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色文化形成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是當代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在新媒體時代,高校圖書館要深刻認識高校紅色文化傳播的特點,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不斷完善資源建設、增強議題設置力、打造傳播高地、加快成果轉化、提高傳播實效,發揮圖書館紅色文化館藏資源的最大傳播作用。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紅色文化;新媒體;微傳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高校圖書館作為大學校園文化創新與傳承的策源地,是引領高校實現紅色文化育人的主陣地,在高校育人體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紅色文化作為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鮮活素材,也是高校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源泉。
要做好紅色文化傳承,傳播方式的創新很重要。在新媒體時代,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的變革對人類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微媒體、微內容等傳播方式受到當代大學生的青睞,為紅色文化的傳播創造了新機遇、新平臺。高校圖書館要充分利用紅色文化館藏資源,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精神,持續做好紅色文化相關的閱讀推廣工作,傳遞正能量,以促使當代大學生形成高度的文化自信。
一、新媒體時代高校紅色文化傳播的特點
(一)從平面化展示轉化為立體式呈現
在高校,傳統的紅色文化傳播途徑主要有兩種,一是參觀革命遺址、紀念館等,紅色文化大多以靜態的平面化方式呈現出來,比如圖片展示、文字介紹、實物陳列等;二是通過櫥窗、展板、道旗、校報、廣播電臺、圖書館、觀影室等方式。兩種傳播途徑都存在內容同質化嚴重、傳播方式單一的問題,難以生動、深刻、系統地展現紅色文化的吸引力,以及蘊藏在其中的精神價值,傳播效果欠佳。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紅色文化的傳播可以隨時隨地采用微圖文、微直播、微視頻等形式,全方位、多視角、動態化、立體式呈現出來,讓一個個紅色歷史故事“活起來、動起來”,“言之有物”且貼近高校的生活實際,引發當代大學生的共鳴,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接觸和接受紅色文化。
(二)從單向度灌輸轉化為雙向互動傳播
在高校,傳統的紅色文化傳播往往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出現,采用“我傳—你受”的單向灌輸方式,大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有時因灌輸性太強、說教性太濃而“不接地氣”,有時讓人感覺空洞無物、遙不可及而產生抵觸和逆反心理,教育效果有限。紅色文化的內容宏大,在基于新媒體技術的各種“微傳播”方式參與下,高校紅色文化的傳播實現了從宏大敘事到具體而微的轉變。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一件件具體的英模事跡被還原再現在大學生面前,生活色彩濃了、人情味重了。更重要的是,這種傳播方式是基于平等的雙向互動傳播,它的最大特點是交互性。一方面,它打破了“輿論一律”的格局,大學生作為受眾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可以通過發表觀點,以及評論、點贊、轉發的形式在“微互動”中參與紅色文化的傳播;另一方面,高校紅色文化傳播者可以快速、直觀地獲得第一手傳播反饋數據,如粉絲量、閱讀量、點贊量、轉發量等,從而對傳播效果的好壞作出判斷,對當代大學生的興趣點作出量化分析,進而有針對性地調整傳播內容和方式,最終擴大紅色文化在高校“微傳播”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三)人人都可以成為紅色文化傳播者
高校紅色文化的傳播,在新媒體環境中打通了官方和民間“兩個輿論場”。一方面,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而且傳播的準入門檻降低了,作為接受者的普通學生既可以在網上便捷地獲取各種紅色文化資源,也可以在各種新媒體上發表言論,從而成為傳播者。另一方面,這種傳播打破了傳統傳播形式的局限性,既有點對面、面對面的傳統大眾傳播方式,也有點對點的人際傳播方式;既有作為傳統大眾傳播工具向當代大學生傳遞紅色文化、引導輿論的功能,也是高校紅色文化在網絡上進行生生間、師生間傳播的工具。此時,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融為一體,紅色文化雙向互動傳播,高校里人人都可以既是紅色文化的傳播者,又是紅色文化的接受者。
二、新媒體時代高校圖書館推廣紅色文化的策略
(一)高度重視,完善紅色文化資源建設
