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有一則新聞引起了軒然大波,直到現在仍有人在討論:攜程、滴滴、京東等大公司利用大數據“殺熟”。舉個例子,假如你是一家酒店的金牌客戶,信譽良好,有一天想訂一間房,打開App,發現房費是400元。你覺得有些貴,于是拿起媳婦的手機試試。她從來沒裝過攜程App,也沒有信用賬戶,結果你發現她手機上顯示的房費竟然是300元。
先說結論:攜程的偷偷加價行為,其實是降低了房費或票價的。
假設有個顧客A,買什么都會貨比三家;還有個顧客B,大大咧咧,不拘小節。最初,攜程給A和B的定價都是100元,公司能收入200元。后來在大數據的加持下,攜程偷偷地給粗心的B漲了價,A仍定價100元,B改為104元,于是公司的總收入變成204元。你是不是認為攜程從消費者的身上搜刮了一筆?如果你這么想,就錯了。
讓我們回憶一下教科書上是怎么說的:“各行各業都有平均利潤率。利潤太高,會導致競爭對手加入,從而攤薄利潤?!鄙唐纺敲炊?,消費者是肯定斗不過商家的。但是,有人拎得清,是誰?是競爭對手。全世界最了解家樂福的,一定是沃爾瑪,拼貨架,拼采購,每一個沃爾瑪貨管,都可以清楚地說出5千米內其他超市同類商品的價格。
如果攜程通過大數據偷偷給客戶加價,那么第一個發現的,一定是阿里飛豬、騰訊美團的程序員。事實也的確如此,當媒體還在懵懂打聽時,業內心照不宣的提價技巧早已不是攜程一家的專利,京東、滴滴也紛紛跟進了。同行才最懂同行,而同行競爭的最終結果,就是“競爭加劇,利潤攤薄”。
大數據可以甄別出粗心的B,公司可以向B收104元。實際情況是,攜程短期內確實可以借此增加利潤,但隨著阿里、騰訊、京東這些公司大打價格戰,攜程會不得不給用戶讓利,利潤最終還是會返回給消費者。
你以為通過大數據推算后,A付出100元,B付出104元,公司總共收入204元,而實際情況是,不久以后,A付出98元,B付出102元,公司的總收入還是200元。競爭會把價格打下來,暴利并不能持續太久,而且200元這個值是鎖死的,永遠不會增加。所以,攜程的價格歧視,其實是消費者之間的利益再分配。
對企業來說,雖然收入永遠是200元,但A=100,B=100和A=98,B=102,收費總額相同,兩者的效果是不同的。
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最初的網絡游戲收費都是月卡制度,你花35元可以買一個月的會員,買半年只需要180元。無論你是初級菜鳥,還是死忠粉,收費都是一樣的。但漸漸地,游戲公司學聰明了。現在的網絡游戲幾乎都是免費的,游戲用戶的99%是免費用戶,1%是付費用戶,而網游公司就靠這1%的用戶撐起了全部成本。
同樣是1000萬元的營收,你向普通人收和向土豪收,消費者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普通人你讓他每月拿出1000元買裝備,他會覺得非常痛苦。土豪則不在乎,一套裝備可以花好幾萬元買。網游公司可以在這1%的重度消費者身上,收回幾倍于成本的利潤。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還會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凡是可以“薅羊毛”,動輒提供“低于成本價”服務的,多數都是在新產業浪潮中崛起的高科技公司,而傳統企業依然在算一筆糊涂賬。這是因為高科技公司往往也是數字化公司,先天擁有大數據資源,可以把客戶區分為A=98,B=102,而98+102和100+100有很大的不同。如果禁止歧視化漲價,就相當于讓所有網游公司統統退回到賣月卡的年代,不啻為生產力的大倒退,恐怕那時攜程的基礎房費就會由300元漲到320元。
你以為網絡公司通過大數據分析你的時候,是在重點分析你的收入、教育背景、年齡和支付能力嗎?不是的,大數據分析最重要的一項指標是你打開一個頁面的時間。如果你買個水杯只看了三秒鐘,就匆匆忙忙地下訂單,那你肯定是B類客戶,會在價格上給你漲一點。如果你買個杯子,要把6張圖片都看一遍,偶爾還要放大,然后出去研究8家店鋪后再回來,還要仔細閱讀留言評論,那你就是A類客戶,價格必須給你最優。
天底下的事是很公平的," 你多花時間就少花錢,你多花錢就少花時間。
(摘自《守住你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