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固定資產引致碳排放與部門完全碳強度

2023-04-29 00:00:00孫慧丁辰鑫王芝煒宮圓圓閆新杰沈云鵬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23年5期

關鍵詞 固定資產引致碳排放;完全碳強度;投入產出分析

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人類通過燃燒化石燃料排放溫室氣體,造成了全球氣候變暖問題[1],且全球氣候變暖已成為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近年來在取得巨大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碳排放也持續增加,自2005 年替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國后[2],EDGAR測算的數據表明中國2005—2020年因能源使用產生碳排放年均增速為4. 30%,2020年排放量絕對值為116. 80億t,占全球碳排放32. 48%。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3]。為踐行“30·60”目標,中國在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創造條件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4];而在“十四五”時期中國將實施以碳排放強度為主、碳排放總量為輔的雙控制度[5]。然而,當前常用的碳強度指標是按照能源消費和生產過程直接產生的碳排放與增加值之比計算的。該指標對于研究單一部門、單一產品或全社會的碳強度時有其合理性,但生產過程是不同要素的有機結合,各部門碳強度的高低并非由能源使用和生產過程唯一決定,而是取決于所有投入要素的碳含量、數量及配置合理程度;即在實際生產中,某生產單元除了能源使用和生產過程產生直接碳排放外,還會因中間產品投入和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使用而引致產生間接碳排放。顯然,當前常用的碳強度指標無法體現能源和生產過程以外其他投入要素的作用,故而將該指標用于部門間對比研究時不盡合理,也無法準確地判斷不同部門推動碳減排對于全社會減排的貢獻。基于此,該研究力圖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將投入產出表中原屬于增加值部分的固定資產折舊還原為對各部門最終產品的中間消耗,并利用投入產出法計算一個能綜合體現全部投入要素作用的碳強度指標,并基于產業關聯的視角分析不同部門碳強度降低對于中國整體碳強度下降的帶動作用。該研究將有助于在碳“雙控”制度下明確各部門的減排責任并為制定合理的產業減排路徑提供理論支撐;同時,對于各部門在“雙碳”目標約束和碳“雙控”制度下把握自身發展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1 文獻綜述

碳強度是從環境的角度出發強調二氧化碳作為非期望產出對環境造成的壓力[6],隨著中國面臨的環境約束日益趨緊,中國近年來不斷提高碳強度下降目標,中國碳強度的變化備受國內外學者關注,眾多學者分別從中國國家[7-8]、區域[9-11]、省級[12-14]、行業部門層面[15-16]評估了碳強度時空演變及驅動因素。上述研究大多采用式(1)的形式測算碳強度,其中CI 表示碳強度,E 表示生產過程中能源使用產生的碳排放,VD 表示其對應的增加值。該指標的不足之處是僅考慮了生產側的碳排放,而忽略了生產服務于消費,且隨著分工的不斷細化和國內外貿易的蓬勃發展,生產和消費在不同主體、不同空間上逐漸產生分化,因此需要基于經濟循環過程考慮其中的隱含碳排放。

關于隱含碳排放現有研究主要基于式(2)的核算方程進行拓展,其中E?表示隱含碳排放矩陣,X 代表最終產出矩陣,A 為直接消耗系數矩陣,Yd、Ye、Yi 分別表示國內需求、出口和進口矩陣。現有研究的拓展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①對式(2)中的E 進行擴展,考慮生產過程的碳排放,陳紅敏[17]指出水泥的生產過程碳排放量最大,將其納入直接碳排放有助于準確判斷各部門的隱含碳排放;當前被廣泛使用的中國碳核算數據庫(CEADs)已將水泥的生產過程碳排放納入其碳排放清單[18]。②基于最終需求中的國內需求(Yd)考察國內各部門間碳泄漏程度、碳風險傳導路徑及其驅動因素[19-20],由此有了對高碳行業的碳泄漏及其在全社會降碳中重要性的定量認識。③隨著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中對發展中國家高碳排放責難的日益增多,大量研究開始關注國內外貿易產生的“碳轉移”問題[21-24],此類研究實質是基于最終需求中的凈出口(Ye - Yi)從貿易鏈的角度分析其中的隱含碳排放。

