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2020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社科類一般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閩臺體育文化品牌共建及國際傳播研究”(項目編號:JAS20465)。
作者簡介:夏濤 (1977,2-),男,四川成都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人文,體育教育。
摘要:文章采用文獻資料、專家訪談及歸納分析法,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背景下南拳跨文化傳播策略進行分析,認為南拳應成為中國文化海外傳播重要內容和抓手,目前機遇絕佳;同時面臨文化差異、觀念沖突、曲解偏見、理念不清晰、改革有待深入等挑戰。因此提出:厘清發展傳播理念,做到中外互鑒,古今融通,樹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視角和語境,重視受眾人文關懷,理順理論脈絡;發揮多元主體作用,統一思想、各司其職,形成最大傳播合力;深化改革,提高國際傳播實用性與適應性,返璞歸真、守正創新、提高技擊,強調文化內涵及養生功能,加大“非物”特征宣講;建立完善機構、人才、平臺和渠道體系。建議分層次、因地制宜地推進;通過華人華僑群體,發揮南獅、南拳的互動增益功效;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促進協同傳播。
關鍵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南拳;跨文化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文化差異;南獅
中圖分類號:G812"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5(b)-0172-05
An Analysis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rategy of Nanqua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XIA Tao
(Public Foundation Department of Yango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15, China)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interviews and induc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rategy of Nanqua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and believes that Nanquan should become an important content and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overseas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t present, it has a great opportunity. At the same time, they face challenges such as cultural differences, conceptual conflicts, distorted biases, unclear concepts, and the need for further reform. Therefore, it is proposed: to clarify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 achieve mutual learning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integrate ancient and modern, establish a perspective and context for jointly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humanistic care of the audience, and streamlin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play a diverse role as the main body, unify ideas, perform their respective duties, and form the maximum