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8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他的母校早稻田大學發表演講時表示,雖然尚未制定具體的計劃,但出于種種因素的考量,他會考慮訪問中國。三天后,他在記者招待會上再次重申了這一態度。有消息說,日本政府正考慮將穩定中日關系作為下半年的外交重點。不過,回顧岸田上任以來在涉華事務上的所作所為,人們不能不對他訪華的真意提出質疑。
岸田文雄是2021年10月4日就任首相的。四天后,他就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了電話,強調要抓住有利契機,構建建設性的、穩定的中日關系。然而,他上任以來的所作所為卻與人們的期盼完全相反,中日關系出現了令人瞠目的倒退。
岸田文雄出任首相兩年不到,但在偏離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的錯誤道路上卻走得比他的前任、執政八年零九個月的安倍晉三更遠,也更加肆無忌憚。

遠的不說,岸田近期的“五箭齊發”就讓中日關系遍體鱗傷。
第一支“箭”是2022年5月出臺的《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岸田內閣緊隨美國步伐,以國家安全為由,對中日間的供應鏈實行單向調整,限制所謂軍民兩用技術進入中國,人為干擾中日經貿合作的正常節奏,為高科技領域對華脫鉤提供法律依據。
第二支“箭”是2022年12月出臺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安保三文件。這些文件除實質性顛覆戰后和平憲法、大幅增加防衛預算、發展遠程打擊能力外,更將中國定位為“前所未有的最大戰略挑戰”,背棄了兩國間有關“互為合作伙伴、互不構成威脅”的政治共識。
第三支“箭”是2023年5月公布的23項半導體制造設備出口管制措施。岸田內閣是在美日荷秘密磋商打壓中國半導體產業后率先出招的。其限制范圍涉及清潔、沉積(成膜)、退火(熱處理)、光刻(曝光)、蝕刻(化學去除)、檢查六類設備。此舉嚴重損害中日經貿關系。
第四支“箭”是在2023年5月的七國集團廣島峰會上肆意干涉中國內政。日本作為東道主,竭力配合美國推動陣營對抗,在這次峰會議程中塞入大量干涉中國內政的內容。尤其是峰會聯合聲明中20次提及中國,創歷史之最。這場由日本主辦的峰會完全變成了一場污名化中國的“大合唱”。
第五支“箭”是日本在2023年8月開始強行將含氚的福島核污染水向海洋排放。岸田內閣不顧國內民眾以及亞洲、太平洋島國等的強烈反對,以經濟成本為由,將逾百萬噸的核污染水向海洋排放,為時30年。這種向全人類轉嫁核污染風險的自私行徑自然受到包括中國在內多國的譴責。
岸田政權的倒行逆施,讓中日關系嚴重受傷:2022年中日雙邊貿易總額萎縮3.7%,由上年的3714億美元跌至3574億美元,2023年1至5月同比又下降10.4%。日本民眾的對華親近感也持續下跌,內閣府的調查表明,對中國有親近感的受訪者僅占受訪者的17.8%,沒有親近感的則有81.8%。日本媒體上更是充斥著大量指責中國、妖魔化中國的文章。有評論家直言,當下日本涉華輿論氛圍堪比90多年前的“九一八”事變前夕。
就直接原因而言,主要有兩點:第一,是日本在烏克蘭危機后向美國遞交投名狀,充當陣營對抗“急先鋒”的必然選擇。第二,岸田作為小派系領袖為取悅黨內保守勢力、坐穩首相位置不惜對華示強。而促使岸田在中日關系上開倒車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首先,這是百年變局下中日綜合國力對比處于“轉圜拐點”時必然沖撞的結果。30多年來,中日綜合國力的對比出現“過山車”式的變化:中國的GDP在1990年還只是日本的1/8,2010年反超日本后逐漸升至日本的3.5倍。雖然目前日本的人均GDP依然高于中國,某些領域還保持一定優勢,但日本保守政客對中國的態度已經由不相信、不服氣轉為焦慮和恐懼,“危機感”與“機遇感”交織在一起,導致其產生了要同中國“一搏”的沖動。
其次,這是日本政治生態出現劣化趨勢、制衡裝置和糾錯機制相繼失靈的結果。日本從1996年引入小選舉區制度后,議員隊伍相對穩定的結構不復存在,政治家的“保鮮期”越來越短。“劇場政治”盛行更導致政治家鼠目寸光,將精力集中在如何確保當選以及在黨派角逐中最大限度撈取實惠上。另外,日本政壇格局呈“一強多弱”局面,在野黨陣營四分五裂,已經難以對當權者脫離常規的“暴走”行徑形成有效的牽制。
再次,這是日本戰略文化的固有缺陷導致日本當權者對華認知走岔路的結果。日本當權者在研判世界大勢特別是對華關系時,很難從浩如煙海的信息中得出正確的結論,這在相當大程度上與其戰略文化中的固有缺陷有關。其對華認知之所以會嚴重偏離客觀現實,源于其難以擺脫對美依存的思維慣性,難以擺脫非黑即白的二元邏輯,難以擺脫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也難以擺脫對華優越的歷史包袱。
中日是亞洲地區兩個具有舉足輕重影響的大國。中日雙邊關系持續僵冷,是兩國人民和國際社會都不希望看到的。中國對日政策始終保持著連續性和穩定性,近兩年來,習近平主席等中國領導人曾多次表達愿與日方一道,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在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基礎上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系。
但種種跡象表明,岸田和他的執政團隊目前受制于國內外各種因素的交互作用,在涉華外交上的調整很大程度上是策略性和一過性的。在推動其對華示強、示硬的結構性、長期性因素沒有根本消除之前,中日關系依然處于爬坡過坎、不進則退的階段。那怎樣才能促使日本當政者真正改弦易轍,與中方相向而行呢?
保持戰略定力。既然中日關系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尚難轉暖,我們就要有“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的境界和睿智。既不能被“浮云遮望眼”,輕信對方的各種虛言假語,又要處變不驚,臨危而不懼,對日本保守政客在處于亢奮狀態時的猖狂一跳有足夠的思想準備。
善于戰略運籌。要抓住主要矛盾,認清美國是阻礙中國和平崛起的最大障礙,要把握節奏,張弛有度。
優化戰略態勢。首先是做好自己的事情,這是我們在大國博弈中穩操勝券的關鍵;其次是要做大做強朋友圈,依托上合組織、金磚體制和廣大的全球南方國家與美西方周旋;再次是要努力爭取日本經濟界和地方自治體的支持,特別是要做好歷史包袱較輕的“Z世代”年輕人的工作。
(摘自《世界知識》)