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移動通信設備的普及,促進了互聯網的發展,同時也擴大了網絡輿情的參與群體。大學生群體數量大,探索能力強,思想多元,充滿表達欲望,是網絡中最為活躍的群體。同時,心智不成熟、“三觀”尚未成型等特點也導致大學生極易被網絡言論影響,從而引發輿情事件。本研究具體分析了大學生網絡輿情的特征,從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現狀和問題入手,提出了加強思想政治引導、健全輿情管理機制、及時公開信息和培養“意見領袖”的具體舉措。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輿情;輿情分析
進入21世紀以來,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智能設備的出現加快了社會信息化進程,互聯網已經深深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與互聯網普及應用同步,我國網民的數量也快速增加。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數量達10.32億,手機網民數量達10.29億,其中大學生占相當大的比重。青年大學生由于還未走出校園,對社會環境缺乏了解,且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塑造期,普遍缺乏對信息的辨別能力。網絡監管的相對滯后,加之部分自媒體缺乏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感,甚至部分敵對勢力在網絡上惡意散布謠言、引導輿論,導致網絡上充斥著消極、負面、錯誤甚至違法的信息。這些信息會干擾大學生的辨別能力,甚至對大學生正在形成中的“三觀”產生影響,使大學生產生焦慮、偏執等心理問題,從而引發網絡輿情和社會事件。
一、大學生網絡輿情的特征
綜合分析相關文獻,可概括出大學生網絡輿情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主體凝聚度高
由于大學生生活、居住較為集中,而且同學之間年齡相仿,生理和心理發展都比較同步,彼此間共同話題也就比較多。由于大學生對社會持有新鮮感,學生之間容易就社會上的熱點話題開展討論,并且希望其他同學能夠認可自己的看法,因此各種觀點就容易在學生之間發生交流、碰撞,乃至快速發酵并形成共識。由此可見,主體凝聚度高是大學生網絡輿情的特征之一。
(二)主體易情緒化
大學生還處于“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心智發育還不成熟,缺少社會生活經驗和認知,對比較復雜的事物缺乏一定的判斷力,尤其是對一些社會的熱點問題不能理性地思考,很容易受到慫恿和蠱惑。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大學生,普遍思想活躍、渴望表達,但情緒控制力并不強,一些與其自身利益相關的社會問題可能會導致他們出現焦慮、困惑、急躁等負面情緒。
(三)個體觀點多樣化
大學生群體的生活環境較為集中,群體凝聚度比較高,容易對社會上的熱點話題進行討論,但又希望自己的觀點獨特、新穎,得到大家的關注。經過學生間的交流和碰撞之后,大學生的個體觀點呈現多樣化特征,即所謂的“和而不同”。同時,由于大學生缺乏社會閱歷、思辨能力不強,如果被負面的輿論影響,容易發表負面、消極的言論。
(四)傳播速度快
大學生身心發育進程比較相似,對某種觀點或者事件容易形成統一的看法,并在群體內快速擴散,同時網絡社交媒體的出現又會使這種統一的看法發生爆炸式傳播。
(五)個體易受控制
大學生對社會充滿好奇,但又不善于辨別真假善惡,因此容易受到負面信息甚至是極端思想的影響。大學生對某一事物的新鮮感易失,持久關注度不高,很快就會被更新奇的社會熱點吸引,因此學校在大學生受到負面信息影響時要及時介入,正確加以引導,避免發生輿情。
(六)影響廣泛且深刻
大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身心發展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響。充滿正能量的網絡信息對大學生“三觀”的養成有積極作用,負面、極端的網絡信息則容易使大學生在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受到不良影響。大學生是整個社會最有活力和生機的群體,是未來國家建設的生力軍,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因素,如果被負面的網絡信息影響,可能會給整個社會造成輿情風險。
二、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的現狀
(一)調查問卷結果
1.問卷及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
調查問卷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上網時長、網絡信息獲取的渠道、對待網絡輿情的態度、網絡輿情對被調查者的影響等。問卷通過微信、QQ等社交媒體發布,發出131份,收回127份,有效127份。