在上述三方面的擴展中,對于隱含碳排放的測度、產生主體以及在不同主體間的轉移有了深刻的認識。但現有研究仍有可拓展之處,如圖1所示,現有研究在計算隱含碳排放時僅從中間投入的角度考慮各產業部門間的關聯并計算中間投入品引致的碳排放,然而忽略了固定資產同樣是來自各部門的產品,其在本期的使用同樣會引致碳排放。因此,該研究對于隱含碳排放的拓展是將固定資產折舊還原為對不同部門產品的中間消耗,通過擴展直接消耗系數矩陣(A)進而將固定資產折舊引致產生的碳排放納入完全碳排放核算范圍,進而計算得出完全碳強度。

固定資產引致產生的碳排放在以往研究中被忽略可能有以下原因:第一,與現行統計制度相關。在現行投入產出表中固定資產折舊被列入增加值一欄,而在利用投入產出法計算直接消耗系數和完全消耗系數時無法將固定資產折舊計算在內,因此在計算隱含碳排放時便忽略了固定資產折舊引致的碳排放。第二,固定資產折舊是會計學核算成本費用的方法,當期的折舊值并不能代表當期對固定資產的實際消耗。其實,第一個問題與增加值的構成有關,因為固定資產作為生產要素在生產中創造了新價值[25],因而在投入產出表中被放入增加值一欄,但其本質上仍是前期各部門生產的產品,其中仍然隱含了碳排放;故而為了更精確地研究各產業部門的碳強度,尤其是研究經濟循環過程中部門經濟關聯與碳排放關聯的關系,就有必要將固定資產折舊還原為對各部門產品的中間消耗,并從生產關聯的角度研究各部門之間的完全碳強度。第二個問題源于實際折舊統計困難,因而只能在一定的假設下對其進行估算,在缺失折舊統計資料的情況下,采用估算方法得到的折舊數據可能給研究帶來不確定性。不確定性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其一,不同年份的固定資產折舊是否會受相關政策影響而產生較大的波動,比如加速折舊政策會增大當年的固定資產折舊額,從而在折舊期內產生波動;其二,在將當年固定資產折舊還原為對各部門產品的中間消耗時需要先根據永續盤存法計算不同種類的固定資產存量,再對不同部門的存量在當期進行折舊,其中折舊率的設定在不同研究中存在較大差異,是帶來不確定性的主要因素。這些不確定性因素對結論穩健性產生的影響將在第4 部分進行討論。

通過回溯以往研究,可以看出現有碳排放/碳強度的核算忽略了固定資產折舊引致產生的碳排放。而多數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核算→識別/分解→減排路徑(規劃)”,可見關于碳排放/碳強度的核算是大多研究的共同基礎,而忽略固定資產折舊引致產生的碳排放可能低估各部門產品的隱含碳排放,且可能忽略由于各部門固定資產折舊存在差異而致使其碳排放呈現出的新特征。另外,現有關于產業部門碳排放的研究在識別關鍵減排部門時方法單一,主要是基于直接碳排放與隱含碳排放的差異[26-27],識別方法僅考慮了各部門自身的特點而沒有從各部門相互聯系的事實出發構造識別指標。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作者的工作旨在完善完全碳強度的測算方法,并利用投入產出表中各部門的關聯關系構建識別各部門碳排放特征的指標。具體的內容和可能的貢獻有以下兩點。

第一,改進部門完全碳強度的核算方法,在計算部門隱含碳排放時納入了固定資產折舊引致的碳排放。與以往研究不同的是該研究所核算的間接碳排放不僅包括中間投入引致產生的碳排放還包括固定資產折舊引致產生的碳排放。改進后的方法對部門完全碳強度的核算更為精確。

第二,在上述隱含碳排放核算的基礎上,構建了基于碳排放量、碳排放強度的重點減排部門識別方法,以及基于綜合作用系數的關鍵減排部門識別方法。其中綜合作用系數是某部門碳強度降低對其他各部門完全碳強度影響的綜合度量,通過綜合作用系數能直觀地看出某個部門降低自身碳強度對于整個經濟系統減排的重要性。

2 方法與數據

2. 1 產業部門完全碳強度的概念內涵

該研究將產業部門完全碳強度的內涵重新界定為:部門直接碳排放及間接碳排放之和與對應的增加值之比。在生產中,將某部門因使用能源和生產過程所產生的碳排放記為直接碳排放(DEi);而將其中間投入及固定資產折舊引致產生的碳排放記為間接碳排放(IEi);增加值記為VDi。那么,可將部門i 完全碳強度(fcii)定義為:

