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0日,“一枚郵票看周邊外交”座談會在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舉辦。中國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劉勁松、中國國家郵政局副局長趙民、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館長張力揚,尼泊爾駐華大使施雷斯塔、馬來西亞駐華使館臨時代辦尚慕甘、日本駐華使館公使小泉勉、韓國駐華使館公使金漢圭、柬埔寨駐華使館公參帕拉瑪、吉爾吉斯斯坦駐華使館公參拉赫曼、老撾駐華使館公參通沙萬、緬甸駐華使館公參杜欣瑪泰、新加坡駐華使館公參周溯理等來自周邊15國的駐華使節和外交官及媒體代表70余人出席。與會代表首先為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提出十周年紀念封揭幕。
劉勁松司長在致辭中分享了與郵票有關的三個故事。劉司長說,第一個故事是郵票折射人生與歷史。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老百姓還不富裕,孩子們的興趣愛好不像現在的孩子那樣多,但集郵算是一個。我每當看到寄給父母的信封上的郵票就會很高興,小心翼翼剪下來,泡進盛滿清水的盆里,待郵票與信封分離后,再小心翼翼用鑷子夾到外面曬干,然后將其工工整整放進舊書里壓上,過幾天再將平展干凈的郵票藏入集郵冊。集郵是一種樸素的快樂,集郵冊就是我們五彩繽紛的童趣世界。小朋友們會拿著各自的郵冊相互欣賞、互通有無。
從中國發行的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到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郵政發行的第一套生肖紀念郵票——“猴票”,方寸紙張承載和見證著時代變遷和國家發展。我以前有幾張“猴票”,但并不知道它的珍貴,送人了,后來才知道它價值猛漲,后悔也來不及了。我還收集過徐悲鴻“奔馬”郵票,但缺最后一張6毛的,當時買不起,始終沒有集齊全套,這是缺憾,缺憾也是一種美。再后來,工作以后,零花錢多了,有了“購票自由”,開始成本地購買郵冊,卻遺憾地發現,小時候一張張集郵、換票的樂趣少了。進入新世紀,寫信和寄信越來越少了,孩子們很少用郵票了。但令人欣慰的是,郵政、信箋和郵票并沒有消失,隨著國家發展進步,郵品比以前更加豐富,也總有一批人衷心熱愛著集郵。
第二個故事是郵票傳遞友誼與合作。外交郵票和紀念封是集郵的一個專題,是外交的獨特記錄。很多國家都有豐富的郵品,其中“一帶一路”是主題之一。就在前兩天,中方成功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習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講中總結十年共建“一帶一路”經驗,宣布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指出共建“一帶一路”源自中國,成果和機遇屬于世界。在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有很多與“一帶一路”有關的郵票,生動展示了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給老百姓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東西和好心情,看看老撾郵政發行的《中老鐵路建成》、巴基斯坦郵政發行的《中國—巴基斯坦經濟走廊十周年》紀念郵票就能感受到。
中方還同周邊國家發行了很多建交郵票和紀念封,比如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郵票,過幾天(10月23日)中日兩國將慶祝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5周年,這將是一個重要的時刻。此外還有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上海合作組織成立20周年紀念封等。這些都成為當時外交活動的一個重要儀式,對外交具有促進作用。中方近年還發行《海外民生工程》郵票。要感謝這些外交封的策劃者、設計者、制作者、推廣者和收集者,他們不僅有郵友的熱情,還帶著對對方國情與文化的尊重,飽含著對促進雙邊關系和人民友好的期許。
第三個故事是郵票促進交流與思考。劉司長講,他在阿富汗任大使期間,與阿方聯合舉辦了一個郵票展,琳瑯滿目,人頭攢動。很多學中文的阿富汗孩子沒有機會來中國,但從郵票上看到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中國,很是感慨萬千。使館還大力推動阿富汗郵票赴中國武漢參展,阿郵政局工作人員懷揣近百枚珍貴的阿富汗老郵票從紛飛炮火中輾轉抵達武漢,視郵票如生命,搭建起兩國人民交流的橋梁。這個細節令使館人員非常感動。




中國和阿富汗兩國發行的第一枚郵票—“大龍”和“獅頭”郵票,據說都是在19世紀70年代由外國人設計和在外國機器上印制的,那段歷史不堪回首。當時的社會精英希望通過效仿西方各種制度包括郵政制度實現富國強兵,他們付出了努力,但沒有改變國家的根本命運。新中國成立后,真正保障了國家郵政主權,大力發展郵政事業,包括這些年電商、快遞無論在境內還是境外蓬勃成長。郵政是中國歷史和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今天大家看到的不少中國郵票,有不少反抗外國侵略和爭取民族獨立的民族英雄的形象,還有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內容。郵票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奮斗歷程。
劉司長最后表示,小郵票是大名片,小郵票有大意境。我們共同揭幕的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提出十周年紀念封,其設計就蘊含了地區國家共同繪就和平安寧、繁榮美麗、友好共生的亞洲大家園的美好愿景。中國將繼續踐行親誠惠容理念,支持和幫助地區各國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共同實現亞洲夢、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也希望郵票能繼續記載和傳承我們之間的友誼和緣分。
