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巴(身+小)”音樂文化的建構與認同

2023-04-29 00:00:00舒然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23年14期

項目來源:202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青年項目“交融與共生:多民族儺樂文化的‘中華性’研究”(項目編號:22CD170);貴州省2021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青年項目“貴州多民族儺樂文化交融共生關系研究”(項目編號:21GZQN20)。

作者簡介:舒然(1989,5-),女,仡佬族,貴州貴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民族民間音樂教學與研究。

摘要:在貴州世居著一支自稱“蒙正”的族群,漢譯為“遺留下來的民族”,他們深信自己是活人墳中幸存者夜郎的后裔。“蒙正”由居住地分為同族的3個支系:鎮林江龍、紫云巴(身+小)和西秀巖臘。千百年來,聚居于貴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貓營鎮牛角井村的巴(身+小)人在歷史嬗變的過程中構建出了一套完整且獨具族群身份識別的民族文化體系:族源信仰講述著巴(身+小)人的祖先過往,民俗史詩傳承著巴(身+小)人的歷史文化,巴(身+小)歌舞樂承載著族群文化的繁衍創造。該文以巴(身+小)支系為切入點,就巴(身+小)人的原生環境、歷史源流、族源信仰、民俗活動、民間歌舞樂等展開描述與解釋,例證這些極富族性符號和民族性格的文化事象,最終成為巴(身+小)文化建構與族群認同的有力支撐,亦是推動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不竭動力。

關鍵詞:巴(身+小);族群;文化;音樂特征;構建;認同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5(b)-0097-05

Constru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Baleng\" Music Culture

SHU Ran

(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 Guizhou Education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18, China)

Abstract: In Guizhou, there is a group of people who call themselves \"Mengzheng\", which translates as \"leftover ethnic group\" in Chinese. They firmly believe that they are descendants of the survivor Yelang from the living tomb. Mengzheng is divided into three branches of the same clan based on its place of residence: Zhenlin Jianglong, Ziyun Baleng, and Xixiu Yanla.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Baleng people living in Niujiaojing Village, Maoying Town, Ziyun Miao and Buyi Autonomous County have built a complete and unique ethnic cultural system through historical evolution: ethnic beliefs tell the ancestors and past of the Baleng people, folk epics inherit the historical culture of the Baleng people, and Baleng songs, dances, and music carry the reproduction and creation of ethnic culture. This article takes the Baleng trib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describe and explain the original environment, historical origins, ethnic beliefs, folk activities, folk songs and dances of the Baleng people, and exemplifies these cultural phenomena rich in ethnic symbols and personalities. Ultimately, it boils down to the strong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aleng culture and ethnic identity, and is also an inexhaustible driving force for promoting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usic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and forging a sense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Key words: Baleng; Ethnic group; Culture; Musical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Identity

巴(身+小)人聚居于貴州省安順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西北部的貓營鎮牛角井村,北鄰安順市西秀區,西與鎮寧縣交界,距離紫云縣城36公里。巴(身+小)人集中分布在貴州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斜坡地帶中低山地的盆谷區,因其特殊的地理條件造成交通閉塞和文化交流阻塞,使得巴(身+小)文化在歷史的流變中發展得異常緩慢而曲折,加之這一范圍內各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以及苗族、布依族、漢族多民族文化藝術的歷史沉積,決定了巴(身+小)文化的豐富性與多元性。不管山外世事如何變化,深信自己就是夜郎王后裔的巴(身+小)人恪守腳下沃土,固守自我文化,恪守并延續著自我的文化基因和族群命脈。

1祖先記憶與族源族系

1.1活人墳中衍生的族群——“蒙正”

在貴州省紫云縣、鎮寧縣、安順西秀區交界處生活著一支少數民族群體,自稱“蒙正”,漢譯為“遺留下來的民族”,他們深信自己是活人墳中幸存者夜郎的后裔。“蒙正”由居住地分為同族的3個支系:鎮林江龍、紫云巴(身+小)和西秀巖臘。

