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2021年浙江省教育廳省級課程思政教學項目“基于‘大醫精誠’醫德思想的中醫學課程思政建設研究”(項目編號:No.KZZ20210102);2022年浙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研究:基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考察”(項目編號:No.Y202248705);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雙高建設項目“‘中醫內科學’課程建設”(項目編號:No.Y252)。
作者簡介:李謀多(1981-),男,吉林舒蘭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中醫教學研究。
通信作者:張園園(1982-),女,河南南陽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醫基礎理論研究,通信郵箱:zhangyuan820929@sina.com。
摘要: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數千年來一直庇護著華夏民族的繁衍生息。中醫藥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集中體現,一直以來對周邊國家乃至世界都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我國國力在不斷變強,隨之而來在國際平臺方面的影響力也在逐漸變大。從國際醫藥衛生規則構建方面看,我國中醫藥在其中的參與度得到了顯著提升,而中醫藥文化也成為世界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取得了眾多成就,但同時也面臨著一些障礙。該文對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現狀進行總結分析,并提出相應策略,以期將中醫藥的影響力不斷拓展,使其在國際醫藥平臺得到更多認可,為中醫藥文化知識向世界范圍傳播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國際影響力;現狀闡述;問題分析;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R2-03"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5(b)-0167-05
Study on Overseas Spread Strate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LI Mouduo, ZHANG Yuanyuan, TAO Tao, CHEN Yunyun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Ningbo College of Health Sciences," Ningbo Zhejiang, 315100,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 treasure of ancient Chinese science, which has been sheltering the re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s the concentrated embodiment of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has always had a strong attraction and influence on neighboring countries and even the world. China's national strength is constantly increasing, and with it, its influence on international platforms is also gradually increas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and health regulations,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the world to underst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has achieved numerous achievement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faces some obstacle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to continuously expand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gain more recognition on 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platforms, providing certain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knowledge worldwide.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Overseas sprea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Present situation description; Problem analysis; Strategic study
