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近年,高等教育逐步形成了線上線下相結合、多元化發展的教學模式。教學互動不斷創新,呈現出教師中心地位進一步弱化、教學互動多元化,課堂整體化互動逐步轉向課余碎片化互動,教學互動針對性日益增強,教育互動的數字化逐步普及的新特征。融合媒介與高等教育有著密切聯系,其在強化個體、因材施教、激發學生創造力,強化趣味、增強互動樂趣,注重整體、提升互動持續感,拓寬渠道、形成立體型互動矩陣等方面為高等教育互動發展提供參考,促進高等教育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融合媒介;教育互動;新傳播
近年,高等教育緊跟信息時代節奏,逐步形成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器材不斷革新,推動高等教育智能化發展。高等教育智能化是去中心化的過程,教育中心由教師向學生轉換。高等教育互動行為也逐步演化,呈現多元化、碎片化、針對性強、數字化等特征。
一、高等教育互動行為現狀調研
筆者針對高等教育互動行為進行抽樣調研,在河南省高校學生中隨機發放調查問卷159份,共回收有效問卷159份。反饋數據顯示,有111名民辦高校學生參與調研,占比69.81%;有48名公辦院校學生參與調研,占比30.19%(如圖1所示)。其中,大一學生47人,占比29.56%;大二學生43人,占比27.04%;大三學生36人,占比22.64%;大四學生33人(如圖2所示),占比20.75%。各年級人數分布均衡,覆蓋了各階段學生。
調查問卷針對教學互動頻率、時間、互動發起人、學生參與互動情況、互動模式等方面進行調研。數據顯示,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頻率主要為每堂課1~3次,占比76.1%;每堂課與教師互動超過10次的僅為4人,占比2.52%。學生在課后與教師互動明顯減少,86.16%的學生每周僅與教師互動1~3次。在互動時間方面,136名學生選擇了課堂互動,這是互動主要時間段;僅有12人選擇提前與教師預約,在課后進行互動交流。綜合來看,傳統教學模式下高校教學互動行為主要集中在課堂教學中。
數據顯示,132名學生在“互動行為發起人”的問題上選擇了教師。在互動渠道方面,線下溝通仍占主導地位,一共87名學生支持采用線下面談。微信、QQ、釘釘、學習通在線學習平臺等的地位也越來越突出,電話溝通占比較低。在互動模式方面,課間交流式互動被101名學生選擇,成了學生最喜歡的互動模式,表明學生更接納對等交流的教學互動模式。
學生普遍認為影響教學互動的因素是互動內容、互動方式,48.43%的學生對現在教學互動比較滿意。在教學互動如何改進方面,主要體現在提升教學互動的趣味性。
綜上所述,傳統教育模式下,教學互動以教師為主導、以課堂為場域,存在著頻次不高、中心化嚴重、趣味性較弱、針對性不強等問題。
二、高等教育智能化視域下教育互動行為特征
教學模式革新是高等教育智能化進程中的重要一環。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對話,是將學問、感情和思想深度融合交互的過程。教育的核心是信息傳遞,教育互動是傳遞信息的核心模式。智能化教學模式將知識傳授、教師、學生多點融合,形成閉環系統,每一個點都是教學發起點,每一個點都是教學任務的主導者。智能化教學模式讓高等教育互動行為呈現新特征。
(一)中心化轉多元化
首先,以教師為中心的互動逐漸弱化,教師的教學主導地位受到挑戰。傳統互動以教師課堂提問為主,以教師為中心產生互動。這種互動,發起人是教師,具有很強的隨機性和普遍性。智能化教育模式下,學生根據自身學習情況自主選擇互動時間、互動內容、互動方式,與教師形成多元化互動。其次,學生成為互動主導者。高等教育智能化以學生為主體,多點并發形成對等式互動,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學生發起的互動頻率逐步上升。調研顯示,學生發起的互動已經接近30%。再次,互動類型呈現多元化。高等教育智能化的互動類型越來越豐富,教學主導發生變化后,學生自主學習成為主要模式,教師功能轉變為輔助、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起的互動類型變得日益豐富,如課堂提問、課間交流、課后拓展、隨機問題解決等。最后,互動渠道呈現多元化。師生互動渠道越來越多,通過微信、QQ、釘釘、學習通在線學習平臺等,互動渠道變得多元化、立體化。
(二)碎片化互動逐步替代整體互動
