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資助育人工作是促進教育公平的有力保障和重要舉措。目前,高校的資助工作正由以經濟幫扶為主的保障型資助向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發展型資助優化升級。本研究以河海大學的“計語課堂”項目為例,闡述了以提升學生獲得感為導向,構建“識別—調研—互助—優化”機制,切實提升工作成效的資助育人模式。
關鍵詞:資助育人;獲得感;教育公平
教育部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強調,資助育人作為十大育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過程中要把“扶困”與“扶智”、“扶困”與“扶志”結合起來,以發展型資助理念為指導,更多地關注受助學生品質、知識、技能等綜合素質培養和人格的全面發展,增強受助學生的獲得感,既要破解受助學生的經濟困境、滿足受助學生的發展需求,也要關注學生受助后呈現的良性反饋。
一、新時代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與獲得感的理論內涵
2015年2月27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公開場合第一次提出“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此后,“獲得感”成為眾多工作成效的評價標準。大學生作為高校思政工作的目標群體,他們的滿意度、獲得感和幸福感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得失的主要標準。資助育人獲得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重要內容,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學校、社會等資助教育實踐中收獲的正向感受,是“期望—參與—滿足—認同”的內生機制和“期望—整合—優化—共建”的外生機制的有機融合。
發展型資助育人是在遵循學生成長發展規律和資助工作規律的基礎上,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經濟資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同時,構建物質幫助、道德滋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有效融合的精準資助長效機制,使每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有機會接受教育,助力實現教育公平的一種資助模式。
二、新時代高校資助育人獲得感的提升路徑
河海大學通過組織優秀的受助學生進行政策宣講、經驗分享等,激勵同輩學生自立自強、砥礪奮斗,同時結合學院名稱,將活動項目取名為“計語課堂”。“計語課堂”自運行以來,立足于受助學生需求,精準把握幫扶方向,厘清工作思路,主要圍繞受助學生開展政策宣講、學業幫扶、能力提升等多項資助活動。活動開展以來,堅持輻射全院學生,凝聚榜樣力量,強化示范引領,營造誠信感恩的氛圍,充分發揮朋輩互助作用,不斷提升受助學生的獲得感。
“計語課堂”主要面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活動范圍輻射全院本科生。項目基于精準識別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個體,通過調研精準掌握當前資助工作現狀以及受助生的現實訴求,在遵循學生的成長發展規律、學生資助工作規律及教育規律的基礎上,扎實開展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活動中,“計語課堂”充分發揮朋輩互助力量,提高受助學生綜合素質,讓受助學生獲得實實在在的滿足感,提高他們對資助工作的滿意度,引導他們積極投身到回饋社會的志愿活動中去。
(一)規范認定標準,精準識別受助個體
在推進學院資助育人工作中,依托學校“奧藍資助育人板塊”全面采集學生資料,掌握學生基本信息;通過走訪、座談等方式深入學生群體,充分了解學生家庭情況,把握個體差異;依據認定標準,組織代表民主評議、細致分析,準確認定等級;及時進行動態調整,確保學生應助盡助。
(二)建立調研機制,精準掌握學生需求
精準掌握受助學生需求是資助項目開展的關鍵,也是資助政策長期科學穩定執行的基礎。通過對受助學生開展調研,充分了解不同年級受助學生的需求狀況和對學院資助工作的反饋,及時調整資助方案,多措并舉改進資助工作。為調查受助學生需求的實際情況,在全院本科生范圍內開展問卷調研,回收219份有效問卷,其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42名,占比19.18%。調查顯示,59.52%的受助生認為經濟資助對困難生的幫扶最有效,23.81%的受助生認為技能培訓對困難生的幫扶最有效,11.9%的受助生認為學業幫扶對困難生最有效,4.76%的受助生認為心理幫扶對困難生最有效。
(三)搭建互助平臺,積極創新育人形式