關于“蒙正”的由來在巴(身+小)流傳著一段傳說:夜郎國在被滅國250年后,其后裔部族在東漢末年逐漸興盛,并與當時統治西南的蜀漢政權發動了戰爭。戰前,夜郎后裔部族修建了大量陵墓,以示為夜郎復興而勇于獻身的決心,但最后戰爭以被俘虜幾千夜郎后裔將士而告終。為了維護地方政權穩定,蜀國下令將所有夜郎后裔發配至漢中。長途跋涉、前途未卜、路途艱險,這些對于夜郎后裔中的孩子、老人來說無疑是死路一條。因此,在被發配前,這些孩子和老人紛紛藏入了犧牲將士自掘的墳墓中并存活了下來,這也就是“活人墳”的由來。筆者實地走訪調查了解到,20世紀80年代以前巴(身+小)的“活人墳”還有兩百余個,從21世紀開始,由于商人高價收購墓中陪葬的碗碟器皿以及村民的開荒種地,大部分“活人墳”被毀,僅存一些殘缺的“活人墳”,其中,保存完好的最大“活人墳”長3 m、高1 m、寬1 m。

1.2 “蒙正”記憶的延續——巴(身+小)

據當地族人口述,巴(身+小)人的先祖因戰敗踏上了披荊斬棘的遷徙之路,在饑渴難耐時,隨從的獵狗發現了一處山泉,其四周峰林環繞、群山環抱,正是好躲藏和隱蔽的擇居之地,于是便就地而居、安家立業、繁衍后代,并自取名稱——“巴(身+小)”,是此支系的自造會意字,拼音讀“leng”(二聲)。

由于“夜郎自大而滅國”的前車之鑒,他們取左“身”右“小”合為一字,意為弱小、無力、漏落。目的為向世人示弱,警示族群勿將歷史重現,體現了巴(身+小)人內斂低調的族群意識,此種意識也在之后巴(身+小)人生產活動、信仰習俗、民間文化的方方面面均有具體呈現。

2 “巴(身+小)人”生存的自然環境概況

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雖有各自的發展規律,但實踐活動的發生使地理環境成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產物[1],巴(身+小)亦是如此。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西南部,與安順市、黔南州、黔西南州接壤,隸屬安順市,是全國唯一的苗族布依族自治縣。在紫云2 28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著17個支系的苗族同胞,深居貓營鎮牛角井村的巴(身+小)人便是其中一支。巴(身+小)人聚居地位于紫云縣距安順市46公里、貓營鎮政府3公里。牛角井村有巴(身+小)、上小橋、下小橋、牛角井、新寨、貓寨,共6個寨子,全村共455戶,1 760人。

巴(身+小)人聚居于牛角井村的西北方向,是由朱、羅、王、康、楊、吳姓氏組成的 84戶人家,其中朱、羅、王為主體姓氏,全村共380余人,均為同一支系苗族。巴(身+小)人深居大山深處,自然條件惡劣,沒有水田和河流,飲水只能依靠政府修建的蓄水池,僅有一條通往外界的3公里公路是巴(身+小)人用16年時間從懸崖上開鑿出來的。巴(身+小)人依賴大自然節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守著自然界的時間規律,主要農作物為玉米,經濟作物有油菜、烤煙。巴(身+小)人是自強團結的民族,在這片熱土上頑強地生存繁衍,世世代代堅守著自己特有的巴(身+小)文化。

3族群崇拜與傳說信仰

3.1 “竹王”崇拜

“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有夜郎國……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月逐水,有三節大竹、流入足間,剖竹視之,得一男,歸養之。及長,有武藝,自立為夜郎侯,以竹為姓”[2]。根據《后漢書》此段記載大致可知“竹王”與夜郎建國的關系。在巴(身+小),家家戶戶都用竹片編制而成的“竹王宮”祭供在房屋右房梁上,而祭供“竹王宮”的那間房子為“竹王”所有。“竹王”由5片大竹片、50片小竹片和1對竹掛件組成,1根1尺的麻線作為“竹王”的胡須。巴(身+小)人把“竹”看作是本民族血脈連接的象征,同一宗族的同胞即為竹上的一塊塊竹片。

請“竹王”、供“竹王”、“竹王”陪祭是巴(身+小)成年男性一生中最重要的3件事。巴(身+小)成年男子在成家立戶時要請“竹王”,“竹王”只能由“一魔”[3]一邊唱誦、一邊制作,“一魔”夫人坐旁邊搓麻相陪,制作完結后,主人家須在“一魔”主持下伴著蘆笙樂圍灶臺跳舞。儀式最后,由“一魔”將“竹王”安放在主人家房梁上,寓意家主在活著的時候受“竹王”的庇佑,死后“竹王宮”便是亡人認祖歸宗的依據。

3.2通靈的“一魔”

