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在其著作《中國古代地理學簡史》中寫道:“在原始公社時期,人們對于其生活的地區,必須有一定的認識,才能生活下去。最初,他們必須知道到什么地方去捕魚,到什么地方去打獵,到什么地方去采集作為食物的果實和塊根,等等。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漁獵時代。”在這個過程中,以某種動物或植物標記某地的方式或許便已經存在。
在眾多被標記在地名之上的中國野生動物中,老虎或許是最令人矚目的一種。
今天的人們或許很難想象,人口高度密集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歷史上曾是華南虎的狩獵場。而在當地方志和文人筆記中,更處處可見老虎的身影。如宋代學者周密的《癸辛雜識》中便有“近歲平江虎丘有虎十余據之”的記載,可見如今已是名勝古跡的蘇州“虎丘”在宋代仍是名副其實的“有虎之丘”。杭州西湖之畔的靈隱山,同樣曾因“異虎出焉”而被稱為“虎林”,只是唐代為了規避唐高祖李淵之父李虎的名諱才被改稱為“武林”,后又多以“靈隱”稱之。
與令人敬畏的老虎相比,同樣曾廣泛分布于華夏大地之上的梅花鹿因性情溫順、體態優雅,而一度被視為瑞獸。漢武帝時代更出現了以上林苑白鹿的皮革為原料、價值40萬錢的“白鹿幣”,讓鹿與財富和地位畫上了等號。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的得名就和白鹿有關。相傳東晉太寧元年(323),文學家郭璞筑永嘉城時,有白鹿銜花穿城而過,是為瑞兆,亦稱“白鹿城”。麋鹿曾廣布于東亞地區,它不僅是先人狩獵的對象,也是宗教儀式中的重要祭物。老子故里在隋代由“武平”更名為“鹿邑”,因其在春秋時就是陳國的鳴鹿邑,以境內麋鹿眾多,常有鹿鳴而得名。
被古代圍獵“訓練”出的鹿群反應敏捷,捕獵時,常常需要嚴密的指揮和配合,捕獵者還時常會因獵物的歸屬而引發沖突。是以,“逐鹿”又成為群雄并起、割據爭雄的代名詞。中國歷史上與鹿有關的幾個較為著名的行政區域似乎都不同程度地與戰爭有關。比如今天歸屬于河北省張家口市的涿鹿縣,相傳便是上古之時黃帝與蚩尤展開對決之所在。而位于邢臺市轄區內的巨鹿縣,則是項羽破釜沉舟大敗秦軍主力、一舉奠定勝局的古戰場。巨鹿,也就是古代的“大陸”(也作“大麓”),因大陸澤得名。而在自然與歷史的共同作用下,本因境內“白鹿泉”得名的石家莊市鹿泉區,卻因“鹿”與“祿”同音,一度在安史之亂中被改名為“獲鹿縣”,以取擒獲安祿山之意。
除了虎、鹿等走獸之外,飛禽的棲息地也同樣常被用于命名地方。比如地處江西省中東部的鷹潭市。一般認為,鷹潭地名的由來就是因為當地有一處深潭,許多老鷹經常在這一帶盤旋,“漣漪旋其中,雄鷹舞其上。”
位于今河南省北部的鶴壁,古稱朝歌,這里不僅是商朝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代君王的王宮所在地,更是自西周至戰國時衛國的首都。而鶴壁之名,據說便是源于衛國第18代國君衛懿公在宮廷西北等處養鶴,“鶴棲南山峭壁”。衛懿公玩物喪志,給鶴封官,給鶴配車,最終赤狄攻打衛國時士兵不肯抵抗,衛懿公戰敗被殺。“鶴崗”的由來或許與鶴無關,但中國版圖之上還有兩座看似與飛禽無關的城市在傳說中“因鳥得名”,它們便是地處江蘇北部的睢寧和四川盆地西緣的雅安。
相傳古時睢寧生活著許多短尾鳥,古人統稱短尾鳥為隹。周王巡視當地時,眼見波光粼粼的河面之上隹鳥飛翔,心情愉悅之下,便將目睹隹鳥一事,化為目與隹合而成的“睢”。是以,這條隹鳥云集的河流便被稱為“睢水”。此后又因睢水連年泛濫,人們期盼安寧,才在1218年改稱其為睢寧縣,取“睢水安寧”之意。
而關于雅安地名的來歷,有學者認為“雅安”之名來自附近“雅鳥群居”的“雅安山”。“各種雀鳥呼朋引伴、筑巢安居、群飛歡聚”,是以才有了“雅致安寧”之意的“雅安”之名。
