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推動銀發經濟發展壯大,豐富為老產品和服務供給,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需求,不斷增進老年人福祉,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期公開征集“推進銀發經濟發展”的有關意見建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2 年中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0‰,2022年末,中國60 歲以上人口數量達28004 萬,占全國人口的19.8%,65 歲以上人口占比達14.9%。
“銀發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經濟繁榮、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消費需求等具有積極的影響。”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陳功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我國銀發經濟發展前景廣闊,但也面臨區域發展不均衡、需求釋放不足等挑戰。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將對適應我國人口經濟新形勢、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產生深遠影響。
銀發經濟又叫老年經濟、老年產業,主要是指與老年人群相關的經濟,其發展與老齡化社會密切相關。銀發經濟包括的范圍十分廣泛,有衛生健康服務、家政服務、日常生活用品、保險業、金融理財、旅游娛樂、房地產、教育、咨詢服務等多個領域。
60歲的北京人周明(化名)退休后喜歡上了攝影,網上購買了單反相機和各種鏡頭,從零開始學習攝影、后期處理圖片。只要有閑暇時間,他就會扛著三腳架,去北京的各個公園,將單反架好,拍攝各種鳥類站在樹上休棲時的照片。
“從需求側看,老年人消費需求更加多元,消費結構逐漸升級。老年人消費結構日益從生活必需品向健康、智能產品升級,從產品消費向服務消費升級,從關注基本生存轉變為注重服務質量、購物體驗、場所便利。老年線上消費開始普及并快速發展,成為新經濟、新消費模式加速迭代的推動者。”
“我們有個老年攝影旅游團,經常一起約攝影,比如4月中山公園郁金香盛開,我們就會早早前往公園,去拍攝郁金香盛開的樣子。”周明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這些活動,不僅能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還能促進我們與社會的聯系。”
2023年6月27日,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老年旅居康養發展報告》顯示,老齡化是未來較長時期基本國情,2020年我國康養旅游人數已達6750萬人次,老年旅游正從福利事業向旅游產業轉變,從小眾市場向主流市場轉型。
除了在網上買單反相機、約旅游,周明還在網上學習駕車。
2020年底,小型汽車、小型自動擋汽車、輕便摩托車駕駛證年齡上限由70周歲調整為不作限制,讓老年人擁有了更多選擇。這一消息,讓不少早就有考駕照愿望的老年人看到了希望,同時也給微型電動汽車市場帶來利好。2021年,僅山東省青島市,就有63名70周歲以上市民考取駕照。
近年來,老年教育正成為我國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重點工作之一。
2020 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養老托育服務健康發展的意見》,支持各類機構舉辦老年大學、參與老年教育,推動舉辦“老年開放大學”“網上老年大學”,搭建全國老年教育資源共享和公共服務平臺。
家住遼寧錦州的王惠(化名)經常去公園跳操,最近報名參加了錦州市老年大學,學習各種課程。
“雖然年紀大了,但我希望還可以保持學習和活力的狀態。”王慧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在老年大學,學習擁抱數字化時代,是最受老人歡迎的課程內容。而隨著老年人對數字技能的掌握,數字化服務如電商、在線教育、醫療健康等,也成為銀發經濟的重要內容。
“女兒幫我安裝的這些軟件都有長輩模式,不僅字體大,而且沒有廣告。我現在不用出門也能在電商平臺購買蔬菜,價格也比較優惠。”家住北京市朝陽區65歲的張女士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中國60歲及以上網民規模達1.19億,較2020年底增加800萬,占網民整體的比例達11.5%,60歲及以上人口互聯網普及率達43.2%。
在線學習社區成為了老年人排憂解悶,豐富自己的場所之一。報告顯示,數字化時代下,“銀發族”的市場潛力正加速釋放,成為了線上消費增長的新動能。
“從需求側看,老年人消費需求更加多元,消費結構逐漸升級。老年人消費結構日益從生活必需品向健康、智能產品升級,從產品消費向服務消費升級,從關注基本生存轉變為注重服務質量、購物體驗、場所便利。老年線上消費開始普及并快速發展,成為新經濟、新消費模式加速迭代的推動者。”陳功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雖然銀發經濟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但目前還存在不少制約。
