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播音主持專業的人才培養在激烈的媒介競爭環境中面臨風險和挑戰。為保證專業信息傳播人才始終為國家和社會服務,需要深入貫徹落實課程思政的具體要求和指導思想,同時還需要秉持創新創業精神為學生的專業學習和就業前景開辟廣闊渠道。綜合院校由于擁有強大的交叉學科背景和學術環境,具備走“思專創”融合之路的資源與條件。通過革新育人目標、完善多級架構、培育聯動意識、提供資源保障、強化多方合作、推進成果轉化等方式,可實現課程思政、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和諧共振。
關鍵詞:課程思政;播音主持專業;創新創業教育;聯動共振
近年,媒體發展和播音主持專業教育進入井噴期。對播音主持專業而言,綜合院校憑借豐富的學科體系、強大的學術背景、完善的軟硬件資源條件,為具有綜合學科和交叉學科特色的播音主持專業的教學提供了豐厚的資源與條件。基于當下面臨的風險、挑戰與機遇,筆者通過梳理綜合院校播音主持專業課程思政與專業教學的結合、專業教學與創新創業的融合、課程思政與創新創業的聯動,創造性地提出播音主持專業在綜合院校的資源條件下構建“思專創”三者聯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以期為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培養的改革與轉型,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高素質信息傳播人才作出積極探索。
一、課程思政與專業教學的結合
課程思政實質上是一種課程觀,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圍繞“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程目標,強化顯性思政,細化隱性思政,構建全課程育人格局。播音主持專業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信息的“傳播者”和“把關人”,始終堅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教學案例的選擇、教學手段的靈活性與豐富性、學生的參與度與積極性,都至關重要。
在教學案例的選擇上,筆者選取2016年10月16日央視新聞頻道播出的《穿越時空,走進神舟十一號》節目,節目中主播文靜在虛擬演播室內生動形象地向觀眾介紹神舟十一號飛船發射器。選擇這一教學案例,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對航天知識的了解,還可以在課堂中的模擬演播室啟發學生的想象與創作。更重要的是,可以將航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融入課堂教學,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在教學手段上,不僅需要運用多媒體手段豐富視聽感受,還要強化教師在教學內容方面的主導作用,并選定學生進行課堂練習并當堂指導。隨后開展的雙人小組課堂練習,增強了學生課堂的參與度與學習的積極性,也為實現課程思政的融合創造了良好的氛圍。
二、專業教學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
創新創業教育之所以成為當今高校的熱點和焦點,不僅在于它是促進就業的有效方式,更深刻的意義還在于它是推動人才成長的時代趨勢;不僅關系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和大學人才培養質量,更關系我國未來人才體系構建和社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對于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培養而言,與創新創業教育進行融合會相得益彰、相輔相成。例如以筆者所在的南寧師范大學為例,可以針對廣西的沿邊優勢,創新性地開發邊境城市紅色旅游項目,增強播音主持專業學生的創業意識,提高其創業能力。學生在參與項目的過程中也反哺了自身的專業學習,提高了語言表達和作品創作的能力,在策劃、錄制、拍攝、剪輯、配音等方面提高了專業技能,為成為全能型傳媒人才奠定重要基礎。此外,創新創業教育還可以通過培養創業意識、了解創業知識、體驗創業過程,使學生具備企業家思維,豐富知識、提升技能、增強主體意識,培養和提升創新精神、創業素質、創業能力,能夠從容地應對現實中的挑戰,實現自我價值。
三、課程思政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聯動
20世紀90年代,高校開始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嘗試;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為改善人才培養結構、健全人才培養體系,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發〔2016〕31號),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
當前,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競爭進一步加劇,各國對意識形態和傳播領域的話語權爭奪也日趨激烈。在“全民創業”浪潮風起云涌之時,既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引導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實踐,也要將思政意識融入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因此,在教育教學中要將二者結合的理念傳遞給學生,讓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成為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者”。既要將思想政治教育中關于理想信念、家國情懷、道德品質、法治精神等內涵融入創新創業教育,也要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引入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
四、“思專創”三者聯動
綜合院校具有跨學科合作的天然優勢,更應承擔起培育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優秀專業能力和較強創新創業意識的高素質人才,積極回應國家對于高等教育培育“三全”人才的期待。綜合院校也應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率先踏出將課程思政、專業學習和創新創業教育融合共生、協同聯動的第一步。對于播音主持這種社會實踐性較強的專業,筆者也從過往的學科教學和育人經驗中嘗試分析、總結和突破,歸納出“思專創”融合聯動的路徑,具體如下。
(一)打破藩籬:革新育人目標,完善多級架構
推進綜合院校播音主持專業的“思專創”融合,需要打破阻礙三者聯動的藩籬,革新人才培養的理念和目標,并圍繞著實現三者聯動的改革目標完善課程設置、優化教師選聘、改進教學方式等,為三者聯動提供堅實的基礎。
1.革新育人目標