式(3)表達了生產過程中全部投入要素與碳排放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出某部門完全碳強度的大小不僅取決于本部門的碳強度,還由于使用其他部門的產品作為中間投入和固定資產而受到其他部門碳強度的影響。而其他部門完全波及作用的大小無法用現有的碳強度概念表達,需要借助該研究改進的完全碳強度進行度量。

2. 2 產業部門完全碳強度的計算方法

由式(3)可知,只要知道了間接碳排放量(IEi)就可計算出各產業部門的完全碳強度,但由于中間投入和固定資產折舊作為某些部門的最終產品在其生產過程中仍然使用了其他部門的最終產品作為中間投入和固定資產,因而其中所隱含的碳排放經過了多個部門的轉移和增加,這樣便不能利用統計資料簡單地計算間接碳排放。以往的學者也曾面臨上述難題,并發展出了適當的分析工具。Leontief[28]利用投入產出技術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排放和治污成本進行了最初的分析,其假定治理污染需要直接投入工業品和勞動,而不需要農業品的投入,但通過對產業關聯的分析發現治理污染的完全需要(直接需要+間接需要)中包含有對農產品的需要,從而能夠更為準確地確定治污成本;佟仁城[29]通過對固定資產折舊中轉移勞動量的分解還原,利用投入產出技術分析了部門全勞動生產率及其相互作用。故而該研究將基于投入產出法對產業部門完全碳強度進行測算與分析。

2. 2. 1 投入產出技術原理

投入產出技術的核心分析工具是直接消耗系數。記部門j 的單位產品對部門i 產品的直接消耗系數為aij,其定義為:

其中:Xj 是部門j 的總產出量,xij 是部門j 對部門i 產品的直接消耗量,其中未包含對本期固定資產折舊的消耗。

一般而言,部門產出量和中間消耗量均為正數,從而可以假定0 ≤ aij lt; 1。記直接消耗系數矩陣為A,則

其中:I 代表單位最終需求;A 代表對中間投入的直接消耗;A2 代表對中間投入的一次間接消耗;A3 代表對中間投入的二次間接消耗,依此類推。通常記B = (I - A)-1,稱為Leontief逆矩陣;B 中的元素bij 表示部門j 的單位產品對部門i 產品的完全需求系數,該系數反映了由中間投入引發的產業關聯影響,但該系數沒有反映固定資產折舊的影響。

2. 2. 2 對固定資產折舊的處理

在現有的投入產出表中,各部門的固定資產折舊作為增加值中的一項單獨列出,不妨記其為Dj。由于各部門的固定資產是來自不同部門的最終產品,而不同部門單位產品的碳含量和折舊率均不同,因此需要先核算各部門分產品類別的固定資產存量,然后根據相應的折舊率算出固定資產中對不同產品的本期消耗。

2. 2. 3 計算部門完全碳強度

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將各部門固定資產折舊加入到中間消耗中,并記此時的直接消耗系數為~aij,則

最后,考慮碳強度與碳排放系數的關系,記dj =VDj /Xj 表示部門j 的增加值系數,則j 部門的碳強度cij 和完全碳強度fcij 可表示為:

式(16)表明部門j 的完全碳強度不僅取決于本部門的碳強度,還取決于與之存在生產聯系的其他部門的碳強度,而其他部門對部門j完全碳強度作用的大小取決于部門間存在的直接與間接投入消耗關系的強弱,這一消耗關系可由~bij 表達。由此可見,想要降低本部門的完全碳強度,不僅要求本部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本部門的直接碳排放,還要求本部門使用低碳的中間投入和固定資本品。

值得注意的是,式(16)顯示部門j 的完全碳強度還與本部門及與之存在生產聯系的其他部門的增加值系數的大小有關,部門j 提高自身的增加值系數亦可降低自身的完全碳強度;或其他部門(如部門i)的增加值系數越小,則部門i 的碳強度降低對部門j 完全碳強度降低的推動的作用就越大。由于該文主要是靜態地討論部門碳強度之間的關系,故而在分析時假定部門增加值系數穩定不變。

