挖南雄紅色革命遺址,提前謀劃申報項目。2018—2022年,南雄市共有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根據地——大嶺下會議舊址、南雄市博物館陳列布展、中央蘇區秘密交通站舊址、南雄紅軍標語等10處紅色革命遺址獲批,保護利用經費共計5 033萬元。
2.3 深入挖掘遺址線索,積極拓展紅色文化資源利用途徑
南雄市成立了紅色革命史料收集工作小組辦公室,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收集了可用人物圖片、檔案照片、實物照片等共計2 555份(張),收集了紅色革命文物和展品134件、黨史資料書籍200余本、紅色史料文獻200余萬字。南雄精心設計水口戰役主題公園的“水口戰役陳列”建筑面積1 500多m2,成立專項工作組,已收集有關水口戰役的史實資料共計8萬余字。通過調查、走訪當地老百姓,了解當年水口戰役的情況,挖掘出26個有關水口戰役革命遺址線索。目前,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已確認20個相關革命遺址,挖掘出中共南雄縣委、縣蘇維埃政府、南雄人民支援水口戰役等事跡6個。
南雄市下大力氣推進革命遺址活化利用工作,打造了“紅色南雄”品牌,連續成功舉辦了4屆“重走長征路(南雄段)”徒步活動,該路線獲評廣東省十大紅色旅游精品路線,吸引了30余萬游客到南雄蘇區開展紅色文化研學活動。為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南雄市文廣旅體局結合紅四軍黃木嶺脫險重大歷史事件,以其為原型精心創作了60分鐘《智送情報》中型劇,南雄市委整理創作了《100個南雄紅色故事》,推動紅色文化教育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鼓勵中小學、黨校到南雄市革命舊址、南雄市博物館、水口戰役紀念公園開展現場教學,依托革命文物開展系列活動,充分發揮其社會教育功能。設立南雄市博物館及水口分館9個比較成熟的革命遺址作為全市黨史學習教育現場教學點,黨史學習教育期間,黨員干部參與現場教學培訓達5萬余人次。
2.4 推進紅色文化資源重點項目落地見效
一是推進廣東省韶關市紅軍過粵北長征歷史步道示范段(南雄段)建設項目。項目主要是對長征歷史步道進行建設,包括建設長征步道,設置長征標識系統,建設一二三級驛站、露營地等配套服務,對區域內的重要遺址節點進行提升和文物的保護利用,及步道沿途必要的環境整治等。目前已完成項目立項審批、勘察,以及初步設計公開招標和評標、初步設計方案的編制、項目招標和施工合同的簽訂等。
二是推進廣東省韶關市入粵第一仗展示園建設項目和廣東省韶關市水口戰役遺址群保護利用項目前期工作。項目計劃投入3.2億元,目前已經編制完成了項目概念性規劃和可行性研究報告初稿。水口戰役遺址群保護利用項目主要是對水口戰役公園、水口戰役主戰場遺址、大部橋、紅軍墓等重要遺址遺跡進行改擴建和修繕保護,改善風貌,建設游客服務中心、生態停車場、旅游廁所等配套設施,并在重要遺址點之間建設一條紅軍路游覽線路,完善道路指示、形象標識及必要的環境整治等。
3 南雄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面臨的挑戰
3.1 宣傳方式不夠創新
南雄城市的口號是“善美韶關·紅色南雄”,但是廣大市民對已列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革命遺址、重要的紅色文化點有所了解,但對其他革命遺址及圍繞其發生的歷史事件、重要人物所知甚少,對革命遺址的歷史價值和現實作用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此外,南雄大部分革命遺址位于偏遠地區,交通不便,長期以來由于宣傳力度不足,導致目前僅是當地年長者了解革命遺址發生的歷史事件。對外宣傳不夠,缺乏利用微信、短視頻等新媒體手段宣傳南雄的紅色文化,僅通過重大節假日的宣傳,宣傳手段不夠創新,難以吸引游客到南雄接受紅色教育,進而影響對南雄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
3.2 內涵挖掘不夠
南雄市多數革命遺址未得到較好的開發利用,未充分發揮其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的社會價值。南雄的許多革命遺址利用情況不容樂觀,除重大活動外,其他時期場館、設施利用程度低,從而造成浪費。南雄的大部分革命遺址位置偏僻分散,有些在深山老林里,相關基礎設施和綜合配套設施落后,各點之間交通連接較差,難以滿足集中連片開發利用條件,導致紅色資源閑置。此外,南雄還存在紅色文化景點內部展陳普遍較為簡易,沒有很好利用現代化聲光電手段,講解水平普遍不高,沒有紅色精神、紅色故事、紅色歌謠等紅色文化衍生產品,沒有形成紅色文化資源品牌。
