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重慶將設立直轄市時是1996年。當時,我是四川省委常務副書記,還擔任重慶市直轄籌備領導小組副組長。
中央設立重慶直轄市,主要是基于三方面考慮:一是為了統籌解決好三峽庫區移民工作,初步測算三峽重慶庫區移民占總移民的85.7%左右(實際上比例還要高)。二是四川省人口過多,1億多人;面積大,有57萬平方公里,管轄23個地級行政區、221個縣級行政區,是中國管轄縣級以上行政區域單位最多的省。我在四川任了11年副省長、副書記,還沒有把所有的縣走完。三是重慶是長江上游最大的城市,成立直轄市,可以充分發揮其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
關于重慶直轄市管轄范圍,中央先后提出四個方案:
第一個方案是以三峽庫區為中心,建立一級行政區,成立省或者直轄市,包括湖北宜昌,和之前擬設的“三峽省”模式差不多。后來覺得牽涉地方太多,管理成本過高,放棄了。
第二個方案,即大方案,除了把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等劃過來外,還把廣安、達川、南充等拿過來。
第三個方案,即小方案,直接把老重慶地區升格為直轄市,辦法簡單,無法解決三峽庫區移民的問題,只能放棄。
第四個方案,即現行的重慶市區劃,老重慶地區、黔江地區、涪陵市、萬縣市合在一起,成立重慶直轄市。
1996年6月26日下午,在李鵬總理辦公室,就管轄方案展開討論。當時,四川省委書記謝世杰、省長宋寶瑞提出大方案,建議把廣安、南充、達川納入重慶直轄市范圍。
中央不同意。李鵬總理說這是小馬拉大車,貧窮的縣太多,人口太多。按照第四個方案,重慶市就有3000萬人,如果把廣安、達川、南充劃過來,南充當時800多萬人,達川七八百萬人,廣安600萬人,加起來就是5000多萬人。
當時,達川、涪陵、萬縣都很窮。我想把廣安劃過來,廣安產糧多,重慶缺糧(現在重慶已實現糧食自給)。四川省每年調一些糧食給重慶。要是重慶成立直轄市,四川省糧食就不能再按照國家糧價劃撥,必須給補差,中間就會有很多爭議。
因此,我發言提出,不贊成大方案,建議南充和達川還是由四川省管轄,黔江地區本來就是從涪陵市分出去的,可以納入重慶市,同時把廣安接收過來。
李鵬總理說:廣安現在不納入,以后再研究。
后來我才知道,小平同志多次講“我是四川人”,廣安如歸入重慶市,也不合適。
經過討論,李鵬總理作總結,就按照現在涪陵市、萬縣市、黔江地區和老重慶市組建成立重慶直轄市。
實踐證明,這是最好、最可行的一個方案。重慶對廣安的輻射很大,廣安到重慶,不到一個小時路程,到成都,要在高速公路上走兩個半小時以上。重慶和廣安經濟往來頻繁,廣安的土特產在重慶銷售得很好,重慶很多機械零部件,也是在廣安那邊制造的。這是重慶應該做的工作。
1996年7月25日,國務委員李貴鮮、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王旭東、中央編辦主任張志堅等領導,正式和重慶市直轄籌備領導小組成員交換意見。
大家提出,重慶成立直轄市以后,行政體制怎么安排,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體制改不改?
有的人主張重慶直轄市直接管縣,取消兩市一地委;有的人不同意,說一下子管四十幾個縣,怎么管得了?
我主張地市級機構暫時存在一段時間,將來過渡到直管縣。畢竟我們對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下屬的這些縣還不熟悉。當時,這些縣堅決要求重慶直管,不要地市級機構這一中間層;兩市一地干部思想動蕩,提出縣還要不要他們管,如果不管,富余的干部怎么安排?
我們同意中央的意見,作為過渡,地市先保留,縣可以到地市級機構匯報工作,也可以到重慶匯報工作。
重慶直轄市機構編制確定后,我們很快就把地市這級中間機構取消了。地市這一級一大批干部,有的提前退休,有的逐漸做巡視員,有的去了人大、政協,全部消化了。
李貴鮮同志要求我們按照“小政府、大社會”的思路,減少編制。
可能你們會問,為什么重慶成立直轄市,而不是省?
按照我國現在的行政體制,省下面是市,市下面是縣,縣下面是鄉鎮,這是四級體制;直轄市不同,可以直接管縣,是市、縣、鄉鎮三級體制。
從四川來講,直接管221個縣確實有困難;重慶可以,當時只管42個縣。這樣一來,重慶直轄市就沒有地市級機構這一中間層。地市這一級五套班子都是齊全的,公務人員不少,撤銷以后,整個直轄市的編制減少三分之一,初步形成了“小政府、大社會”的格局。
個人體會,設立直轄市而不是省,有幾大好處:一是去掉中間層,效率提高;二是公務人員少了,減少國家的財政負擔,可以把錢更多地用在建設上;三是干部責任感增強了,工作積極性提高了。
經過一系列的籌備工作,重慶直轄市的成立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1997年3月14日,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投票通過國務院提出的設立重慶直轄市的方案。我成為重慶直轄市首任市長。20多年過去,重慶發展迅猛,成為西部經濟龍頭之一,充分說明當年直轄的高瞻遠矚。
(摘自《改革開放口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