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在逐步完善。要詳細了解我國經濟金融化的情況,需要從價值分配的政治金融角度出發進行研究,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價值創造。本文主要區分金融活動中的非價值生產活動以及價值生產活動,強化對傳統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的細化研究,進一步認識與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旨在不斷推進金融市場與金融體制的優化與完善,以供參考。
關鍵詞:金融價值論;中國經濟;金融化
DOI:10.12433/zgkjtz.20232206
在時代不斷進步的今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金融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群眾的生活與生產緊密相連。西方國家“經濟金融化”研究的屬于激進政治經濟學范疇,在其影響下,我國當前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受到一定影響,對經濟金融化利潤來源的認識較片面,認為其并非來自生產領域,而是由投機式的“金融空轉”產生,經濟金融化產生了巨大的負面作用。雖然基于馬克思經典論述產生了這一理論,對社會主義核心意識形態的維護中重要作用。同時,如果金融資金只考慮價值分配,而沒有結合價值創造的經濟政治學說,就無法真正理解我國經濟金融化。所以,需要從金融價值論的角度出發,加強對金融改革與金融發展的研究,從而深化對我國經濟金融化的理解。
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對經濟金融化理論的挑戰
自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后,金融市場發展較迅速,各種金融產品以及金融市場逐漸涌現。無論是量化測度出發還是從理論內涵出發,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也是經濟金融化的過程,對經濟金融化理論提出了更多挑戰。
(一)經濟金融化的性質是否是資本主義性
在通常情況下,西方激進政治學在研究經濟金融化的過程中以資本主義的名義進行,甚至部分研究者認為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金融化是一個重要階段。大多數的西方國家都是資本主義國家,是以私有制經濟為主的,金融化過程與實體經濟相比更為重要,但是否為資本主義的“標簽”,不屬于西方政治經濟學者重點關注的問題。但對于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中國而言,這一問題較重要。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前,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由于計劃經濟不存在市場,沒有經濟金融化,也就不需關注經濟金融化的問題。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從原本的計劃經濟轉變為當前的市場經濟,需要著重考慮這一問題。當然,人們可以片面認為經濟金融化認定為資本主義性質,但不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針對經濟金融化這一問題,我國部分學者認為研究對象重要是美國等西方國家,并沒有將中國包含在其中,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經濟金融化性質的問題。
(二)經濟金融化是否具有利潤掠奪性
從內涵角度出發,經濟金融化指的是經濟主體的收入來源并非生產領域,而是金融領域。在金融學理論中,雖然金融系統具有將資金從所有者配置給具有生產性機會主體的功能,但在現代經濟學中,尚未區分價格與價值,未能理解金融活動的利潤是否來自價值創造。在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激進政治經濟學雖然可以區分利潤來源,判斷來自直接的金融掠奪還是生產領域的剩余價值生產,但直接將產生的金融利潤劃分為掠奪不符合現代經濟現實。金融業增加值不管是在我國還是其他市場經濟體中,都占有較大的國民產出比例,金融業即使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結構中利潤率也相對較高。西方部分學者認為,正是因為經濟金融化具有利潤掠奪性,才導致金融利潤相對較高,不過,否認了金融業存在的作用與價值,不夠科學、嚴謹。
(三)經濟金融化是否具有不良影響