3.3 資金投入不足
紅色旅游的開發需要完善的公共基礎設施作為支撐。對于南雄而言,公共基礎設施的薄弱成為發展紅色旅游的一大短板,許多紅色景區缺乏相配套的基礎設施,比如洗手間、標識牌。部分景區鎖著門,沒有專人負責。此外,革命遺址保護和利用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大量資金支撐。由于南雄市財政比較困難,且獲撥的上級專項資金較少,導致革命遺址保護和利用工作缺少資金支持,出現部分遺址建筑因未及時修繕而受損和革命遺址點未得到充分開發利用等情況。
3.4 專業技術人才匱乏
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和利用工作是一項特殊性、專業性較強的工作,但目前南雄市這方面人才緊缺,導致技術力量不足。目前,南雄市紅色文化遺址保護和利用工作主要由市文廣旅體局負責,但人員編制嚴重不足,缺乏文物保護、遺址修復的專業人才,當遇到革命遺址保護和利用相關專業問題時,往往需求助于省、市有關專家,本單位不能及時作出準確判斷,影響革命遺址革命保護工作的進展。此外,紅色景區講解員的水平有待提升,講解員的水平對南雄紅色文化景點宣傳產生重要影響,沒有生動地講清楚該景點的來龍去脈,會降低游客的體驗感。目前,南雄紅色旅游景區講解員講解水平不高,自身知識儲備較差,主要體現在他們只是機械地背導游詞。在導游過程中,游客的層次水平存在不用程度差異,有些游客會針對旅游景點提問,而講解員由于自身知識儲備不足造成了無法正確回答游客問題的情況,影響了游客對南雄紅色景點的體驗。
4 用好用活南雄紅色文化資源的路徑選擇
4.1 加強宣傳,提高南雄紅色文化的影響力
保護和利用好南雄的紅色文化資源,它不僅弘揚了紅色文化、賡續紅色血脈,還可以加強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宣傳、文旅、黨史等有關部門要積極配合,利用新媒體營銷手段,精心設立廣告牌,精心印制景區宣傳資料,全面反映南雄紅色旅游資源深層的文化內涵。創作紅色小說、報刊和電子出版物,注重紅色文化資源網站建設,及時更新網站內容[7]。大力宣傳革命遺址的歷史背景、歷史地位、現實意義和價值,全方位對紅色旅游資源進行深入的研究、挖掘、整理、提煉和整合。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度,在全市普及革命遺址保護法律常識和相關知識,將全市革命遺址保護意識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引導群眾或學生參觀革命遺址,學習南雄紅色文化,通過一張張歷史照片、一個個歷史故事,讓群眾感受到深刻的黨性教育和靈魂洗禮,讓他們從中得到教育和啟迪。另外,在做好傳統宣傳方式的基礎上,還可以利用互聯網等現代化傳播媒介加強宣傳。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到電視、廣播節目和電影產品中[8]。
4.2 推進紅色文化資源的合理適度利用
首先,不斷加大保護修繕力度。繼續積極與省、市等相關部門對接,定期向上級部門匯報南雄市紅色資源挖掘及保護利用情況,爭取更多項目、資金和政策的支持,加大對紅色革命遺址的搶救修繕力度,對保存較好的側重開發,對損毀嚴重的劃定保護區域。其次,做好紀念場館的管理、陳列布展工作。充分挖掘紀念場館在基本陳列、專題展覽、研究宣傳等方面的功能。不斷深化南雄市博物館紅色革命歷史展廳、中共廣東省委機關瑤坑舊址、大嶺下會議舊址、油山會師舊址等重點紅色場所(館)的陳列布展水平。加強文旅深度融合,促進紅色旅游發展。將紅色文化資源串聯起來,打造精品紅色旅游線路[9]。持續舉辦重走長征路(南雄段)徒步活動,串聯起沿線的上朔村、夾河口、油山革命紀念碑等紅色革命景點,加大力度打造紅色旅游精品線路,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最后,加快紅色資源重點項目落地見效。依托紅軍過粵北長征歷史步道示范段(南雄段)、紅軍長征入粵第一仗展示園建設項目和水口戰役遺址群保護利用等重點項目,以點帶面、以線帶面,串聯起南雄市的革命遺址,整合好各地的紅色資源。
4.3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將紅色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
