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階段的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地應用情境教學法。以情境引導學生真正地理解地理知識,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引導學生通過豐富的情境體驗,實現地理思維的縱深發展,最終達成有效培育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文章以“土壤的形成”為例,探究了情境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旨在讓學生從被動的學習狀態轉變為主動的學習狀態,積極地探尋地理知識的內涵。
關鍵詞:情境;高中地理;教學應用;土壤的形成
情境法的應用能夠充分凸顯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體驗為中心,讓他們在鮮活的教學情境中實現地理思維的多元發展,推動學生的深度學習。讓學生以更為辯證的觀點去審視地理知識,解析地理內涵,豐富他們的地理核心素養,最終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地展開地理實踐,實現地理知識與實踐技能的雙重提升。
一、情境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一)有利于促進學生掌握地理知識
高中地理學科的知識內容相比其他的文科類知識來說,偏理論性,實踐操作類的知識多一點,需要學生理解的內容比較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依舊采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則無法讓學生對知識獲得全面的理解,只會讓學生在死記硬背之后去解題,他們永遠無法掌握地理學科知識的內涵,也無法將這些知識進行創造性的遷移與運用,最終也將影響學生的綜合學習實效[1]。教師使用情境教學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地理學科的相關知識內容。學生受到情境的吸引,會積極主動地投身于地理學習活動,激發探究地理知識的興趣與積極性,提升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程度,實現學生的綜合發展,提升他們掌握地理知識的效率,有助于學生構建完整的地理知識體系。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情境教學法作為一種十分新穎的教學模式,它順應教育教學改革,是一種以情感為基礎,以培養學生的自主認知意識為目的的教學模式。情境教學模式的應用,能夠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受到情境化的影響,將一些難以理解的地理知識做具象化處理。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想象,會聯合生活經驗、各種圖片與視頻,對地理知識產生新的理解與感悟。這樣便能讓學生在情境感悟的基礎上,牢牢記住所學的地理知識,實現他們構建完整知識體系的目的。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將自身想象實體化,加深學生的感悟與體會,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加深他們對地理知識內容的理解,落實對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育。
二、情境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課前引入生活情境,培養學生思考的習慣
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就是要讓學生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延伸他們的綜合性思維,讓他們在地理學習及實踐探究的過程中,調動多元感官,形成對地理知識的深層解析。所以,在實施課程教學前,教師就應該盡可能地引入生活情境,利用生活中常見的元素,鍛煉學生思維的敏銳性,引導他們形成對地理知識的多元思考,實現對知識的解析,提升他們的地理核心素養。
一方面,根據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可知,生活作為積累經驗的重要場所,是教育的最佳素材,情境教學法與其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大義不謀而合,因此,教師要立足于生活,給學生布置“觀察探究”任務。讓學生以周圍的環境,諸如附近的公園,或者郊區的山川景點等為觀察起點,觀察巖石與土壤的顏色、成分、氣味、質地等,收集不同形態的巖石與土壤,將數據和圖樣整理歸檔,讓他們以直觀的、真實的實物來展開課堂學習與探究,可以獲得直觀的情景感知,提升學習效果。
然后在課堂上,教師便可以根據學生的調研結果,向他們拋出一個問題“請問巖石可以變成土壤嗎?”借助這一問題,讓學生思考巖石是否有變成土壤的可能性,在他們展開了生活化探究的基礎上繼續展開小組探究。有了現實情境的感知基礎,學生就可以在討論時做到有言可發,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認識,教學中經過討論,有的學生表示如果將巖石粉碎,變成細末,可能會變成土壤,也有學生表示即使變成了細末,從觀察來看,這種巖石粉末與與土壤的所呈現的質地有著很大差異等。不同的觀察重點和思考方向,會帶來不同的猜想,這就使學生對“土壤的形成”產生了諸多質疑,也想弄明白土壤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帶著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融入課堂,這樣便能充分彰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促進他們的多元化思考,為課堂的有效導入做好鋪墊。
