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早期胃癌篩查應用“李氏量表”的價值進行研究探討。方法:選擇2021年2月—2023年2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早期胃癌篩查的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進行胃鏡及活檢和“李氏量表”篩查,將胃鏡及活檢篩查結果歸為常規組,將“李氏量表”篩查結果歸為研究組,對兩組的篩查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兩組的篩查結果比較差異不顯著,兩組胃癌和癌前狀態風險篩查結果對比差異不顯著,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李氏量表”的篩查結果與胃鏡及活檢結果相近,“李氏量表”在早期胃癌篩查中有較高的應用價值,能準確進行風險篩查。
【關鍵詞】“李氏量表”;早期胃癌;篩查
基金項目:姜堰區科技計劃(社會發展)項目《“李氏量表”在早期胃癌篩查中的應用與價值探討》(2107)的臨床醫學專項
Application value of \"Lee Scale\" in early gastric cancer screening
LING Jing, ZHOU Jinming, ZHANG Jishan, LI Lin, ZHOU Ying
Taizhou Jiangy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Taizhou, Jiangsu 2255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and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applying\"Lee Scale\"in early gastric cancer screening.Methods:120 patients who were screened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21to February 2023were selected.All patients underwent gastroscopy,biopsy,and\"Lee Scale\"screening.The results of gastroscopy and biopsy screening were classified as the routine group,and the\"Lee scale\" screening results were classified as the research group.The screening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creening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isk screening results for gastric cancer and precancerous st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The screening results of the\"Lee scale\"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gastroscopy and biopsy.The \"Lee scale\" has high application value in early gastric cancer screening and can accurately conduct risk screening.
【Key Words】\"Lee Scale\"; Early gastric cancer; Screening
胃癌的發病率在我國占惡性腫瘤的首位,胃癌早期患者通過手術治療能有效治愈,但早期胃癌臨床癥狀不明顯,甚至大多患者沒有任何癥狀,隨著病情的發展,逐漸出現食欲不振、黑便、腹部不適等癥狀,此時,大多患者病情已經進展至中晚期或已經發生轉移,治療難度加大,患者生存率及治愈率下降[1]。因此,早期診斷篩查是治療胃癌、挽救患者生命的關鍵。胃鏡檢查是臨床常見胃癌篩查方式,但胃鏡檢查在人力、時間、金錢等方面的消耗較大,由于目前胃癌標志物依然缺乏敏感性和特異性,且大多患者沒有主動篩查的意識,胃癌在臨床篩查的誤診率及漏診率極高,使得早期胃癌篩查難度進一步增加[2]。“李氏量表”是近年來出現且適應我國國情并且經濟可行的胃癌高危人群風險預測模型,在使用的過程中逐漸改良優化,從原本的7個風險變量逐漸優化為5個,準確性更高,在篩查早期胃癌中有著極高的參考價值[3-4]。本文將對早期胃癌應用“李氏量表”篩查的臨床使用價值進行研究分析。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2021年2月—2023年2月期間在我院消化內科就診的疑似胃癌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進行胃鏡及活檢和“李氏量表”篩查,將胃鏡及活檢篩查結果歸為常規組,將“李氏量表”篩查結果歸為研究組。120例患者中男性80例,女性40例,平均年齡(57.49±8.76)歲。本次研究已取得所有患者同意,研究將排除既往有腸胃疾病、其他器官患有惡性腫瘤、近期服用過抑酸及抗凝類藥物等患者。
1.2 方法
1.2.1 常規組 所有患者均進行無痛胃鏡檢查,所有患者檢查前1d禁煙,檢查前8h禁食禁飲,患者進入檢查室后給予麻醉鎮靜,根據患者反應進行胃鏡檢查,檢查期間由兩位臨床經驗豐富的內鏡醫師對影像進行分析,同時對異常病灶進行活檢,以胃鏡檢查結果和活檢檢查結果為本次研究的金標準。