communication synergy; to deepen reform, improve the practicality and adapt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return to the basics, uphold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improve skills, emphasize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health preservation functions, and increase the dissemination of \"non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a system of institutions, talents, platforms, and channels. Suggest promoting at different levels and adapting to local conditions; utilize the interaction and enhancement effects of South Lion and South Fist through the Chinese and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y; integrate with the tourism industry to promote collaborative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Nanqua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of mankind; Cultural difference; South Lion
中國武術脫胎于中華文化,因受其滋養而長盛不衰,它以自己獨特的形式彰顯母體的精神與內涵。中國武術是對中華文明獨特的思維方式、行為規范、審美觀念、心態模式、價值取向、人生觀、宇宙觀等的集中反映,承載著中國人譜系化的日常生活理念[1]。中國武術“和合共生”的核心要義,向世界人民展現了中國“和而不同、強而不霸”[2]的國家形象和國民性格。根據2013—2021年間的《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國外受訪者都將中餐、中醫、中國武術,列為最能代表中華文化元素的前3名。可見,中國武術是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重要內容,是國外民眾認知中華文化,分享中華文化優秀成果的重要載體。
以閩粵為中心,廣泛流傳于長江以南地區的南拳是中國七大傳統拳系之一,海外傳播歷史根基穩固牢靠,其“獅武一體”互為增益的特點,使其十分具有感染力,有著海外傳播的天然優勢。全球約6 000萬華僑華人中,閩粵籍約占68%,高度集中于東南亞地區,其次是北美和歐洲,他們先將南拳帶到東南亞而后廣播于海外,為南拳海外傳播打下了基礎。南拳海外傳播重點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海絲”)。南拳文化國際傳播是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和對話,其主體間要求必須在不同文明的差異與關聯中把握其跨文化傳播的實踐經驗及其學術理論。在跨文化交流中,基于自我與他者關系,學者們曾提出地方性的“多元性文化維護”和世界性的“化多元文化為一體”的雙重邏輯[3],因此本文基于“中外互鑒”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對南拳海外傳播進行分析。通過中國知網查詢得知,目前對于中國體育海外傳播的各種研究總體比較多,但專門針對中華武術海外傳播的研究則較少,專門針對南拳海外傳播的文章僅1篇。
1 “海絲”背景下南拳文化國際化發展的機遇
首先,“海絲”為南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動力和新市場。“海絲”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以基礎設施‘硬聯通’為方向,以規則標準‘軟聯通’為重要支撐,以沿途國家人民‘心聯通’為重要基礎” [4],全方位交流必然會不斷清除中國武術文化對外交流的障礙和誤解,為其海外傳播提供助力。同時,包括武術在內的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又進一步促進“三聯通”,促進“海絲”的實施。“海絲”沿線國家眾多,其中很多是發展中國家,這為南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和市場。