2. 3 重點和關鍵減排部門識別方法

產業部門是最主要的減排主體,降低產業部門完全碳強度是落實碳“雙控”制度的具體舉措,也是碳減排的有效途徑。由于不同產業部門的碳排放以及與其他部門的聯系程度各異,因而在帶動全社會碳減排中的作用不盡相同。為了實現經濟發展與綠色低碳的雙重紅利,需要識別不同產業部門在減排中的作用以及各產業在碳排放方面的關聯性,依次有序推進減排并發揮各產業間的協同效應。基于此,該研究將構建重點減排放部門和關鍵減排部門識別方法。

2. 3. 1 總量和結構

產業部門是分工的結果,而分工致使各部門密集性要素及投入方式產生差異,且由于各類要素隱含碳排放量不同,因此會導致各部門的完全碳排放總量、完全碳強度及其結構產生差異,這一結構性差異可以通過式(13)和式(16)的分解式表達。從總量和結構兩個維度對各部門碳排放特征進行刻畫將有助于找出重點減排部門,并從其碳排放結構特性出發為差異化減排路徑提供參考借鑒。

2. 3. 2 綜合作用系數

各部門在降低全社會完全碳強度中所起的作用可以通過該部門碳強度的降低對各部門完全碳強度降低所起作用的大小來度量。假設部門k 的碳強度原為cik,當其他部門的碳強度保持不變時,若該部門的碳強度降低αk,計算這一變化對其他部門完全碳強度的影響。

由式(24)可知,部門k 碳強度降低會沿著產業鏈進行傳導,進而對每一部門的完全碳強度產生影響。為了衡量一個部門碳強度的降低對全部產業部門完全碳強度的影響,構造綜合作用系數μαk,即

其中:~xkj = xkj + gkj,是j 部門對k 部門產品的完全消耗量,包括中間投入消耗和固定資產消耗。因為各部門完全碳強度的高低取決于所有投入要素的碳含量、數量及配置合理程度等,部門k 對其他部門的作用也是通過中間消耗實現的,故采用各部門平均投入中k 部門產品的占比作為權重對各部門的作用系數進行加權綜合。顯然,μαk越大,則部門k 降低其碳強度對國民經濟整體完全碳強度下降的貢獻就越大。另外,較大的μαk 也說明k 部門的產品被較多地作為中間投入或較多形成為其他部門的固定資產。由此可見,如果能識別出μαk 較大的部門,就能有針對性地設計產業減排政策。與現有研究僅根據碳排放量識別關鍵減排部門的方法相比,綜合作用系數能更加直觀地對各部門的減排重要性進行排序。

2. 4 數據來源與處理

該研究所使用的投入產出表(I-O表)來自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0年競爭型投入產出表,為了和固定資產數據相匹配將部門合并為35部門(表1);碳排放數據根據CEADs數據庫提供的測算方法進行計算[30],其中分行業能源消費數據來自《中國能源統計年鑒》,較難獲得的數據是各部門的固定資產折舊及其構成,以下將詳述。

從前文2. 2和2. 3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為了得到各產業部門固定資產折舊及其構成,需要核算各部門分類別固定資產存量及其相應的折舊率。由于中國尚未正式公布國民資產負債表,故想要得到各部門分類別的固定資產存量只能通過相應的投資流量進行估算,因此利用張軍等[31]介紹的永續盤存法(PIM)估計各部門分類別的固定資產存量,該公式表示為:

其中:K αi,t 是第i 部門α 種資產在t 期的存量;δα 是第α種資產的折舊率,I αi,t 是第i 部門α種資產在t 期的投資流量;另外,采用PIM估算資本存量時還需確定投資價格指數和基期資本存量。下面就分部門固定資產折舊的處理方法進行介紹。

2. 4. 1 投資流量

首先,現有統計資料中投資流量指標有“固定資本形成總額(GFCF)”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TIFA)”兩個統計口徑的數據。根據SNA的規范,使用永續盤存法核算固定資產存量時,應采用GFCF作為投資流量指標[32];但當前公布的GFCF不提供分行業數據,而TIFA提供歷年各行業分類別的投資流量數據。GFCF和TIFA在內容上有所差異,許憲春[33-34]對這種差別做了具體描述,二者直觀的差異是在2004年及之后數值差距逐漸擴大(圖2)。許憲春[34]認為TIFA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其原因是某些地方制定不切實際的計劃目標并進行政績考核;朱天等[35]認為GFCF不是獨立核算的,而是統計部門用“收入-支出法”得出的GDP 對TIFA 進行調整后得到的。故以TIFA作為投資流量指標,但在帶入式(26)計算前用GFCF對TIFA進行相應的調整,具體調整步驟參考楊軼波[32]的研究。歷年TIFA來自《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歷年分行業GFCF來自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I-O表及延長表,未公布該表的年份采用鄰近年份構造的比例系數進行折算。