積極爭取各級財政支持,切實發揮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充分保障革命遺址保護和利用工作。建議將重要革命遺址的保護、開發和利用項目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每年撥出專項資金用于革命遺址遺跡的維修和保護。轉變思路,采取“積極依靠外援,爭取部門支持,形成社會合力”的模式,鼓勵民間投資,努力爭取社會各界對保護、開發和利用革命遺址的支持。
紅色文化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和完善,紅色文化生產和紅色文化消費也在不斷深入和拓展[10]。南雄的紅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要把南雄的紅色資源利用好,必須實現南雄紅色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中共南雄市委黨校可以利用自身優勢,依托當前火熱的紅色文化做現場教學,開發一批新課程,引進國企,帶動更多的人走進南雄,了解南雄的紅色文化,依托南雄的紅色文化帶動南雄經濟進一步發展。南雄市委可以圍繞如何進一步擦亮“紅色南雄”品牌,聚焦紅色產業、紅色旅游、紅色研學等方面進行有效的探索和嘗試,突出以“重走長征路”紅色旅游品牌為載體,厚植紅色基因,發展紅色旅游,深入推動紅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以實現紅色文化的經濟價值。
4.4 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傳承和進一步發展,離不開社會的通力合作。首先,需要提供專業人才的智力支持,營造出紅色文化研究的學術氛圍。政府積極倡導與鼓勵使得社會公眾對紅色文化的關注程度日益提升,自覺開展多種紅色文化活動,營造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其次,政府需要引進一批與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相關的專業人才,并建立人才激勵機制。鼓勵人才投入南雄紅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和利用的相關業務工作中。最后,提高紅色文化講解員的業務素質,將南雄市各單位及紅色景區的優秀講解員納入“人才庫”管理,為弘揚宣傳南雄紅色文化儲備人才。定期舉辦紅色講解員培訓,建立常態化業內交流平臺,提升整個行業的業務水平,助推南雄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J]求知,2021(6):4-10.
[2] 中共南雄市委黨史研究室.南雄人民革命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
[3] 張曉輝.中央紅軍南雄水口戰役若干史實探討[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1(12):103-116.
[4] 楊洋.初心百年耀征程[J/OL].南方,2021(1):1)[2022-01-11].https://www.nfzz.net.cn/node_afeea830c2/e101088 453.shtml.
[5] 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關于擬公布第二批廣東省革命文物名錄的公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及館藏一、二、三級文物)[EB/OL]. (2023-03-29)[2023-04-21].https://whly.gd.gov.cn/open_newsjfb/sjs/content/post_4144223.html.
[6] 唐音,叫志強,張卿雄,等.韶關南雄擦亮紅色文化品牌,助推打造紅色文化高地[N].南方日報,2020-10-15(14).
[7] 鐘金貴.紅色文化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研究:以遵義為例[J].黑龍江史志,2013(11):346,348.
[8] 阮曉菁.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域下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6):143-147.
[9] 鐘利民.論紅色文化的經濟價值及其實現問題[J].求實,2010(3):84-87.
[10]張建儒.加強紅色資源保護利用,打造紅色文化品牌[J].黨建,2019(5):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