趙民副局長在致辭中表示,十年來,中國先后舉辦了2016年亞洲國際集郵展覽、2019年世界集郵展覽和“郵票講述‘一帶一路’故事”集郵展覽,并與柬埔寨、巴基斯坦、阿富汗等100多個國家聯合發行了建交紀念郵票或紀念封。今年還隆重發行了“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紀念郵票。這些活動對增進中國與各個國家和地區“心聯通”、加強人文交流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尼泊爾駐華大使施雷斯塔在致辭中展示了尼泊爾郵政發行的《尼中建交60周年》郵票,表示尼中是親密朋友、值得信賴的鄰居和可靠的發展伙伴,兩國關系歷史悠久,建立在互信、友好、睦鄰的堅實基礎上。尼方贊賞中方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理念等。尼方高度重視對華關系,將與中國休戚與共、共同繁榮、合作共贏。
馬來西亞駐華使館臨時代辦尚慕甘在致辭中展示了馬來西亞郵政發行的《馬中交往600周年》郵票,表示馬中密切友好關系源遠流長,兩國人民交往史長達2000多年。600多年前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遠航經過馬六甲,雙方保持了緊密貿易往來,鄭和作為友誼與和平使者作出的貢獻為包括馬來西亞在內的東南亞人民銘記。馬是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東盟國家,馬中關系健康、強勁,2024年兩國還將慶祝建交50周年。
在會后接受《世界知識》專訪時,劉司長向本刊記者介紹,此次座談會有三個背景,都跟“十年”有關:一個是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再一個是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十周年;還有就是習近平主席提出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十周年。
“這三個十周年確實值得大書特書,值得給予熱烈的紀念。因此,外交部特別是亞洲司的同事們一直在思考用一種什么樣的形式來紀念,既雅俗共賞、涵蓋各個年齡段,又能使中外特別是亞洲片的國家共襄盛舉,讓外交官們能在一起相互分享、相互借鑒、相互學習、相互討論。我們覺得,郵票是一個重要的媒介。我本人和很多同事都是郵友,所以大家‘一拍即合’,隨后我們又同國家郵政局和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進行了聯系,一起切磋了很久,最終辦成了這個活動。通過郵票保留對歷史的回憶,還可以與世界各地各種膚色、不同經歷的人建立起聯系”,劉司長表示。
10月17日至18日,中國成功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談及高峰論壇意義和成果,劉司長告訴《世界知識》:“10月18日,高峰論壇開幕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我有幸在現場聆聽習近平主席發表的主旨演講以及其他一些外國領導人的講話,心潮澎湃。因為十年前我也是第一批參與到習近平主席的這一偉大設想的具體落實和推動過程,那時我還在外交部國際經濟司,那是主管‘一帶一路’工作的司局。所以看到十年后‘一帶一路’建設取得這么輝煌的成果,有151個國家和41個國際組織的代表踴躍參加此次高峰論壇,大家都來共襄盛舉,我感到非常開心。”
劉司長介紹道,這次一共有2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出席高峰論壇,亞洲占近二分之一,包括八個國家領導人和東盟秘書長,“這一段時間我的同事們非常辛苦地接待代表團,但感覺很幸福也很快樂,因為所有這些代表團來到北京跟習近平主席見面時,都在講他們對‘一帶一路’的贊賞和感謝,共同的話語就是‘一帶一路’給他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具有時代的意義、互惠的本質,‘一帶一路’建設取得豐碩的成果,更有光明的前景。”“我覺得這些話不是客套話,也不是他們到了中國非要說的恭維話,而是他們發自內心、實實在在的心聲。”
劉司長說,“郵票和貨幣往往是一個國家的名片,甚至是一種象征,他們能把一些‘一帶一路’的重要項目印在郵票和本國貨幣上,這就很說明問題,說明‘一帶一路’建設是人心所向,說明他們把共建‘一帶一路’這件事、‘一帶一路’項目作為他們本國歷史和人民成就的一部分,所以我為這點感到非常驕傲。”
劉司長進一步向本刊記者闡釋共建“一帶一路”的意義:“毛主席曾說過‘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我覺得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的構想,切切實實地就是不僅讓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而且我們還能為人類社會作更大的貢獻。特別是在這樣一個紛繁復雜的國際環境下、周邊環境下,中國是一個穩定的力量、是一個建設性的力量,我們給這個世界帶來了更多的確定性和積極意義。”
談到高峰論壇期間令人印象深刻的細節,劉司長向《世界知識》表示:“今天上午,越南國家主席武文賞與習近平主席見面時說,習近平主席在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講話高瞻遠矚,既有戰略謀劃,也有具體舉措,彰顯了中國大國大黨的擔當,必將對引領未來國際合作與全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劉司長表示,“當時我聽了他這句話很有共鳴,我認為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偉大的意義,國際社會也會有更多的力量參與到這樣一個偉大的進程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