其次,GFCF采用生產者價格而TIFA采用購買者價格,參考楊軼波的研究[32],“購買者價格=生產者價格+流通費用”,其中流通費用對應I-O表中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和“批發和零售”(以下簡稱“交運倉儲”和“批零”)兩個部門,因此作者先將這兩個部門的固定資本形成額按照相應部門的價值量進行剝離并單獨列出。

再次,由于TIFA中不包含礦藏勘探、計算機軟件等無形固定資本形成,而這一部分主要包括在GFCF 中的“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以下簡稱“信息軟件”和“科研”)中,將其加進調整后的TIFA的其他費用中。該部分數據來自《中國科技統計年鑒》,計算中還使用了“第二次(2009年)全國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amp;D)資源清查主要數據公報”。

綜上,該研究得到了2003—2020年各部門分類:建筑安裝工程(對應I-O表中建筑)、設備工器具購置(對應IO表中設備儀器)、科研、信息軟件、交運倉儲、批零、其他費用七類固定資產投資流量。

2. 4. 2 投資價格指數

中國國家統計局提供了建筑安裝工程、設備工器具購置和其他費用三類資產的價格指數,由于其他費用指除建筑安裝和設備工具類之外的費用,故科研、信息軟件、交運倉儲、批零與其他費用使用同一價格指數,該研究將2020年的價格指數設定為100。

2. 4. 3 折舊率

采用PIM估算的資本存量對折舊率(δαi)的選擇十分敏感[32,36],關于折舊率的初步設定參考楊軼波[32]的研究,科研、信息軟件、交運倉儲、批零的折舊率初步設定與其他費用相同(表2),第4部分將對折舊率變動的敏感性進行分析。

另外,式(8)中j 部門的i 種產品的折舊率為βij 不僅受到i 資產本身屬性的影響,還會受到j 部門屬性的影響,因此設定βij 的公式如下:

2. 4. 4 基期資本存量

在采用PIM估算資本存量時需要設定基期的資本存量,即K αi,t0。參考楊軼波[32]對估算基期資本存量三種方法的比較,采取增長率估算法計算各行業2003年分類別的資本存量作為基期資本存量,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gαi表示i 部門α種資本在2003年附近的穩態增長率,gαi參考Wu[37]的處理方法,用2003—2007年投資流量的平均增長率計算。

通過上述計算,得到了各部門2020年七類產品的固定資產折舊,其中其他費用占比較少且涉及的部門較多,難以將其精確分解,故將各產業部門的固定資產折舊還原為設備儀器、建筑、批零餐飲、交運倉郵、信息軟件、研究開發六大類,平均還原比例為95. 94%,最低還原比例為84. 25%(房地產部門)。如圖3所示,固定資產折舊的主要來源是建筑和設備儀器部門的產品,而本期消耗固定資產最多的部門是交運倉儲和批零餐飲部門,上述消耗均是以價值量衡量的,而不同產品中隱含和引致的碳排放需要進一步分析。

3 實證分析

根據前文提出的方法和整理后的數據,計算2020年35個部門的完全碳排放量、完全碳排放系數和完全碳強度,并按式(13)將完全碳排放分解為直接碳排放、中間投入引致碳排放和固定資產折舊引致碳排放。另外,均按αk = 10%設置各部門碳強度的降幅,據此計算了各部門碳強度降低帶動整個國民經濟完全碳強度下降的綜合作用系數。以下分兩部分對實證結果進行分析。

