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人口老齡化持續加快和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碰撞下,為解決現行社會養老問題,健全和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智慧康養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本研究以“新工科+新醫科”建設理念為指導,基于教育的社會流動功能,從以需求為導向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搭建“政行校企”四方聯動產教融合平臺、打造“三位一體”的教師隊伍三個方面設計醫工融合型人才教育流動路徑,不但在有效提高醫工融合型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上,促使醫工融合型人才向不同階層、不同崗位分流,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養老需求,而且對社會的發展和科技創新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智慧康養;醫工融合;人才培養
《中國發展報告2020: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政策》顯示,2035年到2050年是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高峰階段;到2050年,中國65歲及以上的老人將接近3.8億,占總人口比例達27.9%。人口老齡化的持續加劇及老年人健康問題給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矛盾和壓力,現行養老和醫療體系面臨著嚴峻挑戰,亟待依靠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促使健康養老智能化升級,以便高效、便捷、精準、智慧化地滿足不同層次的多元化養老需求。在這一大背景下,智慧康養脫穎而出,成為備受重視的養老新模式。國外學者對智慧康養的概念有多種表述,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以及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同步加劇,國內也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對智慧康養的理念、思路和實踐進行相關研究。比如,楊菊華從名詞拆解的角度對智慧康養進行了形象的解釋,其認為智慧康養中智慧是技術的體現,康養涉及狀態,通過技術的不斷更新以滿足種種需求狀態。醫工融合型人才是智慧技術和智能化產品設計研發的實施者,從經濟學供給側的角度,醫工融合型人才教育流動應從需求的角度出發,以提供更便捷、更多樣、更契合的服務,實現老年人對客觀物質和主觀精神雙重滿足為目標,助力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
一、智慧康養需求下醫工融合型人才培養內涵界定
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對網絡的依賴程度越來越深,加之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和國家政策的積極引導,人們對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表現出越來越大的興趣。但智慧康養模式在發展過程中,依然面臨眾多困境,如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較低、智慧養老產品人性化不足、高技能專業人才短缺等。智慧康養模式得到認可、普及和推廣的基礎,在于新型醫療智能終端、醫聯網、智能醫學大數據以及無接觸醫療機器人等新型設備的研發。基于此,在智慧康養需求下對醫工融合型人才培養的內涵要點界定如下:基于“新工科+新醫科”建設理念,醫工融合型人才培養不是醫科知識與工科知識的簡單疊加,而是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高新科技與相關醫學學科知識有機融合,不斷發掘當前信息技術在智慧康養模式下的潛能,滿足老年市場的需求。也就是說,智慧健康養老服務的供給從根本上依賴高素質高水平的醫工融合型人才,不能為智慧化而智慧化。
二、智慧康養需求下醫工融合型人才教育流動的重要性
(一)教育的社會流動功能
教育的社會流動功能是指社會成員通過教育的培養、篩選和提高,能夠在不同的社會區域、社會層次、職業崗位、科層組織之間轉換、調整,以充分發揮其個性特長,展現其智慧才能,實現其人生抱負。教育的社會流動功能,促使人們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調整,一方面使社會成員在不同的崗位間進行流動,以滿足社會的需求;另一方面針對社會成員進行個性化培養,提升自我價值。
(二)人才教育流動對醫工融合型人才的影響
隨著新工科建設的不斷推進,由新工科延伸出新醫科、新文科和新農科,包括新工科在內的“四新”建設由教育部、科技部等13個部門聯合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全面推進。而新工科、新醫科作為其中“兩新”,其推動傳統工科、醫科在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強調多學科交叉融合和不同領域跨界整合,努力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和較強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協調能力的高素質、多元化卓越復合人才。醫工融合型人才是實現科技創新的關鍵性戰略資源,人才教育流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個人和科技的創新發展。探索醫工融合型人才教育流動路徑,促使醫工融合型人才能夠在社區醫院、康養機構、醫療軟硬件產品研發企業等不同崗位上進行流動,可以有效提高醫養結合的供給水平,推動智慧康養宏觀理念的有效落實,同時能夠為醫工融合型人才培養指明方向,從而培養出更多、更加優秀的高水平、智能化研發人員。