高等教育智能化環境下,課堂只是教學的一個環節,學生自主學習與創新是教學的主體環節,打破了傳統教育的整體性,讓個體教育更加突出,提升了因材施教的效果。碎片化互動在教學中的占比越來越大。首先,互動群體由課堂上全體成員互動轉換為單個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互動由整體性轉為零散性、碎片化。其次,師生的互動時間不再集中。師生互動時間由以前的課堂集中互動變為課前討論、課間交流、課后拓展等多種互動融合的模式。互動時間不再固定,交互式教學互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互動時間越來越碎片化。最后,師生之間互動內容變得多樣化。傳統模式下,師生互動問題多來自教材,內容較為單一,師生拓展問題較少、缺乏創新意識。高等教育智能化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更加注重拓展內容,從而拓寬知識面。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知識點發散地,都能帶來知識擴散,所以師生之間互動內容的單一性就被打破,呈現為碎片化、多元化。
(三)互動行為針對性強
傳統教育模式下,教師是教學中心,互動由中心向四周擴散,在面上進行覆蓋,與每一個個體的針對性互動較少。智能化教學模式下,學生自主發起的互動更具有針對性,是基于學生自身不足而延伸出來的互動問題,針對性較強。教育針對個體的個性開發越來越強,教學中教師由互動發起者轉化為接受者、由教學主導者轉化為輔助者,教學互動中有針對性的個體互動越來越多。
(四)互動行為數字化
高等教育智能化使教學渠道變得多樣化,數字化渠道在教學中的比重越來越大。部分高校為提升教學效果,方便師生交流互動,將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有機融合,把作業批改、課后拓展互動、學習效果考評等環節放在學習通、雨課堂等在線學習平臺上進行。師生通過數字化渠道串聯教學,課堂互動、課后拓展互動、線上討論等教學環節都通過數字化渠道完成,推動教學互動行為逐步數字化。
三、融合媒介傳播特點
融合媒介在傳播形式上打破了傳統媒介的灌輸式傳播,形成多向輻射對等傳播。受眾與媒介之間的關系由主從關系逐步轉換為對等關系,受眾與媒介也從被動模式轉為互動模式。媒介不再是傳播的中心,而是轉換成普通節點,形成對等式傳播鏈。媒介融合下的每一個受眾既是受眾也是媒介,在接收信息的同時傳播信息,是傳播鏈中的對等節點。融合媒介傳播模式和高等教育智能化互動模式的核心內容具有趨同性。
第一,傳播迅速,熱點信息互動性強。比如,虎年春晚《只此青綠》節目融詩于畫,以音樂舞蹈為載體、以舞蹈詩劇為形式一舉成名。截至2022年2月9日,微博話題“只此青綠”閱讀4.2億人次,參與討論11.3萬人次,原創話題人數達到9482人,成為虎年第一熱搜,互動效果明顯。
第二,信息傳播范圍廣,容易形成全民狂歡。比如,2022年10月3日,河南衛視在其微博上發布了“重陽奇妙游”短視頻。這一話題瞬間引爆互聯網,截至2022年10月4日晚,共有124家媒體轉載發布,一天內閱讀量達到1.3億次,1013人發布原創性內容,話題參與者以河南為中心輻射全國,傳播范圍廣,掀起一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討論熱潮,互動范圍廣。
第三,信息傳播角度多,內容形式多元化。比如,2022年8月2日,河南衛視推出《七夕奇妙游》綜藝節目。河南衛視從不同角度發起話題,每一個角度都掀起一股熱潮。其中,話題“七夕要學會愛自己”引發3000多人進行討論,話題“張杰七夕奇妙游星漢游”有4900余人轉發,話題“破陣樂”獲得92.8萬人次參與。
第四,信息傳播過程中互動頻繁。融合媒介整合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形成了新的傳播模式,受眾與媒體形成對等地位,每一個受眾都可以針對新聞事件發表自己的見解,也可以分享轉發相關事件成為新的傳播節點,形成二次傳播,提升事件熱度。受眾從接受者轉為參與者,受眾的互動性增強、體驗感增強,與媒體、其他受眾之間的互動愈發頻繁。
第五,信息傳播持續時效短。統計發現,網絡熱點熱搜爆發時間往往在10~12小時內,48小時內持續升溫并達到最高峰。如果傳播過程中沒有新的爆點持續加熱,72小時后新聞事件熱度將逐步回落,最后完全消散。
媒介融合時代信息傳播的主要特點是傳播速度快、爆發力度強、傳播范圍廣、熱度持續時間短、受眾參與度高等。這些特點與高等教育智能化核心特征基本一致,高校師生也是融合媒介下信息傳播的重要參與者,融合媒介信息傳播對高等教育有著重要影響。