3. 1 產業部門碳排放的總量和結構特征

總體來看,各部門間的碳排放量、碳排放系數和碳強度在總量和結構上均存在較大差異(圖4)。從碳排放量看,2020年完全碳排放量超過均值部門的有:電熱產供、設備儀器、建筑、金屬冶煉加工、非金屬礦制品、化工、交運倉郵、金屬制品8 個部門,其完全碳排放合計占比74. 83%,是主要的碳源部門;基于直接碳排放分析時,直接碳排放量超過均值部門的僅有:電熱產供、金屬冶煉加工、非金屬礦制品、交運倉郵4個部門,其直接碳排放合計占比90. 64%;基于中間投入引致碳排放分析時,其結果與基于完全碳排放的結果相似。上述分析表明設備儀器、建筑、化工、金屬制品是隱蔽型高碳部門,這與陳慶能的分析相似[26],為了實現各部門間協同降碳,對各部門的引致碳排放考察十分有必要,而基于直接碳排放的研究[15-16]將會忽略這些隱蔽型高碳部門。

在引入固定資產折舊引致碳排放后,可以對完全碳排放結構有全新的認識。以上述識別的8個高碳部門為例,其中,電熱產供、非金屬礦制品和金屬冶煉加工3個部門其完全碳排放受直接碳排放(占比均超過40%)和中間投入引致碳排放(占比均超過30%)共同驅動,固定資產引致碳排放均在10%以下。化工、金屬制品、建筑、設備儀器4個部門完全碳排放主要受中間投入引致碳排放驅動,其中間投入引致碳排放均大于75%。而交運倉儲部門則受三者共同驅動,其固定資產折舊引致碳排放貢獻率(24. 89%)顯著大于其他兩類,且其固定資產折舊占當年總折舊的比重為12. 87%,位列第一;說明該部門減排的一個途徑是采購低碳投資品,進而帶動上游產業協同減排。上述分析表明交運倉儲部門不僅直接碳排放較大,而且還因其重資產的特性而產生了大量的固定資產折舊引致碳排放,這一特性在以往的研究中被忽略。

另外,碳排放系數和碳強度雖然都是反映碳效率的相對指標,但二者含義不同,碳排放系數是以部門總產值作為產出依據,而碳強度以增加值作為產出依據;二者之間的差異主要受部門增加值率的影響,有研究表明基于增加值的碳效率核算更加準確[38-39],且根據2020年中國各部門的相關數據計算發現,碳強度對于各部門間碳效率差異的反映更加直觀(圖4)。因此,作者建議在核算產業部門碳效率時采用碳強度指標,而當前部分研究仍在使用碳排放系數表征碳效率[40]。從碳強度來看,2020年完全碳強度超過均值的有12個部門,且不同的碳強度指標、碳排放量指標對高碳部門的排序有所不同;如圖5所示,排名越靠前說明其碳排放量越大或碳效率越低,可視為減排的重點部門。由于“十四五”時期中國將實施以碳排放強度為主、碳排放總量為輔的雙控制度[5],因此作者建議以完全碳強度作為中國行業部門層面的約束指標。據此,該研究識別出的前五個減排重點部門為:電熱產供、金屬冶煉加工、非金屬礦制品、金屬制品、設備儀器。

3. 2 產業部門的綜合作用系數

根據式(25)計算的各部門綜合作用系數見表2,可以看出綜合作用系數最大的兩個部門是金屬冶煉加工和電熱產供,這兩個部門的綜合作用系數顯著大于其他部門。其背后可能的兩個原因是:其一,這兩個部門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據關鍵性地位,這一點與經驗相符,現代生產、生活均離不開對冶金品的投入和對電力、熱力的使用;其二,中國金屬冶煉加工和電熱產供的碳強度過高,其碳強度分別為7. 17 t碳/萬元和21. 75 t碳/萬元,在諸部門中碳強度最高,因此降低金屬冶煉加工和電熱產供部門的碳強度將會對全社會完全碳強度的下降起到相當大的推動作用。另外,楊傳明等[41]基于2015年I?O延長表并結合投入產出模型和社會網絡分析得出在27個產業全碳足跡網絡中電熱產供是度數中心性和介數中心性均排名第一的部門,金屬冶煉加工的度數中心性排名第5,介數中心性位于中等水平。這一研究結果印證了這兩個部門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著關鍵性地位。

為便于比較,對各部門的綜合作用系數進行歸一化處理,結果如圖6所示。從圖6可以看出綜合作用系數呈現出快速衰減的態勢,并呈現一定的“截尾”特征,其中綜合作用系數最大的5個部門(金屬冶煉加工、電熱產供、非金屬礦制品、交運倉郵、化工)與完全碳強度最高的5個部門并不完全相一致。可見減排的重點部門并不一定是減排的關鍵部門,既是重點部門又是關鍵部門的有:電熱產供、金屬冶煉加工、非金屬礦制品3個部門。基于此作者認為在推進產業部門減排的過程中,可以從以上三個部門先行入手。此外,根據綜合作用系數所得出的各部門在減排中重要性排序也可為減排工作的漸進有序推進提供參考。