三、智慧康養需求下醫工融合型人才教育流動特點分析
(一)基于跨界融合的醫工融合型人才教育流動
要滿足新時代的需求,培養具備平臺建設、軟硬件研發、醫療設備維護等能力的人才,就必須充分發揮跨界融合的特點。在人才培養目標上注重融合,在實驗課程結構中突出融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強調融合,在教育依靠力量上貫徹融合,培養學生將新工科改革下的先進科技與新醫科面臨的健康問題深度結合,從而培養高水平、高素質的醫工融合科技創新人才。基于跨界融合的醫工融合型人才培養,能夠適應智慧康養需求下的不同行業、不同崗位,從而促進教育流動。
(二)基于創新性的醫工融合型人才教育流動
在“新工科+新醫科”建設背景下,醫工融合型人才培養要突出守正創新,明確繼承和發展的關系,在原有已經形成的醫工教育體系中改革和創新,優化醫工人才培養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適應智慧康養需求下的科技變革和智能化設備的創新與研發,以及人們對健康的新要求。這有助于提高醫工融合型人才的科研水平和學術能力,幫助其進一步深造和發展,實現個人地位的提升,從而促進教育流動。
(三)基于引領性的醫工融合型人才教育流動
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想目標,人才供給不僅要實現量與質的滿足,達到供需平衡,做到“精準供給”,而且要有一批人才能夠引領行業、產業以及經濟社會的轉型與升級,“打造人才新高地”。學校培養醫工融合型人才,絕不意味著僅是培養崗位的適應者,而是不但要體現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精準性教育供給”,還要體現“引領性的教育供給”。只有這樣,才能促進醫工融合型人才分層,使他們盡其所能實現人生抱負和個人追求,從而促進教育流動。
四、智慧康養需求下醫工融合型人才教育流動路徑
面對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課題組從智慧康養的理念出發,對醫工融合型人才培養內涵進行界定,并充分分析智慧康養需求下醫工融合型人才教育流動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智慧康養需求下醫工融合型人才教育流動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幾個方面。
(一)以需求為導向,調整學科專業結構
智慧康養的目標是實現養老服務模式、技術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創新,通過大數據分析進行疾病監測、預防和護理,并提供專業的健康咨詢服務,使老年人能夠隨時掌握自身的健康狀況。智慧康養目標的實現離不開依托先進技術支撐的養老服務平臺和產品,從某種程度上講,這取決于高水平、高素質的醫工融合人才的培養。在“新工科+新醫科”建設背景下,醫學工程是綜合了醫學、工學和理學的交叉學科,其主要專業包括生物醫學工程、智能醫學工程、假肢矯形工程、生物工程等。相比新醫科,新工科專業的建設相對進步,以新技術為核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新醫科目前還只是一種理念,部分專業雖歸屬新醫科的范疇,但真正屬于新醫科的專業還沒有被明確界定。基于此,結合智慧康養需求下醫工融合型人才培養的內涵,地方院校要以國家發展戰略為抓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為依托,靈活調整其專業學科建設發展,大力扶持有利于智慧康養產業發展的學科和專業,加強智慧信息化平臺建設、智慧醫療產品研發等交叉學科建設,重點培養兼具人文特點和醫學基礎的產業技術人才,推動現有的醫工類專業進行升級改造,構建更合理、更有效、更符合社會需求的專業結構和布局,從而培養各行各業所需的醫工融合型人才。
在市場需求的驅動下,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進步,智能可穿戴設備、智能健康管理和智能家居服務助力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將會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可。近年,課題組所在院校的智能醫學工程學院,以其醫學特色為亮點,分別增設了智能醫學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兩個本科專業和智能醫療裝備技術一個專科專業。其中,智能醫學工程專業以現代醫學和生物理論為基礎,融合人工智能與相關領域的先進工程技術手段,在智能醫療和智能診療方面為智慧康養培養高層次研發人員;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挖掘分析醫療大數據,大力發展與醫療衛生、健康服務業相關交叉的應用型學科專業集群,為智慧康養平臺的建設與維護提供支撐;智能醫療裝備技術專業融合醫學、電子、嵌入式、智能等新技術,在智能設備和智能家居方面為智慧康養提供便利。
(二)搭建“政行校企”四方聯動產教融合平臺
基于“政府主導、行業引領、校企主體、學校主動”的理念,搭建產教融合平臺。政府通過政策引領、制度建設,堅持政府的核心主導,加強統籌協調,明確責任權限,統一規范行業、學校、企業管理體系,促進深度合作;行業集信息科技、生物技術、醫療器械、醫療服務為一體,以發展的眼光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產品在養老場景中集成應用,不斷提升養老服務質量和效率,加快推進養老服務事業發展;學校加強對教育供給的重視,整合理論方面的知識資源和實踐方面的技術資源,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創新教師授課機制;企業借助校企合作,將部分員工與技術引入學校,開設相關課程,傳授行業知識。