1.2.2 研究組 1.檢查前收集患者年齡、既往病史、家族病史、日常生活及飲食習慣等基礎信息;2.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mL進行血常規檢測,記錄患者血清蛋白酶原Ⅰ、血清蛋白酶原Ⅱ、以上兩項指標比值及血促胃泌素-17指標數據;3.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測,檢測前需患者禁食禁飲8h以上,采用14C-UBT試劑盒進行檢驗,先進行14C-尿素呼氣檢查,檢查結束后口服14C尿素膠囊并休息30min后檢測幽門螺桿菌,如DPM>50為陽性;4.所有檢查項目結束后采用“李氏量表”對所有患者進行胃癌風險篩查,通過性別、年齡、血幽門螺桿菌抗體、血清蛋白酶原Ⅰ與血清蛋白酶原Ⅱ比值及血促胃泌素-17水平5個變量進行評分,分為高風險(17~23分)、中風險(12~16分)、低風險(11分及以下)三個危險等級,總分越高表明胃癌風險越高。
1.3 觀察指標 ①對胃鏡和活檢及“李氏量表”對所有患者胃癌及癌前狀態篩查結果進行對比分析;②對比分析兩種篩查方式胃癌及癌前狀態不同風險篩查結果。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篩查結果對比 兩組篩查結果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風險篩查結果對比 兩組胃癌和癌前狀態風險篩查結果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胃部黏膜上皮細胞生長失去控制,隨著病情的發展逐漸形成胃癌,胃癌的發展是長期進展的結果,癌細胞局限于黏膜層,未浸潤黏膜下層時可定義為早期胃癌,早期胃癌通過手術切除病變組織能有效延緩病情發展,甚至達到治愈的目的。但大多早期胃癌患者無明顯臨床癥狀,絕大多數患者首診時便已發展至中晚期胃癌或癌細胞已經發生轉移。胃癌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早期篩查對治療胃癌、改善預后、延長生存意義重大[5]。
臨床中,胃鏡檢查、活檢、血清檢測等均能有效篩查早期胃癌,由于大多患者不存在定期篩查的意識,而早期胃癌特異性較低,臨床中極易與其他胃部疾病混淆,而胃鏡、活檢等檢查方式相對復雜且對人力、財力的消耗較高,大多患者對胃鏡檢查存在天然的抗拒心理,普查范圍局限性較高,同時血清檢測易受外部因素影響,檢測結果準確性相對較低,進一步導致早期胃癌診斷難度增加[6]。“李氏量表”是海軍軍醫大學長海醫院李兆申院士團隊及中國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聯盟通過大數據分析對胃癌和非胃癌的隊列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后制定的適合中國人群且經濟可行的胃癌高危人群風險預測模型,通過對年齡、性別、血幽門螺桿菌抗體、血清蛋白酶原Ⅰ與血清蛋白酶原Ⅱ比值及血促胃泌素-17水平5個變量進行驗證分析,能有效檢測患者是否存在胃癌風險[7]。臨床多項研究證實,與其他預測方式相比,“李氏量表”預測胃癌風險的準確度較高,并且隨著近年來廣泛運用于臨床早期胃癌篩查發現,“李氏量表”通過對變量進行評分,對篩查人群進行風險等級劃分,能精準篩查胃癌高風險人群,為診斷早期胃癌提供更準確的依據[8-9]。本次研究顯示,兩組的篩查結果及風險篩查結果對比不具有統計學意義,這表明“李氏量表”應用于早期胃癌的篩查結果與胃鏡及活檢無較大差異,“李氏量表”篩查的精確度、準確度在臨床診斷早期胃癌中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綜上所述,“李氏量表”在早期胃癌篩查中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其篩查結果與風險篩查結果與胃鏡及活檢無較大差異,能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對改善患者預后,提升患者生存率有重要意義,其價值顯著,值得在臨床中應用。
參考文獻
[1] 杜敏瑋,汪婭.李氏新型胃癌篩查評分聯合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對重慶市兩江新區胃癌篩查的意義探索[J].腫瘤綜合治療電子雜志,2023(1):63-67.
[2] 張婷婷.244例無癥狀人群早期胃癌及萎縮性胃炎篩查結果及分析[J].特別健康,2020(7):153-154.
[3] 鄭楠.不同胃癌篩查評分系統在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變的篩查作用[J].甘肅科技,2022,38(24):120-123.
[4] 陳志娟,唐玉虎,刁卓,等.新型胃癌篩查評分系統在早期胃癌機會性篩查中的指導作用[J].貴州醫藥,2020,44(12):1876-1877.
[5] 賈振魁.四種量表對急性腦血管病鑒別診斷的評價[J].河南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3(6):86-87.
[6] 杜敏瑋,汪婭.李氏新型胃癌篩查評分聯合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對重慶市兩江新區胃癌篩查的意義探索[J].腫瘤綜合治療電子雜志,2023,9(1):63-67.
[7] 丘喜鋒,譚燕萌,馬艷環.新型胃癌篩查評分系統聯合癌胚抗原、CA199、CA724水平檢測在早期胃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民康醫學,2022,34(9):116-118,122.
[8] 周樂盈,潘杰,周晴接,等.新型胃癌評分和京都胃炎評分在胃癌篩查風險評估中的應用價值[J].現代實用醫學,2022,34(3):310-313.
[9] 鐘玲,黃旭明,楊光朝,等.新型胃癌篩查評分系統聯合胃鏡精查在深圳寶安區診斷早期胃癌的效果研究[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21,5(12):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