我國中醫藥學是自古流傳下來的智慧結晶,同時也是一種媒介,向世人展示出中華文明,其雖歷經數朝數代卻一直庇護著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中醫藥文化是將先人流傳下來的醫藥知識集中整合,體現出其精華所在,而通過對中醫藥文化知識的深入了解,可發現其在實踐及思想方面都包含著更深層次的學術智慧。如何推動中醫藥事業和中醫藥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中醫藥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讓中醫藥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是中華民族每個炎黃子孫共同的任務。本文就近年來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現狀進行闡述,并提出具體策略,旨在為探索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途徑,服務國家戰略,講好中國故事貢獻微薄之力。
1 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現狀
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從古至今一直對周邊國家乃至世界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21世紀,隨著我國在世界舞臺影響力的增強,中醫藥走向世界的步伐也在加快。為推動中醫藥的持續穩定前進步伐,2009年我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其發展的扶持政策,比如,《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若干意見》文件明確提出:“積極參與相關國際組織開展的傳統醫藥活動,進一步開展與外國政府間的中醫藥交流合作,扶持有條件的中醫藥企業、醫療機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開展對外交流合作。”[1]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一帶一路”倡議使得中醫藥文化成為世界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中醫藥文化所蘊含的哲學智慧和文化理念成為彰顯我國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2]。此后,國家相繼出臺《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推進中醫藥高質量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21—2025年)》等重要規劃與文件,促進了中醫藥文化知識在海外的有效傳播,同時也促進了中醫藥事業的持續發展。
近年來,我國中醫藥文化知識和技術的傳播已經被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所接受,而我國的針灸技術已經得到上百個世界衛生組織會員國的認可和使用。在這些會員國當中,有部分國家對中國傳統醫學專門設立了相關法律法規,一些國家和地區針對中醫藥專門創辦了數百所院校,為自己國家本土中醫藥學培養人才[3],此外還有一些國家將針灸醫療學納入了本國醫保體系。2015年到2019年,我國中醫藥與國外合作效果顯著,在此期間由政府出面與多個地區、國家及國際組織簽訂了有關中醫藥合作的專項協議,而獲得批準并被立項的中醫藥海外中心高達70多所,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醫藥文化傳播的重要性,并對推動中醫藥走向國際化有著重要意義[4]。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審議并最終通過了《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CD-11),首次將起源于中醫藥的傳統醫學納入其中。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醫藥再次發揮了重要作用,可緩解癥狀,有效降低一些輕癥狀、普通癥狀向重癥發展的概率,提高患者治愈概率,同時降低了患者死亡率,對于一些處于恢復期的患者還促進了其機體康復。中醫藥為應對世界疫情提供了中國治療方案[5]。2022年3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對中醫藥在新冠肺炎救治方面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進行了明確肯定,并發布了《世界衛生組織中醫藥救治新冠肺炎專家評估會報告》,對一些世衛組織成員國進行鼓勵,使其考慮使用中醫藥治療新冠的可能性。中醫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杰出表現,助推了中醫藥文化的國際傳播形勢[6]。