媒體的發展正經歷著從傳統媒體時代向新媒體時代甚至是智媒時代的轉型,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在當前傳統媒體行業人才趨于飽和的情況下,面臨著激烈的就業競爭。在將“思專創”聯動的理念融入育人目標的過程中,要始終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為指引,勾畫育人藍圖,抓住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契機,以正確的思想導向帶動專業學習,以高水平的專業成果引領創新創業實踐,再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反哺專業學習、深化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認識,以此形成育人理念的閉環,促進育人目標的轉變。
2.完善多級架構
面對新時代人才需求的變化,課程設置不僅要“專”,更要“全”。不僅要注重專業課程的學習,還應增加社會實踐課程,并在其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創業教育,使學生具備健全的人格和品質,以應對未來的各種風險和挑戰,同時具備創新創業意識,以管理者或經營者的思維去思考專業的學習。為此,高校要為教師開設創新創業方面的講座和實習項目,加強播音主持專業教師的培養;教師將創新創業理念融入專業教學,帶動學生擇業觀、職業觀、就業觀的更新。
(二)彌合鴻溝:培育聯動意識,提供資源保障
在此前的播音主持人才培養過程中,由于缺乏“思專創”三者聯動意識,課程思政、專業學習和創新創業教育彼此孤立,也難以從校內外資源方面獲得實質性的支持,三者聯動始終難以深化,不能為高素質綜合人才的培養提供有力支持。要彌合三者之間的鴻溝,首先要培育聯動意識,才能談及資源保障。
1.培育聯動意識
近年,課程思政和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相繼被提出,可見國家對于人才培養的重視程度在逐年提高,同時對人才的標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盡管這些要求是依次提出的,但不是“迭代升級”,而是“時空并存”。專業教育始終作為培育專業人才的核心,而課程思政和創新創業教育的提出也是在面臨內外部風險和挑戰的形勢下提出的。因此,就當前的人才培養而言,三者聯動意識是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前提,也是建立和完善“三全育人”機制的時代要求。
2.提供資源保障
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個人發展、社會的人才培養以及國家文化軟實力和科技硬實力的提升,開展“思專創”融合教育,需要對學校內部設施和教學體系作出合理規劃。除了基礎的電視主持人上鏡課、廣播節目策劃課、記者現場報道課,還需要配備相應的校內學習資源,例如能夠開展直播的軟硬件設備、充實的師資力量等。在為師生搭建交流平臺的同時,還應簡化學生休學創業審核手續,并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力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激發,幫助學生挖掘自身潛能、增強自身競爭力。
(三)跨越式發展:強化多方合作,推進成果轉化
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不能獨立進行,需要與學科專業保持聯系,讓合作成為“思專創”聯動的潤滑劑,才能為國家培養更多高質量的人才,才能夠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1.強化多方合作
綜合院校的播音主持專業教育不能采取封閉的態度,要向校內的各學科深入學習。例如,學習計算機方面的知識,以期能解決未來新媒體使用過程中的技術難題;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知識,夯實漢語言表達基礎,解決語言組織和表達的問題;學習法律知識,為今后成為專業領域的主持人奠定基礎;學習馬克思主義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和大局意識……除了加強校內合作,校際之間師資力量的交流互鑒也必不可少。要多渠道引進富有創新精神、有成功創業經驗、創新創業能力強的“雙師型”優秀人才,對教師的專業素質與能力提出要求,努力培養一批“雙師型”教師去帶動并促進播音主持專業人才的創新創業。此外,要為學生提供一些實際的企業資源,對學生的創新創業項目進行培育,使“思專創”真正成為人才培養的新渠道、新思路、新方法。
2.推進成果轉化
首先,在學生評價機制上,不能僅僅從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掌握角度進行評價,還應將理論知識與專業實踐、社會活動相結合進行綜合考慮,多方位地進行評價。整體評價過程由學生和老師共同完成,體現公平、公正的原則。其次,在教育質量評價環節中,要以高校人才培養為目標,綜合政治信仰、個人理想、思想態度等維度評估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質量,并結合創業環境與具體項目的需求,設計科學合理的觀測指標,形成良好的評價體系。最后,在創業評價體系設置中一定要突出持續性與時效性,對學生的創業結果進行跟蹤調查,根據不同學生所得的成果進行歸納,結合反饋不斷修正創新創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優化教育目標,改善教育教學方式,循序漸進地實現“思專創”深度融合。
本研究通過對高等教育新理念的梳理,并結合播音主持專業在課程教學、社會實踐等方面對這些教育新理念的實踐總結,提出將課程思政、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三者相互融合、共同聯動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革新育人目標、完善多級架構的方式打破三者融通的難題,通過培育聯動意識、提供資源保障為三者聯動提供不竭動力,通過強化多方合作、推進成果轉化為三者聯動提質增效。構建“思專創”三者聯動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將有效整合綜合院校的各方資源,實現教育教學成果的轉化,有利于提升播音主持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也將更有效地培養思想正確、態度端正、能力優秀、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頌.回眸播音主持專業30年[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9(1).
[2]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
[3]許小軍.高校課程思政的內涵與元素探討[J].江蘇高教,2021(3).
[4]成桂英.推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三個著力點[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9).
[5]孫海瑞.論理工科大學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整合[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責編:向 新
基金項目:南寧師范大學第二批校級新文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思政+金課+雙創:新文科視閾下新聞傳播學跨學科交叉培養路徑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莫昭玲(1995— ),女,南寧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播音與主持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