高校圖書館要高度重視紅色文化資源建設,通過科學規劃、系統投入,不斷充實紅色文化資源,完善紅色文化數據,建立權威完善、翔實準確、豐富多元的紅色文化資源館藏。首先,要提升紅色文化館藏資源的精細化管理水平。由專人負責收集整理、開發利用工作,按照大學生的需求來充實紅色文化館藏,方便其閱讀、查詢、研究。其次,要加強高校所在地特色紅色文化資源的收集整理工作。通過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將散落在民間、收藏家及革命后代家中的特色紅色文化資源,采取購買、接受捐贈、數字化等方式匯集在圖書館,以便高校學生使用。最后,要建立紅色文化館藏資源數據庫。通過有計劃地將館藏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歸類匯總建成數據庫,為大學生學習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提供數字化文獻支持。同時,圖書館要通過培訓,提升服務水平,實現從“為大學生找資源”向“為資源找大學生”的轉變,更加直接高效地服務當代大學生,以發揮紅色文化館藏資源的最大傳播作用。
(二)把握重要契機,增強紅色文化的議題設置力
新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傳播最重要的特征是“微”,是“小而接地氣”的微故事、微情境、微畫面,因此從傳播思想、內容到典型人物形象都要有震撼力、感召力,這樣才能夠第一時間吸引大學生的關注。高校圖書館要善于抓住特殊的時間節點,比如五四青年節、七一建黨節、國慶節、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國家公祭日、烈士紀念日等,找準切入點和著力點,主動設置議題,利用新媒體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的特點,順勢引導大學生廣泛開展討論,形成網絡熱點、爆點,引發思考,啟迪思想。只有用大學生熟悉的方式講述紅色文化,賦予其與時俱進的時代價值,以小切口映襯大時代,并契合年輕人張揚個性、注重個體體驗的特點,才能有效地引發大學生共鳴。
(三)打造傳播高地,提升紅色文化魅力
新媒體時代,蘊藏在紅色文化里無形的紅色基因和民族精神,可以通過有形的紅色文化資源館藏或實物傳遞出來。因此,高校圖書館需要借助新媒體,發揮資源優勢,讓紅色文化亮起來、活起來,不僅“接地氣”而且“冒熱氣”,使大學生喜聞樂見,實現“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從而打造高校傳播高地,提升紅色文化魅力。首先,高校圖書館要成立專門的紅色文化編輯隊伍,制訂完善紅色文化內容發布方案,根據當代大學生的特點進行常態化發布。其次,高校圖書館應與高校其他部門,如高校黨委宣傳部、團委、新聞與傳播學院等強強聯合、多元融合、跨界合作,整合各種優勢,提升新媒體傳播水平,用好用活紅色文化,形成多機構、多維度的紅色文化閱讀推廣體系。最后,高校圖書館要打造實景紅色互動體驗區。充分利用VR、AR等新媒體技術與紅色文化有機融合,打破時空限制,重構紅色歷史經典場景,為大學生提供多維、交互、沉浸式的紅色文化閱讀體驗,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效。
(四)設立課題基金,加快紅色文化成果轉化
高校圖書館可以與高校相關部門聯合設立“紅色文化”研究專項課題,支持促進高校紅色文化“產學研用”的轉化,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內在價值。比如,開展紅色主題閱讀分享、紅色體驗、紅色宣講等活動,加強大學生讀者黏性;聯合教師利用紅色文化資源開發校本課程,編寫輔導教材;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圖書館紅色文化文創產品的開發設計,以多元化的文化樣態更有效地服務好高校紅色文化傳播。
三、結語
紅色文化形成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是當代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育人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其紅色文化閱讀推廣思想理念要與時俱進,保持開展活動的持久性和新穎性,讓紅色文化閱讀與傳播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一種習慣。高校圖書館要及時了解大學生閱讀意向的動態,關注大學生閱讀方式的轉變,以讀者為中心,主動服務,推動高校紅色文化閱讀推廣從“走新”到“走心”。同時,高校圖書館要遵循新媒體紅色文化傳播的規律,主動學習新媒體技術,樹立精品意識和品牌意識,推動線上傳播與線下閱讀有機融合,形成多元、互動、高效的高校紅色文化教育新格局。
參考文獻:
[1]駱郁廷,陳娜.論紅色文化的微傳播[J].江淮論壇,2017(3).
[2]徐媛平.提升地方紅色文獻館藏及利用的思考和建議[J].浙江檔案,2021(10).
[3]沈海燕.高校圖書館傳承紅色基因閱讀推廣活動實踐與啟示[J].文化產業,2021(25).
[4]楊茗.高校圖書館“紅色”文化育人功能的實現路徑研究[J].財富時代,2021(12).
[5]胡輝平.“單向度人”的生成與消解[J].今傳媒,2012(3).
責編:應 圖
基金項目:2021年河南省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精品項目“閱讀推廣同心圓網絡文化平臺”
作者簡介:王長宇(1974— ),男,南陽師范學院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為圖書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