但是,就目前中醫藥文化傳播程度來看,雖然其在國際范圍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認可,但其技術仍舊停留在中醫普及及中醫用藥層面,這種情況主要體現出了在傳播方面專業人才短缺,且傳播途徑也相對單一等,忽視了其文化資源特性和價值[7-8]。中醫藥文化層面的傳播受到文化認同與思維方式差異、哲學倫理價值不同、語言障礙、社會輿論影響、中醫藥合法化問題、中醫藥納入醫保體系問題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中醫藥文化的海外傳播之路任重而道遠。
2 推動中醫文化海外傳播的具體策略
2.1 提高臨床療效,樹立國際品牌
從現階段我國發展形勢看,中醫藥已經成為我國外交的一種特殊手段,這對我國文化實力的提升有著較大的促進作用。同時,此方式無法被替代,所以國家應將中醫藥在理論方面的獨特之處加以借用,基于中醫藥在療效方面的顯著效果,以此為基礎將中醫藥在預防疾病、治病、養生保健方面進行世界性推廣,且推廣方式可以從點到面,國家還可定期組織一些國內比較優秀的中醫醫師去海外與中醫藥中心組織進行醫術交流,并在技術方面提供一定幫助,對當地人的一些疾病發病概率及體質特點進行統計研究并分析,將明顯具有中醫特色,同時還適合本地民眾,能被患者普遍接受的中醫療法,作為重點推廣的中醫特色療法。如2015年6月,我國在“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下,創建了第一個上海與捷克合作的醫療項目——中國—捷克中醫中心,自開診以來就引發熱烈反響,中醫藥的純天然特性受到了當地群眾的喜愛,尤其在當地群眾普遍存在的關節疼痛治療方面,中醫藥技術的作用得到了高效發揮,使中醫藥價值能夠最大化體現。
2.2 尋求高水平國際合作,推進中醫藥標準國際化
自海外中醫藥中心項目開展以來,國家在此方面不斷推進,中外雙方合作應基于政府的有效支持、民間的落實運作、服務民眾互惠互利等前提條件。基于此,國際科研合作活動開展質量方面才能有較高水平,此途徑可促進西方醫藥科研人員對中醫藥的理解、研究并認同。高水平國際合作對中醫藥在世界醫藥平臺方面的影響力有著較大的提高作用。因此,我國一些具有特色的優秀中醫藥科研院校可積極與國際上一些知名單位、重點大學或科研機構進行合作,在疑難雜癥或是重大疾病防治方面可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能夠體現中醫藥特色或優勢的項目進行合作;作為重點發展方向,中醫藥在國際標準制定方面的工作應同步進行,同時利用中醫藥國際標準搭建文化信息交流平臺,進而推進中醫藥的國際化認證體系建設,促進國際社會對中醫藥的認可。
推進中醫藥標準國際化不僅是科學研究,更有助于全方位推進中醫藥海外發展。如2016年9月26日,我國南京與瑞士共同建立中國—瑞士中醫藥中心,實現了三位一體綜合服務平臺的構建,其中包括中醫藥教育、中醫藥文化,以及中醫養生保健與醫療康復服務等,這也是唯一一家在瑞士獲得ISO質量標準認證的中醫藥機構。上述操作內容對瑞士中醫藥中心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了較大助力,同時從國外到內地有效推動了中醫藥教育的創新與傳承[9-12]。
2.3 建設標準中醫名詞庫,提高外文翻譯水平
應依托網絡大數據,搜集各領域中醫藥科普熱點話題,以具體的醫學名詞為切入點,按照學科分級細化,將具備一定中醫能力的工作人員、中醫方面的專業人員及翻譯方面的專業人員進行整合。從不同國家、不同地區角度出發,在制定中醫藥翻譯標準時,要考慮使其符合當地文化特色,具備當地語言特點。同時,建立大型標準的中外文中醫平行名詞庫,將一些中醫專有名詞用中外文多語進行翻譯,對于這些詞匯的輸入,應本著讓國外民眾更容易接受與理解的原則,構建出一個標準化中醫藥術語翻譯網絡平臺,為中醫藥文化在海外傳播奠定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對一些中醫藥著作中的經典作品比如《傷寒雜病論》《黃帝內經》等,在翻譯的過程中要采用恰當的翻譯方法和技巧,以及結合國外民眾的思維方式,準確地表達中醫理論含義[13]。
2.4 加強自身文化內涵建設,挖掘中醫藥文化價值
中醫文化博大精深,是世界醫學之瑰寶。其“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大醫精誠、仁心仁術”等中醫學傳統醫德思想是中醫藥文化得以傳承和延續的靈魂,更是需要繼承和發揚的優良傳統。歷代中醫先賢立志學醫、刻苦鉆研、不顧個人安危、救民于水火的仁術濟世之舉至今仍為人們所景仰。中醫學在思維方式及整體觀念方面,特別是在防治理念方面,從古至今對于促進人類的健康均有不可比擬的重要價值。因此,要關注中醫藥的醫療價值,挖掘中醫藥的文化價值,堅定中醫藥的文化自信,要從推動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高度去審視中醫藥的文化價值,進一步推動中醫藥文化的海外傳播。