首先,老年人的生活因數字化而更便利,但是跟不上數字化發展步伐的老年人仍不在少數。彌合數字鴻溝,讓老年人“觸網”更舒心,是暢通老年人消費渠道、推動銀發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
其次,由于受傳統消費觀念以及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影響,相對于歐美及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我國老年人會更多地傾向于個人儲蓄,消費意愿普遍不高。
“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保障層次較低,退休金難以滿足晚年生活,仍有不少老年人為避免未來養老風險,不敢消費。中國還有‘重小輕老’的傳統,老年人把自己畢生儲蓄交給兒孫消費,自己卻舍不得消費,消費意愿較低。”陳功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為應對加速深化的老齡化問題以及滿足銀發一族在消費方面的需求,政府作出了多方面的努力。2021 年11 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就提出要積極培育銀發經濟,加強規劃引導,發展適老產業。2022 年2 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提出要大力發展銀發經濟,發展壯大老年用品產業。
在陳功看來,在發展銀發經濟的過程中,政府的職責主要是調動企業和老年人作為供需雙方的積極性,建立有利于發展銀發經濟的運行機制和政策環境,搭建促進銀發經濟發展的各類平臺,其中包括搭建相關網絡信息平臺。
他認為,現有政策要進一步加強操作性。比如,政策鼓勵企業參與老年事業,但部分企業在資金支持、土地政策、稅收等方面無法享受到公辦機構的優惠,以致服務質量無法得到保障,老年人對民間機構服務質量滿意度不高,而公辦機構因資源緊張又無法滿足龐大的老年人群體。
“此外,專業人才缺口大、老年產品業發展不足、老年醫療保健專門化程度低、老年文娛教育業相關服務不夠完善也是我國老年產業面臨的問題。”陳功表示。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原局長寧吉喆在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發布會上表示,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今后較長一個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這既是挑戰,也存在機遇。
從挑戰方面看,人口老齡化將減少勞動力的供給數量、增加家庭養老負擔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壓力,但人口老齡化也促進了銀發經濟發展,擴大了老年產品和服務消費,有利于推動技術進步,這都帶來一些新的機遇。
關于如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無錫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吳琦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推動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發展,避免老年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二是,加快數字技術的應用,基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和消費需求,加快完善養老數字基礎設施,推動養老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數字基礎設施的適老化改造,解決老年人數字鴻溝問題;三是,加快發展養老金融,開放社會養老服務市場,引導和規范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培育和扶持養老服務機構和企業發展。
實際上,許多地方在“適老化”上已做了許多探索。
2021年,北京市推動首批與老年人和障礙人群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51家網站和26款App開展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工作,著力解決老年人和障礙人群在使用互聯網等智能技術時遇到的困難;同年,上海市通過實施長者服務“銀色數字工程”,打造“智慧長者食堂”、開展“100萬人次長者智能技術運用能力提升行動”、上線長者數字生活“隨申學”微信小程序等,建立了智慧養老的“四梁八柱”。
當前,我國的養老服務業仍處在較為初級的階段,養老服務業尚缺少行業標準和規范,難以監督。
陳功表示,從發展趨勢看,應聚焦“兩個重點”,提高養老服務產品供給能力。其一,明確重點產業,引導市場供給。加強對功能性食品、老年護理產品、健康保健產品、智能康復輔具、老年金融保險等重點產業支持。其二,明確重點區域,推動集聚發展。規劃布局一批銀發經濟重點發展和示范地區,帶動一批龍頭和優質企業引領發展,優化產業和區域布局,助推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