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研究分析了“新農科”建設對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要求,并以河南省三所應用型本科院校動物生產類專業為例,分析了“新農科”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提高師資隊伍建設質量的途徑,即明確教師提升方向,促進教師自主發展,構建交叉融合學科和“實+虛”的基層教學組織,為高層次人才的引進搭建平臺,拓寬產教融合領域,提高“雙師型”教師培養質量,加大對高層次人才和青年骨干教師的引進力度,調整師資結構,加大對新進教師和青年骨干教師的培訓力度等,從而為應用型本科院校積極融入“新農科”建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新農科”;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資隊伍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我國農業正在邁入以信息知識為生產要素,以智能裝備、自動化設備、云計算、物聯網的應用為特征的現代智慧農業時代。為適應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我國農林高等教育主動求變,通過安吉共識、北大倉行動、北京指南“三部曲”吹響了推進“新農科”建設的號角。各涉農高校分別結合自身優勢,通過重新構建“新農科”的知識體系、學科專業體系、院系組織結構體系等,積極推進“新農科”建設。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具有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創新驅動發展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教師是人才培養的主要踐行者,是人才培養的主體,師資隊伍建設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著人才培養質量的優劣。在此背景下,分析“新農科”建設對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具體要求、探索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路徑和方法,是應用型本科院校依據時代要求、主動布局“新農科”建設、贏得競爭主動權的戰略選擇。
一、“新農科”建設對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具體要求
“新農科”以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為背景,以農業學科與社會學科、信息學科、生命學科、工程學科等知識體系的深度交叉融合為內容,“新農科”建設的主要使命是培養學科基礎厚、綜合素質高、知識結構寬、國際視野廣、創新能力強的現代農業領軍人才。因此,“新農科”建設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題組認為,“新農科”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師應具備以下能力和素質。
(一)科學精神和新“三農”情懷
相較于其他學科,教師在講授農學時除了要傳授相關理論知識,還應培養學生愛農、護農、獻身農業的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中要求各涉農高校“培養更多知農愛農的新型人才”,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面對生態環境、糧食安全、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新要求,“知農愛農”的具體體現是具有為全球糧食安全、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美麗地球村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貢獻中國智慧的大局精神。而教師作為學生的領路人,更應該具有“三農”情懷,具有袁隆平院士“心在最高處,根在最深處”服務鄉村振興的使命意識,把日常的教育教學與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解決農業生產實際問題相結合,彰顯中國心、世界情。
(二)專業知識和緊跟行業發展的實踐能力
舒爾曼認為,教師的專業知識分為七大類,包括學科知識、教學內容知識、課程知識、教學方法知識、學生及其學習特點相關知識、教育環境相關知識、教學目的和價值及它們的哲學和歷史基礎相關知識。其中學科知識和教學知識是教師專業知識結構中最基本的內容。教師要緊跟行業發展和學科前沿,注重學科知識積累,豐富教學內容。同時,為了培養掌握交叉融合知識且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教師還應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提高實踐操作能力和技能傳授能力。
(三)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
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為實現教學目的而采用的教學方法是教學能力的主要內容。目前比較成熟的教學理念有成果導向教學理念(OBE),串聯知識體系、組織課程內容的“大概念”教學理念,“學校+企業”協同育人教學理念,應用導向型教學理念,集人文導向、結果導向、問題及實踐導向、循證導向為一體的HOPE教學理念和強調打破學科界限、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STEAM教學理念。所以,在“新農科”背景下,教師要充分利用互聯網上的優質教學資源,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四)具備國際化視野和創新能力