2.5 擴大中醫海外教育規模,加速海外中醫人才培養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當前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課題,海外留學生是我國中醫藥文化在海外傳播的一個有效途徑,他們將學校與各國、各地友好串聯,因此,應鼓勵國內中醫院校擴大海外留學生招生規模,同時在國外與當地教育機構聯合開辦中醫院校,實地參與當地醫療衛生事業。為更好地推動對外交流與合作的進程,海外中醫藥中心可將國內教育資源進行有效利用,進而實現對整個中醫藥的輻射。中方合作機構在海外開展中醫教育過程中可以多形式、多層次地將中醫藥中具有特色的針灸推拿,以及具有傳統性能的養生功法進行傳授,這種教學的開展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國外民眾對中醫藥產生更為直觀的感受,并對中醫藥獨特之處能夠有更清晰的認知,從而進一步提升中醫藥文化在國際層面的影響力。與國外一些研究組織或是高校之間積極展開對接,可將中醫藥文化學科在當地教育體系中占比程度進行逐漸加強,在本土中醫教師的培養方面提供助力,再借助教師的能力實現對當地文化與民眾的深入了解,進而實現中醫藥文化在海外推廣過程的持續性及穩定性。
2.6 推動海外中醫藥立法,努力爭取合法地位
2015年6月,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我國與匈牙利之間簽訂了一份國際協議,同年9月匈牙利通過了《中醫藥立法實施細則》,這也是國際上第一個實施中醫立法的歐洲國家[14]。爭取中醫藥國際合法地位,其意義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中醫藥成果能夠被法律認可;其二,中醫藥行業能夠對社會承擔起一定的義務責任。立法管理不僅是中醫藥在海外發展的保障,也有利于提高當地中醫師的整體水平,進一步推動中醫藥文化的海外傳播。因此,加強與各國立法機構密切協作,推動中醫在異國他鄉獲得應有地位,乃至進入主流醫學體系。讓更多的海外患者選擇中醫藥治療,也是中醫文化傳播非常重要的環節。
2.7 借助國家戰略支撐,開發多元化傳播渠道
堅定中醫藥文化自信,尊重各國傳統習俗,借助國家“一帶一路”的政策支撐,將中醫傳播至沿線國家和地區,依托中醫藥技術服務當地民眾健康,使中醫藥文化的傳播擁有更加堅實的群眾基礎[15]。同時,充分利用中醫藥跨國企業的文化傳播優勢,通過各種傳播途徑進行中醫藥故事講解。企業產品可與中醫藥文化相融合,進一步加強民眾對中醫藥產品的認可程度。近年來,我國在海外設有400多家“孔子學院”,在其漢語教學中,將中醫藥文化和中醫藥科學進行完美引入,此種操作方式不但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同時還對中國傳統做出更為全面的詮釋,推動了中醫藥文化的跨界傳播。
在塑造中醫藥國際形象方面,可以制作推廣中醫藥文化影視作品,還可以制作以中醫藥文化為主題的影視作品進行推廣傳播。例如,2016年我國第一部中醫藥大型紀錄片《本草中國》開播,這是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多個部門聯合支持拍攝的作品,這部記錄片立足于本草,涉及“醫”“藥”“養生”等多個方面,且對中醫藥文化歷史及精髓進行了深層次的解析,成功打造中醫藥文化“走出去”的推廣名片[16]。
2.8 運用“互聯網+”技術,推廣中醫文化知識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當下,對其資源進行有效利用,構建具有國際特色的網絡課程體系,這對于一些對中醫藥有興趣的國外民眾和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平臺。上述模式的采用使中醫藥知識與文化傳播的領域更為廣闊。除此之外,通過國家中醫藥管理部門的組織引導,推動國內一些中醫院校在課程設置方面建立中醫藥國際共享締約,通過慕課等在線開放課程或其他網絡媒體開展教學,使教學內容能夠對海外教師、居民及學生帶來更多便利,提高中醫藥文化在海外的傳播效果。手機移動端也是信息傳播的有效途徑,“互聯網+中醫藥App”(中醫相關移動應用)是互聯網傳播中醫藥知識的有效途徑[17]。從中醫藥行業看,其推廣方式還應依靠其他多元化產業的助力,擴大中醫藥文化的傳播深度及廣度,這需要從國家發展層面進行思考整合,創新中醫健康服務模式,構建“智慧云”的健康社區模式,實現國內中醫院和境外醫療機構的信息交互與共享[18]。
2.9 尊重各國文化習俗,平等互信交流合作
從交往模式出發,尊重代表一種文明行為,在此前提之下,工作開展會更加順利,社交關系也能更好地建立。如在重視醫學實驗數據的文化環境中,要盡量用一些可被當地人接受的方式對中醫藥理論知識進行解釋,同時用通俗易懂能夠被國外人民理解的方式表達中醫藥中一些比較抽象化的概念,讓民眾更好地理解中醫的科學性和可量化性,讓中醫知識彰顯出更強大的生命力[19]。國家大力推動中醫藥文化傳播的宗旨并不是想要向世界展示出中醫藥文化比其他醫學文化優秀,其最終目的是彼此之間互相交流,互相理解,將中醫文化中所具備的優良道德貫穿于整個中醫文化傳播過程,進而使得各國都能夠接受并尊重醫藥文化,上述操作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為中醫藥文化的認可奠定了基礎。
2.10 將中醫故事用心分享,獲得西方國家認可
在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過程中,可積極開展一些合理的普及及宣傳,使海外國家能夠對中醫藥文化擁有更多的認可及信任。從社會輿論角度來看,這是在精神方面的一種客觀力量體現,其特點比較明顯,影響力大,感染力強且強制性高,這對于大眾而言,在自我行為態度方面都能夠進行改變,促進自我意識實現更好的調節與控制。正能量方向的社會輿論對于中醫藥海外傳播而言可提供有效助力,可為其營造傳播氛圍,善于利用一些正向社會輿論,比如,可通過“講好中醫故事”這種傳播途徑,創建我國中醫藥文化話語權及進行海外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從而贏得世界各國對中醫藥的認可[20]。