其次,中國是“海絲”的發起者,綜合投入度較高,以閩粵為中心,包括滬、浙、港、澳、臺等南拳區域經濟繁榮,華人華僑人數眾多,能夠自然、親切地將南拳在地化,將充滿東方神韻的優秀傳統元素融入沿線國家,促進中華文化優秀成果為更多人所享用。
再次,沿線國家區域間長久以來民間交流基礎牢固且可靠,“海絲”推動了政府、企業與民間的多主體、多渠道交流,全方位、深層次地推動了南拳文化交流。早在200多年前,南拳就跟隨著以閩粵籍為主的華人華僑傳播海外,落地生根,并慢慢從華人圈向當地民眾流傳。其中李小龍、成龍等在內的華人武師和武術明星更使得武術名揚海外,家喻戶曉。尤其是李小龍,從小練習詠春拳,后創立截拳道,通過開館授徒和電影展示,在全球掀起了“功夫熱”,甚至被認為是“UFC之父”。“功夫”成了國外民眾對中國武術另一種稱呼,成為中國文化符號的典型代表之一。隨著“海絲”的推進,中國和沿線國家全方位合作,雙方商品和文化流動交融,使得中國元素得到更多展現機會,能更好地服務于當地生活的各個方面。
最后,“海絲”推動了南獅在海外的興盛,也從側面推動南拳文化的海外交流和傳播。南獅是移民海外的粵閩華人華僑鐘愛的傳統體育活動,是“春節和元宵節等重大傳統節日必不可缺的重大活動,更成為接待、迎送貴賓的重要禮儀。新加坡更是因此被譽為‘獅城’”[5]。華人華僑群體以外,舞獅也逐漸受到當地民眾的喜愛。2023年,為慶祝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海外許多重要城市和場合都舉行了舞獅活動。南獅是“武術性的獅舞”,以南方武術為根底,在表演中彰顯南派武術功架與因子,散發出獨特的獅武一體、南獅蘊武的魅力。“學獅先學拳”,至今仍有不少武館和舞獅組織保留著武、獅、醫并存傳承的傳統。“武獅”一體,不可割裂,又相得益彰,因此,南獅海外興盛必然對南拳海外交流和傳播起到促進作用。
2 “海絲”戰略下南拳文化國際化發展的挑戰
首先,南拳文化的現代發展理念和傳播理念不清晰。在南拳改革之初,曾出現一味向現代競技運動靠近的現象,追求以“高、難、美、新”為主旨的競技改革,迅速阻斷了傳統南拳文化脈絡,使以拳理、格斗、套路、功法為基本特征的南拳發生了嬗變,“舞蹈化”“體操化” 的風格,缺乏技擊性和實戰性,迅速使其喪失了說服力、吸引力和市場,發展大受影響。然而反思之后,另外一種完全復制中國南拳文化的現象隨即出現,它同樣將中外文化視為隔離的兩面,忽略了文化的“可通約性”,減少了文化交流中的探索與解釋[6],導致對等交流受阻。
其次,由于文化差異,導致理念方式“難理解”,技藝掌握“不容易”,結果 “不明顯”等,也阻礙了南拳文化海外交流和傳播。文化差異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導致了雙方對待運動的認識、理念迥異,對方習慣于力量和速度訓練,習慣于追求突破極限,很難理解“內外兼修”“形神兼備”的訓練理念。再加上南拳種類繁多,技巧復雜,并不能輕易上手,過程也未必身心愉悅,習練并不容易。武術的效果在于強身健體和技擊,如果對方無法理解或者感受不到南拳的健身效果,也無法看到南拳在技擊方面的制勝效果,則失去了學習南拳的動力。“難理解”“不容易”“不明顯”等歸根到底還是文化差異,這大大增加了南拳文化海外傳播的難度。
再次,南拳文化本身整合和革新的力度不夠。南拳門戶嚴密,體系龐大,套路打法繁多,技術復雜,缺乏有效整合,思想、理念及理論碎片化,技法碎片化,這些也增加了南拳文化傳播和發展的難度,尤其是對于跨文化的受眾。在南拳文化海外交流傳播過程中,門派道館普遍各自經營,沒有形成系統的、規模的品牌式效應,也沒有形成具有影響力的品牌,這大大影響了南拳文化價值的發揮。另外,在傳統南拳中,確實存在一些瑕疵,有些技法缺乏技擊的實效性和健身的科學性,甚至缺乏可觀賞性,然而,傳承者因為各種原因,始終有些不忍舍棄,不愿深入改革。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認證體系,進一步加深了受眾對于南拳技法的理解障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南拳的傳播和發展。
最后,行業管理有待完善,媒體運營能力有待提高。南拳門戶嚴密,體系繁多,同時又缺乏統一標準和認證體系,隨便一個人就可以自封大師,開宗立派,廣收門徒,其中一些“自封大師”的行為,導致南拳被“污名化”的現象出現,給南拳發展造成了巨大傷害。同時,由于市場化起步較晚,缺乏媒體運營尤其是新媒體運營的經驗,這種被“污名化”的現象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理,其對南拳文化的推廣效能也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3 “海絲”背景下南拳海外傳播策略
3.1 厘清南拳文化現代發展和傳播的理念,完善理論研究體系
首先,要重視文化的“可通約性”,做到“中外互鑒”,既要堅持文化主體性,又要保持文化開放性,促進雙方文化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交流。如韓國將跆跟、花郎道與日本空手道相結合,稱之為唐手道,后改為跆拳道;日本主動探索,在空手道中融入泰拳技法、廢除“寸止”規則的踢拳技術體系與比賽形式,傳入美國后,得到進一步改造,成為風靡全國的搏擊運動[7]。