在通常情況下,激進政治經濟學認為經濟金融化的正面影響低于負面影響。而在現代金融學中對于金融發展問題主要是探討其重要性與必要性。從現代金融學的角度出發,隨著金融市場以及金融機構的出現,消費者可以跨期配置自己的收入,因為消費者跨期配置消費與市場提供的儲蓄回報主觀評價的差異性,可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同時,對于經濟主體的風險,金融市場以及金融機構也能進行配置,不同主體接受的風險不同,在期貨、期權等風險交易的支持下,能滿足不同經濟主體的效用。隨著金融體系的優化與發展,經濟主體的資金發生了轉變,從所有者手中轉到其他主體手中,具有生產性投資機會,可以有效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將經濟發展的收益分配到各個主體手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資本市場逐漸向多層次邁進,金融機構也更加多樣,在金融發展的情況下,不管是政府、企業還是個人都在不斷地進行創新與發展,正向作用遠遠大于負面影響。因此,對于經濟金融化影響的問題,要分別從整體與具體的角度出發進行全面論述,尤其是我國的金融發展背景、發展情況以及發展方向與西方國家有較大差異,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研究與分析。
二、金融價值論對傳統勞動價值論的繼承發展
(一)金融業勞動者的價值創造
對于一項活動是否創造價值這一問題,馬克思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判斷:第一,這個活動所創造的是否是社會需要的使用價值;第二,資本追求剩余價值的生產關系是否支配這一活動。對此,金融業是創造價值的。
值得注意的是,勞動者是金融業價值的創造者,這是因為在金融業中使用價值由勞動者創造,并非雇主或其他資本因素創造。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無論是服務還是產品的價值都是被社會所需要,在金融業中同樣如此,只不過這種產品或服務更難以理解。例如,從表面看,銀行中的存貸業務是對貨幣持有人的轉換,其間并沒有生產活動的產生,不存在價值增值。但從根本出發,存貸業務的開展不單純是貨幣流通,還存在流動性轉換、期限轉換等合約,這就是勞動者生產的金融使用價值。同時,在金融業中由勞動者生產出的其他金融服務以及金融產品也是滿足社會需求的,具有使用價值。在資本的雇傭下金融業勞動者開展勞動,生產活動受到資本追求剩余價值和利潤邏輯的支配。也就是說,從本質出發,無論是實體產業的勞動者還是金融業的勞動者都在創造剩余價值。
對金融業的價值生產與使用價值進行綜合研究,可以發現實體產業與金融業的勞動者從本質上一致,其服務以及產品都是生產價值的活動。值得注意的是,現代經濟中的金融部門主要包括金融產業、房地產產業以及保險產業,很多人認為房地產產業沒有創造價值,普遍是投機性活動。但從實際出發,當前的房地產產業涉及的內容較廣泛,有房地產的開發經營、房地產的中介服務以及物業管理等,是創造價值的。所以,從廣義角度出發,金融業勞動者是創造價值的,使得金融業在現代經濟中占有較高的比例。
(二)勞動價值論與金融價值論
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勞動價值論是重要的,同時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基礎,而我國的建設與發展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實現的。也就是說,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是勞動價值論,所以對于勞動價值論要加以重視與研究。
基于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產生了金融價值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中只有活勞動創作價值這一觀點是非常認可的。從理論基礎的角度出發,西方經濟學體系與馬克思經濟學體系具有一定的差異性,西方經濟學體系是基于生產要素價值論進行分析和研究的,而馬克思經濟學體系則堅持勞動價值論一元論。在生產要素價值論中,所有的生產要素都參與了價值生產,包括勞動、資本、土地等,基于做出的貢獻獲得相應回報。而在勞動價值論中指出,只有活勞動創造價值,因做出貢獻而獲得相應回報,而其他生產要素是因為所有權享有回報。因此,生產要素價值論與金融價值論不同,只有勞動在金融業中創造價值。同時,在馬克思勞動論中指出,價值是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這一觀點被金融價值論所認可并繼承。馬克思指出等價交換是交換領域的法則,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價值的增值,而價值是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所以可以認為,在金融領域中,勞動者通過對產品以及服務的生產而進行了價值創造,但股票買賣的過程并沒有創造價值。
在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金融價值論得到進一步發展。將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兩個觀點融入其中,分別是價值是由生產過程創造以及價值由活勞動創造。它對金融市場中的交換活動以及生產活動進行闡述與區分,充分呈現金融活動中勞動者的價值,無論是對金融產品的生產還是對金融服務的生產。反駁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觀點,說明了金融活動中也有價值的創造,同時否定了金融掠奪這一說法。從實際出發,金融價值論的產生與提出是在金融分析中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運用,推動了我國金融的改革與發展。
三、深化對中國經濟金融化的認識
(一)中國經濟金融化本質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完善