要實現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打造高質量的創新型師資隊伍。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全面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讓其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開展教育教學。課題組認為,高校教師的創新能力應包括教學創新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教學創新能力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運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不斷進行教學反思、教學總結,實現教學創新的能力。科研創新能力是教師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產業發展的一種能力,同時也體現在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學,進而更新知識體系,增加教學內容的深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踐行“兩性一度”的“金課”建設標準。國際化是高校加快開放與合作、提升教學科研實力、增加學科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經,而教師的國際化視野是實現高校國際化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師需要融入國際理念、深化國際交流、拓展國際合作。
二、“新農科”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現狀分析
課題組了解了河南省三所應用型本科院校動物生產類專業師資隊伍的基本情況,并從這三所應用型本科院校中抽取部分教師,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其對“新農科”的了解程度。
(一)師資隊伍現狀
三所學校部分動物生產類專業現有專任教師128人,實驗系列崗位教師13人。其中專任教師基本情況為:教授27人,副教授55人,中級職稱46人;博士學位教師49人,碩士學位教師59人,學士學位教師20人;55歲以上的教師有35人,46~55歲的教師有50人,36~45歲的教師有32人,35歲以下的教師有1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省級教學名師4人,河南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12人,“雙師雙能型”教師98人;具有半年以上國外留學經歷的教師有6人,具有行業背景的教師有10人。
(二)對教師的能力要求
針對調查問卷中“‘新農科’建設對教師最主要的能力要求是什么”和“‘新農科’背景下,您最急需提高的素質或能力是什么”兩個問題,96.9%的教師認為“新農科”建設對教師最主要的能力要求是實踐能力,超過50%的教師認為“新農科”建設對教師的能力要求是具備科學精神和新“三農”情懷,具有較豐富的專業知識、多學科交叉知識和國際化視野,73.4%的教師認為自己最急需提高的是運用多學科交叉融合知識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65.6%的教師認為自己最急需提高的是科研能力,68.2%的教師認為自己最急需拓展國際化視野。
(三)提高教師“新農科”建設水平的主要途徑
針對調查問卷中“提高教師‘新農科’建設水平的主要途徑是什么”這一問題,78.1%的教師認為是建立虛擬教研室、加強團隊合作,66.4%的教師認為是加強實踐鍛煉。
三、存在的問題
(一)職稱結構基本合理,但領軍人才缺乏
職稱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所高校教學、科研水平的高低,它關系到高校建設目標的實現。河南省這三所應用型本科院校動物生產類專業師資中教授、副教授、講師比例呈“橄欖球形”結構,符合教學科研型本科高校的職稱結構要求。但國家級人才僅有2人,缺乏突出的科研型和技術型人才。同時,僅有6名教師具有國外留學經歷,比例偏低。
(二)學歷結構基本合理,但年齡結構失衡
隨著科學技術和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高學歷已逐漸成為新時期教育工作者必備的硬性條件。教育部發布的《全國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學質量報告(2020年度)》顯示,全國普通本科高校具有研究生學位的教師比例為86%,其中博士學位教師人數占比為41.78%。這三所高校動物生產類專業博士、碩士學位教師占84.38%,博士學位教師占38.28%,學歷結構基本合理。
教師的年齡結構是衡量一個教師群體創新能力、教學科研提升潛力的主要指標,合理的師資隊伍應以中青年教師(36~55歲之間)為主,平均年齡在40歲左右。合理的年齡結構還表現在,具有正高和副高職稱的教師平均年齡分別為50歲和40歲左右,具有中級職稱的教師的年齡一般不超過35歲。而調查結果顯示,這三所高校動物生產類專業教師的平均年齡為47歲,具有正高職稱的教師的平均年齡為56歲,具有副高職稱的教師的平均年齡為50歲,具有中級職稱的教師的平均年齡為37歲,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只占8%,師資隊伍呈現出嚴重老齡化現象。
(三)“雙師型”教師的質量有待提高,多學科交叉知識缺乏
建設和培養“雙師型”師資隊伍是應用型本科高校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所在。調查顯示,三所高校動物生產類專業“雙師型”教師占比為76.6%,比例相對較高。但近5年中累計有2年以上在一線從事專業相關工作的教師僅有10人,占比為7.8%。同時,高校職稱評聘制度重科研、輕實踐,使廣大教師對企業鍛煉不重視,導致“雙師型”教師整體素質不高。這也得到了教師的普遍認同,73.4%的教師認為自己最急需提高的是運用多學科交叉融合知識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
四、“新農科”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路徑
面對機遇與挑戰,涉農高校要在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標準下分析專業設置背景,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完善課程教學大綱,確定課程講授范圍,引導教師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系統反思、明確方向。同時,要堅持創新基層組織建設,加大對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力度,調整優化現有師資,快速培養一支拔尖創新型師資隊伍,以滿足“新農科”建設的需要。
(一)構建交叉融合學科和“實+虛”的基層教學組織,為高層次人才的引進搭建平臺
學科是高校培養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傳播文化和國際交流的平臺,一流的學科才能吸引一流的人才。高校要高度重視新型交叉學科的建設,同時以問題、研究領域為導向,構建“實+虛”的基層教學組織,為學科帶頭人等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和教師的快速成長提供平臺。
(二)拓寬產教融合領域,提升“雙師型”教師培養質量