探索搭建“政行校企”四方聯動產教融合平臺,促進政府、行業、學校、企業深度融合,協同共育,真正服務醫工融合型人才培養。政府統籌協調人才培養,促進教育流動;行業本著開放和多元的原則,引領需求導向,促進教育流動;學校通過培養醫工融合型人才與社會需求接軌,促進教育流動;企業協同學校進行人才教育,突出對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促進教育流動。
(三)打造“三位一體”的教師隊伍
在教育工作中,教師始終占主導地位,因此要充分發揮專業教師、實踐教師、行業教師的聯合作用,打造“三位一體”的教師隊伍,形成教育合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實現教育流動。
首先,加強現有醫工相關學科專業師資隊伍培訓,優化和組建與“新工科+新醫科”建設發展相適應的教學組織,培養跨學院、跨學校、跨學科、跨領域的交叉型專業教師。基于教育信息化,專業教師通過共享的教育信息和相互間的交流,教學水平和知識儲備進一步提升,可以更好地服務于教學,促進教育流動。其次,實踐教師應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參與社會行業的各級各類項目,通過相互的技能評價與交流,開拓創新思維,提高實踐能力。同時,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實踐項目,培養其對科學研究的興趣,提高其科學研究的能力,為其日后進行更高層次的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最后,行業教師以行業需求為引領,通過開展具備具體案例的前沿探索,帶領學生深入思考,實現以研促教、以研促學。
政府、行業、學校和企業相結合,在政策的引領和支持下,充分發揮專業教師、實踐教師、行業教師的作用,突出其專業特色,加強“智能+康養”教育。比如,課題組所在院校的醫學大數據教研室教師利用暑期時間參加2022年全國高校教師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項目實戰培訓班,在豐富專業知識的同時,開闊視野,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此外,學院領導重視教師發展,多次帶領教師深入行業或企業參觀學習,為教師實踐和學生實習實訓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行業教師以項目為導向,針對行業發展、項目研發和成果轉化進行講解,促進專業人才培養。
在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和信息化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為推動智慧康養事業的快速發展,課題組以供給側驅動教育領域改革,設計醫工融合型人才教育流動路徑。該路徑不但聚焦人才教育流動結構再調整,推動醫工融合型人才分流,統籌規劃醫工融合教育宏觀政策體系,而且注重各方面資源的整合,有利于加快醫工融合型人才培養的進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李魯.發展智養融合醫養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2021(3).
[2]陳皓陽,葛鵬楠,劉易昕,等.我國智慧康養政策執行困境及服務推進策略:基于史密斯模型[J].衛生經濟研究,2020(12).
[3]楊菊華.智慧康養:概念、挑戰與對策[J].社會科學輯刊,2019(5).
[4]雷曉康,汪靜.健康中國背景下的智慧健康養老:戰略目標、體系構建與實現路徑[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
[5]閆建璋,鄭文龍.高等教育社會流動功能弱化及其應對策略探析[J].山東高等教育,2018(5).
[6]楊嶺,趙光鋒,畢憲順.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的路徑研究[J].江蘇高教,2021(9).
責編:初 心
基金項目:河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智慧康養需求下醫工融合型人才教育流動路徑研究”(編號:2023-ZDJH-237);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骨干教師培養計劃(編號:SQ2019GGJS07);2021年河南省醫學教育研究項目“基于‘三維一體’的開放式實踐教學模式在醫工類專業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編號:Wjlx2021064);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泛在學習時代基于區塊鏈的高校新工科大學生學習成果認證模型構建研究”(編號:222400410232)
作者簡介:王曉娜(1986— ),女,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智能醫學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數學教育教學、數學建模、微分方程;丁丹(1984— ),女,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智能醫學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數學教育教學;吳貝貝(1988— ),女,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智能醫學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