金融價值論認為在經濟金融化中雖然有投機行為,但社會對金融產品以及金融服務需求的增加是推動經濟金融化進程的主要力量,在社會需求得到滿足的情況下,無論是金融業的發展規模還是獲得的利潤都會得到顯著提高。在時代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金融工具更加豐富多樣,方便了各個經濟主體的生活及生產。在經濟體系的金融領域中,人力資本相對較高,金融業勞動者的工資也普遍較高。從理論角度出發,加強對金融價值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現代金融市場體系,認識現代市場經濟中金融業創造的使用價值。同時,通過對金融價值論的研究,可以深入理解我國社會市場經濟,了解我國經濟金融化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與發展。
(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制約了我國經濟金融化
從本質出發,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上,經濟金融化得到了進一步優化與改進,無論是經濟發展方式還是經濟體制改革都會影響市場經濟與金融的關系。我國經濟體制的轉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例如,金融市場中的二元分割是長期存在的,雖然銀行存貸利率管制已不再應用,但債券市場的發展中還存在不足,對銀行、企業以及家庭的金融行為會造成一定影響。同時,經濟增長目標政治化、低要素成本、地方政府競爭等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特征,與相關體制緊密相連,共同推進了“中國增長奇跡”基礎的形成。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需要流向國外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經濟金融化的進程,例如,房產泡沫、影子銀行等。在金融價值論的支持下,進一步研究激進政治學經濟學金融化,并吸收相關內容,強化對金融價值創造活動發展的探索,推動金融價值創造活動的創新,同時加強防范與治理非價值創造活動。
(三)創新中國經濟金融化的政治經濟學研究
經濟金融化這一命題涉及的范圍較廣,包括的內容豐富。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要從國家、社會、勞動者的角度入手,分析與采納現代經濟學的方法及理論,從而有效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具體而言,第一,在現代經濟學中,分析與吸收金融市場、工具以及機構的相關理論以及研究成果等,可以充分應用于國家的建設過程中。第二,將計量經濟學、博弈論等工具應用于經濟金融化的研究中,詳細分析經濟主體之間的關系與博弈,深入研究與解釋不同變量間的影響。第三,在經濟金融化的研究與分析中,可以應用非馬克思主義學派的相關理論研究,例如,新凱恩斯主義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已被廣泛應用到銀行貨幣政策分析以及宏觀經濟學的研究中,研究與分析貨幣政策與經濟金融化發展的關系,從而在當前經濟體制下,深入理解相關貨幣政策對各個經濟主體金融選擇的影響。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時代下,金融資本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地方便與完善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及生產。因此,要正確看待經濟金融化的問題,清楚認識到經濟金融化的意義與價值,結合我國經濟的實際發展情況,進一步推動金融的改革與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游宏宇.金融價值論視角下的中國經濟金融化探討[J].現代營銷(經營版),2021(11):40-42.
[2]吳蔚.金融價值論視域下中國經濟金融化分析[J].產業創新研究,2020(17):42-43.
[3]李正偉.金融價值論視角下的中國經濟金融化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20(01):146+148.
[4]張璇.金融價值論視域下的中國經濟金融化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8(36):294.
[5]張哲寧.金融價值論視域下的中國經濟金融化研究[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7(18):264.
[6]孫平.金融價值論視域下的中國經濟金融化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7(03):178-182.
[7]董雨,程鑫.如何調控經濟金融化?——基于中國經濟的三方演化博弈視角[J].運籌與管理,2022,31(10):82-89.
[8]楊孟生.經濟金融化下的金融與實體經濟發展分析[J].商業觀察,2022(26):57-60.
作者簡介:韓璐(1989),女,陜西省西安市人,碩士,中級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