一是高校充分利用行業協會、優秀企業的優勢資源,共建校企合作實踐基地,為“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搭建更多平臺。二是教師要深入研究企業需求,協助企業進行產品研發,并與具有行業學術背景的高層次優秀人才或企業一線技術人員“結對”,共同開展應用研究,快速提高自己運用多學科交叉融合知識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三是加強產出管理,加強對實踐教師科研產出和授課實效的考核,提高“雙師型”教師的培養質量。
(三)加大對高層次人才和青年骨干教師的引進力度,調整師資結構
圍繞“新農科”建設需要,應用型本科院校要從優化師資結構出發,依托政策支持,面向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加大對高層次人才和青年骨干教師的引進力度,吸引更多青年骨干教師加入學科團隊,協助、支持高層次人才更好地開展工作,借助高層次人才的引領作用帶動新進教師、青年骨干教師培養,逐漸形成合理的人才梯度。
(四)加大對新進教師和青年骨干教師的培訓力度
針對新進教師,可以從三個方面提高其能力。首先要緊緊圍繞“新農科”建設需要,讓新進教師樹立“大國三農”意識、開放合作意識、國際競爭意識和知識融合意識。其次是加強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培訓,向新進教師介紹OBE、知識串聯“大概念”、“學校+企業”協同育人等先進教學理念,提高其教學水平。最后是設置“一幫一”帶教制度,讓新進教師快速掌握教學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更好地適應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學工作。
針對青年骨干教師,可以從三個方面提高其能力。首先是在寒暑假期間組織教師走進企業,了解國內外行業企業發展動態和需求,引導教師結合已有的研究基礎,提升跨學科交叉融合研究的能力,不斷提升教師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技能,實現從“適應‘新農科’建設需要”到“引領‘新農科’發展”的目標,從而提高“雙師型”教師的培養質量。其次是立足學校發展,鼓勵和選派一批教師到境外、國內知名大學或機構進行交流、深造,提升學術影響力和學術水平。最后是鼓勵通過校校聯合、校企聯合、校政聯合組建大學科團隊,積極參與國家、區域重大科技專項的研究,提高青年骨干教師解決產業發展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韓天琪.新農科:新在“農”,也新在“科”[N].中國科學報,2019-08-13.
[2]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EB/OL].(2015-
10-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
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3]劉竹青.“新農科”:歷史演進、內涵與建設路徑[J].中國農業教育,2018(1).
[4]馬香麗,楊士同.新農科建設的“三農情懷”視角[J].高等農業教育,2021(2).
[5]王立科,陳全戰,袁俊,等.基于OBE教學理念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探索[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1(8).
[6]呂立杰.大概念課程設計的內涵與實施[J].教育研究,2020(10).
[7]鄧燕莉.“新農科”背景下茶學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創新[J].福建茶葉,2021(12).
[8]付加芳,龐靖祥,宗工理,等.基于學以致用教育理念的“微生物藥物學”課程教學實踐與思考[J].微生物學通報,2022(4).
[9]王瑾.基于HOPE教學理念的臨床營養學教學改革:以南京醫科大學為例[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0).
[10]張亞君.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氯及其化合物的教學設計:“為某日化企業設計84消毒液的生產工藝”項目[J].化學教育(中英文),2022(1).
[11]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EB/OL].(2018-01-31).http://www.gov
.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12]唐然,郭華春.“新農科”背景下農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若干思考:以云南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20(19).
[13]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全國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學質量報告(2020年度)[J].中國大學教學,2022(1).
[14]美君,蓋志毅.高等學校師資結構:指標·問題·優化[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15]劉莉莉.高校師資隊伍結構優化及其對策研究:基于世界一流大學的經驗分析[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
責編:瀚 海
基金項目:教育部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培訓體系的探索與實踐”(2020年);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新農科建設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涉農專業加強三農情懷培育研究”(編號:2022YB0296)
作者簡介:姜東鳳(1980— ),女,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動物遺傳育種;(通訊作者)楊志清(1970— ),女,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政教育和農民教育培訓;車龍(1989— ),男,河南牧業經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豬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