與睢寧、雅安這些“以鳥為名”的城市展現出來的淡雅和文化底蘊相比,與魚類和水產有關的城市則大多因漁獲而得名。山東的魚臺縣之名來自《春秋》“魯隱公觀魚于棠”的故事。魯隱公五年(前718)的春天,有人傳說棠邑有善漁者,總是能捕到最多最大的魚,魯隱公出于好奇便決定前去觀賞,不承想遭到了老臣臧僖伯的強烈反對。魯隱公對臧僖伯的諫言置若罔聞,最終還是親自趕往棠邑觀魚,并留下了觀魚臺的遺跡,魚臺因此得名。雖然按照儒家的治國理念,魯隱公棠邑觀魚的行為可謂“不務正業”,更有人認為魯隱公前往魚臺實為私會情人,但是地處淮河流域南四湖水系的魚臺縣水產豐富,卻是不爭的事實。
湖北嘉魚縣地名的由來同樣源于當地漁業豐富。據清同治五年(1866)編撰的《嘉魚縣志》記載,當地比鄰長江中游,“斷岸孑立,砥柱江濱,夏月水漲時,撥起波濤中,有魚躍之象”。又因盛產一種名為“子午魚”的江鮮,最終被南唐后主李煜的爺爺李昇依照《詩經·小雅》中“南有嘉魚”一句,將地名從鄉土味十足的“鲇瀆鎮”升級成了富有文藝氣質的“嘉魚縣”。
對于古代的平頭百姓而言,虎、鹿、鷹、鶴等猛獸、飛禽顯然都太過遙遠,遠不如活動于床前屋后的雞鴨犬馬來得親切。于是乎,華夏大地上以家禽、家畜命名的地方可謂不勝枚舉。
與馬有關的地名雖然不多,知名度卻要略高一些,如位于河南中南部、地處淮河上游丘陵平原地區的駐馬店市,其得名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此地為明清時信使和官宦駐驛歇馬的驛站;一說是此地原名苧麻,明代曾在此設驛站,由“苧麻”雅化為“駐馬”。無論如何,這里自古交通便利、八方輻輳,其駐馬投宿的客棧馬店甚多是合乎情理的。
而位于今安徽東部、蘇皖交會地區的馬鞍山,直至1956年才設市。據稱,其名來自境內山名,那么山名是不是僅僅因為形似馬鞍而得的呢?事情沒這么簡單。相傳項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敗退至和縣(今屬馬鞍山市)烏江,請漁翁將自己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后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亡。烏騅馬思念主人,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由此而得名。巧的是,以馬而名的駐馬店和馬鞍山都不產馬,真正因產駿馬而得名的是云南省元謀縣。傣語中“元”為飛,“謀”為馬,合起來就是“飛馳的駿馬”。
植物作為人類主要的食物、藥物來源以及天然飾物,長期以來都備受重視。我國歷史上更不乏以植物命名行政區劃的先例。
當然,對人類而言,植物最顯著的功用還是“吃”,許多地名對于“吃貨”們來說無疑是一張天然食材地圖。陜西米脂縣有一條米脂水,其地沃野,宜于種粟(小米),米汁如脂,故名米脂。河北棗強縣歷史悠久,西漢景帝二年(前155),分廣川縣地置棗強縣,只因這里棗樹生長茂盛,類似的還有棗莊。
當然,也有一些地名乍看上去和植物關系不大,比方說云南省騰沖市。對其望文生義的理解是“騰飛沖天”,但實際上是因為其境內多藤,且地處滇西門戶及交通要沖,才得名“騰沖”,唐朝亦稱“騰充”“藤充”。地名之內,細細探究,大有意味。但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這些被寫入地名之中的生物都在一定程度上見證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被寄托了豐富情感,成為人類歷史記憶中重要的一部分。
(摘自《地名里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