3 結束語
中醫藥滿足了當今人們對于健康的渴望,以及對天然藥物和自然療法的需求。《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5》顯示,中國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就是中醫藥,對其選擇比例已經高達50個百分點。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從全球化角度出發,對現有傳播途徑進行整合,并充分利用,凝聚多方力量,合而為一,整體規劃,穩步推進,構建中醫藥文化在國際層面的傳播體系。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步伐不斷前進,通過中醫藥講好中國故事,為中醫藥海外文化傳播提供更大助力,使其為人類健康發揮應有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EB/OL].(2009-05-07日)[2023-2-10]. https://www.gov.cn/zwgk/2009-05/07/content_1307145. htm.
[2] 段資睿.中醫藥產業國際化發展路徑研究:基于“一帶一路”戰略的視角[J].國際經濟合作,2017(4):76-79.
[3] 張菊,王芳.習近平中醫藥發展重要論述“三進”中醫院校思政課的路徑研究[J].中醫藥文化,2019,12(14):23-27.
[4] 張三慶.“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中醫藥海外中心的發展[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20,23(3):127-130.
[5]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壯麗70年中醫藥發展成就巡禮·國際篇[EB/OL].(2019-09-27)[2023-02-10].http://www.satcm.gov.cn/ xinxifabu/shizhengyaowen/2019-09-27/11144.html.
[6] 人民網.世衛組織認可中醫藥治療新冠療效 連花清瘟防治獲得可靠依據[EB/OL].(2022-04-06)[2023-02-10].http://he.people.com.cn/n2/2022/0406/c192235- 35209962.html.
[7] 蔣繼彪.中醫國際化發展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17.
[8] 董建華.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現狀研究[J].新西部,2017(27):105-106.
[9] 央視網.中國—捷克中醫中心[EB/OL].(2017-4-28) [2023-02-10].http://jiankang.cctv. com/2017/04/28/AR TIT9O1UhdaQb2cm6IByrIW170428.shtml.
[10]央視網.中國—瑞士中醫中心[EB/OL].(2017-05-04) [2023-02-10].http://jiankang.cctv.com/ 2017/05/04/ARTI90 NqxnOLlTL1gX3ETrI3170504.shtml.
[11]肖珺.新媒體與跨文化傳播的理論脈絡[J].武漢大學學報,2015(4):123-124.
[12]劉嘉睿.淺談中醫醫院中醫文化建設[J].中醫藥導報,2014,20(8):150.
[13]竇川川,李婷玉.關于建立大型標準中醫漢英平行語料庫的探索性構想[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7, 23(4):562.
[14]匈牙利中醫藥學會.匈牙利中醫立法實施細則頒布[J].世界中醫藥,2015,10(10):1548.
[15]陳琦.近代西醫技術的傳入[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08-23(6).
[16]陳姍姍,邵英俊.基于語料庫的中醫藥術語翻譯研究與譯例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6,53(3):13-14.
[17]張麗,張焱.中華文化走出去:“一帶一路”下中醫文化傳播策略探討[J].西部中醫藥,2017,30(11):75.
[18]魏一葦,何清湖.基于“中醫+”思維的湖湘傳統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6(9):60-64.
[19]田小明.中醫在美國發展的概況[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44(5):715-719.
[20]渠淑潔.“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下中醫文化國際傳播中的倫理問題思考[J].大學教育, 2020(11):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