2.大學生上網時長和網絡信息的獲取渠道
調查中,約97.6%的學生更傾向于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即通過新聞網站、社交媒體和聊天工具獲取。同時,調查中約44%的學生每天上網時間超過5小時。
3.大學生對待網絡輿情的態度
面對網上的熱點問題,超過75%的學生會通過微信朋友圈、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約40%的學生會理性對待他人的評論;約50%的學生會參考網上的評論;發表評論時超70%的學生會進行理性分析;約12%的學生會因為從眾心理而跟隨多數人發表相似觀點。在發生重大網絡輿情時,有約56%的學生表示會發表自己的觀點,但也有40%的學生認為與自己無關,會保持沉默。另外,約45%的學生表示最為關注的是國內熱點問題,約15%的學生對政治類問題最感興趣,這也說明不少大學生對時事政治及社會熱點問題關注度較高。
(二)現階段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取得的成果
調查顯示,約87%的學生認為學校會對網絡輿情進行干預和引導,其中超50%的學生表示學校有一套嚴格、有效的管理制度來對大學生網絡輿情進行管理,這說明高校的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對學生影響較為明顯。
筆者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發現,國內高校普遍對網絡輿情高度重視,有的學校還專門建立網絡輿情應對機制和機構,組織以學生志愿者為主體的網絡力量對網絡輿情進行疏導,維護校園安全和穩定。
(三)現階段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存在的問題
雖然現階段的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筆者在本次調查中發現,也有部分學生持有不同看法。有12.6%的學生認為學校對網絡輿情基本沒有管理;有31.5%的學生認為學校只有在出現網絡輿情時才進行干預;還有3.94%的學生認為學校的管理方式不夠合理。
與傳統的信息傳播渠道相比,網絡具有更大的開放性和虛擬性。網民可以通過微信、微博、QQ、論壇等網絡社交工具隨時發布和傳播信息。互聯網的這種天然優勢是一把“雙刃劍”,在給社會交流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會導致一些虛假信息和謠言迅速傳播,以至于污染輿論環境,甚至促使局部矛盾和社會問題不斷發酵和升級。當前,互聯網已經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網上滲透與反滲透、破壞與反破壞、顛覆與反顛覆的斗爭尖銳復雜。作為青少年的主要聚集場合,高校在輿情管理和突發情況處置方面還應該加大工作力度,制定更加科學、合理、規范的措施。
(四)現階段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問題出現的原因
通過本次調查,筆者發現網絡輿情引導出現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如:學校管理層不重視、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隊伍不健全、技術手段落后、管理效率滯后、表達渠道不通暢等。
大學生網絡輿情管理工作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短時間內所需投入大,成效顯現緩慢,這也導致部分高校對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工作重視不夠,在資金支持、制度完善、隊伍建設等方面投入不足。網絡時代的輿情瞬息萬變,學校投入不足會導致隊伍建設乏力、人手短缺,許多高校兼職輿情管理人員缺乏相關知識儲備,對網絡信息的敏銳度不高;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也直接導致高校缺乏相應的監控機制、預警機制、應急管理機制,在應對網絡輿情事件時,沒有規范的處理流程做支撐,也缺少針對性的引導措施;技術手段的落后導致監管不到位,對負面、有害信息的過濾不足,極易造成輿情發酵甚至失控;表達渠道不暢通不僅會使輿情參與者缺少有效的反饋渠道,在很大程度上也消解了官方權威和公信力,直接影響著輿情處置的結果。
三、大學生網絡輿情的應對措施
目前,網絡已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溝通交流的最重要渠道,故而培養大學生健全人格的關鍵任務之一就是正確引導大學生對待網絡輿情。高校要對這項工作給予高度重視,從體制機制、方式方法上尋找突破口,做好網絡輿情引導。
(一)加強思想政治引導