“計語課堂”基于調研結果,從受助學生的不同需求出發,有針對性地開展個性化資助工作,切實提升資助育人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從受助學生的學習入手,“計語課堂”開展大學英語考試經驗分享會,邀請國家勵志獎學金獲得者與同輩學生開展交流,活動輻射全院學生,助力學院學風建設。以“誠信·勵志·感恩”主題教育月為契機,“計語課堂”組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宣傳大使”宣講團,在全院開展政策宣講,讓學生充分了解國家、學校的各類資助政策,消除他們的思想顧慮。后期調查顯示,97.62%的受助生了解相關資助政策,其中70.73%的受助生基本了解或非常了解資助政策。
根據前期調研得出的學生需求,“計語課堂”未來將在國家和學校的“獎貸助勤補免+綠色通道”等多元混合資助體系基礎上,匯聚院友資源,設立“院友愛心獎助學金”,攜手院友企業家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實習機會,拓寬資助渠道。同時,“計語課堂”還將發揮資助工作的主體作用,圍繞受助生的技能培訓需求,開展簡歷制作、辦公軟件使用等實用技能和外語等語言社交技能提升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四)健全優化機制,確保項目長效運行
“計語課堂”充分發掘全院資助育人工作中的榜樣標桿學生,建立起以獲得“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錢正英助學金”等資助的受助生為主體的榜樣人才庫。同時,“計語課堂”還以朋輩互助模式為依托,在滿足受助學生需求基礎上,引導其互幫互助、團結協作、積極奉獻。相關活動的前期調研、策劃、組織、總結等均在“口袋校園”發布公告,受助學生自愿報名。活動完成后,“計語課堂”在學院微信公眾號進行廣泛宣傳,接受廣大學生監督并及時收集反饋意見,針對學生提出的相關建議及時整改,持續關注、動態追蹤受助學生獲得感的變化。未來,“計語課堂”將與學院“三原色微課堂”項目打通運行,線上線下保持聯動,以持續提高資助工作的精準度,確保“計語課堂”長期健康運行。
三、新時代高校資助育人獲得感的價值意蘊
(一)立足需求,增強學生的獲得感
根據調研反饋,“計語課堂”依托學院現有的機房與實驗室,提供勤工助學等有償資助,緩解受助學生的家庭經濟困難狀況;開展學業幫扶、技能培訓等賦能活動,幫助受助學生獲得社會生存技能,不斷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能力,增強他們適應工作、融入社會的信心;在提高受助學生獲得感的基礎上,提供更多志愿服務的活動機會,引導學生將獲得感轉化為奉獻社會的實際行動。
(二)樹立榜樣,強化朋輩示范引領
“計語課堂”充分發揮全院資助育人的榜樣標桿學生的示范引領作用,快速匹配到能夠幫助滿足受助同輩需求的優秀學生,讓更多的學生近距離感受榜樣的力量。一方面,通過邀請獎學金獲得者分享時間規劃和管理技巧,幫助同輩學生提高時間利用效率,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另一方面,邀請勵志學生代表分享就業創業的經驗,激勵同輩學生勤奮學習、努力奮斗,引導他們以實際行動回報國家和社會的關愛。
(三)創新模式,打造學院育人品牌
“計語課堂”積極為學生搭建互助平臺,指導受助學生開展朋輩幫扶活動,活動輻射全院學生;依托學院公眾號廣泛宣傳,提高“計語課堂”項目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樹立品牌意識,在平臺搭建過程中立足學生學業發展、素質能力提升及職業規劃等需求,豐富資助內容,優化資助內涵,強化示范引領,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受助學生自立自強、誠實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擔當的良好品質。
獲得感是高校資助育人的基本目標之一,也是資助活動的重要評價標準。只有通過優化資助育人的方式和機制,才能切實地提升受助學生的獲得感。“計語課堂”緊扣學生需求,依托資助政策宣講、學習經驗分享、走近榜樣力量等途徑開展工作,影響廣泛、成效顯著,為新時代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提供了科學示范。
參考資料:
[1]陳虹,于德君.資助育人視閾下高校貧困大學生獲得感提升路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8).
[2]趙南寧,張琳.提升學生獲得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時代要求[J].理論導刊,2018(12).
[3]黃冬霞,吳滿意.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內涵、構成和形成機理[J].思想教育研究,2017(6).
[4]周倩.以獲得感為導向的發展型資助育人體系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20(7).
[5]盧文蕓,胡敏.新時代高校資助育人的“獲得感”及其提升策略[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
責編:文 墨
作者簡介:梁娟(1993— ),女,河海大學信息學部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