“一魔”是指主持法事、善懂禮節、能與神靈對話的人。“一魔”為祖傳,是朱姓所特有,現已傳至第十八代傳承人朱興明。在巴(身+小),“一魔”受族人尊崇愛戴,有極高的社會地位,并貫穿于巴(身+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各類儀式中不可缺少的角色。“竹王”由“一魔”制作;村寨重大儀式均由“一魔”主持;婚禮儀式新人進家前要由“一魔”拿著公雞對“掃”[4]后,方可進駐;喪葬儀式中,需由“一魔”來唱開路歌等。對“竹王”“一魔”的崇拜在巴(身+小)音樂文化中均有相應體現,下文將逐一展開論述。

4巴(身+小)音樂概貌

與艱苦物質條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巴(身+小)人是一個用音樂點燃生活熱情并保持樂觀態度的民族,音樂事象貫穿于巴(身+小)人生活日常、節慶儀式、人生禮儀的始終。

4.1巴(身+小)民歌

當地民歌主要分為古歌和風俗歌兩大類別,歌曲演唱和場合有著特定的功能聯系。根據使用場合和功能的不同可將古歌分為祭祀古歌、禮俗古歌。古歌主要應用在各種民間儀式行為中,具有一定的教化意義;風俗歌分為“玩月亮”歌、勞作歌等,運用在一些民俗娛樂活動中,多以表達男女之情為主。下面就不同類別中節選兩首歌曲,對其音樂特點和功能予以分析。

譜例1 《老古歌》節選

《老古歌》為古歌類,全曲為2/4拍,演唱速度60拍/分鐘,旋律起伏不大但大跳音程較多。《老古歌》是在巴(身+小)人感慨生活、懷念曾經的故鄉時所唱,歌曲大意為:環顧四周田地寬又長,可有什么用呢?以前的夜郎開荒種田種地,人們年年穰穰滿家,經戰敗后田地現今都變成了一片荒蕪。

譜例2 《日常歌》節選

《日常歌》為風俗歌類,在情歌對唱時使用,徵調式居多,旋律中常出現降si、降la、降mi、降re等變化音,結束音不固定。音程以小二度、增四度為主,音程跨度大,不協和音居多,演唱較即興和自由,考驗歌者演唱能力。歌詞大意為:在一個擁有耕田的土地上,人們每逢15日,都會擁有一份屬于自己的愛情,即使有人沒有那么幸運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但我們仍舊過著開心和諧的生活。展現了巴(身+小)人樸實樂觀、知足常樂的心態。

由上可知,巴(身+小)民歌不管是古歌還是風俗歌旋律整體采用級進的進行,旋律起伏不大,偶有音程大跳多采用的三度以內的音程,在樂句和樂節間常采用不協和變音,古歌和風俗歌當中的很多曲調廣泛地貫穿于巴(身+小)整個音樂建構中。

4.2巴(身+小)器樂

巴(身+小)古歌和風俗歌曲調極具包容性,不只在民歌中有所體現,也廣泛地運用到器樂作品中,其中,尤以馬身四弦胡和常勝最為突出。

4.2.1 馬身四弦胡

馬身四弦胡胡柄上呈馬頭形狀,四根弦,音色渾厚、響亮,屬拉奏弦鳴樂器,在巴(身+小)男女青年對唱情歌時伴奏使用。有雌胡、雄胡之分,雄胡桿短筒小,負責高音聲部;雌胡桿長筒大,負責低音聲部。代表器樂曲目有《月亮告別曲》《串寨曲》《戀情曲》等。

每逢寨上或同族村寨有喜慶的夜晚,姑娘小伙們會聚在一起“玩月亮”(巴(身+小)男女青年相識、建立感情的一種儀式稱呼),夜深時年輕的小伙子會拉響音色渾厚、柔美的四弦胡向自己傾慕的姑娘依依不舍地告別:“月亮已落坡,不知不覺間到了夜半三更。我就要回去了,你不必太掛念我,你想我的時候我會再出現在你的面前。”

譜例3 《月亮告別曲》節選

4.2.2常勝

“常勝”由兩根約12至18 cm的木管合成的雙簧器鳴樂器,豎吹。哨嘴是稻草做成,口哨根部有一個金屬氣盤,用來調節吹奏時的嘴型位置。每根管身有8個音孔,兩管齊發音,清脆而高亢。使用鼓腮換氣法吹奏,吹奏中常運用喉頭顫音、手指滑音等技巧。代表器樂曲目有《試探曲》《邀請曲》《望郎曲》等。