4 進一步分析

前文的分析中隱含假定了某些重要參數穩定不變,這些參數的穩定性或其變動對結論穩健性的影響需要討論。前文的分析表明,本期的固定資產折舊額及不同資產的折舊率是重要的參數且有易變的特性,因而需要對其進一步分析。

4. 1 固定資產折舊總額的穩定性

固定資產折舊總額是獲得本期的固定資產折舊矩陣G 的基礎數據,而其數值有可能受相關政策影響而產生較大波動,比如加速折舊政策會增大當年的固定資產折舊額而減少稅收,類似的政策或許還有很多,但這些政策不是該研究關注的重點,該研究主要關注固定資產折舊總額是否在一段時期內保持穩定。根據歷年I-O表及延長表計算了相應年份的增加值構成,在增加值的構成中固定資產折舊占比基本穩定在14%,不同年份的波動較小,因此可以認為固定資產折舊總額具有穩定性,不會對結論的穩健性產生影響。

4. 2 不同折舊率對于結論的影響

采用PIM估算的資本存量對折舊率(δαi)的選擇十分敏感,另外不同的折舊率設定會產生不同的本期的固定資產折舊矩陣G,而不同資產引致的碳排放量不同,這樣可能會對文章結論的穩健性產生影響,因此參考經典文獻中對折舊率的設定(表3),并對第3部分的實證分析進行再次討論。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文獻中對折舊率的設定相差較大,由于現有文獻均沒有給出科研、信息軟件、交運倉儲、批零的折舊率,作者認為這四類產品或可附著于設備工具而與其采用同一折舊率,或可將這四類產品的折舊率設定為與其他費用一致,作者對這兩種情形分別進行了討論。

根據表3中折舊率的設定,重新計算了各部門完全碳排放及其構成以及綜合作用系數,計算發現不同折舊率設定下各部門綜合作用系數與模型1(基準情景)相比差距在-3%~3%之間(圖7),可見不同折舊率設定對該研究結論的穩健性沒有顯著的影響。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折舊率變動引起的不同產品增減所產生的影響相互抵消了,這種抵消作用主要來自建筑和設備儀器之間的此消彼長,而這兩類產品正是固定資產折舊的主要來源,經相互抵消之后8個模型中各部門的固定資產引致碳排放基本保持穩定,因而沒有對研究結論的穩健性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綜上,固定資產折舊總額在不同時期具有相對穩定性,且不同折舊率設定對主要結論的穩健性沒有顯著的影響,故而第3部分實證結果具有可靠的參考價值。

5 結論與啟示

產業部門是碳排放的主體和政策可調控的基本對象,需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持續深化對其碳排放特征的認識。該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著重探討了完善現有碳排放核算方法的必要性與合理性,并推演了具體計算過程,同時提出了基于完全碳排放量、完全碳強度和綜合作用系數識別重點和關鍵減排部門的方法。在實證方面,基于2020年中國競爭型投入產出表計算了35個部門的完全碳排放、完全碳強度及其構成,并用綜合作用系數對各部門在降低自身碳強度時帶動整個經濟系統完全碳強度下降的重要性進行了排序。最后,對影響結論穩健性的因素進行了討論,結果表明主要結論具有穩健性,這些結論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第一,2020年中國各行業部門間的碳排放量和碳強度在總量和結構上均存在較大差異,基于不同的指標對高碳部門的排序有所不同,鑒于“十四五”時期中國將實施以碳排放強度為主、碳排放總量為輔的雙控制度,建議以完全碳強度作為中國行業部門層面的可約束指標。據此,識別出排序前五的減排重點部門為:電熱產供、金屬冶煉加工、非金屬礦制品、金屬制品、設備儀器。

第二,將固定資產折舊引致碳排放納入產業部門當期的完全碳排放核算后,各部門完全碳排放結構呈現出新特征,固定資產折舊引致碳排放占各產業部門完全碳排放比重的均值為23. 28%,其中占第三產業部門比重的均值最高,其值為34. 44%。此外,交運倉儲作為重點減排部門,其固定資產折舊引致的碳排放占比為24. 89%。因此,在減排設計中不能忽略固定資產折舊引致碳排放的作用。