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也應該專注于生活化情景的創設,要進一步激活學生的地理思維,為后續的探究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教師可以引入一個網絡熱詞——“窮到吃土”。借助這一網絡熱詞,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思考:“真實生活中的‘土’是否可以吃?”這種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的問題,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他們的多向思考。教師便可以以“假設土能吃”為主要情境,細化“吃什么土”“吃哪里的土”“怎么吃土”等不同的探究內容,讓學生在這樣假設情境中探究地理知識,讓他們探索學習土壤的概念、成因、垂直分層、土壤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等知識點,提升他們的綜合學習實效。最后作為拓展思考,還可以將現實中的一些“吃土現象”以視頻或文字的形式展示給學生。例如,各種小說中出現的“觀音土”,它的成分以及食用后的問題,以及加勒比海北部的海地至今仍會吃一種土做的“零食”,這兩種“土”是一種嗎?引發思考,然后介紹這種神奇的土壤:膨潤土,其主要成分是“蒙脫石”等,幫助學生開拓視野,增加見聞,保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促進深度學習。
(二)課中創設探究情境,啟發學生的地理思維
1.吃什么土:建構“土壤”概念,展開獨立思考
關于這一環節的教學,主要是創設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思考土壤的概念、土壤的形成過程、影響土壤的關鍵因素等。讓學生從被動的學習狀態轉變為主動的學習狀態,鍛煉他們的自主能力。
例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沙漠與耕地的圖片,讓學生思考“沙漠與耕地的表層都是土壤嗎?”這一問題。學生則會結合課本教材的指示,發現沙漠與耕地的表層都是“疏松的”,而耕地比起沙漠,土壤表層有肥力,能生長植物,促使他們在對比分析中得出土壤的概念。在學生自主探究了土壤這一概念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利用學生的舊知識,讓學生思考土壤所處的地球圈層、土壤誕生的時間、土壤的形成過程及關鍵因素等。在解答這一系列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復習以往所學的舊知識,還聯想到課前探究的內容“巖石是否能夠變成土壤”,得出“巖石—砂礫—土壤”的推測。而教師便可以在此基礎上,繼續引導學生,得出“巖石破碎形成土母質—植物扎根促進發育—降水滲透繼續發育”的土壤形成過程[2]。學生也能自然而然地得出影響土壤形成的關鍵因素。如“土母質”“降水”“植物”等。當學生得出了這些結論之后,教師可以繼續向學生呈現這樣一句話“陡峭的山坡上基本上沒有肥沃的土壤,陽坡的溫度好于陰坡,但是水分恰恰相反,這是為什么呢?”讓學生將影響土壤形成的關鍵因素聚焦于“地形”上,學生便通過自身的獨立思考,總結出了有關于“土壤”的全部概念。
2.吃哪里的土:探究垂直分層,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
在這一環節,教師需要讓學生做的就是分析土層的結構,對土壤的剖面形成較為深刻的認知。在這一環節,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實驗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的方式,去實現對所學知識內容的深層次探尋。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課前探究的結果,先將自己小組帶回來的土壤標本進行分類,根據顏色、質地、氣味等,一一對應,做好實驗前的準備。而后,教師便可以在全班展示自己準備好的土壤層(母巖層—母質層—淀積層—淋溶層—腐殖質層—有機層),讓學生仔細研究教師提供的標本,嘗試找出每一個土壤層的名稱。學生要想印證自己的猜想,肯定會展開反復的對比實驗,還會結合自己小組的探究結果,查閱相關的資料,最終來得出完整的土壤層結構。在學生完成了這一環節之后,教師便可以趁熱打鐵,讓學生思考“如果我們要吃‘土’,吃的是哪一層的結構呢?”這時學生便會從營養學的角度著手,去思考應該吃的土壤層的結構,即含有大量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結構層,也就是“有機層”,這樣便幫助學生順利地完成了本環節的探究實驗。學生在具體的實驗操作情境中認識到了土壤的垂直分層結構,以更為科學的視角去探尋知識點,豐富了學生的實踐與鍛煉體驗。
3.怎么吃土:回歸“吃土”情景,啟發學生的人地協調觀