其次,南拳文化的傳承是“古今融通”的過程,應在科學實踐的基礎上進行舍棄和弘揚。南拳從古到今“已經從格斗經驗演變為打練結合技術傳承,從必殺技演變為攻防技藝切磋,從功力震懾演變為功力展示” [8],既要正視并接受這種演變結果,進行發展和傳播,又要珍惜文化精華,予以傳承和弘揚。例如,南拳研究中既要重視中國哲學核心思想對中國武術理論的指引,也要重視武術作為一種綠色運動的科學性和學科性,重視其背后運動學、生物學、心理學、生理學等學科背景。
再次,樹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角和語境,將過去專注南拳技藝傳授和武術文化傳播轉變至對南拳受眾的人文關懷,避免“只見武術不見人”,關注南拳融入受眾個人生活感受。探究不同文化語境中南拳習練的科學性、道德性和倫理性,尋求“中外互鑒”。
最后,厘清南拳文化理論脈絡體系,并進行清晰地宣講。構建“尚武、崇德、技擊”體系,以勇武塑造其精神,以武德彰顯其厚重,以技擊延續其生命力[9]。武術的本質和靈魂仍然是實戰技擊,其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健身功能提升了吸引力,厘清文理也十分重要。例如:中華武術因儒法防民需要,形成“傳統軍械武術”“傳統徒手武術”兩大類;按運動形式又分為套路、搏斗、功法3種運動形式,其中散打則是傳統徒手搏斗提煉而形成;套路和散手都屬于武術,避免受眾在套路演練、舞臺表演的效果和競技結果的追求中錯位和迷失,降低武術文化的可信度和吸引力。
3.2 充分發揮政府、市場、社會等多元主體作用,統一思想,各司其職,形成最大傳播合力
首先,各級政府要高屋建瓴,做好頂層設計,從政策規劃到經濟支持,加強南拳文化建設,加大對南拳文化國際傳播的引導和扶持。從跆拳道、空手道、柔道成功經驗來看,南拳國際傳播離不開國家的支持與引導,從“高層會晤、制定基調、簽訂協議”,到“制定政策、經濟支持”,再到相關產業的輸出,甚至到行業整合和民間交流,都離不開政府的推動。
其次,相關企業、武館和行業協會要凝聚共識,以弘揚傳播南拳文化為目標,突破門派之間的偏見和私利,服從大局,文化上整合,空間上拓展,促進南拳的品牌化發展。整合組織,提煉、簡化、融合技法,制定統一的行規和制度,各門派技藝,整合為一個大的“南拳”品牌,統一營銷推廣;制定統一規則、晉級制和競賽制等。
最后,促進民間交往和社會組織交流。開展諸如南拳南獅的門派尋宗、展(巡)演、交流會等民間活動,舉辦如中國—東盟獅王爭霸賽、中國—東盟武術節等大型活動,持續提升其影響力,打造活動品牌。
3.3 從傳播學的角度,對南拳本身進行改革
首先,應提高南拳國際化交流傳播的實用性與適應性。提煉各門派技藝,通過融合創新,整合為“南拳”品牌內容,建立規范統一、簡單、有效的技術傳授體系、評價晉級和競賽制度,使得海外習練者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掌握,更容易看到效果。
其次,“返本歸真”“守正創新”,提升認知。將拳勢作為本體,將技擊作為本質,厘清套路和實戰各自的功能和范圍;去除神秘面紗和幼稚化想象,增強現代視角的詮釋;科學化、學科化,將憑空杜撰和夸大的功法祛除,如隔空擊物、隔山打牛、踏雪無痕等;規范評價晉級體系,加強對從業者管理,杜絕隨意“開宗立派”和“自封大師”。
最后,強調技擊功能之外,同時也要強調其文化內涵及養生功能,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征宣傳,用當地人聽得懂的語言方式,講清楚南拳文化背后的故事。
3.4 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有利于國際交流和傳播的機構、人才、平臺及渠道體系
首先,成立完善的南拳國際傳播機構,包括負責領導、協調與規劃的管理機構,行業協會道館相關的實施機構,南拳文化的產業開發營銷機構及媒體傳播機構。
其次,建立高素質的人才體系。建立包括相關政府人員、管理協調人員、企業人員、教練員、媒體人員等在內的完善的人才體系;對人員業務技能、從業資質、傳播行為等進行監督;提高從業者素質,根據“海絲”沿線國家文化背景做“定向”培養和輸出。
最后,南拳國際傳播應“力求做到方式多樣化、符號數字化、形式交互化,打造‘人對人交流’+‘報紙、廣播、電視、網絡、手機、電影、周圍產品等媒體’的多元傳播渠道體系,構建包含民間、商業、政府、傳統媒體、新興媒體在內的多元傳播平臺”[10]。如在當地培育南拳市場,搭建商業化開發和合作平臺;舉辦大型峰會,組織大型比賽,多渠道開展民間交流活動;扶持設立武術館;培育武術社團組織;推進南拳進課堂,并幫助課程建設。
4 建議
4.1 南拳文化跨文化交流和傳播應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分層次”“因地制宜”地進行
在國內,整合主要以閩粵為中心的南方區域,夯實核心區域。對傳統武館進行引導和扶持;普及學校武術教育;全民構建“尚武、崇德”的風氣;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向公眾傳達武術正面價值;制定統一制度、規范和標準。