第三,各部門在降低全社會完全碳強度中所起的作用可以通過該部門碳強度的降低對各部門完全碳強度降低所起作用的大小來度量,在對各部門的綜合作用系數進行歸一化處理后,發現綜合作用系數呈現出快速衰減的態勢,并呈現一定的“截尾”特征,其中綜合作用系數最大的5個部門(金屬冶煉加工、電熱產供、非金屬礦制品、交運倉郵、化工)與完全碳強度最高的5個部門并不完全相一致。可見減排的重點部門并不一定是減排的關鍵部門,既是重點部門又是關鍵部門的有:電熱產供、金屬冶煉加工、非金屬礦制品3個部門。

上述研究發現,可為中國的碳減排規劃提供一定啟示。

首先,根據各產業部門的完全碳強度可以識別排序前5的減排重點部門,但這5個重點減排部門的完全碳排放結構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差異性。因此需要差異化的減排政策:其中對于電熱產供、非金屬礦制品和金屬冶煉加工3個部門關鍵是要優化其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時注重其與上游部門的協同減排;對于金屬制品部門關鍵是要注重與上游部門的協同減排;對于交運倉郵部門在關注其能源優化和中間投入品協同減排之外,還需特別注意其固定資產投資的綠色升級。

其次,固定資產投資位于整個生產環節的前端,也理應在節能降碳中發揮先導作用。研究發現第三產業部門和部分第二產業部門的直接碳排放量雖然較少,但其作為產業鏈中的節點,仍會通過消耗中間投入品和固定資產而增加全社會的碳排放。因而欲實現各產業部門的協同減排,則必須引導各部門對其固定資產進行綠色低碳升級,比如可通過政府采購、碳標簽等措施引導對低碳產品的投資和消費,由此可對上游部門產生內在壓力,并與產業政策形成的外壓相互配合,將更有利于中國經濟整體的節能降碳。

再次,由于使用完全碳強度和綜合作用系數識別的重點減排部門和關鍵減排部門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在減排規劃時既要看到高碳部門減排的直接貢獻,也要看到其減排對于社會整體的貢獻,從而系統地謀劃各產業部門推進碳減排的次序。

最后,該研究所使用的核算方法不僅適用于產業部門層面,還可應用于區域(國家/省/市)層面,比如近來備受關注的區域碳不公平問題[45],在研究該問題時首先需要對區域完全碳排放進行核算,而其中固定資產折舊引致的碳排放不容忽略。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受投資拉動,谷亞麗[46]的研究表明2008—2013 年中國GDP增長中投資的平均貢獻率約為56. 1%;此外,由于投資的空間集聚效應[47],各地固定資本存量差異較大。綜合以上兩點,分析區域隱含碳排放時也有必要利用該研究改進的完全碳排放核算方法,將固定資產折舊引致的碳排放考慮在內,全面的核算將為區域間協調發展規劃提供更充分的依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日韩视频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美臀人妻中出中文字幕在线|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久草视频精品|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乱了在线播放|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无套av在线| 粉嫩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色婷婷综合在线|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不卡|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图片| 国产欧美成人不卡视频| 青青草原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大秀视频| 亚洲国产亚综合在线区|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99热最新在线|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日韩无码白| 久操中文在线|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制服无码网站| 国产一级二级在线观看| 狠狠色丁香婷婷| 亚洲欧美天堂网| 亚洲精品图区| 波多野结衣一级毛片| av色爱 天堂网|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不卡|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看|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观看|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国产成人1024精品下载| 男女男免费视频网站国产| 毛片网站在线播放| 99久久这里只精品麻豆| 成年av福利永久免费观看| 欧美日本不卡| 亚洲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亚洲精品va| 欧美色伊人|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国产精鲁鲁网在线视频| 午夜丁香婷婷| 国产精品自在线天天看片| 高潮爽到爆的喷水女主播视频| 熟妇无码人妻|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区二区| 在线网站18禁|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美女裸体18禁网站| 色亚洲成人| 激情亚洲天堂|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欧美特黄一级大黄录像|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欧美成人免费| 91精品国产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