在高中階段的地理教學中,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其中人地協調觀是重要的素養之一。在實施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歸“吃土”情境,讓學生通過情境化的體驗與感受,形成正確的、綠色的人地協調觀念,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例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向學生播放“濟源土饃”的相關視頻,給學生介紹這一代表性的美食。“濟源土饃”可以說是河南濟源最有特色的小吃,面粉中摻入當地一種高嶺土,炒熟,炒成小顆粒饃。里面含有一些土,這種不僅易存放,還促進消化,而且吃起來嘎嘣脆,越嚼越香,當地人小時候吃土饃可以治療腹瀉,長大出門,吃點土饃還可以預防水土不服。在給學生展示了這一美食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我們本地的土可以吃嗎?”讓學生將地理知識遷移至生活,思考本地土壤的結構。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電影《一九四二》中饑民食用觀音土充饑的相關片段,讓學生從前面美味的“濟源土饃”轉向痛苦的、難以下咽的“觀音土”,獲得“美味”與“痛苦”的雙重沖擊與感受,讓學生明白適度“吃土”的重要性[3]。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實際,列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案例。如前面的“濟源土饃”,其實就是借助了大自然的產物,鑄就了美食。從這種細小的案例著手,逐漸延展,讓學生思考自己所見到的人地協調的內容,幫助學生在多元化的思考中認識到開發和利用的適度性,逐漸提升學生的人地協調觀,提升他們的地理核心素養。
(三)課后延伸問題情景,解答現實問題
在教學完課堂知識后,教師還應該注重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與運用,讓學生透過知識表象,找出地理原理及地理規律的本質,調動學生參與地理知識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完成了本節知識內容的教學之后,教師可依托現實生活,向學生拋出一系列與生活相關的問題串,讓學生利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指導人類的生活,這樣才能將“學以致用”的目標真正落到實處。
一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借助思維導圖,梳理“土壤形成的原因”“土壤的垂直分層”“影響土壤形成的關鍵因素”“土壤對人類活動的重要意義”等知識內容,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建構一個有關于“土壤的形成”的完整知識體系。這樣便能讓學生有更為深刻的認知,會讓學生在較為真實的情境中遷移運用知識內容。
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一些聯系生活的問題,調動學生的地理思維。問題鏈如下:
1.你家鄉的土壤情況如何?2.當地人們在耕地的時候,出現了什么問題?3.面對這種問題,你有什么好的解決方法嗎?這三個問題都具有開放性的特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是密切相關的。讓學生回歸于生活,發掘身邊的資源,充分利用互聯網去收集相關的資料,提升他們的信息分析及整合能力。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也充分體現了“因地制宜”的原則,讓學生立足于現實生活,思考自己家鄉土壤的具體情況[4],靈活地運用“影響土壤形成的關鍵因素”這一知識點,分析當地人們在耕地時出現的問題,如耕地退化、水土流失、過度使用、亂砍濫伐等。讓學生站在地理知識的角度去分析家鄉耕地的使用情況,從人類活動的影響因素著手,去提出對應的策略與措施。例如,針對耕地退化嚴重的問題,就可以采取增加土壤有機物、無機物含量,如施農家肥、秸稈處理等方式來解決。總之,教師借助一系列的問題串,讓學生聯系生活,進入到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具體情境中[5]。使得學生充分利用自身所學習的地理知識,調動自身的地理思維,展開一系列的實踐探究,提高他們的地理核心素養,讓他們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實現對地理知識的綜合性運用,發揮主觀能動性,最終實現對知識的有效運用。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地將情境教學法應用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使得學生受到情境的驅使,積極主動地投身于地理學習活動。在多元化的情境中,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地理知識體系。教師可以在課前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習慣;可以在課堂中創設探究情境,啟發學生的地理思維;可以在課后延伸生活情境,幫助學生去解答現實問題。將地理知識與地理生活進行有機的聯系,有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深層探究及解析,使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得到切實地培養與提高。
參考文獻
[1]張偉.情境教學,讓學生修煉出“地理之眼”:以“土壤的形成”為案例[J].中學課程輔導,2022(21):66-68.
[2]杜蘭.基于情境教學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案例設計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22.
[3]夏敏,項愛明.素養視域下高中地理實驗教學的設計與優化:以“土壤的形成”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2(5):45-48.
[4]張鑰榕.基于人地協調觀培養的高中地理情境教學案例設計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21.
[5]王百寧.新課標下高中地理情境教學研究與實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