四、融合媒介環境下高等教育互動行為發展方向分析
新時代下,融合媒介與高等教育智能化都對高等教育互動提出了新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轉變觀念,建構新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創新互動形式,豐富互動內容,提升互動質量,讓學生在互動中提高、在互動中受益、在互動中成長。
(一)強化個體性,因材施教,激發學生創造力
高等教育智能化強調個體,強調學生主動性,強調學生自主學習。教學互動是這種模式中的關鍵點,也是革新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主動引導,根據學生特點進行互動教學,形成有針對性的互動,杜絕一概而論。互動行為以輔助與溝通為主,適當加以指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降低教師在教學互動中的主導性。
(二)強化趣味性,增強互動樂趣
寓教于樂是最有效的教學方式之一。傳統的課堂問答式互動,形式單一、內容枯燥,學生被動參與,教學效果不佳。增強互動的趣味性,要從互動內容上進行拓展,挖掘知識點內在元素,將知識點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表達形式進行包裝,改變其枯燥的特性。同時,要改變互動形式,用自主討論、分組調研、游戲建模、趣味訪談、角色再現等形式代替傳統問答式互動,以增強學生互動體驗感,讓學生樂于互動、長于互動,在互動中提升自我、完成自我成長。
(三)注重整體性,提升互動持續感
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由一個一個知識點不斷累積,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學習互動也是一個整體,在強化個體互動的同時,要提升互動的持續性,還要兼顧知識結構的整體性,注重引導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提升其綜合能力。
(四)拓寬渠道,形成立體型互動矩陣
教師要緊跟時代,不斷發掘新的傳播媒介,拓寬互動渠道,充分適應新形勢下的碎片化互動,化被動為主動,多媒介、多平臺融合,為學生建立起傳統互動與數字化互動相融合的立體矩陣,進行全天式、貫穿式、一體式矩陣互動,實現教育互動立體化全覆蓋。
高等教育緊跟新時代,不斷適應智能化發展趨勢。教育互動從傳統的單一化、中心化逐漸演變為多元化、碎片化、數字化,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教育的創新與進步。融合媒介與高等教育互動本質上都是信息傳播,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處。因此,高等教育在智能化進程中可以充分借鑒融合媒介傳播的特點,讓教育互動更加符合時代發展潮流,提升教育效果,更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張倩,劉清堂,張文霄,等.課堂師生互動視域下教師行為特征分析與策略研究:基于Leary模型[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9(3).
[2]唐劍鴻.多元與共享:區塊鏈視域下高等智能教育發展探索[J].智庫時代,2020(16).
[3]丁寶根,楊樹旺,趙玉.“區塊鏈+高等教育”變革的現實性、問題及建議[J].現代教育技術,2019(7).
[4]畢克玲,劉藝.大學生網絡課堂互動行為的研究與探索[J].山西青年,2022(10).
[5]丁學.三元交互決定論視閾下高校師生課堂互動的優化路徑[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1(6).
責編:初 心
基金項目:2022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融合媒介環境下高等教育互動行為特征及傳播因素研究”(編號:2022-ZDJH-0063)
作者簡介:唐劍鴻(1985— ),男,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融媒體與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