跨文化交流和傳播應堅持創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視角和語境,以“和而不同”尋求“中外互鑒”的態度,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分層次”“因地制宜”地平等交流。充分重視和發揮東盟橋梁作用,重視南拳文化在中亞及非洲的交流傳播,積極擴大與日、韓及西方國家的交流合作。
4.2 從南拳文化產品設計和營銷角度進行創新
加強對“南拳”文化背景的宣講,講清楚技、術、道的關系;科學地對其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解構和編碼,加大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征的宣傳;“技術教學”與“健康和娛樂服務”結合;強調其文化內涵及養生功能,整合技擊功能,實行分段晉升制度;降低技術難度,提高觀賞性和規范性;加大武術家和功夫明星的培養和宣傳,堅決杜絕“自封大師”“神秘主義”“迷信”等行為和現象。
堅持多元文化認同和文化共享,以共性文化構筑為切入點,用對方的語言進行交流;宣傳其教育功能,注重“術德并重”“德藝結合”及其相關禮儀;注重表演傳播,充分發揮互聯網新媒體、自媒體的功能;以教練員作為交流傳播的主要方式,推動武術館的設立;通過派遣專業教師游學幫助當地學校進行課程建設;大力培育當地南拳社團組織。
4.3 通過華人華僑群體,充分發揮“南獅”“南拳”互動增益的功效
閩粵籍華僑華人數量龐大,是南拳海外傳播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其雙重身份使得中華優秀文化可以走進當地,落地生根。閩粵華僑華人不僅為當地帶去了南拳文化,也帶去了超高感染力的南獅文化。隨著南獅海外活動日益頻繁,其影響力也與日俱增,愈加受到當地民眾的喜愛,這都極大推動南拳文化的深耕廣播,融入當地社會,服務奉獻于更多的當地民眾。
4.4 將南拳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促進協同傳播
隨著“海絲”推進,沿線國家很多地區成為我國公眾的旅游目的地,南拳文化必然會隨著數量龐大的中國游客向海外傳播。因此,一方面要促進南拳文化的國內發展,使更多的潛在出國游人群受到熏陶;另一方面要提升出國游人群意識,鼓勵他們在行程中有意識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出去,讓南拳文化有機會服務于更多的人群。同時,中國也成為沿途國家公眾的旅游目的地,尤其是閩粵地區,經濟強,旅游業發達,一直以來都是海外華人華僑探親、祭祖和尋根的主要目的地。這些外來游客為南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絕佳機會。閩粵為主的相關區域應會同旅游部門推出更多與南拳文化相關的旅游項目,讓游客切身感受南拳文化的魅力,并通過其口碑向其本土傳播。
參考文獻
[1] 李臣,郭桂村,張帆.新時代中國武術傳承發展的困境與消解[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9(7):65-70.
[2] 解乒乒,史帥杰,丁保玉.“一帶一路”戰略下武術文化“走出去”的機遇與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17(6):3.
[3] 王銘銘.在國族與世界之間:莫斯對文明與文明研究的構想[J].社會,2018(4) :1-53.
[4] 國家統計局.“一帶一路”建設成果豐碩推動全面對外開放格局形成: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七[EB/OL].(2022-10-09)[2023- 03-21].http://www.stats.gov.cn/xxgk/jd/sjjd2020/202210/ t20221009_1889044.html.
[5] 畢金澤,林致誠.論粵閩華人華僑對近代中國體育的貢獻[J].體育學刊,2019(4) :32.
[6] 劉東.中西之際,方是思想要沖[J].讀書,2021(3):139-143.
[7] 花家濤.中國武術國際傳播研究的人類學轉向[J].體育學刊,2022(4):15.
[8] 張文利,夏慧斌.武術傳承特征演變視閾下新時代武術競賽項目的整合與創新[J].武術研究,2022(1):1.
[9] 郝剛領.中華武術的文化整合與空間拓展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4(1):135.
[10]薛文忠.“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國際傳播基本體系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7(2):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