《試探曲》是在“玩月亮”或趕坡時用常勝吹奏的必唱曲目,曲調模仿男方與女方父母對話的語氣,一問一答。小伙子們在寨子上或者同族的寨子里“玩月亮”時吹奏此曲,不僅表達對女方父母的問候,更是向女方表述了自己的愛慕之情。

譜例4 《試探曲》

《試探曲》為風俗歌,全曲為4/2拍,演奏速度為60拍/分鐘。旋律起伏不大,但大跳音程較多。曲調大意為:

一問:老爹老媽吃夜飯了沒有

一答:還不得,你們來這做什么

一問:我們來玩月亮找媳婦

一答:找到合心的沒有,找到了就回家帶著你的父母和禮節來談婚事

合:夫妻美滿兒孫滿堂

5巴(身+小)音樂文化解讀

“音樂人類學的目的、視角和意義在于從音樂與文化的關系來探索人、行為及其音樂表現之間的相互影響,即研究音樂現象發生的思想、理念及其促成的行為方式,將音樂作為一種文化來揭示其在人類生存、生產和生活中所產生的價值和意義。”[6]將音樂置于文化中分析已是民族音樂學界對少數民族音樂研究方法的普遍認同,巴(身+小)歌舞樂的傳承、發展、演變和建構,早已與其民族歷史、族群信仰、族性文化“相伴相生”“唇齒相依”“休戚與共”,對音樂本體的分析亦能從不同側面探究巴(身+小)背后的文化釋義,從而做到研究文化中的音樂、窺探音樂中的文化。筆者選取巴(身+小)這一支系的音樂進行論述,以音樂本體的分析為切入點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內涵,真正做到音樂學與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跨專業視角和分層次解讀。

5.1音樂本體分析

5.1.1 歌詞特征

巴(身+小)民歌中的歌詞以詠唱性和吟詠性風格為主,既有固定的七言為主的句式,也有三言句式、五言句式等其他少數民族民歌歌詞中少見的格式。其中,古歌類的訓示歌、送贊歌需遵照嚴格的七言句式進行吟詠和詠唱;風俗類的情歌以詠唱性歌詞為主,多為即興編唱的景物描述、適時感嘆和情緒宣泄等,抒情性與敘事性并重,歌唱中七言的歌詞也常被分割為四言或三言兩個分句來穿插襯詞演唱。

巴(身+小)器樂中的歌詞為“隱性”歌詞,如吹奏苗族蘆笙時,是先將苗族語言轉化為蘆笙曲調進行吹奏,故而“局內人”聽蘆笙曲方可知曉其中的蘆笙詞語義,巴(身+小)器樂亦是如此,無論是馬身四弦胡、常勝還是嗩吶,都含有“隱形”歌詞語境。當然,此種看似“無詞歌”的曲調,也只有巴(身+小)人自己能明白其中所傳輸的語義內容和功能信號。

巴(身+小)歌舞音樂主要在《保羅保得》中體現,有以蘆笙祭祀為主的舞樂,也有以古歌貫穿史詩的舞歌,蘆笙舞樂運用在“恒對倒”的祭祀活動開場,3人舞的笙舞合一之中,以示天神,蘆笙詞傳遞敬神祈福的信號,舞歌多運用在《開天辟地》《楊魯射日》《伏羲姊妹制人煙》等古歌中,伴隨著吟唱風格的曲調,沉穩的舞步、神圣的手訣、古樸的肢體動作,流露出對歷史的敬重、民族的信仰,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5.1.2 音樂特征

巴(身+小)音樂多采用直接、質樸的情感方式表達,具有含蓄、內斂的音樂性格。對音樂旋線本身一般不會進行過多修飾,在情緒表達上具有淳樸自然而又真實貼切的特點。演繹形式以獨唱(奏)為主,音樂材料多以四句體為主的上下句為基礎的重復結構,具有簡潔重復的形態特征,但又不失巴(身+小)人堅韌頑強、逆境重生的性格屬性。

5.2音樂文化分析

以巴(身+小)人為代表的南方少數民族,大多自古就生活在不斷遷徙跋涉的困境之中,從“活人墳”中衍生的族群加之惡劣的生存環境,造就了巴(身+小)人自強不息、勇于奮進、低調內斂的族群性格,這種與自然頑強對抗、以苦為樂、含蓄低調的精神無不滲透在巴(身+小)音樂的本體內容及表演程式中。