高校應該主動擔當作為,常態化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積極探索建設與本校實際相適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將輿情引導的工作融入日常教學中。一方面,可以通過開設專門課程、開設專門講座以及一對一輔導等方式,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三觀”,提高大學生對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的辨別能力。另一方面,要遵循互聯網信息傳播規律,尊重學生在網絡輿情中的主體地位,通過一對一輔導、熱線電話等方式拓寬與學生的溝通渠道,及時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適時采取有針對性的引導措施,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網絡輿情。
(二)健全輿情管理機制
高校要成立專門機構,如網絡輿情應對工作小組,統籌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當網絡輿情事件發生時,要有專門的應對機制和配套的引導措施,避免出現網絡輿情引導工作“九龍治水”的局面。工作小組可以由專職教師和輔導員兼任,因為他們在平時的學生工作中有條件、有機會及時發現異常,以便迅速采取引導措施。此外,還要建立完善的預警、應急反應機制,對周期性的大學生網絡輿情提前防范;對時常引爆網絡的社會熱點話題,要做好實時監測,設置應急響應級別,一旦發現大學生對某一話題的瀏覽量、評論量過高時,應分級采取不同的措施,盡早、盡快開展輿情引導工作;當輿情規模較大、發展速度較快時,要及時向上級匯報,迅速采取有力的引導措施,盡量降低負面輿情的影響。
(三)及時公開信息
大學生網絡輿情爆發的前期階段,大學生網民的情緒通常是復雜且激烈的,此時對輿情引導來說是十分有利的時機,但同時也隱藏著迅速爆發的風險。輿情發生之初,引發輿情的主體事件可能正處于調查階段,此時網絡上的信息十分復雜,尤其是負面的輿情信息占據較大比例,這些信息會影響大學生正常判斷,從而引發廣泛的負面情緒,致使輿情引導工作陷入被動。因此,高校應當樹立危機意識,將工作關口前移,在輿情爆發之初就通過官方渠道及時發布權威消息,做到信息公開透明,對網絡上爭論比較激烈的問題做出正面回應,解答網民疑惑。只有如此,才能迅速降低負面信息的不良影響,為后續的輿情處理贏得寶貴時機,避免事態進一步擴大。
(四)培養“意見領袖”
大學生在面對網絡上紛繁復雜的信息時,往往會被網絡上的一些聲音較大的觀點所影響,這些觀點的發出者被稱為“意見領袖”。每當出現網絡輿情時,一些“意見領袖”往往會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正面的意見有利于網絡輿情工作的開展,而負面的意見則會影響大學生的價值判斷,使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陷入被動。在網絡輿情發展的前期階段,由于信息缺乏,許多人仍持觀望態度,沒有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時就需要“意見領袖”及時發聲,讓正能量占據主流輿論陣地,避免大學生被別有用心的言論裹挾和煽動。“意見領袖”的培養是一項長期工作,主要應該注意兩點:首先,在人員的選擇上,要求思想過硬、能力強、富有責任感,對網絡突發事件有很強的辨別能力;其次,“意見領袖”要在網絡上保持一定的活躍度,與大學生網民保持積極有效的溝通,發表的觀點要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引導力;最后,“意見領袖”還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能夠對網絡上的負面信息進行辯駁,做到答疑解惑、以正視聽。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2-02-25).http://
cnnic.cn/n4/2022/0401/c88-1131.html.
[2]石新宇.當代大學生網絡輿情分析及對策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5.
[3]張婭萍.高校大學生網絡輿情的特征及引導策略研究[J].知識經濟,2013(15).
[4]朱柱.大學生網絡輿情的成因、特點與引導淺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4).
[5]張宇佳.大學生網絡輿情基本特征及安全管理機制構建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7(33).
[6]謝丹.關于高校網絡輿情監管的方法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6(27).
[7]丁嘉,劉峰.新媒體時代下網絡輿情對大學生的影響及高校應對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20(1).
[8]蘇靜.高校網絡輿情管理機制研究:以Y高校為例[D].西安:長安大學,2019.
[9]劉巖芳,王欣欣.新時代網絡輿情傳播機制及對策研究[J].傳媒觀察,2019(11).
[10]黃濤.網絡輿情背景下高校網絡青年“意見領袖”的管理研究[J].國際公關,2020(1).
責編:文 墨
作者簡介:郭士鼎(1998— ),男,河南警察學院刑事科學技術系學管隊長(輔導員),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