巴(身+小)民歌中旋律多由小三度、小二度、增四度等音程構成,旋律起伏不大以平穩進行為主,樂句和樂節間常采用不協和變音,音樂風格凄婉憂傷,仿佛時刻都在細細地傾訴著巴(身+小)人那段心酸與苦澀的血淚史,這與黔東南地區苗族音樂旋律起伏大、曲調明快、高亢嘹亮的音調和唱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也成為巴(身+小)人通過音樂本體委婉地講述并全力詮釋“■”為什么由“身”“小”兩字合成的最好例證。

歌曲唱詞方面,古歌歌詞多為講述人類的由來、祖先的遷徙等歷史題材,是一部具象的民族發展史,表達著對故土的留戀、英雄的敬重、祖先的懷念。巴(身+小)風俗歌的唱詞內容和題材都較廣泛,有男女青年“玩月亮”時愛意的表達,也有長輩對后輩的教育和指導。如巴(身+小)男女青年相逢時的《相逢曲》,其中唱道“牛郎織女是我們,天河漲水害我們,玉皇搭得天橋過,七七橋中又逢新。”又如婚姻儀式中的《喜酒歌》唱道:“富家有升(量谷物的東西)才有豐,有斗才能運糧,有天才有地,有爹才有娘,有了爹娘才有我們。”

巴(身+小)人記錄遷徙歷史并烙上戰爭烙印的服飾是族群記憶的最好見證,巴(身+小)人獨具族群識別風格的歌、舞、樂,表達著記憶中最深刻的哀思。無論是古歌還是情歌,常勝還是四弦胡,它們都是將族群棲息地與巴(身+小)人文化基因緊緊相連的精神紐帶。巴(身+小)人用音樂承載著自己民族文化的繁衍生息和創造,訴說著巴(身+小)人的發展歷程,歌頌著祖先的傳奇歷史,傳達著自己的愛恨情仇、倫理道義,以及文化密碼。

6結束語

“族群文化認同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繁衍的符號代碼,是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文化自覺行為。”[9]當今,高速運行的社會進程以及外來文化的刺激,不斷充斥著族群對“根”的記憶。身居大山深處的巴(身+小)人無論世事如何變遷,卻依舊固守著本民族的“文化基因”,通過“內核不變,外延有別”的族性符號不斷傳遞著對歷史的敬重、文化的信仰,巴(身+小)“歌舞樂”的民族密碼在世代繁衍生息中凝結成了自我的族群識別和文化認同,巴(身+小)人通過音樂建構起了族群文化辨識度與巴(身+小)文化的自信自強,將流淌在巴(身+小)人世代傳習的血脈中,歷久彌堅,永世傳承。

參考文獻

[1] 龔勝生,何小芊.旅游地文化變遷與整合的文化地理學透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 03.

[2] 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3] 洛秦.音樂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導論[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

[4] 趙書峰.瑤族婚俗儀式音樂的歷史與變遷[J].中國音樂學,2017(2):12-20.

[5] 彭學艷,向士敏,王健紅,等.巴(身+小)舞蹈解讀[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0,24(4):100-104.

[6] 曾雪飛,王唯惟.祖先的路:大花苗“大遷徙舞”與族群記憶[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5,29(3):118-124.

[7] 曹本冶.中國傳統民間儀式音樂研究(西南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8] 楊方剛,張中笑.貴州少數民族祭祀儀式音樂研究[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10.

[9] 楊民康.少數民族當代節慶儀式音樂與民族文化身份建構:以西南少數民族音樂的研究實踐為例[J].中國音樂2020(1):9-16,4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无码A视频在线| 中文字幕2区| 午夜人性色福利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亚洲成人免费看| 色哟哟国产精品| 黄色三级网站免费|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欧美a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国产欧美自拍视频| 亚洲乱码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高清| 国产成人综合网| www精品久久| 在线国产资源|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国产小视频在线高清播放|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播放|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欧美97色|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91人妻在线视频| 日韩第一页在线| 久久永久视频|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69综合网| 欧美日韩在线国产|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论坛| 99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亚洲欧美一区在线|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天堂中文在线资源|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一级黄色欧美| 成人av专区精品无码国产| h网站在线播放|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免费高清毛片| 久久视精品| 9999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尤物铁牛tv| 国产成人1024精品下载|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国产精品v欧美|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三级成人|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欧美一道本|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成人在线综合|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综合亚洲色图| 久操线在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成人福利视频网|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啪啪|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国产探花在线视频|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 蝴蝶伊人久久中文娱乐网|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在线看不卡| 很黄的网站在线观看|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